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星海之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六章 种田能手张全义

    提起张全义,在李保的印象中,这个张全义,他绝对是唐末五代初期响当当的人物!

    说到官场,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两句话是“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三朝老臣”这样的“政坛不倒翁”,总是会让人津津乐道、顶礼膜拜。不过,跟张全义比起来,全是浮云!

    “三朝老臣”算什么?张全义是“四朝老臣”!这个“四朝”,可不是“一朝天子”的“朝”,而是“朝代”的“朝”!

    黄巢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张全义任吏部尚书、水运使。

    投降唐朝后,张全义任河南尹、东都留守。

    朱温建立大梁,张全义任河阳节度使,封魏王。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铲翻梁朝,“复建”唐朝(史称“后唐”),张全义任皇后干爹、中书令、河南尹兼领河阳,封齐王。

    更重要的是,张全义始终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清算”,他以75岁的高龄病死,属于自然死亡。这在唐末五代杀人如麻,高官显贵死伤无数的年代里自然死亡绝对是:

    堪称奇迹!

    官场险恶,想混成“政坛不倒翁”,实属不易。有的生前无限风光、死后身败名裂;也有的生前屡遭迫害、死后平反昭雪。③,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身逢乱世的张全义,到底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在李保看来若说张全义有什么独门秘籍的话,无非就是六个字:不要脸,撞大运!

    运气这个东西,不好说,撞上了是你的,撞不上活该倒霉。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张全义能尽的“人事”,只有“不要脸”。

    “不要脸”是张全义的看家本领,李保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便能略见一斑。

    第一件事是他的名字。张全义原名张言(一说张居言),投靠政府军后赐名“全义”。朱温称帝后,赐其名为“宗奭”。李存勖铲掉了后梁,名义上打起了“唐朝”的旗号,张全义“审时度势”,主动要求改回“全义”。

    第二件事发生在后梁时期。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出征回来,路过洛阳,在张全义的府邸住了十来天。在此期间,老色鬼朱温将张全义的妻女悉数奸/淫一遍,好不快活!

    太他妈欺负人了!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操刀就要去杀朱温泄愤。出乎意料的是,张全义竟然拼了老命将他拦住,语重心长地教育起儿子来:“当年我被李罕之围在河阳,差点死于非命,多亏朱温出手相救。没有他,哪里还有我的今天?大恩不能忘啊!”(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此情此景、此人此言,实在是尊严丧尽、无耻至极!

    虽然张全义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治理洛阳,当是他此生最引以为豪的光辉业绩。

    洛阳,这座大唐王朝屈指可数的繁华都市,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被秦宗权的野蛮军队一把火烧成了焦土。

    秦军撤走,李罕之率兵前来接收洛阳,但根本没法进城,只能在郊外临时办公。依靠李克用赶走了刘经后,李罕之自封河阳节度使,驻镇孟州,已成灰烬的洛阳就扔给张全义去善后。

    张全义接手的时候,洛阳/具体是怎样的情况呢?“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

    大唐皇帝李儇回到长安时,眼看京师“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从头凉到了脚。而那时洛阳城的景象,比长安还要惨好几倍,要换作一般人,早撂挑子了。洛阳都成这鸟样了,这活还怎么干?

    张全义可不是一般人,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恢复洛阳昔日的繁华!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张全义决定“从人抓起”。洛阳战乱不断,秦宗权又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货,老百姓纷纷逃到山里躲了起来。张全义先从麾下挑选了十八人,称为“屯将”,发给旗帜、榜单,让他们到洛阳周边的十八个县“摆摊设点”、树旗张榜,招抚流亡的百姓回家种地。

    要不是战火纷飞,谁愿意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所以官府的榜文刚贴出来,一些胆子大的百姓就回来了。

    为了进一步安抚和招揽百姓,张全义采取“无严刑、无租税”的政策,除了杀人者必须偿命以外,普通刑事、民事案件一律轻判轻罚。主动开荒者,减免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张全义任命了十八名“屯副”和十八名“屯判官”,分散到十八个定居点,负责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首批回乡的百姓得到了实质性的好处,成为继续招抚流亡百姓的“活广告”,一时间“民归之者如市”,每屯达数千户,洛阳周边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盗匪,而驻防的正规军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防止盗匪破坏生产、扰乱社会治安,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因此,张全义在百姓中选募壮丁,加以简单的军事训练,组建了遍及各个村落的“自卫民兵”。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之后,张全义还经常到农村“调研”,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张全义将城市周边的生产生活秩序引入正常轨道,洛阳的恢复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短短几年时间,洛阳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凶年不饥,遂成富庶”。

    大唐的诗人曾任太子少师的杨凝式给张全义写过一首诗,表彰他的功绩:

    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

    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

    李保对于张全义这个人没有什么恶感,趋吉避凶是人的本能,既然这个张全义是个识时务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更加容易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恰恰是在乱世中保命的最佳性格,但张全义能够善终着实不易,不过他的性格如何,李保不在意,他更看重这个张全义的种田能力。

    如今大唐大部分地区都是战乱贫蔽,人烟稀少再加上军阀凶残,是以李保急需张全义这样的人才帮助他稳定地方并且发展农桑。并且积极开展屯民养息的政策。

    是以李保必须得想办法把这个张全义拉拢过来,不然张全义一旦投靠了朱温等人,这样增加朱温的实力,就会让日后李保征伐天下增添阻力。

    至于如何拉拢张全义,李保却想好好想一想,其实他最想做的就是吩咐金銮卫的人,暗中把这厮绑来襄阳。

    但是李保暗地里绑架藩镇官员,这件事一旦传出去势必要造成不良影响。

    若是以长安的名义把张全义调任襄阳的话,应该可以实现,但是此时的李罕之和张全义正是“蜜月期”,他怕张全义不想来。届时他发出调令,张全义又不来,更是会让他丢面子。

    如今的李保在大唐那么多年了,渐渐的接受了唐人的思维,他考虑问题也已经以唐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了。

    是以对于丢面子的事情他很慎重,毕集好名声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若是被一个小小的河南尹拒绝了,那传出去就不好听了。

    到底该如何把张全义弄过来,李保有些为难,不过他最终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至于会不会成功,还得看张全义这厮到底是如何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