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谶语显,胡虏乱
在华夏历史上,谶语一直是个神秘而且有用的东西。
谶,即预言。通常是用一些隐晦的游移不定的话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如果还加上图像,就叫图谶,对谶的系统性解释,则为谶纬。每到一个王朝衰败的时候,就会有谶语出现,并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
历史上最早的谶纬或许就是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派出大将蒙恬北击胡人,并修建了万里长城,可他却不曾想到,自己还有个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靠的就是在鲤鱼肚子里塞布条,还有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等等在现代看起来非常小儿科的手段,可在当时,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谶语通常在“国将不国”时才会流行,这也并不奇怪,“国将亡,听于神”,凡到国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
眼下的匈奴汉国已有了几分“国将不国”的迹象,自正宫皇后刘氏去世后,刘聪便少了约束,****沉迷于酒色之中,身体每况愈下,行事则愈发无道。
除此之外,匈奴汉国内部忧患丛生,不但有拥兵自立的藩镇大将,更为严重的是刘聪并未选儿子刘粲为皇位继承人,而是立了弟弟刘乂为东宫太子,为日后皇室争权埋下了隐患。
俗话说:国之将亡,必出异象!
建兴二年,七月,有流星出牵牛星,而入紫薇,后坠于平阳北!
刘聪听说之后十分不高兴。可他又担心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就向公卿大臣们请教。因刘聪喜怒无常,其他大臣都不敢随意开口,生怕触怒了刘聪。
唯有元老重臣廷尉陈元达希望以此来警醒刘聪,大胆出言道:“此乃亡国之兆!”
尽管陈元达所言让刘聪厌恶,可陈元达毕竟是匈奴元老重臣。且素来清正刚直,而且刘聪也从中听出了其讽谏之意,因此也没有重责陈元达,最终只好悻悻而退潮。
本来刘聪以为这事到此就完了,谁知没过多久在平阳竟开始流传一条谶语。刘聪曾下令大肆逮捕散布谣言者,可效果却不理想,谶语谣言竟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刘聪既惶恐不安又有些手足无措,这种事不太好找其他大臣商议。最后他只好将中山王刘曜召至宫中密议。刘曜是刘渊的养子,是刘聪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与石勒并称为匈奴汉国两大巨擘。
自从进了皇宫之后,刘曜就发现那些宦官、宫娥们各个惶恐不安,走路小心翼翼,不由得心中一凛,暗道:看来自己这位皇兄近来心情不好,待会儿得小心应付。不可触怒刘聪!刘曜因此而打起了精神,更是倍加小心地跟着宦官向着刘聪的寝宫走去。
“臣中山王曜。拜见陛下,恭请圣安!”
“曜弟来了,咳咳咳,来人,给,咳咳。给中山王设座!”
“陛下身体有恙,不如找个太医来瞧瞧?”刘曜装出一副关心刘聪身体的样子问道。
“不用了,朕这是老毛病了,过些日子就没事啦。今日找皇弟前来,乃是有件机密事要与兄弟商量。”
“陛下。有事尽管吩咐,微臣肝脑涂地必报陛下隆恩!”
刘曜立即从座椅上跪倒在地,信誓旦旦向刘聪表达自己的忠心。
刘聪看着一脸赤城的刘曜满心欢喜,兴奋地连连道:“朕有中山王何惧什么谶语流言?!”
刘曜目光转动,不由得低声道:“陛下可是为近日平阳出现的谶语而烦恼?”
“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平阳城内突然兴起一条谶语,‘石生龙,天地崩;披鳞甲,破地腾;遇风云,声势宏;游燕赵,应运成。’朕听说后日夜不宁,百思不得其解,也曾暗中遣人调查,却无法查明其真正来源。”
刘曜跟着附和道:“谶语流言本就无根无据,想要查实却不可能。”
“谁说不是?犹记得汉末三国之乱时,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惹得天下豪杰为之神魂颠倒!连曹丕篡汉也得打着这个名头,可见谶语流言害人不浅!然前日天显异象,今又有流言传出,朕怕有人趁机谋我汉国国祚!”
“请陛下放心,若有人敢染指我汉国江山,臣弟愿领兵亲往讨之!”
“曜弟忠心,朕已知之。只是不弄清谶语所指,朕心实难安啊!”
“陛下心中可有……可有怀疑对象?”刘曜咬着牙问道。
刘聪闻言并不作答,只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曜弟如何看石世龙?”
刘曜一下子额头见汗,心中紧张万分,过了好一会儿才嗫嗫嚅嚅道:“石世龙世之骁将,乃我大汉国一等一功臣。”
尽管刘曜十分忌惮石勒,可他却不敢随意在刘聪面前诋毁石勒。且不说刘聪本就是个聪明人不宜被糊弄,另外眼下正是敏感时期。万一话听到刘聪耳朵里,起了反作用,让刘聪以为是刘曜想除去石勒进而才散布的谣言,那他岂不是要冤死?
不料,刘聪仿佛没有听到刘曜说了什么,只见他目光闪烁,眉头紧蹙,自顾自地说:“这句谶语非常明显地指向了石世龙,不管这句谶语来自哪里,朕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石世龙都督陕东诸军事,掌握了汉国大半的精锐,如果他真要起了异心,我汉国的江山可真就危险了!”
刘曜虽明知刘聪说得是石勒,可仍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本身的情况与石勒仿佛无几,同样是拥兵自重的藩镇大将。今日刘聪对石勒起了疑心,谁知明日刘聪会不会对他刘曜起疑心?也就是在这一刻,刘曜决心尽快拿下关中作为立足之地。
至于并州平阳,如无必要以后他是不打算再回来了,在平阳不但有皇帝刘聪的猜疑,连晋王刘粲对其也是不怀好意。
“那陛下打算怎么办?今石勒羽翼已成,恐难再图也!若不顾四周仇敌而起大军讨伐之,却又自损汉国兵马,反而让晋阳刘琨得利,若其鼓动代郡拓跋鲜卑南下犯我平阳,岂不危哉?”
刘曜并不希望刘聪出兵讨伐石勒,一则会破坏他出征关中的计划,二则石勒并不好惹,若刘聪调他去打石勒,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得利的还是刘聪父子。
话说刘聪一开始的确有调刘曜进攻石勒的想法,可一听刘曜所言顿时又犹豫起来。
刘曜见刘聪有些意动,忙继续劝道:“陛下,石勒固然可恨,可至少名义上他还是我汉国大将,又牵制着幽冀两地的晋军,使其不能西援刘琨。陛下既疑心石世龙,以后断其援助就是,没了我汉国支持,石世龙也未必是幽冀晋军的对手。”
“这样既可借晋人之手铲除石世龙,又不必损害陛下声望,您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石勒一亡,什么谶语、流言统统见鬼去吧!”
刘曜的话让刘聪眼前一亮,他若有所思道:“幽冀晋军打得过石世龙么?连王彭祖都不是石勒的对手,幽燕之地又有什么人是石勒的对手?”
“陛下有所不知,在幽州还有鲜卑人,听说他们曾是王浚的盟友。现在王浚死于石勒之手,那些鲜卑人岂会不想着替王浚报仇?有鲜卑人相助,就算晋军打不过石勒,最终也会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等刘曜出宫之后,脸上的谦卑之色迅速消失不见,来日不等刘聪下诏,刘曜就带着心腹离开了平阳前往蒲坂,准备从蒲坂渡黄河西进关中。(未完待续。)
谶,即预言。通常是用一些隐晦的游移不定的话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如果还加上图像,就叫图谶,对谶的系统性解释,则为谶纬。每到一个王朝衰败的时候,就会有谶语出现,并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
历史上最早的谶纬或许就是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派出大将蒙恬北击胡人,并修建了万里长城,可他却不曾想到,自己还有个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靠的就是在鲤鱼肚子里塞布条,还有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等等在现代看起来非常小儿科的手段,可在当时,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谶语通常在“国将不国”时才会流行,这也并不奇怪,“国将亡,听于神”,凡到国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
眼下的匈奴汉国已有了几分“国将不国”的迹象,自正宫皇后刘氏去世后,刘聪便少了约束,****沉迷于酒色之中,身体每况愈下,行事则愈发无道。
除此之外,匈奴汉国内部忧患丛生,不但有拥兵自立的藩镇大将,更为严重的是刘聪并未选儿子刘粲为皇位继承人,而是立了弟弟刘乂为东宫太子,为日后皇室争权埋下了隐患。
俗话说:国之将亡,必出异象!
建兴二年,七月,有流星出牵牛星,而入紫薇,后坠于平阳北!
刘聪听说之后十分不高兴。可他又担心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就向公卿大臣们请教。因刘聪喜怒无常,其他大臣都不敢随意开口,生怕触怒了刘聪。
唯有元老重臣廷尉陈元达希望以此来警醒刘聪,大胆出言道:“此乃亡国之兆!”
尽管陈元达所言让刘聪厌恶,可陈元达毕竟是匈奴元老重臣。且素来清正刚直,而且刘聪也从中听出了其讽谏之意,因此也没有重责陈元达,最终只好悻悻而退潮。
本来刘聪以为这事到此就完了,谁知没过多久在平阳竟开始流传一条谶语。刘聪曾下令大肆逮捕散布谣言者,可效果却不理想,谶语谣言竟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刘聪既惶恐不安又有些手足无措,这种事不太好找其他大臣商议。最后他只好将中山王刘曜召至宫中密议。刘曜是刘渊的养子,是刘聪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与石勒并称为匈奴汉国两大巨擘。
自从进了皇宫之后,刘曜就发现那些宦官、宫娥们各个惶恐不安,走路小心翼翼,不由得心中一凛,暗道:看来自己这位皇兄近来心情不好,待会儿得小心应付。不可触怒刘聪!刘曜因此而打起了精神,更是倍加小心地跟着宦官向着刘聪的寝宫走去。
“臣中山王曜。拜见陛下,恭请圣安!”
“曜弟来了,咳咳咳,来人,给,咳咳。给中山王设座!”
“陛下身体有恙,不如找个太医来瞧瞧?”刘曜装出一副关心刘聪身体的样子问道。
“不用了,朕这是老毛病了,过些日子就没事啦。今日找皇弟前来,乃是有件机密事要与兄弟商量。”
“陛下。有事尽管吩咐,微臣肝脑涂地必报陛下隆恩!”
刘曜立即从座椅上跪倒在地,信誓旦旦向刘聪表达自己的忠心。
刘聪看着一脸赤城的刘曜满心欢喜,兴奋地连连道:“朕有中山王何惧什么谶语流言?!”
刘曜目光转动,不由得低声道:“陛下可是为近日平阳出现的谶语而烦恼?”
“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平阳城内突然兴起一条谶语,‘石生龙,天地崩;披鳞甲,破地腾;遇风云,声势宏;游燕赵,应运成。’朕听说后日夜不宁,百思不得其解,也曾暗中遣人调查,却无法查明其真正来源。”
刘曜跟着附和道:“谶语流言本就无根无据,想要查实却不可能。”
“谁说不是?犹记得汉末三国之乱时,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惹得天下豪杰为之神魂颠倒!连曹丕篡汉也得打着这个名头,可见谶语流言害人不浅!然前日天显异象,今又有流言传出,朕怕有人趁机谋我汉国国祚!”
“请陛下放心,若有人敢染指我汉国江山,臣弟愿领兵亲往讨之!”
“曜弟忠心,朕已知之。只是不弄清谶语所指,朕心实难安啊!”
“陛下心中可有……可有怀疑对象?”刘曜咬着牙问道。
刘聪闻言并不作答,只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曜弟如何看石世龙?”
刘曜一下子额头见汗,心中紧张万分,过了好一会儿才嗫嗫嚅嚅道:“石世龙世之骁将,乃我大汉国一等一功臣。”
尽管刘曜十分忌惮石勒,可他却不敢随意在刘聪面前诋毁石勒。且不说刘聪本就是个聪明人不宜被糊弄,另外眼下正是敏感时期。万一话听到刘聪耳朵里,起了反作用,让刘聪以为是刘曜想除去石勒进而才散布的谣言,那他岂不是要冤死?
不料,刘聪仿佛没有听到刘曜说了什么,只见他目光闪烁,眉头紧蹙,自顾自地说:“这句谶语非常明显地指向了石世龙,不管这句谶语来自哪里,朕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石世龙都督陕东诸军事,掌握了汉国大半的精锐,如果他真要起了异心,我汉国的江山可真就危险了!”
刘曜虽明知刘聪说得是石勒,可仍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本身的情况与石勒仿佛无几,同样是拥兵自重的藩镇大将。今日刘聪对石勒起了疑心,谁知明日刘聪会不会对他刘曜起疑心?也就是在这一刻,刘曜决心尽快拿下关中作为立足之地。
至于并州平阳,如无必要以后他是不打算再回来了,在平阳不但有皇帝刘聪的猜疑,连晋王刘粲对其也是不怀好意。
“那陛下打算怎么办?今石勒羽翼已成,恐难再图也!若不顾四周仇敌而起大军讨伐之,却又自损汉国兵马,反而让晋阳刘琨得利,若其鼓动代郡拓跋鲜卑南下犯我平阳,岂不危哉?”
刘曜并不希望刘聪出兵讨伐石勒,一则会破坏他出征关中的计划,二则石勒并不好惹,若刘聪调他去打石勒,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得利的还是刘聪父子。
话说刘聪一开始的确有调刘曜进攻石勒的想法,可一听刘曜所言顿时又犹豫起来。
刘曜见刘聪有些意动,忙继续劝道:“陛下,石勒固然可恨,可至少名义上他还是我汉国大将,又牵制着幽冀两地的晋军,使其不能西援刘琨。陛下既疑心石世龙,以后断其援助就是,没了我汉国支持,石世龙也未必是幽冀晋军的对手。”
“这样既可借晋人之手铲除石世龙,又不必损害陛下声望,您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石勒一亡,什么谶语、流言统统见鬼去吧!”
刘曜的话让刘聪眼前一亮,他若有所思道:“幽冀晋军打得过石世龙么?连王彭祖都不是石勒的对手,幽燕之地又有什么人是石勒的对手?”
“陛下有所不知,在幽州还有鲜卑人,听说他们曾是王浚的盟友。现在王浚死于石勒之手,那些鲜卑人岂会不想着替王浚报仇?有鲜卑人相助,就算晋军打不过石勒,最终也会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等刘曜出宫之后,脸上的谦卑之色迅速消失不见,来日不等刘聪下诏,刘曜就带着心腹离开了平阳前往蒲坂,准备从蒲坂渡黄河西进关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