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灾民
陈远恒气愤地说:“铁壁关之所以会被攻破是因为兵部是由王家把持,尚书是王丞相的弟弟,王尚书和王丞相都是王皇后的兄弟,太子的舅舅。王尚书为了谋私利,扣下了每年给边关的补给,给的兵器也都是破旧的,数目上也克扣了,这还不算什么,当时蛮族来攻,铁壁关将领凭着破旧的兵器给挡住了,一面飞骑来京师报,结果,被王尚书和王丞相给扣住了,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准备攻击万贵妃的兄弟呢,怕边关来报别搅合了他们的计划,原想着瞒上几日不要紧的,没想到,铁壁关真的破了。”
陈文蕙听到这里,愤怒了,仿佛回到了前世上学时,读近代史的感觉,那个时候列强鲸吞蚕食国土,国人还只顾着内斗。现在这一幕又活生生的发生在眼前,她不由得恨这些朝廷的大官们,真想撬开脑子看看他们怎么想的。
白氏也很气愤:“都是为了宫斗啊,因为要争权夺利,因为要争从龙之功,不管百姓就算了,难道连江山也不要了吗?就算是夺来了,蛮族来侵,难道想当亡国之君吗?”
陈文俊说:“这就是任用外戚的坏处了。皇上难道不知道吗?”
陈远恒说:“皇上怎么能不知道呢?但是我朝从建立就是大贵族世家帮着建立的,世家们掌握着实权,这是几代以来的积弊了。皇上每每想改革,但是掣肘太多,他自己都是世家的外孙。不过这次皇上很是震怒,罢了王丞相的相位,任用了左派的鲁元初大人为相。兵部王尚书也流放了,任用武将家的赵家。”
白氏忙问:“哪个赵家,是忠义公赵家吗?”
陈远恒说:“是。皇上本来还想废后的,但是被朝臣拦住了,只是罚皇后闭门思过。现在六宫交给德妃娘娘管理。”
白氏一喜:“啊。那咱们娘娘可是出头了。”
陈远恒苦笑着:“这有什么,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我们家又没有皇子,皇上就是因为德妃娘娘没有皇子,我们家这几年也弱了。才让大姐掌管宫务的。”
白氏一想也是。
陈远恒又说:“估计灾民应该会在一个月后到。大姐亲自给我写了密信。要我好好安置灾民,其实她就是不说,我也是要安置的。”
陈文蕙忙问:“父亲。那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
陈远恒说:“现在消息还没有传开,我已经秘密的让王义和去收购粮食,蓝尚翰去批量买麻布和葛布了。最让我意外的是万家,他们认识很多药商,主动去买药材去了。”
陈文蕙说:“也不能让大家白出钱,到时候以工代赈,我们多找些活儿给灾民干,这样让灾民赚了钱,就能自己救助自己。这样大家赚不上钱。也不会亏本。”
陈远恒说:“是啊,这个方法我都和大家说了,头一批灾民花的钱先由县衙出,等灾民发了工钱,再还给县衙,这样省的大家亏本。”
陈文蕙说:“那到时候。要衙役们帮忙给灾民都登记好,选出头目,这样方便管理,也省的有人冒领钱粮。”
陈远恒点点头。
就这样的腊月天里,安城的百姓们都在兴高采烈的准备过年的东西。陈家,还有和陈家交好的王家,万家,蓝家,还有黄庭珍等一些陈远恒派的官员们都在忙碌的准备着粮食,药材,布料等各种物资。
忙碌中,过去了五天。这天陈远恒和白氏说:“知府冯良仁已经知道消息了,他叫我现在就去接任。我准备明天就出发去德庆。我带着两个儿子和紫玉,李环,还有陈材父亲。夫人,你和蕙儿在家,一切要当心。”
白氏点点头,忙去准备物品。先前只是准备了陈远恒应用的东西,没有准备陈文俊和陈文麟的,这下子都要准备出来。陈文蕙也来帮忙,带了许多应急用的药丸,还有一个装钱的荷包,荷包里面有铜钱,也有散碎银两,还有几张银票,十两,到百两不等。
第二天他们就出发走了。白氏好像心里被挖去一块似的,站在门口默默流泪,陈文蕙却说:“母亲,现在是我们要做活的时候,不是担心的时候。”
一句话让白氏振作了起来,忙又去忙碌了。好像要用忙碌压下心中的担忧。
又过了十来天,陈远恒捎信说,已经接了任,本来剩下一府四县的官员都来巴结他,给他接风洗尘的,他却告诉了大家这个消息,并且做了布置,准备安置灾民,这下子官员们都知道了,都炸了窝了。一些官员害怕战乱扩大,一些官员还怕灾民来了引起动乱,只有个别几个主张安置灾民的。陈远恒悄悄的记下了这几个官员的名字。然后,强硬的告诉大家,还有几天,灾民就要来了,安城已经做好准备了,希望他们也做好准备,到时候大部分灾民会去安城,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去其他那几个县城,希望他们都做好工作,要是安置不力,那就不会客气,直接给摘了乌纱帽去。说完,又有意透露出,自己是出身陈家,现在宫里掌管六宫事务的德妃娘娘就是他亲姐姐。这话风一露,顿时这些官员们都表示一定会努力做好工作,一定安置好灾民。
说到这里,陈远恒又在信里向白氏感叹,原来知府的话没有德妃娘娘弟弟的话管用啊。陈文蕙看到这里笑了出来。白氏笑了后,直接把信烧了,这样的信件是不能留的。
又过了两天,安城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百姓们都有些恐慌,但是安城早有准备,各级官员有条不紊,粮铺里的粮食没有涨价,虽然百姓们都抢着去买粮食,但是好像粮食贮备很多,买走一些,又从仓库取出一些,铺子里一直没有断过粮食,也没有涨价,渐渐的百姓的心安定了,继续过着日子,只是议论北方战事的多了起来。
又过了两天,头一批灾民终于到了。
这已经是腊月底了,第一批灾民有两千多人,他们跋涉了太多的路程,被饥寒驱赶,他们向往更温暖的南方,一路上只是富户和官府给顿稀粥喝,没有地方收留他们。他们缓缓的走到了安城,目光麻木,衣衫褴褛,没有想到,安城城门口,已经支好了大锅,喷香扑鼻的粥已经做好了,等着他们呢。当然,路上也有这样的,他们都是喝了粥就上路的。
但是,安城不一样,这里有官员,衙役们管束着他们,要去他们喝粥前,要去登记身份,然后领一个身份牌子,喝粥要凭着这个牌子才能喝。喝完后,官员们,跟他们说,要他们伐木,垒土坯,建房子,这个房子就是给他们住的,但是光建他们这两千人住的还不行,还要多建一些,因为后续还有灾民要住。建房子不是白建的,每天给工钱,粥只给三顿,超过三顿就不供给了,想吃饭就要干活,领了工钱自然能买到吃食。
面对这样的条件,灾民们没有怨言,反而是高兴起来,这要给自己建房子了,虽然是简易的房子,这也是说要收留他们了,他们跋涉太久了,早就不存希望了,没想到,在这个小县城里,有官府愿意收留他们了,他们中许多人早已干涸的眼眶里又储满了眼泪,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悲哀,战乱来了,他们的家园被毁了,他们的亲人被杀害了,他们路上死了太多的人,他们已经不知道流眼泪了,现在听到终于有地方接纳他们了,他们忍不住哭了起来。开始只是几个人呜咽,后来是越来越多的哭声,这声音让他们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就越哭越大声,最后,哭声震天,安城的百姓们听了也忍不住流泪,自觉地走出了城门,帮助他们安置。
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旧衣服,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旧被褥,还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吃食去安慰灾民,救济灾民。陈文蕙也在他们的行列中,只是陈府准备的很充分,不但拿出了旧衣服和旧被褥,还派出很多家人,分别问灾民有一技之长的没有,有就登记下来,找工作给她们。
这样,很快,吃饱了的灾民行动了起来,身体健壮的男人去官府那里伐木,老人,孩子跟着捡木材,大木留着建房子,小树枝也要收集起来,这些要留着烧火做饭取暖用。
女人们也被组织起来,针线好的被陈家人带走了,去工坊赶制衣服被褥了,还有一些去帮助做饭,两千多人吃饭,要多少大锅啊,每一口锅前都要有人做饭,这样就不用排队等饭吃了,大大增加的工作效率。当然,这些人,不管事伐木的,还是捡树枝的,还是做针线的,还是做饭的,都是有工钱的。只是工钱根据每个人干的活来给,最赚钱的是伐木和制土坯,然后是针线,然后是做饭,最少的是捡树枝的。钱都是由衙门出。衙门早就换好了许多铜钱,等着灾民们干活后来领取。工钱是一天一领的,这样灾民们立刻就能拿钱买饭吃。
ps:
关于救助灾民这个情节,是我写的最认真的。
希望大家多指点。
强烈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票。
陈文蕙听到这里,愤怒了,仿佛回到了前世上学时,读近代史的感觉,那个时候列强鲸吞蚕食国土,国人还只顾着内斗。现在这一幕又活生生的发生在眼前,她不由得恨这些朝廷的大官们,真想撬开脑子看看他们怎么想的。
白氏也很气愤:“都是为了宫斗啊,因为要争权夺利,因为要争从龙之功,不管百姓就算了,难道连江山也不要了吗?就算是夺来了,蛮族来侵,难道想当亡国之君吗?”
陈文俊说:“这就是任用外戚的坏处了。皇上难道不知道吗?”
陈远恒说:“皇上怎么能不知道呢?但是我朝从建立就是大贵族世家帮着建立的,世家们掌握着实权,这是几代以来的积弊了。皇上每每想改革,但是掣肘太多,他自己都是世家的外孙。不过这次皇上很是震怒,罢了王丞相的相位,任用了左派的鲁元初大人为相。兵部王尚书也流放了,任用武将家的赵家。”
白氏忙问:“哪个赵家,是忠义公赵家吗?”
陈远恒说:“是。皇上本来还想废后的,但是被朝臣拦住了,只是罚皇后闭门思过。现在六宫交给德妃娘娘管理。”
白氏一喜:“啊。那咱们娘娘可是出头了。”
陈远恒苦笑着:“这有什么,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我们家又没有皇子,皇上就是因为德妃娘娘没有皇子,我们家这几年也弱了。才让大姐掌管宫务的。”
白氏一想也是。
陈远恒又说:“估计灾民应该会在一个月后到。大姐亲自给我写了密信。要我好好安置灾民,其实她就是不说,我也是要安置的。”
陈文蕙忙问:“父亲。那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
陈远恒说:“现在消息还没有传开,我已经秘密的让王义和去收购粮食,蓝尚翰去批量买麻布和葛布了。最让我意外的是万家,他们认识很多药商,主动去买药材去了。”
陈文蕙说:“也不能让大家白出钱,到时候以工代赈,我们多找些活儿给灾民干,这样让灾民赚了钱,就能自己救助自己。这样大家赚不上钱。也不会亏本。”
陈远恒说:“是啊,这个方法我都和大家说了,头一批灾民花的钱先由县衙出,等灾民发了工钱,再还给县衙,这样省的大家亏本。”
陈文蕙说:“那到时候。要衙役们帮忙给灾民都登记好,选出头目,这样方便管理,也省的有人冒领钱粮。”
陈远恒点点头。
就这样的腊月天里,安城的百姓们都在兴高采烈的准备过年的东西。陈家,还有和陈家交好的王家,万家,蓝家,还有黄庭珍等一些陈远恒派的官员们都在忙碌的准备着粮食,药材,布料等各种物资。
忙碌中,过去了五天。这天陈远恒和白氏说:“知府冯良仁已经知道消息了,他叫我现在就去接任。我准备明天就出发去德庆。我带着两个儿子和紫玉,李环,还有陈材父亲。夫人,你和蕙儿在家,一切要当心。”
白氏点点头,忙去准备物品。先前只是准备了陈远恒应用的东西,没有准备陈文俊和陈文麟的,这下子都要准备出来。陈文蕙也来帮忙,带了许多应急用的药丸,还有一个装钱的荷包,荷包里面有铜钱,也有散碎银两,还有几张银票,十两,到百两不等。
第二天他们就出发走了。白氏好像心里被挖去一块似的,站在门口默默流泪,陈文蕙却说:“母亲,现在是我们要做活的时候,不是担心的时候。”
一句话让白氏振作了起来,忙又去忙碌了。好像要用忙碌压下心中的担忧。
又过了十来天,陈远恒捎信说,已经接了任,本来剩下一府四县的官员都来巴结他,给他接风洗尘的,他却告诉了大家这个消息,并且做了布置,准备安置灾民,这下子官员们都知道了,都炸了窝了。一些官员害怕战乱扩大,一些官员还怕灾民来了引起动乱,只有个别几个主张安置灾民的。陈远恒悄悄的记下了这几个官员的名字。然后,强硬的告诉大家,还有几天,灾民就要来了,安城已经做好准备了,希望他们也做好准备,到时候大部分灾民会去安城,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去其他那几个县城,希望他们都做好工作,要是安置不力,那就不会客气,直接给摘了乌纱帽去。说完,又有意透露出,自己是出身陈家,现在宫里掌管六宫事务的德妃娘娘就是他亲姐姐。这话风一露,顿时这些官员们都表示一定会努力做好工作,一定安置好灾民。
说到这里,陈远恒又在信里向白氏感叹,原来知府的话没有德妃娘娘弟弟的话管用啊。陈文蕙看到这里笑了出来。白氏笑了后,直接把信烧了,这样的信件是不能留的。
又过了两天,安城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百姓们都有些恐慌,但是安城早有准备,各级官员有条不紊,粮铺里的粮食没有涨价,虽然百姓们都抢着去买粮食,但是好像粮食贮备很多,买走一些,又从仓库取出一些,铺子里一直没有断过粮食,也没有涨价,渐渐的百姓的心安定了,继续过着日子,只是议论北方战事的多了起来。
又过了两天,头一批灾民终于到了。
这已经是腊月底了,第一批灾民有两千多人,他们跋涉了太多的路程,被饥寒驱赶,他们向往更温暖的南方,一路上只是富户和官府给顿稀粥喝,没有地方收留他们。他们缓缓的走到了安城,目光麻木,衣衫褴褛,没有想到,安城城门口,已经支好了大锅,喷香扑鼻的粥已经做好了,等着他们呢。当然,路上也有这样的,他们都是喝了粥就上路的。
但是,安城不一样,这里有官员,衙役们管束着他们,要去他们喝粥前,要去登记身份,然后领一个身份牌子,喝粥要凭着这个牌子才能喝。喝完后,官员们,跟他们说,要他们伐木,垒土坯,建房子,这个房子就是给他们住的,但是光建他们这两千人住的还不行,还要多建一些,因为后续还有灾民要住。建房子不是白建的,每天给工钱,粥只给三顿,超过三顿就不供给了,想吃饭就要干活,领了工钱自然能买到吃食。
面对这样的条件,灾民们没有怨言,反而是高兴起来,这要给自己建房子了,虽然是简易的房子,这也是说要收留他们了,他们跋涉太久了,早就不存希望了,没想到,在这个小县城里,有官府愿意收留他们了,他们中许多人早已干涸的眼眶里又储满了眼泪,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悲哀,战乱来了,他们的家园被毁了,他们的亲人被杀害了,他们路上死了太多的人,他们已经不知道流眼泪了,现在听到终于有地方接纳他们了,他们忍不住哭了起来。开始只是几个人呜咽,后来是越来越多的哭声,这声音让他们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就越哭越大声,最后,哭声震天,安城的百姓们听了也忍不住流泪,自觉地走出了城门,帮助他们安置。
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旧衣服,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旧被褥,还有的百姓拿出家里的吃食去安慰灾民,救济灾民。陈文蕙也在他们的行列中,只是陈府准备的很充分,不但拿出了旧衣服和旧被褥,还派出很多家人,分别问灾民有一技之长的没有,有就登记下来,找工作给她们。
这样,很快,吃饱了的灾民行动了起来,身体健壮的男人去官府那里伐木,老人,孩子跟着捡木材,大木留着建房子,小树枝也要收集起来,这些要留着烧火做饭取暖用。
女人们也被组织起来,针线好的被陈家人带走了,去工坊赶制衣服被褥了,还有一些去帮助做饭,两千多人吃饭,要多少大锅啊,每一口锅前都要有人做饭,这样就不用排队等饭吃了,大大增加的工作效率。当然,这些人,不管事伐木的,还是捡树枝的,还是做针线的,还是做饭的,都是有工钱的。只是工钱根据每个人干的活来给,最赚钱的是伐木和制土坯,然后是针线,然后是做饭,最少的是捡树枝的。钱都是由衙门出。衙门早就换好了许多铜钱,等着灾民们干活后来领取。工钱是一天一领的,这样灾民们立刻就能拿钱买饭吃。
ps:
关于救助灾民这个情节,是我写的最认真的。
希望大家多指点。
强烈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