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无知者无畏
从周书明的办公室出来,坐在车上的陆政东陷入了沉思,虽然周书明是不反对重新启用马英华,但也仅此而已。
作为马英华这样任命起来有风险的干部,就算周书明这一次被中*央领导狠狠的戳了一次,周书明也不可能强力出头来推动,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还有就是长期习惯了四平八稳、老成持重的性格惯性使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省委常委会、全委会那一关怎么过?
这更是让陆政东挠头。
财政资金的问题,陆政东倒是不担心常委们会有什么异议,不管是点石成金,还是拆东墙补西墙,东凑西借,只要他们自己能相出办法就行,而想不出办法出现了窟窿,这一块是也他这个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的事儿,和他们关联不大。
而在职工分流这一块就不一样,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局面的稳定问题,没哪一个常委会掉以轻心。
陆政东在周书明面前还是有保留的讲估计得有一半的职工要分流,连周书明都感到心惊肉跳,就更不要说常委们了。
这么多人下岗加上先期下岗的,常委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甭管后面的再就业方案有多么科学,有多么有新意,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无他,企业改制,人员分流已经是进行了多个年头,大家都见得多了,每一个企业的改制,分流对于任何一级的领导来讲,其中的各种纠葛,矛盾的爆发、冲突。每一次都是让人头大如斗,更遑论如此规模的分流了。
而对于全委会中的省委委员来讲,恐怕对财政资金的在意程度又要大于职工分流的问题,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常委们都是在省里的层面看待问题,而省委委员中很大一部分是地市的头头脑脑。他们更关心的是安楠那边投入了,最后落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资金会少多少,所以陆政东要一再的强调安楠要首先立足自力更生为主,外来援助为辅的方针。这既是贝湖省情的现实考虑,同时也是避免过度刺激这部分人。
而至于分流如果没有最好会导致什么后果,和他们的关系不大,自然也就不会太关心。
想到这里陆政东也不禁想到,恐怕周书明此时也是在暗中腹诽他的前任,非要争取全面实行干部任免和重大事项票决制,这简直就是给自己头上带上一顶紧箍咒。原本只需要在常委会上敲定的事情,多了全委会这一项本身就变得复杂,再加上不是举手表决,变数又一下递增了不少。
当然。陆政东也知道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这就要求不管是干部或者重大事项,事先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尽可能的完善,对于防止干部任用的不正之风,以及防止领导干部头脑一发热就对重大事项胡乱拍板,改变关键的少数独断作用代替了次要的多数的话语权和表决权作用的局面 ,改变了党政一把手的提拔使用变成了少数人说了算的内定和铁定,事实证明,次要的多数要比关键的少数在维护选举干部选择的公平、公正、公开中发挥的作用大很多。这样键的少数的权力小了,领导集体的权力加强了;随意性减少了,规范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增加了,决策的失误减少了。
但清楚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是一回事,这样的事情落在自己头上又是一回事,但不管怎么样,既然有这样的变化,那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
所以这件事该如何动,必须要讲究策略,讲究办法,而且必须要抓紧,争取在中*央领导讲话这个契机和周书明处于这样的蜜月期把解决安楠的事情框架和马英华的事情确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又发生什么变化。
陆政东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先扔炸弹,先把问题摆出来,把常委和委员们炸醒,让他们都认识到安楠的问题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让他们从维持现状的幻境中清醒过来。
这方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安楠市的整个发展状况摆出来,要把安楠市老百姓的生存状况摆出来,特别是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困难群体艰难窘迫的生存状态更是要摆出来。
其二是要把安楠矿业集团摆出来,要更清晰的表明安楠矿业集团对于安楠的重要性,现在的艰难处境,以及能坚持多久,如果倒下之后对安楠带来的后果,让大家认识到安楠矿业集团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
这方面一定要形成翔实而且系统的文字材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机构或者研究人员来做,陆政东的想法是请社科院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来进行。
而光是文字资料,陆政东觉得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更为具体而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些,陆政东想让省电视台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些东西真实具体的表现出来,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加上文字材料的深度剖析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形成最强烈的冲击。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一个,尽最大努力让常委和委员们认识这样的现实,认识到解决安楠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方面力争达成更为全面的统一认识,一句话:就是要统一思想。
在这方面达成广泛的共识之后,再推出马英华等人提出的具体的实施规划,这样不但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安楠的体系,更重要的是有了之前的冲击,常委和委员们接受这样的规划,以及接受马英华重回安楠的难度也相对会降低很多。
但不管怎么说,马英华拿出的解决安楠问题的一揽子计划依然还是一个重磅炸弹,陆政东也希望用马英华丢出的重磅炸弹去惊醒很多干部的思维定势。但他并不希望多数与这些人被震晕过去,不希望这样的计划在省委的全委会上搁浅,这是绝对要防止的。
所以,马英华拿出的书面东西一定要经得住推敲,至少首先得要能过周书明那一关,而最能把握周书明在这方面的想法的无疑是省政策研究室的那帮人,在给马英华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后,就先由这些人初审一下。
而此刻的马英华却是陷入了既兴奋又迷惘的一种状态,兴奋是陆政东让他拜读的一些文章以及通过办公厅给他提供的一些材料上的一些思路和观点,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子,让他更为全面的看清要如何来解决安楠的问题。
而此刻的马英华对当初说的话羞愧不已,因为从和陆政东的谈话以及陆政东在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以及陆政东提供给他的这些材料和资料,充分的说明陆政东对于安楠的了解一点都不亚于他。
可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安楠人,是安楠曾经的市长,而且从始至终一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注意力关注着安楠,才能够对安楠又如此深入的了解。
而陆政东调任贝湖省里的时间却多长,能够了解到这样透彻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
而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陆政东实际上已经对解决安楠又一个整体的构想,这些构想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当然他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在陆政东的构想中也能看到,可是那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这更是让马英华感到有些沮丧,原本在他看来,在省里就解决安楠问题而言,他敢说第二,绝没有人敢说第一,可就从陆政东的只言片语,以及这样的一鳞半爪中,他就能够感受得到,陆政东对安楠的问题看得比他透彻,看得比他深,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比他更多,层次更高。
想想那晚他还在陆政东面前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自以为很了不起,实际却完全是班门弄斧。
而这也就罢了,陆政东要他做的,是将陆政东的这些构想和安楠的实际结合起来,拿出一个可操作性非常高的执行方案出来,但是明明陆政东所提出这些构想和观点,似乎就在眼前,可是他想抓住却又突然飘开,总是无法把握住如何抓住的办法,总是没有一个办法将这些构想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起来,也就是始终没有能够拿出一个能够说服他自己的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办法出来。
陆政东对他提出的解决安楠再就业问题的穷追猛打,让他原本自认很周全的办法显得千疮百孔,原来虽然把解决再就业的困难想到了,但显然深度不过,想到这里,马英华不由更是羞愧,还讲陆政东在对待安楠的问题上是小脚女人,真是无知者无畏。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要是轻易认输也不会为了安楠的事情坚持到现在……
作为马英华这样任命起来有风险的干部,就算周书明这一次被中*央领导狠狠的戳了一次,周书明也不可能强力出头来推动,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还有就是长期习惯了四平八稳、老成持重的性格惯性使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省委常委会、全委会那一关怎么过?
这更是让陆政东挠头。
财政资金的问题,陆政东倒是不担心常委们会有什么异议,不管是点石成金,还是拆东墙补西墙,东凑西借,只要他们自己能相出办法就行,而想不出办法出现了窟窿,这一块是也他这个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的事儿,和他们关联不大。
而在职工分流这一块就不一样,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局面的稳定问题,没哪一个常委会掉以轻心。
陆政东在周书明面前还是有保留的讲估计得有一半的职工要分流,连周书明都感到心惊肉跳,就更不要说常委们了。
这么多人下岗加上先期下岗的,常委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甭管后面的再就业方案有多么科学,有多么有新意,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无他,企业改制,人员分流已经是进行了多个年头,大家都见得多了,每一个企业的改制,分流对于任何一级的领导来讲,其中的各种纠葛,矛盾的爆发、冲突。每一次都是让人头大如斗,更遑论如此规模的分流了。
而对于全委会中的省委委员来讲,恐怕对财政资金的在意程度又要大于职工分流的问题,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常委们都是在省里的层面看待问题,而省委委员中很大一部分是地市的头头脑脑。他们更关心的是安楠那边投入了,最后落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资金会少多少,所以陆政东要一再的强调安楠要首先立足自力更生为主,外来援助为辅的方针。这既是贝湖省情的现实考虑,同时也是避免过度刺激这部分人。
而至于分流如果没有最好会导致什么后果,和他们的关系不大,自然也就不会太关心。
想到这里陆政东也不禁想到,恐怕周书明此时也是在暗中腹诽他的前任,非要争取全面实行干部任免和重大事项票决制,这简直就是给自己头上带上一顶紧箍咒。原本只需要在常委会上敲定的事情,多了全委会这一项本身就变得复杂,再加上不是举手表决,变数又一下递增了不少。
当然。陆政东也知道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这就要求不管是干部或者重大事项,事先都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尽可能的完善,对于防止干部任用的不正之风,以及防止领导干部头脑一发热就对重大事项胡乱拍板,改变关键的少数独断作用代替了次要的多数的话语权和表决权作用的局面 ,改变了党政一把手的提拔使用变成了少数人说了算的内定和铁定,事实证明,次要的多数要比关键的少数在维护选举干部选择的公平、公正、公开中发挥的作用大很多。这样键的少数的权力小了,领导集体的权力加强了;随意性减少了,规范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增加了,决策的失误减少了。
但清楚这样变化的积极意义是一回事,这样的事情落在自己头上又是一回事,但不管怎么样,既然有这样的变化,那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
所以这件事该如何动,必须要讲究策略,讲究办法,而且必须要抓紧,争取在中*央领导讲话这个契机和周书明处于这样的蜜月期把解决安楠的事情框架和马英华的事情确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又发生什么变化。
陆政东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先扔炸弹,先把问题摆出来,把常委和委员们炸醒,让他们都认识到安楠的问题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让他们从维持现状的幻境中清醒过来。
这方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安楠市的整个发展状况摆出来,要把安楠市老百姓的生存状况摆出来,特别是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困难群体艰难窘迫的生存状态更是要摆出来。
其二是要把安楠矿业集团摆出来,要更清晰的表明安楠矿业集团对于安楠的重要性,现在的艰难处境,以及能坚持多久,如果倒下之后对安楠带来的后果,让大家认识到安楠矿业集团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
这方面一定要形成翔实而且系统的文字材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机构或者研究人员来做,陆政东的想法是请社科院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来进行。
而光是文字资料,陆政东觉得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更为具体而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些,陆政东想让省电视台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些东西真实具体的表现出来,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加上文字材料的深度剖析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形成最强烈的冲击。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一个,尽最大努力让常委和委员们认识这样的现实,认识到解决安楠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方面力争达成更为全面的统一认识,一句话:就是要统一思想。
在这方面达成广泛的共识之后,再推出马英华等人提出的具体的实施规划,这样不但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安楠的体系,更重要的是有了之前的冲击,常委和委员们接受这样的规划,以及接受马英华重回安楠的难度也相对会降低很多。
但不管怎么说,马英华拿出的解决安楠问题的一揽子计划依然还是一个重磅炸弹,陆政东也希望用马英华丢出的重磅炸弹去惊醒很多干部的思维定势。但他并不希望多数与这些人被震晕过去,不希望这样的计划在省委的全委会上搁浅,这是绝对要防止的。
所以,马英华拿出的书面东西一定要经得住推敲,至少首先得要能过周书明那一关,而最能把握周书明在这方面的想法的无疑是省政策研究室的那帮人,在给马英华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后,就先由这些人初审一下。
而此刻的马英华却是陷入了既兴奋又迷惘的一种状态,兴奋是陆政东让他拜读的一些文章以及通过办公厅给他提供的一些材料上的一些思路和观点,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子,让他更为全面的看清要如何来解决安楠的问题。
而此刻的马英华对当初说的话羞愧不已,因为从和陆政东的谈话以及陆政东在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以及陆政东提供给他的这些材料和资料,充分的说明陆政东对于安楠的了解一点都不亚于他。
可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安楠人,是安楠曾经的市长,而且从始至终一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注意力关注着安楠,才能够对安楠又如此深入的了解。
而陆政东调任贝湖省里的时间却多长,能够了解到这样透彻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
而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陆政东实际上已经对解决安楠又一个整体的构想,这些构想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当然他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在陆政东的构想中也能看到,可是那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这更是让马英华感到有些沮丧,原本在他看来,在省里就解决安楠问题而言,他敢说第二,绝没有人敢说第一,可就从陆政东的只言片语,以及这样的一鳞半爪中,他就能够感受得到,陆政东对安楠的问题看得比他透彻,看得比他深,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比他更多,层次更高。
想想那晚他还在陆政东面前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自以为很了不起,实际却完全是班门弄斧。
而这也就罢了,陆政东要他做的,是将陆政东的这些构想和安楠的实际结合起来,拿出一个可操作性非常高的执行方案出来,但是明明陆政东所提出这些构想和观点,似乎就在眼前,可是他想抓住却又突然飘开,总是无法把握住如何抓住的办法,总是没有一个办法将这些构想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起来,也就是始终没有能够拿出一个能够说服他自己的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办法出来。
陆政东对他提出的解决安楠再就业问题的穷追猛打,让他原本自认很周全的办法显得千疮百孔,原来虽然把解决再就业的困难想到了,但显然深度不过,想到这里,马英华不由更是羞愧,还讲陆政东在对待安楠的问题上是小脚女人,真是无知者无畏。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要是轻易认输也不会为了安楠的事情坚持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