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跟着张大郎去买盐
一块烤红薯被卫朔以及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妞妞和狗蛋儿差点儿将烤红薯皮吃进肚子。其他几个大人在一旁也是看得直流口水,张二郎两眼放光似得盯着卫朔的包裹,若非他清楚剩下的还需来年育种,估计早就下手了。
拷过的红薯带着一丝甜味,这点对两个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要知道糖在古代可是非常紧缺的物资,一般人家平时根本吃不起糖。
就着烤红薯卫朔勉强将一个菜团子塞进了肚子,总算吃了个半饱。
吃过晚饭卫朔与张家父子坐在一起唠起了话长。
“张大叔,这山谷中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张老汉砸吧一下嘴唇,道:“嗯,前两天才刚搬进来一户,如今一共有一百零三户人家,男女老幼加在一起不过五百来人,其中青壮不过一百五十一人。”
卫朔暗自琢磨了一下,山谷里的人是有点儿少,可他要想在这个乱世中安身立命,眼下这百来户人家却是他今后能够活下去首要团结的对象。
“大家平时都靠什么生活?”
“山谷里也有几十亩地,平时大伙儿种点粮食,中间少了官府跟大户的压榨,实际收成反而要比在外面的时候多。可即便如此也不够大伙填饱肚子,大多数时候我们还要到山上打点野味以及采摘一些野果、野菜。”
“难道大家没想着找其他出路么?我们这儿距离大海应该不远,大伙儿为什么不下海打渔呢?”
在现代的时候,卫朔见过不少渔民,一般情况下渔民的收入要比单纯种地的农民高。当然了,渔民承担的风险也比农民要高,尤其是遇上恶劣的天气,很有可能使得渔民人船两失。
“打渔?你以为我们不想吗?”听到卫朔的疑问,张老汉还未说什么,张二郎忍不住反问道:“且不说眼下大伙儿手中没有海船,就算我们有了海船也不敢轻易下海捕鱼。”
“嗯?不敢下海捕鱼?为什么呢?我看着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大家砍伐一些过来制成渔船不就可以出海捕鱼了么?”
“唉!小哥儿有所不知,以前我们这里也有不少人下海捕过鱼,只是最近几年随着天下大乱,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数股大小不一的海盗。这些海盗不但袭击下海捕鱼的渔民,有时候甚至还会上岸寇略。”
“海盗?这里还有海盗?”
“当然有海盗,正因为那些可恶的海盗才逼的大伙不敢轻易下海捕鱼,甚至连杨二叔家煮盐都要偷偷摸摸的进行!”
提起海盗张二郎就忍不住咬牙切齿,如果不是因为海盗,他和大哥也不至于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跑到山里面去打猎。
当卫朔得知沿海渔民迫于海盗压力而不敢下海捕鱼时,忍不住感叹古代底层百姓生活不易,似乎有点势力的家伙都要对他们这些屁民咬上一口。
众人的谈话因为海盗而意外中止,卫朔也因为刚刚遇到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而耗费了太多精力,因此躺下没多久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而张家人却因为他的到来久久不能入睡。
在房间里响起了轻微的呼噜声之后,张家父子三人聚在一起忍不住议论起卫朔来。
“爹,你说这小哥儿是什么来历?且不说他身上的衣服价值连城,就是背包里那些稀世物种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拥有的。”看到卫朔熟睡之后,张大郎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不清楚,老汉我活了一辈子了,从没见过什么玉米和红薯。对了,家里的盐快没了,明天你去李二叔家换点儿回来。”
“知道了爹,唉,多亏李二叔他们一家也搬来了,省去了大伙儿买盐的辛苦。”
……
第二日一早,卫朔听说张大郎要出李二叔家买盐就提出要跟着一起去瞧瞧,张大郎不疑有他领着卫朔出了门。寒冬时节,山里的清晨非常冷,就算卫朔身上穿着现代羽绒服也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卫朔走在山间小路上,四下打量着分布在山谷中的茅草屋,从这些杂乱破败的茅草屋可以看出生活在这里人有多么艰难。没过多久,张大郎、卫朔二人来到了一座篱笆扎成的小院子前。
“李二叔,李二叔在家吗?”张大郎站在李二叔的院子外喊道,随后他又扭头向卫朔低声解释道:“李二叔一家原来是琅琊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靠煮盐生活,前不久遭遇了风暴没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任务,官府逼迫深深,不得已李二叔一家才逃到了崂山。”
“也幸好李二叔一家过来了,自从他家搬来之后,山谷里的人再也不用到不其县城去买盐了。而且李二叔家的盐要比外面的价格低廉,有时候还接受以物换物,可不像外面的盐商黑心除了铜钱啥也不要。”
听说李二叔是盐户出身,卫朔眼前一亮,一条快速发财致富的黄金大道猛然间出现在眼前。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只要生产的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自从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后,走私食盐就开始大规模泛滥开来,而且成了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顽疾。
实际上在古代,青州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产盐的传统地区,在春秋时,齐国管仲许齐人‘煮海水制盐’,自此青州地区就成了产盐重地。史书上记载:“盐者之归也,譬若市人。”即煮盐者之多,有如赶集似的。
由于管仲的食盐专卖政策较充分地考虑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故深得民众欢迎。
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私盐产生的可能性。
试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违禁制贩私盐还有什么市场可言?有什么利润可图呢?唯一的只是高风险和高成本。所以,后人翻阅了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实在找不到齐桓公时齐国境内有制贩私盐的文献记载,也无相关的禁私条文。
只是到了汉武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又没有充分考虑到底层盐户的利益,导致“盐始有官、私之分”,这个时候居高不下的盐税已成为盐户沉重的负担,大量的盐户开始从事贩卖私盐。
“张大哥,外面的盐一般都卖多少钱?”
“太康年间,每斤官盐大概五钱,私盐一般比官盐低一到两钱。可最近几年随着胡人入侵,盐的价格越来越高,到如今一斤官盐要卖十钱以上,就是私盐也在八钱以上。唉,盐的价格如此高,可苦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一想起居高不下的盐价张大郎就忍不住摇摇头,盐的价格太高,一般农户根本吃不起,可不吃盐又没有办法,大伙儿只好忍痛用自己田地里的微薄收入从盐商手里购买高价的食盐。
张大郎随口的一番牢骚给卫朔带来巨大的震动,他能想到古代盐业存在着巨大利润,但也没想到其中的利润竟然如此巨大,说是暴利一点儿都不为过。在现代一斤盐的价格大概是两元人民币,西晋五铢钱一钱相当于人民币四角,再说古代一斤差不多只有现代一斤的一半重量,也就是西晋末一斤官盐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人民币5元。
“大郎来了,快到屋里来吧!”
正当卫朔沉思的时候,杨二叔打开了屋门,将张大郎、卫朔二人让进屋。杨二叔看到张大郎身边跟着个陌生人也没多问,毕竟这山谷里不时有外面人前来投奔落脚,指不定这位又是张家什么亲戚。
“杨二叔,你家还有盐没?我想换点儿回去。”
“有啊,昨天黑子煮了一锅盐还没来得及卖,你先拿过去吃吧。”
“那太好了,这是我爹让我拿过来鹿肉,你看能换多少盐?”
说着张大郎将一条鹿腿递给杨二叔,这条鹿腿张家放了不少时日,一直不舍得吃掉,眼下只能拿来换点儿盐回去。
拷过的红薯带着一丝甜味,这点对两个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要知道糖在古代可是非常紧缺的物资,一般人家平时根本吃不起糖。
就着烤红薯卫朔勉强将一个菜团子塞进了肚子,总算吃了个半饱。
吃过晚饭卫朔与张家父子坐在一起唠起了话长。
“张大叔,这山谷中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张老汉砸吧一下嘴唇,道:“嗯,前两天才刚搬进来一户,如今一共有一百零三户人家,男女老幼加在一起不过五百来人,其中青壮不过一百五十一人。”
卫朔暗自琢磨了一下,山谷里的人是有点儿少,可他要想在这个乱世中安身立命,眼下这百来户人家却是他今后能够活下去首要团结的对象。
“大家平时都靠什么生活?”
“山谷里也有几十亩地,平时大伙儿种点粮食,中间少了官府跟大户的压榨,实际收成反而要比在外面的时候多。可即便如此也不够大伙填饱肚子,大多数时候我们还要到山上打点野味以及采摘一些野果、野菜。”
“难道大家没想着找其他出路么?我们这儿距离大海应该不远,大伙儿为什么不下海打渔呢?”
在现代的时候,卫朔见过不少渔民,一般情况下渔民的收入要比单纯种地的农民高。当然了,渔民承担的风险也比农民要高,尤其是遇上恶劣的天气,很有可能使得渔民人船两失。
“打渔?你以为我们不想吗?”听到卫朔的疑问,张老汉还未说什么,张二郎忍不住反问道:“且不说眼下大伙儿手中没有海船,就算我们有了海船也不敢轻易下海捕鱼。”
“嗯?不敢下海捕鱼?为什么呢?我看着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大家砍伐一些过来制成渔船不就可以出海捕鱼了么?”
“唉!小哥儿有所不知,以前我们这里也有不少人下海捕过鱼,只是最近几年随着天下大乱,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数股大小不一的海盗。这些海盗不但袭击下海捕鱼的渔民,有时候甚至还会上岸寇略。”
“海盗?这里还有海盗?”
“当然有海盗,正因为那些可恶的海盗才逼的大伙不敢轻易下海捕鱼,甚至连杨二叔家煮盐都要偷偷摸摸的进行!”
提起海盗张二郎就忍不住咬牙切齿,如果不是因为海盗,他和大哥也不至于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跑到山里面去打猎。
当卫朔得知沿海渔民迫于海盗压力而不敢下海捕鱼时,忍不住感叹古代底层百姓生活不易,似乎有点势力的家伙都要对他们这些屁民咬上一口。
众人的谈话因为海盗而意外中止,卫朔也因为刚刚遇到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而耗费了太多精力,因此躺下没多久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而张家人却因为他的到来久久不能入睡。
在房间里响起了轻微的呼噜声之后,张家父子三人聚在一起忍不住议论起卫朔来。
“爹,你说这小哥儿是什么来历?且不说他身上的衣服价值连城,就是背包里那些稀世物种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拥有的。”看到卫朔熟睡之后,张大郎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不清楚,老汉我活了一辈子了,从没见过什么玉米和红薯。对了,家里的盐快没了,明天你去李二叔家换点儿回来。”
“知道了爹,唉,多亏李二叔他们一家也搬来了,省去了大伙儿买盐的辛苦。”
……
第二日一早,卫朔听说张大郎要出李二叔家买盐就提出要跟着一起去瞧瞧,张大郎不疑有他领着卫朔出了门。寒冬时节,山里的清晨非常冷,就算卫朔身上穿着现代羽绒服也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卫朔走在山间小路上,四下打量着分布在山谷中的茅草屋,从这些杂乱破败的茅草屋可以看出生活在这里人有多么艰难。没过多久,张大郎、卫朔二人来到了一座篱笆扎成的小院子前。
“李二叔,李二叔在家吗?”张大郎站在李二叔的院子外喊道,随后他又扭头向卫朔低声解释道:“李二叔一家原来是琅琊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靠煮盐生活,前不久遭遇了风暴没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任务,官府逼迫深深,不得已李二叔一家才逃到了崂山。”
“也幸好李二叔一家过来了,自从他家搬来之后,山谷里的人再也不用到不其县城去买盐了。而且李二叔家的盐要比外面的价格低廉,有时候还接受以物换物,可不像外面的盐商黑心除了铜钱啥也不要。”
听说李二叔是盐户出身,卫朔眼前一亮,一条快速发财致富的黄金大道猛然间出现在眼前。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只要生产的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自从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后,走私食盐就开始大规模泛滥开来,而且成了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顽疾。
实际上在古代,青州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产盐的传统地区,在春秋时,齐国管仲许齐人‘煮海水制盐’,自此青州地区就成了产盐重地。史书上记载:“盐者之归也,譬若市人。”即煮盐者之多,有如赶集似的。
由于管仲的食盐专卖政策较充分地考虑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故深得民众欢迎。
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私盐产生的可能性。
试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违禁制贩私盐还有什么市场可言?有什么利润可图呢?唯一的只是高风险和高成本。所以,后人翻阅了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实在找不到齐桓公时齐国境内有制贩私盐的文献记载,也无相关的禁私条文。
只是到了汉武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又没有充分考虑到底层盐户的利益,导致“盐始有官、私之分”,这个时候居高不下的盐税已成为盐户沉重的负担,大量的盐户开始从事贩卖私盐。
“张大哥,外面的盐一般都卖多少钱?”
“太康年间,每斤官盐大概五钱,私盐一般比官盐低一到两钱。可最近几年随着胡人入侵,盐的价格越来越高,到如今一斤官盐要卖十钱以上,就是私盐也在八钱以上。唉,盐的价格如此高,可苦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一想起居高不下的盐价张大郎就忍不住摇摇头,盐的价格太高,一般农户根本吃不起,可不吃盐又没有办法,大伙儿只好忍痛用自己田地里的微薄收入从盐商手里购买高价的食盐。
张大郎随口的一番牢骚给卫朔带来巨大的震动,他能想到古代盐业存在着巨大利润,但也没想到其中的利润竟然如此巨大,说是暴利一点儿都不为过。在现代一斤盐的价格大概是两元人民币,西晋五铢钱一钱相当于人民币四角,再说古代一斤差不多只有现代一斤的一半重量,也就是西晋末一斤官盐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人民币5元。
“大郎来了,快到屋里来吧!”
正当卫朔沉思的时候,杨二叔打开了屋门,将张大郎、卫朔二人让进屋。杨二叔看到张大郎身边跟着个陌生人也没多问,毕竟这山谷里不时有外面人前来投奔落脚,指不定这位又是张家什么亲戚。
“杨二叔,你家还有盐没?我想换点儿回去。”
“有啊,昨天黑子煮了一锅盐还没来得及卖,你先拿过去吃吧。”
“那太好了,这是我爹让我拿过来鹿肉,你看能换多少盐?”
说着张大郎将一条鹿腿递给杨二叔,这条鹿腿张家放了不少时日,一直不舍得吃掉,眼下只能拿来换点儿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