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章 花生油
然之间,日历牌就已经是翻到了九月份,漫长的暑结束了,很多在榕树村度假的学生或者老师纷纷是收拾行囊告别悠闲的村庄,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榕树村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面,给这些异乡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这种淡淡温馨的山村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对于他们来说,榕树村有点像是一个和外界有了一定接触的世外桃源。
榕树村村民的热情好客也是让他们心生好感,这种良好的感觉被他们带给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于是榕树村的名字就在更多的人群之中流传,引来更多好奇的游客。
带着家人以及父老乡亲的殷殷期盼,陈阳也是打点好行装,出前往京城了。
作为家长,老陈总算是能借着送陈阳的机会,去看一看北京**。这一次出行可是有些风光,老陈脸上都笑得像是一朵盛开的菊花一般。
陈阳的离开又一次引起了村民们对于读书、大学的议论,这一年开始,家长教训孩子又多了陈阳一个正面的榜样。在很多的娃子心里,陈阳已经变成了一个集体的偶像。好好读书,像陈阳哥(叔)一样到北京去,这成为了很多娃娃心里新的目标。
榜样的力量总是巨大的。
村里的小学开学了,每天:定时间的打铃声,重新变成了村民们安排生活作息的参照。原野上撵兔抓鸟的少年没有了,小河沟里钓鱼摸虾的娃子也不见了,倒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若是说榕树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山村,那村里最好的建筑——小学,就是代表了时代进步的印记,象征着文明的脚步和希望。
娃娃们上学去了,但是大人们可没有那么清闲了,地里还有着数不清的活儿在等着他们呢。
早先种下地晚稻秧苗过一段时间地生长经开始变得郁郁葱葱。远远看上去就如同是一张巨大地绿色地毯铺在大地之上。这时候。就是追肥地最佳时机。于是在田野上就能看见人们挑着肥料往田里送。
撒过肥料之后。人们还拄着棍在田里面踩。目地是为了能肥料深埋泥土里面。并且松动泥土。有利于秧苗根系地生长。这些千百年以来一直沿用地经验都是无数地先辈总结而来即便是如今。也依旧是有用地。
除去在稻田里面地工作之外。很农家现在最紧要地事情就是收获在旱地里面种植地各种作物。花生、芝麻、绿豆、黄豆。各种各样地作物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于是整个庄园到处都弥漫了一种叫做喜悦地情绪。
这些作物得赶快收回家不然那些鸟儿还有老鼠、松鼠都会把营养丰富地种子收集起来。变成越冬地储藏。
在榕树村。靠山吃山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着好几亩甚至十几亩地丘陵旱地。用来种植一些旱地地作物。因为榕树村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经济地范畴。因此每一家都不会种植单一地作物。从开春地玉米。到秋天地豆类各种各样地作物琳琅满目。足以满足每一个家庭一年地需求。
但是这样一来。除了自用之外。很多作物根本就卖不了多少钱。于是很多人干脆就都留着吃了。这种自给自足地小农经济对于每一个家庭地影响是巨大地。因为他很耗费劳力是收获并不是那么地好。
现在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基本上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围墙上,都堆满了收获回来的花生秧。饱满的荚果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得有些迷人。揪下几个荚果,拨开后放进嘴巴里面一咬能感觉到一股香浓的汁水在流淌。
花生有各种做法,煮、炖、炸,无论是什么样的做法,花生都是美味,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在《本草纲目》之上,就有关于花生的注释,花生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润养脾胃的食品。但是一般来说,在农家,花生最大的用处就是用于榨油。
在榕树村,村民们收获的花生除了少部分留下当作来年的菜肴之外,大部分是用来榨油。村子里面就有一家榨油的作坊,每到收获花生的时候,就会开榨,帮着村民把花生仁榨成花生油。每年的晚夏时节,村子里面就会飘散着新鲜花生油的浓郁香味,那就是从榨油作坊里面传出来的。
和山外面各种自动化的榨油机械不同的是,这一家榨油作坊完完全全是纯手工的,在现如今很是有特色。
这一天,在村子里面吃过卷筒粉之后,岑佳华正好看到休假的吴放用摩托车驮着两大袋花生仁准备去榨油,就跟着过去见识一番。
来到作坊的时候,因为天色还早,还没有什么人,吴放算是第一个到的人。
“放叔,你一共种了多少的花生,居然有这么多的花生用来榨油?”一边帮着吴放把袋子从摩托车上面卸下,岑佳华一般和吴放在聊天。
一亩多,除了留下一点之外,都在这里了。”吴放屋檐底下,一边回头说道。
在榕树村,一般用来种植花生的都是山地,并不像山东平原的土地那样肥沃,因此产量稍微低点是正常的。
这时候,作坊的老板已经是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招呼吴放把花生仁扛进去。
走进屋子里面,岑佳华才看见一个巨大的铁锅已经烧热了,屋子里面一阵闷热的感觉扑面而来。
吴放把一袋的花生仁倒进了大锅,然后作坊的老板就拿起一个大铁铲开始翻炒起来了。
“这道工序是最要的,花生仁要是炒不熟的话,出油率就会很低;若是炒焦了,出油就会带着一股烧焦的味道。”看着出一副饶有兴致的样子,站在一边的吴放低声向他解释道:“一般负责翻炒的都是老师傅才行,只有他们能根据不同的花生来决定炒到几分熟。”
岑佳华只看见作坊的师光着膀子,双手握着铁铲在上下翻飞,但是锅子里面的花生却是一颗都没有掉出外面。他的各种动作宛如是行云流水丝毫没有生涩之感,一举一动都是充满了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铁铲和铁锅之间不是相碰、摩擦,出了富有韵律的声音,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了。
岑佳华有些慨,民间随时都可见高手,别看这位食府其貌不扬的,但是长期锻炼出来的这一手也算得上是一种技艺了。
不一会儿,屋子里面就开始飘起熟的花生的清香了是看着花生仁的种皮就依旧火红如故,并没有半点被烧焦。又翻炒了一会,空气之中的香味是越来越浓了,让人简直是有些沉醉在其中。
作坊的师傅开始一铲铲地把炒熟的花生铲起来,转进旁边的一个漏斗里面。岑佳华只看见他的动作极快是却没有一颗花生被洒落在外面,实在是有些神乎其技。
古时候有卖油翁油穿铜钱典故,如今岑佳华在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也是现了这种特质。看来熟能生巧的道理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少啊。
炒熟的花生仁放进机器之后一个作坊的师傅开始绞动转盘,开始了榨油的程序。
这时候,岑佳华鼻子闻到了更为浓郁的香味,这种纯粹属于花生油的香气比在市场上买回来的所谓纯正花生油还好上太多了。
吴放提着自己带来的水桶在门口的出油口接着冉冉流出的花生油,脸上已经是笑开了花。他不时有鼻子吸溜一下这醉人的香气,一边陶醉在其中,一副全然忘我的样子。
岑佳华凑上前去看了看,现这些花生油并没有那么澄清,金黄色之中还略带一点黑色过那个味道实在是太好闻了。
后来,岑佳华才知道这些黑色是残留的花生渣引起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之后,就会沉淀分层的。
不一会儿吴放带来的两大袋花生仁都已经榨完了,变成两小桶满满的花生油和两大袋蓬松的花生渣。这花生渣可是好东西呢只要和豆粉、鱼干粉还有玉米粉搅和在一起,无论是喂猪喂鸡鸭都是高级货。
岑佳华和吴放离开榨油作坊的时候,作坊的门口已经是排成了长队,村民们都把自家要榨油的花生仁送了过来。人们都要抢着才今年的农历中元节之前吃上新鲜的花生油,因此才会如此集中地送过来榨油。
花生之后就是芝麻、绿豆等作物,一样一样的,都成为了榕树村农家小院里面翻晒的果实,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丰收的气息。
那些前来游玩的游客纷纷向村民购买那些新榨的花生油,好友各种各样纯天然的芝麻、绿豆等。在吃惯了转基因食物之后,乍一尝到这些味道纯正的东西,让这些城里人实在是有些激动,一个个都是大包小包地提溜回去了。
村民们虽说是每一家每一样东西都只是很少量的,但是积少成多,累积起来,倒也是卖到了不少的钞票。很多人正寻思着来年的时候专门种上一种作物,专门卖给城里来的客人。
不得不说,市场的魅力是巨大的,原本村委会还有上级农业部门一直提倡集中化种植。但是村民们脑子里面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压根没有理会人家的宣传。
但是经过一个夏天的所见所闻之后,村民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得不说,市场效应的作用实在是巨大的。
这也许就是开放农家乐之后,榕树村的村民们头脑受到的最直接的冲击,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大商品经济的洗礼下,慢慢地转变,这样,村民们才能放开手脚,全力地投入到家致富的行动中去。
ps:谢谢大家的支持!
在榕树村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面,给这些异乡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这种淡淡温馨的山村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对于他们来说,榕树村有点像是一个和外界有了一定接触的世外桃源。
榕树村村民的热情好客也是让他们心生好感,这种良好的感觉被他们带给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于是榕树村的名字就在更多的人群之中流传,引来更多好奇的游客。
带着家人以及父老乡亲的殷殷期盼,陈阳也是打点好行装,出前往京城了。
作为家长,老陈总算是能借着送陈阳的机会,去看一看北京**。这一次出行可是有些风光,老陈脸上都笑得像是一朵盛开的菊花一般。
陈阳的离开又一次引起了村民们对于读书、大学的议论,这一年开始,家长教训孩子又多了陈阳一个正面的榜样。在很多的娃子心里,陈阳已经变成了一个集体的偶像。好好读书,像陈阳哥(叔)一样到北京去,这成为了很多娃娃心里新的目标。
榜样的力量总是巨大的。
村里的小学开学了,每天:定时间的打铃声,重新变成了村民们安排生活作息的参照。原野上撵兔抓鸟的少年没有了,小河沟里钓鱼摸虾的娃子也不见了,倒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若是说榕树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山村,那村里最好的建筑——小学,就是代表了时代进步的印记,象征着文明的脚步和希望。
娃娃们上学去了,但是大人们可没有那么清闲了,地里还有着数不清的活儿在等着他们呢。
早先种下地晚稻秧苗过一段时间地生长经开始变得郁郁葱葱。远远看上去就如同是一张巨大地绿色地毯铺在大地之上。这时候。就是追肥地最佳时机。于是在田野上就能看见人们挑着肥料往田里送。
撒过肥料之后。人们还拄着棍在田里面踩。目地是为了能肥料深埋泥土里面。并且松动泥土。有利于秧苗根系地生长。这些千百年以来一直沿用地经验都是无数地先辈总结而来即便是如今。也依旧是有用地。
除去在稻田里面地工作之外。很农家现在最紧要地事情就是收获在旱地里面种植地各种作物。花生、芝麻、绿豆、黄豆。各种各样地作物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于是整个庄园到处都弥漫了一种叫做喜悦地情绪。
这些作物得赶快收回家不然那些鸟儿还有老鼠、松鼠都会把营养丰富地种子收集起来。变成越冬地储藏。
在榕树村。靠山吃山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着好几亩甚至十几亩地丘陵旱地。用来种植一些旱地地作物。因为榕树村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经济地范畴。因此每一家都不会种植单一地作物。从开春地玉米。到秋天地豆类各种各样地作物琳琅满目。足以满足每一个家庭一年地需求。
但是这样一来。除了自用之外。很多作物根本就卖不了多少钱。于是很多人干脆就都留着吃了。这种自给自足地小农经济对于每一个家庭地影响是巨大地。因为他很耗费劳力是收获并不是那么地好。
现在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基本上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围墙上,都堆满了收获回来的花生秧。饱满的荚果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得有些迷人。揪下几个荚果,拨开后放进嘴巴里面一咬能感觉到一股香浓的汁水在流淌。
花生有各种做法,煮、炖、炸,无论是什么样的做法,花生都是美味,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在《本草纲目》之上,就有关于花生的注释,花生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润养脾胃的食品。但是一般来说,在农家,花生最大的用处就是用于榨油。
在榕树村,村民们收获的花生除了少部分留下当作来年的菜肴之外,大部分是用来榨油。村子里面就有一家榨油的作坊,每到收获花生的时候,就会开榨,帮着村民把花生仁榨成花生油。每年的晚夏时节,村子里面就会飘散着新鲜花生油的浓郁香味,那就是从榨油作坊里面传出来的。
和山外面各种自动化的榨油机械不同的是,这一家榨油作坊完完全全是纯手工的,在现如今很是有特色。
这一天,在村子里面吃过卷筒粉之后,岑佳华正好看到休假的吴放用摩托车驮着两大袋花生仁准备去榨油,就跟着过去见识一番。
来到作坊的时候,因为天色还早,还没有什么人,吴放算是第一个到的人。
“放叔,你一共种了多少的花生,居然有这么多的花生用来榨油?”一边帮着吴放把袋子从摩托车上面卸下,岑佳华一般和吴放在聊天。
一亩多,除了留下一点之外,都在这里了。”吴放屋檐底下,一边回头说道。
在榕树村,一般用来种植花生的都是山地,并不像山东平原的土地那样肥沃,因此产量稍微低点是正常的。
这时候,作坊的老板已经是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招呼吴放把花生仁扛进去。
走进屋子里面,岑佳华才看见一个巨大的铁锅已经烧热了,屋子里面一阵闷热的感觉扑面而来。
吴放把一袋的花生仁倒进了大锅,然后作坊的老板就拿起一个大铁铲开始翻炒起来了。
“这道工序是最要的,花生仁要是炒不熟的话,出油率就会很低;若是炒焦了,出油就会带着一股烧焦的味道。”看着出一副饶有兴致的样子,站在一边的吴放低声向他解释道:“一般负责翻炒的都是老师傅才行,只有他们能根据不同的花生来决定炒到几分熟。”
岑佳华只看见作坊的师光着膀子,双手握着铁铲在上下翻飞,但是锅子里面的花生却是一颗都没有掉出外面。他的各种动作宛如是行云流水丝毫没有生涩之感,一举一动都是充满了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铁铲和铁锅之间不是相碰、摩擦,出了富有韵律的声音,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了。
岑佳华有些慨,民间随时都可见高手,别看这位食府其貌不扬的,但是长期锻炼出来的这一手也算得上是一种技艺了。
不一会儿,屋子里面就开始飘起熟的花生的清香了是看着花生仁的种皮就依旧火红如故,并没有半点被烧焦。又翻炒了一会,空气之中的香味是越来越浓了,让人简直是有些沉醉在其中。
作坊的师傅开始一铲铲地把炒熟的花生铲起来,转进旁边的一个漏斗里面。岑佳华只看见他的动作极快是却没有一颗花生被洒落在外面,实在是有些神乎其技。
古时候有卖油翁油穿铜钱典故,如今岑佳华在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也是现了这种特质。看来熟能生巧的道理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少啊。
炒熟的花生仁放进机器之后一个作坊的师傅开始绞动转盘,开始了榨油的程序。
这时候,岑佳华鼻子闻到了更为浓郁的香味,这种纯粹属于花生油的香气比在市场上买回来的所谓纯正花生油还好上太多了。
吴放提着自己带来的水桶在门口的出油口接着冉冉流出的花生油,脸上已经是笑开了花。他不时有鼻子吸溜一下这醉人的香气,一边陶醉在其中,一副全然忘我的样子。
岑佳华凑上前去看了看,现这些花生油并没有那么澄清,金黄色之中还略带一点黑色过那个味道实在是太好闻了。
后来,岑佳华才知道这些黑色是残留的花生渣引起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之后,就会沉淀分层的。
不一会儿吴放带来的两大袋花生仁都已经榨完了,变成两小桶满满的花生油和两大袋蓬松的花生渣。这花生渣可是好东西呢只要和豆粉、鱼干粉还有玉米粉搅和在一起,无论是喂猪喂鸡鸭都是高级货。
岑佳华和吴放离开榨油作坊的时候,作坊的门口已经是排成了长队,村民们都把自家要榨油的花生仁送了过来。人们都要抢着才今年的农历中元节之前吃上新鲜的花生油,因此才会如此集中地送过来榨油。
花生之后就是芝麻、绿豆等作物,一样一样的,都成为了榕树村农家小院里面翻晒的果实,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丰收的气息。
那些前来游玩的游客纷纷向村民购买那些新榨的花生油,好友各种各样纯天然的芝麻、绿豆等。在吃惯了转基因食物之后,乍一尝到这些味道纯正的东西,让这些城里人实在是有些激动,一个个都是大包小包地提溜回去了。
村民们虽说是每一家每一样东西都只是很少量的,但是积少成多,累积起来,倒也是卖到了不少的钞票。很多人正寻思着来年的时候专门种上一种作物,专门卖给城里来的客人。
不得不说,市场的魅力是巨大的,原本村委会还有上级农业部门一直提倡集中化种植。但是村民们脑子里面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压根没有理会人家的宣传。
但是经过一个夏天的所见所闻之后,村民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得不说,市场效应的作用实在是巨大的。
这也许就是开放农家乐之后,榕树村的村民们头脑受到的最直接的冲击,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大商品经济的洗礼下,慢慢地转变,这样,村民们才能放开手脚,全力地投入到家致富的行动中去。
ps: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