第一章 武威阵王贾文和
长安董卓身死,汉献帝下落不明,天下乱了起来。
“徐将军,这次多谢你了,要不然杜某的小命必定不保!”杜煦在距离长安几十里的一个小村里和那个帮助他逃脱的人碰了头。
“呵呵,杜大人客气了,要不是杜大人提前通知在下,或许在下已经随董卓见了阎王爷了。”和杜煦说话的是一位武将,看样貌也十分年轻,而这人正是董卓的亲卫统领,徐晃!
杜煦和徐晃寒暄了几句后,便一起去见过了汉献帝,然后商量着今后的安排和计划,直到深夜杜煦才回到自己的房中。
‘现在历史已经完全改变,要在吕布败亡,郭李内战时才被救出的小皇帝现在就已经在我手上,可是我又该如何安排呢?交给曹操?那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可惜一直没联系到豆芽,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看来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没错,杜煦明知道自己会使历史发生变化,但是为了保命依然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在他去长安的时候就想过,可能会让历史不再向着自己熟知的方向发展下去,但是杜煦和李强又商量很久,他们认为就算大势有变化,这些古代人的性格不会变,那么有些事情依然会发生,所以杜煦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够有资格加入那些事件中,获利的绝对是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杜煦一直渴望增强自己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完全依靠对历史的熟知。现在杜煦和徐晃联手,掌握着千多人的部队,当然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徐晃带出来的,而且都有虎贲的实力,所以杜煦和徐晃准备先打下一个小一点的城池作为基地,再想办法慢慢发展,至于汉献帝,他们都知道现在绝对不能公开。
而在杜煦头痛自己改变历史的时候,天下很多人都开始头痛起来,汉献帝的失踪,代表着汉室最后一位帝王也没有了,可是却又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自立,这让所有想要独立的诸侯头痛,以至于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各路诸侯的联系频繁了很多,不过这里面也有真正为汉献帝担心的人,比如说曹操!
不过天下诸侯间要说最头痛的还是一个人,吕布!
因为最后的陷害计划不成,而董卓的另一个女婿牛辅认定吕布是杀害自己岳丈的元凶,不仅聚集了各方从长安逃出来的士兵,还和失踪了一段时间的李催郭汜等人混在了一起,起兵数万围起了长安城。
当然牛辅军也不是没有头痛的事,他们虽然兵力多过吕布很多,但是长安城易守难攻,而且吕布麾下战力强悍,而又猛将众多,刚刚到来的牛辅军就在高顺的陷阵营下吃了个大亏,现在退兵至弘农,准备先取弘农,才下长安。
而在弘农城外,牛辅军多次与李肃交战,却迟迟不能拿下弘农。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这一天牛辅军中来了一个人!
“哈哈,军师你终于回来了,吕布小儿死期到了!”牛辅大帐内众将都在,此时正是在进行军议,而一个白面书生未经通报直接走了进来,而看到他的人却没有一点不满,反而心里十分高兴。
只因为来人正是董卓军麾下军师,他不能像李儒一样跟随董卓身边,只因为此人说话太不中听,所谓忠言逆耳,多次出言都让董卓心里有刺,所以才将他下放到牛辅军中,只是董卓出事的那段时间,刚好他有事外出,直到此时才回来。
“文和,你既然回来了,就请快快破城吧!”没错,来人正是刚刚从曹操那里回来的贾诩,贾文和!郭汜跟随董卓日久,当然知道贾诩实力之高,甚至比起李儒还要更高一层,而身为武威人士,贾诩在军中也算是嫡系人物,所以各将领都十分尊重他。
“破城不难,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诛杀吕布,为主公报仇,如果吓跑了他必然得不偿失,所以贾某认为,让他主动献头更加合适!”贾诩没有去坐,站在大帐中间,环视着众人。
“贾诩,你虽然有些才智,可也不能信口开河,要知道那吕布军兵力虽少,可是实力却不低,如果真像你说的那么简单,我们早就拿下长安,高挂吕布人头了!”牛辅手下将领中,有人提出质疑,其实主要是不爽贾诩说话的语气。
要知道他们围攻长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丝毫进展,反而被高顺打了个大败,而贾诩刚到就开口要让吕布主动献上人头,这如何不让众人心里不舒服。
“我是不是信口开河,稍后便知,我想问,现在弘农守将是谁?”贾诩没有去和那个武将多加辩解,而是开口向牛辅问道。
“恩,现在的守将是那叛徒李肃,此人带兵也算不错,我们尝试攻打了城门几次,都无功而返!”牛辅见贾诩问来,开口回答道。
“哦?李肃?”贾诩微微一笑,接着道:“三天之内取他人头!”
众人皆是大惊!
而戏剧化的是,时间刚好第三天,李肃的人头便吕布斩了,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贾诩只用了短短半天就攻陷了弘农,而李肃虽然逃掉了,可是却没能逃掉身死一途,而李肃用了一天多的时间逃回长安,刚好第三天被吕布处死!
牛辅军上下无不对贾诩佩服不已,但是贾诩却没有一点高兴的心思,立刻催促牛辅带兵围了长安城,而吕布本想半路伏击,可是贾诩的行军阵型完美无缺,毫无破绽,只叫吕布有心无力。
不过吕布也没把贾诩放在心上,李肃大意轻敌,被贾诩趁机破了城,可吕布又怎么会轻视贾诩,凭借着长安城的易守难攻,吕布相信自己可以轻松的守住贾诩的各种攻击。当然吕布不是个只知道挨打的人,所以在牛辅军后方,一直部队已经慢慢的向这边赶了过来。
“主公!文和马上就让吕布下来给您赔罪!”贾诩望着高耸的长安城城墙,口中自言自语道。
“徐将军,这次多谢你了,要不然杜某的小命必定不保!”杜煦在距离长安几十里的一个小村里和那个帮助他逃脱的人碰了头。
“呵呵,杜大人客气了,要不是杜大人提前通知在下,或许在下已经随董卓见了阎王爷了。”和杜煦说话的是一位武将,看样貌也十分年轻,而这人正是董卓的亲卫统领,徐晃!
杜煦和徐晃寒暄了几句后,便一起去见过了汉献帝,然后商量着今后的安排和计划,直到深夜杜煦才回到自己的房中。
‘现在历史已经完全改变,要在吕布败亡,郭李内战时才被救出的小皇帝现在就已经在我手上,可是我又该如何安排呢?交给曹操?那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可惜一直没联系到豆芽,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看来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没错,杜煦明知道自己会使历史发生变化,但是为了保命依然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在他去长安的时候就想过,可能会让历史不再向着自己熟知的方向发展下去,但是杜煦和李强又商量很久,他们认为就算大势有变化,这些古代人的性格不会变,那么有些事情依然会发生,所以杜煦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够有资格加入那些事件中,获利的绝对是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杜煦一直渴望增强自己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完全依靠对历史的熟知。现在杜煦和徐晃联手,掌握着千多人的部队,当然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徐晃带出来的,而且都有虎贲的实力,所以杜煦和徐晃准备先打下一个小一点的城池作为基地,再想办法慢慢发展,至于汉献帝,他们都知道现在绝对不能公开。
而在杜煦头痛自己改变历史的时候,天下很多人都开始头痛起来,汉献帝的失踪,代表着汉室最后一位帝王也没有了,可是却又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自立,这让所有想要独立的诸侯头痛,以至于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各路诸侯的联系频繁了很多,不过这里面也有真正为汉献帝担心的人,比如说曹操!
不过天下诸侯间要说最头痛的还是一个人,吕布!
因为最后的陷害计划不成,而董卓的另一个女婿牛辅认定吕布是杀害自己岳丈的元凶,不仅聚集了各方从长安逃出来的士兵,还和失踪了一段时间的李催郭汜等人混在了一起,起兵数万围起了长安城。
当然牛辅军也不是没有头痛的事,他们虽然兵力多过吕布很多,但是长安城易守难攻,而且吕布麾下战力强悍,而又猛将众多,刚刚到来的牛辅军就在高顺的陷阵营下吃了个大亏,现在退兵至弘农,准备先取弘农,才下长安。
而在弘农城外,牛辅军多次与李肃交战,却迟迟不能拿下弘农。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这一天牛辅军中来了一个人!
“哈哈,军师你终于回来了,吕布小儿死期到了!”牛辅大帐内众将都在,此时正是在进行军议,而一个白面书生未经通报直接走了进来,而看到他的人却没有一点不满,反而心里十分高兴。
只因为来人正是董卓军麾下军师,他不能像李儒一样跟随董卓身边,只因为此人说话太不中听,所谓忠言逆耳,多次出言都让董卓心里有刺,所以才将他下放到牛辅军中,只是董卓出事的那段时间,刚好他有事外出,直到此时才回来。
“文和,你既然回来了,就请快快破城吧!”没错,来人正是刚刚从曹操那里回来的贾诩,贾文和!郭汜跟随董卓日久,当然知道贾诩实力之高,甚至比起李儒还要更高一层,而身为武威人士,贾诩在军中也算是嫡系人物,所以各将领都十分尊重他。
“破城不难,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诛杀吕布,为主公报仇,如果吓跑了他必然得不偿失,所以贾某认为,让他主动献头更加合适!”贾诩没有去坐,站在大帐中间,环视着众人。
“贾诩,你虽然有些才智,可也不能信口开河,要知道那吕布军兵力虽少,可是实力却不低,如果真像你说的那么简单,我们早就拿下长安,高挂吕布人头了!”牛辅手下将领中,有人提出质疑,其实主要是不爽贾诩说话的语气。
要知道他们围攻长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丝毫进展,反而被高顺打了个大败,而贾诩刚到就开口要让吕布主动献上人头,这如何不让众人心里不舒服。
“我是不是信口开河,稍后便知,我想问,现在弘农守将是谁?”贾诩没有去和那个武将多加辩解,而是开口向牛辅问道。
“恩,现在的守将是那叛徒李肃,此人带兵也算不错,我们尝试攻打了城门几次,都无功而返!”牛辅见贾诩问来,开口回答道。
“哦?李肃?”贾诩微微一笑,接着道:“三天之内取他人头!”
众人皆是大惊!
而戏剧化的是,时间刚好第三天,李肃的人头便吕布斩了,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贾诩只用了短短半天就攻陷了弘农,而李肃虽然逃掉了,可是却没能逃掉身死一途,而李肃用了一天多的时间逃回长安,刚好第三天被吕布处死!
牛辅军上下无不对贾诩佩服不已,但是贾诩却没有一点高兴的心思,立刻催促牛辅带兵围了长安城,而吕布本想半路伏击,可是贾诩的行军阵型完美无缺,毫无破绽,只叫吕布有心无力。
不过吕布也没把贾诩放在心上,李肃大意轻敌,被贾诩趁机破了城,可吕布又怎么会轻视贾诩,凭借着长安城的易守难攻,吕布相信自己可以轻松的守住贾诩的各种攻击。当然吕布不是个只知道挨打的人,所以在牛辅军后方,一直部队已经慢慢的向这边赶了过来。
“主公!文和马上就让吕布下来给您赔罪!”贾诩望着高耸的长安城城墙,口中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