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王之隋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四章 拜师礼与《孝经》【求推荐收

    “小郎君,起来更衣了。”正在和周公下棋的杨曦被一道动听的声音从梦里面拉了回来。不用看,便知道是朱贵儿,也唯有朱贵儿这般大胆。

    今日,已是杨曦回到大兴的第五日,也是杨曦拜薛道衡为师的日子。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易安居士一句词,道尽了古时大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雁,是爱情的象征。鸿雁传书,分居两地的恋人,能寄托自己思念的,唯有大雁。结婚六礼,都要用到雁。

    雁,所代表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长者的敬重。

    拜师,便需用雁。从上古前秦时代开始,中国便有射雁拜师的习俗。

    这雁,皇家自然是不会缺的。所以,杨曦也不必担心自己拜师时,没有大雁可用。

    天边,一片赤红。太阳也在人们未曾注意的时候,跳了出来……

    此时已是初夏时节,天以慢慢便的热起来。这初晨的太阳也一概往日的温文尔雅,开始变得炽热强横起来。

    大兴,薛道衡的府邸,高朋满座。凡是在京城的权贵名门,全部都站在了这座府邸当中。弘农王的拜师礼,岂能错过!

    所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当中,师生关系是仅次于父子关系的存在。正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也有“投师如投胎”的说法。有些行业,一旦拜师,便要一切服从师傅的管教。故而,拜师礼,便成了一项重大的风俗礼仪。一般的拜师仪程,第一项是拜师祖,二是行拜师礼,三是听师傅的训导。当然,作为大隋的皇子的杨曦的拜师礼,不可能真的完全按照拜师礼的全部程序一项不拉的进行。毕竟,身份有别。

    先是对着孔夫子的像上了三炷香,向三百九叩的大礼。之后便是想薛道衡叩首行礼。隋唐可不是明清那般,杨曦的一拜,薛道衡,还是受得的。

    而后,薛道衡自然是一番训导。

    拜师礼毕,便京师名流纷纷上前恭贺。薛道衡心中,也有些许得意。毕竟,自己手的这个弟子,可是“诗书双绝”的神童。搁谁那儿,谁都有面子。

    薛大家,收了一个好弟子。

    这便是参加了当日杨曦拜师礼的大兴名门权贵的评价。杨曦虽为弘农王,但是在薛大家面前却是彬彬有礼,不已自己的身份而倨傲。更何况,弘农王,深受当今圣人的喜爱;而太子殿下,对于自己的小儿子,也是宠爱无比。

    薛大家为弘农王傅,河东薛氏,三代无忧矣!

    ……

    离那场拜师礼已经过去三日了,薛道衡也开始授课,教授杨曦。对于薛道衡的学问,杨坚很是看重,不然,也不会让薛道衡来教授杨曦;但是,他的为人,却有些过于迂腐。杨坚就曾经对杨素说过,他欣赏薛道衡的学问,却不欣赏他的为人,太过迂腐。往往这种人,得罪人尤不自知,会平白丢了性命。

    不得不说,杨坚对薛道衡的评价的正确。薛道衡,正是因为迂腐,不知进退而被杀的。

    因此,在私下里,杨坚便告诫杨曦:薛道衡的学问,极好,可以学,且要学好;但是,薛道衡的为人,万万学不得。切记,切记。

    对于杨坚的话,杨曦不是太理解。但是,当后来经历了杨广问罪薛道衡的风波以及一些事情后,杨曦算是彻底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他的影响,极为巨大……

    隋唐童蒙教育文献上承秦汉,下启宋元明清,是童蒙教育文献发展的过渡期和转型期。由隋唐开始,童蒙教育文献开始有了分类,内容也日益多元化。隋唐以前及隋唐时创作的广为使用和传播的童蒙文献《孝经》、《三苍》、《急就篇》、《凡将》和《千字文》;隋唐时创作的流畅的蒙学文献有《开蒙要训》、《蒙求》、《太公家教》、《兔园策府》和《咏史诗》。

    隋唐以前的蒙学教育着重识字教育,隋唐以后童蒙教育文献的道德教育所占比重渐大,而隋唐时期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的结论。隋唐时期的童蒙道德教育用更大的篇幅教育儿童们日常行为规范和如何为人处世,不像后世那样一味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

    “殿下,今日,我们讲《孝经》。”薛道衡一身白色的儒服,坐在杨曦的面前,翻开书页,一脸庄重地说到。“《孝经》,乃是孔圣人著述,垂范将来。孝,乃诸德之本……”

    对于《孝经》,杨曦在后世也曾经在百度上大致看过一次。《孝经》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句子,莫过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经》,乃是儒家经典,具体点就是儒家伦理经典。它认为,孝,是上天的规定,乃诸德之本,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它集中阐述的便是“孝”和“忠”,并将孝亲和忠君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孝经》将“孝”推广到整个社会当中,认为“孝悌之至”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提出了“孝”的要求和方法,并加以系统的阐述和规定。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而“孝之终”,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维护宗法等级,并和忠君联系到了一起。“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提出的具体要求。《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现代流行的《孝经》版本,乃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文共一十八篇的《孝经》。而在《孝经》古文经则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其实,对于《孝经》中所提倡的,在杨曦的心里,大部分还是赞同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说的多好。可惜,在道德已经接近沦丧的现代,已经越来越多的子女将抚养自己的父母长辈看做是自己的负担。因为赡养自己父母而起纠纷,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在现代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不要说“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了,“居则致其敬”都做不到。对此,看到《孝经》之后,杨曦只能叹口气,在心里哀叹“人心不古”……

    “殿下,殿下……”正在讲课的薛道衡发现杨曦心不在焉,在神游天外,便开口喊道。

    不过,正在哀叹现代社会世风日下的杨曦,很显然没有听到薛道衡的喊话。

    见自己喊了几声,杨曦依旧是兀自出神,便有些恼怒,喝道:“殿下!”

    “啊!”杨曦被薛道衡突然间的高声吓了一跳。杨曦有些恼怒,回过神来,想要找出恐吓自己的人,抬起头,看到薛道衡一张有些阴沉的脸,便醒悟了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了。赶忙低头认错,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老师!弟子错了,请老师责罚!”

    这一招,乃是杨曦前世小时候,惹了大人生气之后的绝技。此招一出,本来气的一佛出气、二佛升天的大人,火气立即讲了下来。对杨曦随然还会责罚,但是语气绝对会缓和下来,惩罚也会轻的多。

    很显然,这个绝技有成功了。

    见到杨曦低头认错,而且一脸的窘迫,薛道衡本来阴得快要下雨的脸,也渐渐变得缓和起来。不过,口气还是很严厉地训诫杨曦:“殿下,下不为例。如若再犯,我定然不会因你是皇子皇孙而轻饶与你……”

    “是!”杨曦连忙答应,庄重地说。“弟子定然不会再犯!”

    “如此,甚好!”薛道衡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今日,讲《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杨曦正襟危坐,认真听薛道衡讲课。

    “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薛道衡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

    PS:俺们家的电脑,终于倒腾好了。不容易啊!

    小裕写《孝经》,只是有些感叹当下。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