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这里的“顶”有特指意义,它表示“天宫内院”。所谓“天宫”指脑部,“内院”就是以印堂穴与百会学垂直线为中心点的脑部内空间。“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古代道教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徵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之说来自五行与天干的转换。在中国古代,以“水”代表北方,于天干为壬癸,在人体则与肾脏相对应;以“火”代表南方,于天干为丙丁,在人体则与心脏相对应;以金代表西方,于天干为庚辛,在人体则与肺脏相对应。肾主精,心主神、肺主气。水在北方为阴方,所对应的天干壬癸,一阴一阳,壬为阳,癸为阴,所谓“阴中之阳”指的就是代表北方两个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为阳方,所对应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阴一阳,丙为阳而丁为阴,所谓“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南方两个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为阴方,所对应的肺脏吐故纳新,交接内外表里,故有阴阳转换之性,所谓“阴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脏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内丹学讲究“炼精化气”就是去肾水中的癸,而升壬;“炼气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炼神返虚”,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气神中的“三阳”,经过进火而升华,最后聚于泥丸宫,这就叫做“三花聚顶”。顶者,鼎也。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则成圣明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此时,精气神已从分的状态而回归于“合”的状态,恍若金花片片自现于空中,这是内功的美好结果,所以,“花”也就是“华”。
“三花聚顶”的景象
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
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不过,在这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五气朝元”说法;直接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钟吕传道集》,该书有《论朝元》一节,提出了五脏之气随着阴阳的转换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观点,以为日月运行之间,当一阳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气乃朝于“中元”,所谓“中元”实际上就是以两乳之间为基准而切入的中丹田;当一阴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液朝于“下元”,所谓“下元”就是以肚脐以下一寸三分为基准的下丹田。内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气、火之丙气、金之庚气为帅导,三阳(壬、丙、庚)上朝于天宫(脑门)内院,于是心神也返于天宫,五气也就朝于上元。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五气朝元”的景象
由于“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这里的“顶”有特指意义,它表示“天宫内院”。所谓“天宫”指脑部,“内院”就是以印堂穴与百会学垂直线为中心点的脑部内空间。“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古代道教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徵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之说来自五行与天干的转换。在中国古代,以“水”代表北方,于天干为壬癸,在人体则与肾脏相对应;以“火”代表南方,于天干为丙丁,在人体则与心脏相对应;以金代表西方,于天干为庚辛,在人体则与肺脏相对应。肾主精,心主神、肺主气。水在北方为阴方,所对应的天干壬癸,一阴一阳,壬为阳,癸为阴,所谓“阴中之阳”指的就是代表北方两个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为阳方,所对应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阴一阳,丙为阳而丁为阴,所谓“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南方两个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为阴方,所对应的肺脏吐故纳新,交接内外表里,故有阴阳转换之性,所谓“阴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脏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内丹学讲究“炼精化气”就是去肾水中的癸,而升壬;“炼气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炼神返虚”,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气神中的“三阳”,经过进火而升华,最后聚于泥丸宫,这就叫做“三花聚顶”。顶者,鼎也。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则成圣明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此时,精气神已从分的状态而回归于“合”的状态,恍若金花片片自现于空中,这是内功的美好结果,所以,“花”也就是“华”。
“三花聚顶”的景象
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
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不过,在这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五气朝元”说法;直接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钟吕传道集》,该书有《论朝元》一节,提出了五脏之气随着阴阳的转换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观点,以为日月运行之间,当一阳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气乃朝于“中元”,所谓“中元”实际上就是以两乳之间为基准而切入的中丹田;当一阴始生的时候,五脏之液朝于“下元”,所谓“下元”就是以肚脐以下一寸三分为基准的下丹田。内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气、火之丙气、金之庚气为帅导,三阳(壬、丙、庚)上朝于天宫(脑门)内院,于是心神也返于天宫,五气也就朝于上元。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五气朝元”的景象
由于“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