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嫡女庶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18、中秋(上)

    218、中秋(上)

    苏有容此次回来,倒是渐渐有了些闲暇,偶尔午后也能回来的早了,如筝便趁此机会日日给他换着样儿的补身子,生恐他前段日子欠下什么亏空。

    过了七月底,天气慢慢也凉爽了,这一日苏有容难得早回来,便陪着如筝在院子里赏早开的桂花,这院子原本叫桂香苑,自然是阖府桂树最多的院子,此时虽然只是零星开了少许,依然是香气清远,都飘到了院外。

    一壶茶还没喝完,如筝便听到门口一阵“吃吃”的笑声,抬头看时,却是吴氏的女儿大姐儿在院门口探头探脑。

    大姐儿脸盘圆圆,白里透粉跟个蜜桃似的,看的如筝笑的眯起了眼睛,冲着大姐儿一招手:“大姐儿乖乖,到婶娘这里来啊。”

    大姐儿红着脸嘻嘻一笑,几步跑进寒馥轩,自腻在如筝身边,也不说话,一双大眼睛骨碌碌乱转,旁边苏有容看着好笑,又看看门口并没有其他人,便笑道:

    “小丫头,自己偷跑出来的吧?”

    大姐儿抬头看了看苏有容,却是笑的更欢了:“三酥~大姐儿不是偷跑出来的,奶娘跟着呢……奶娘没我跑得快!”一句话还带着奶香,听得苏有容笑的前仰后合的:

    “什么三酥啊~核桃酥还是桂花酥啊?”说着便端了旁边的果脯和点心送到她们面前:“快叫三婶儿,三婶儿给你好吃的。”

    大姐儿笑嘻嘻的把手指塞在嘴里,怯怯地叫了一声:“三婶儿~”听得如筝心里软软的,赶紧拿了一块桂花酥递给大姐儿:“好孩子,快吃吧。”

    如筝看着大姐儿慢慢啃着那块桂花糕,甜的一双大眼睛都眯了起来,心里爱的不行,折身回到屋里挑了几个漂亮的荷包并一小串彩珠链子出来,又拿了各色女孩子爱玩儿的东西哄她,直喜的大姐儿一会儿的功夫就黏在了她身上,任苏有容怎么叫都不下来。

    玩儿了约莫有大半个时辰,门口才出现了一个体态臃肿的仆妇,大姐儿一看她过来,便直往如筝身后藏,那妇人探头探脑地看了一下,才讪笑着走到二人面前,福身行礼:“给三少爷三少夫人请安,奴婢于氏,奉我家少夫人命来找大姐儿,没想到小主子竟然摸到这儿来了,真是叨扰二位了!”

    却是大姐儿的奶娘到了。

    如筝笑着将大姐儿领到身前搂着,开口言到:“无妨的,大姐儿很乖巧。”说着又转向大姐儿:“好姑娘,先随你奶娘回去,免得你娘亲担心,明儿回了你娘亲再来婶娘这里玩儿好么?”

    她温言劝告,谁知一直都十分乖巧可人的大姐儿却突然尖叫了起来:“我不回去!三酥这里好,有好吃的好玩儿的,还有三婶儿陪我,娘亲只会叫我赔钱货!”说着竟然哭了起来。

    童言无忌,在场的三个大人却着实尴尬了一把,如筝也不好多说,只是低头哄着大姐儿,苏有容便起身对于氏说到:“如此,便让大姐儿再玩儿一阵子,你回去告诉大嫂,稍后我亲自送她回去。”

    大姐儿听自家三叔吐了口儿,一双大眼睛瞟来瞟去地看着奶娘,小手还死死拽着如筝的裙子。

    那于氏看实在是带不走大姐儿,又得了苏有容的保证,便也福身应了,退出了寒馥轩。

    于氏一走,大姐儿脸上才露出了笑颜,又缠着如筝要吃的,如筝喂了她几块糕点,又生怕她吃多了积了食,便让秋雁熬了山楂酪来给她吃,大姐儿疯玩儿一通,终于在如筝怀里沉沉睡去,双手还紧紧抓着她的衣袖。

    苏有容进屋拿了张小毯子把她裹了,慢慢接过来看着,轻叹了一声:“这么好的姑娘,又聪明,又漂亮,长得神似大哥……她也忍心说得出这种话。”

    如筝也点了点头,给大姐儿掖好了毯子:“大嫂是想差了,子嗣总会有的,女儿却是娘亲最贴心的人,何苦……”她抬头看看苏有容,从他双眸里看到了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眼神,浓浓的柔柔的,却不同于看自己时的那种火热,她心里一动,叹到:

    “夫君,你很喜欢孩子吧?”

    听她这么一问,苏有容还没回过神儿来,笑着点了点头,又赶紧抬头看着她:“不过,我不着急。”说着嘿嘿一笑:“咱们早晚也会有自己的宝贝儿的,若是个女孩儿,一定把她当公主那样养着!”

    如筝陪着他笑了笑,心里却带了一丝愧疚,见苏有容抱着大姐儿起身,便赶紧把荷包和彩珠链子塞在大姐儿怀里,又让秋雁拾了篮子糕点跟着,往雅菡居去了。

    一晃天气转凉,苏有容慢慢地又忙了起来,好在大姐儿自那日起便常常跑来,有时候奶娘跟着,有时候却是独自一人,问了于氏,却说是吴氏应了的,大姐儿来了几次,如筝和她逗趣闲谈时,才知道大姐儿居然还没有闺名,四岁了还只是大姐儿大姐儿的叫着,忍不住心酸喟叹,她看着院子里开的很好的桂花,突然想到了桂花又叫仙香,便和大姐儿商量在寒馥轩便叫她仙儿。

    大姐儿开心地一蹦老高,如筝又赶紧叮嘱她在外面可别说三婶娘给取了名字,小仙儿人小鬼大,点头仔细应了,童言稚语听的如筝一阵爱怜。

    如筝爱怜仙儿,却也知吴氏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猜想着她可能是想借仙儿和自己拉近关系,甚至可能会有别的什么因子在里面,故而虽然舍不得仙儿,却也时时小心,每日到了时辰,便会让雪缨早早迎在她的方向,亲自抱过来。

    这一日午后,如筝备了仙儿喜欢的糕点等着,不多时便看到雪缨抱着仙儿急匆匆赶过来,手里还拿着什么,如筝见她神色不对便对着浣纱使了个眼色,浣纱会意拿了糕点引着仙儿进了屋,雪缨才福身到:

    “小姐,今儿奴婢到院子里迎仙儿小姐,却看到她拿了块点心边走边吃,奴婢见于奶妈也不在她身边就多了个心眼儿问是谁给的,仙儿小姐却说是您的丫鬟给的,奴婢便赶紧将点心骗了下来……”

    听了她的话,如筝心里一惊,赶紧叫了秋雁和她娘柳氏过来仔细查看那糕点,柳氏一番查看,又拿银针试了试,却是无毒,她想了想,眼神一动轻轻掰开了那糕点,众人定睛看时,均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那糕里深深埋着三根极细小的绣花针,好在大姐儿只是咬了几口,还没有咬到有针的地方。

    如筝想了想,便进了堂屋,保险起见给大姐儿喂了些浓茶,又待了大半个时辰见她无事,才放下心来,申时二刻,如筝看时辰差不多了,便照例让秋雁收拾了点心,让浣纱拎了,又拿帕子裹了那块有针的糕,亲自抱仙儿进了园子,她平日里也是隔三差五地便会亲送她回去的,倒也不怕招了别人的眼。

    一路走走停停的,如筝倒是问清了糕点的事情,本来心里便有了些计较,此刻就更确定了,也不多逛,快步带着她回到了雅菡居。

    待如筝细细向吴氏说明了午后的事情,吴氏心里也是一惊,要知道她虽然不甚疼爱大姐儿,可现下这个姑娘却是她唯一的倚仗,吴氏也是心思剔透的人,当下便和如筝约定,日后定然上心让人送大姐儿到寒馥轩,如筝见她似是明白了,便笑着起身告辞。

    回去的路上,浣纱略带隐忧地问如筝,唯恐吴氏不相信自己主仆的说辞该如何,如筝回头看了她一眼,笑到:

    “咱府这个大少夫人,虽然说不上坦坦荡荡,却是个明白人,自然知道我无须演这么一出贼喊捉贼……”她看了松涛苑方向一眼:“此番人家的计策,莫说是没成,便是成了估计大嫂也不会完全信是我做的,不过我的名声在府里可就多少都要坏几分了,人家也就遂了愿。”她这么说着,进了寒馥轩的大门,末了又抬头冷笑一声:“你看着吧,大嫂手段高明,迟早能查出是谁干的……呵呵,还真是个不怕死的货。”

    翌日府中一片风平浪静,便如从没出过这事情一般,如婳撒出去人手打听,得来的消息却是两院一片安宁,大姐儿还是不时便到寒馥轩玩耍,她忐忑了几日,便也放下了,想着许是小孩子贪玩儿,弄丢了点心也未可知。

    深秋,日子一日凉似一日,大姐儿渐渐来的少了,终于在接近中秋的时候,被吴氏拘在了院子里,如筝虽然舍不得,却也怕再有人利用她栽害自己,乃至伤了无辜的孩子,便忍着难过,心里更加期盼着能有自己的孩子。

    转眼进了仲秋,国公府也忙碌期中秋佳节的家宴来,廖氏得了老太君的令,此番倒是不敢再给如筝如婳派什么活计,只是叫了大房和三房两位夫人参详着操办了家宴。

    到了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早早地就聚在了花厅,老国公和老诰命打扮一新,看着满桌儿孙笑的合不拢嘴,酒过三巡,老国公赞了几个儿孙有出息,又着意点拨了几句,众人起身应了,刚坐下,旁边老诰命却是轻叹了一声:

    “只可惜,团圆佳节却是难聚齐,清言和海纳在边关苦寒之地驻守,也不知有没有月饼可吃……”她转向张氏,叹道:“海纳若是在此处,在算上当初没序齿的那个孩子,我就能看到四个孙儿喽。”一句话,说的张氏表情尴尬,只是唯唯称是。

    如筝心里却是一沉:若说老诰命提起长房父子二人是埋怨张氏吴氏不知足逼走自家夫君,那特特提起当初夭折了的那个孩子……却又是为何?

    但此时却不是多想的时候,她也只得按下心思,同众人一起劝解了老太君几句。

    老太君自舒心地笑了笑,刚要招呼儿孙们吃菜,旁边苏百川却起身笑到:“祖母,您感叹府里人丁不旺,孙儿倒是有个好消息要禀告二老。”

    听了他的话,老诰命面色一喜,却是看了如婳一眼,灯影下却是看不清楚,如筝坐的离如婳近,此时看着她却似也是吃了一惊的样子,当下心里便是一动,果不其然,苏百川接着说到:

    “孙儿新收的通房月儿已经有喜了,特向祖父祖母报喜。”

    他一言出口,满座众人都是静了静,如筝斜眼瞟了瞟如婳,果然见她虽然是面带微笑,一副大度的样子,脸色却已经白了。

    想想前世也是这般,嫡房嫡孙的第一个孩子,却是庶出……

    还是老国公老诰命先回过神儿来,虽说不是嫡子,但沉寂了许久的国公府里终于又要迎来一个孩子,却也的确是件大喜事,当下便笑逐颜开地赞了几句,又让人到前院赏赐待月。

    按照惯例,通房有喜是要提拔做姨娘的,如筝想到这一层,却难免为待月担心,看看旁边的如婳,目光中却是闪过一丝狠戾,别人看不出,她是同她斗过多少个回合的,自然知道如婳肯定也是想到了这一层,准备将待月揽到院子里,再出手对付了。

    有了这个好消息打底,家宴眼见是吃的欢乐了些,只是私下里几家欢喜几家愁,却是无人过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