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指南(第三更)
(祝各位书友中秋快乐!今天是双倍月票!中秋假期期间大爆发,每天三更!您的每一个定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武昌城内十二山,梅亭山则是其中之一,其在高观山南3里处,梅亭山顶原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元末,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跸梅亭山,欣闻陈理投降和皇六子朱桢出世两大喜讯,在此闻报得第六子,便很是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后,其便于洪武三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桢也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
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而无论视是亭与台,此时早已不存,只残留下些许旧基,若非荒草中的旧基,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有“封建亭”与“楚望台”。
此时漫步其中,望着远处的滚滚江水,也许,此时“楚望号”正在江上试航,不过现在朱宜锋却只想静上一静,所以,他才会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楚望台”。
凝视着北方,那原本看似已经平静的心神,这会反倒是又有那么些期待。
“江山北望……”
嘴里念叨着这个词,朱宜锋知道自己为何会这般浮想联翩,不还是因为自己不甘心错过眼前的这个良机吗?
“大都督,于此北望江山之时,可曾想过江南之地?”
就在朱宜锋的话声落下的时候,突然,他的身后传来一个话声,话声里带着些湖南口音,回过去,他却只看两个人,是胡林翼与左宗棠,他们两人怎么在这?
实际上,胡林翼与左宗棠也是在观看那“楚望号”下水典礼后,方才来到的这“楚望台”,却未曾想到会在这里碰到大都督,而在听到那句“江山北望”时,胡林翼却忍不住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人总是会改变,现在的胡林翼与左宗棠两人,尽管表面上并没有做出选择,但实际上,却已经做出了选择,只是尚且心存最后些许顾虑。但朱宜锋的这番话,勾起了两人的话语。
“江南之地?”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随后数年,其先平江南,再定两淮,随后方才两路北伐,逐蒙元于塞外。”
站在这“楚望台”上,胡林翼先是言道着历史,然后又接着说道。
“当年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亦正因如此,朱元璋方才能各个击破,从而奠定大明三百年江山,今日大都督所临之境,与之朱洪武当年相比,虽不似其恶劣,但却又极为相似……”
话声微一顿,胡林翼将视线投向欲言又止的左宗棠,实际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每当两人独处时,他们谈论局势时总会的不由自主的谈到这大汉义军的将来,在他们两人看来,今天的义军形势就比若当年的朱元璋,只需以朱元璋平天下之策,既可稳扎稳打打下这江山。
也正因如此,在其听到那句“江山北望”时,才会急忙出言游说,生怕其转变了策略,进而影响到将来的大局。
“大都督,现在江宁之粤匪正是风头正尽之时,其东征西讨之余,又是北伐,看似风头正尽、锐不可挡,实则已是强弓之末,然其先是定都称帝于江宁,现今又东征西讨,自然引天下之瞩目,如此一来,官府……清廷之注意必然为其所引……”
胡林翼言语中的微微变化,落在朱宜锋的耳中,只让他的眉头微微一挑,不过只是这些许变化,他便知道其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过,他并没有立即点破这一点,他知道,读书人的矜持使得他们可能会有所顾忌,不会主动投奔自己,现在之所以会提出这一建议,实际上便已经表明了两人的心计。
“虽然今日粤匪者行以北伐,北地近乎糜烂,清廷兵将皆为北伐粤匪所吸引,原本理应是我行以北伐,以充实力之机,然而今日之北方早已经糜烂,如河南者,虽人口众多,但其深受黄河之害,水旱频发,若是占据河南,非但不能得其力,反亦受其牵,甚至逢得灾时,亦需的调湖北米粮以为救济……”
谋略者的言语显得有些冷酷,但这恰恰正是谋略者所必须的,谋略者必须要首先利已经,而河南的“天然劣势”对于义军而言,非但无法用其人力之优,甚至将会牵绊义军的精力、财力,当然这只是其一,
“再则,若是大都督挥师北上,经略河南,河南者地处中原,进可威胁京畿,亦可进逼山陕,如此险要之地,清廷焉能视而不见?届时,于清廷而言,大都督必将由其眼中的疥癣之疾化为心腹之患,反观江宁粤匪者,有大都督于北方相屏,其自然可徐徐图之,如此一来,大都督便就是明末之小明王,刘福通……”
胡林翼的话只让朱宜锋只觉后背一凉,可不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清廷的注意力尽为太平军吸引,这正是自己小心翼翼经营谋略之时,自己若是现在北伐,岂不正将眼下的大好局势尽坏?
“润芝所言极是,只是现今这粤匪北伐之师,已然兵过黄河,大有势不可挡之势,若是其下以京师,又当如何?”
这同样也是朱宜锋的顾虑,固然在历史上北伐的太平军败于静海,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空同样也是如此,毕竟相比之下,这北伐军似乎得到增强。万一他们攻下京师,可不就占据了“至高点”。
“且不谈其北伐之师,已经是强弩之末,便就是其夺了京师,又能如何?”
一直沉默不语的左宗棠先是轻笑一声,而后看着北方说道。
“当年洪武帝北伐,以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两路,方才得以功能,虽是如此,元廷亦避入漠北,今日太平军不过以区区数万之兵行以北伐,清军战力虽远不及其,然在其重重拦阻之下,其早已是强弩之末,纵是侥幸夺下京师,清廷只需避入关外既可,其于关外仍可调以山东、山西等地之兵,攻以北伐粤匪,再过数月严冬将至,南人本不耐北方苦寒,又如何能与山东、山西等地官军周旋?不出数月,这粤匪北伐之师必为清军所败,纵是是勉强维持不败之局,这天下为三分之势,这天下鹿死谁手尚是不知,大都督手握强兵,正是趁清廷、粤匪互为吸引之时,行以攻伐以充实实力之机,又岂能如现在这般纠结于北望江山?”
“这,是朱某着相了,那以两位老兄之见,今日朱某应兵发何处?”
对于他人的意见,朱宜锋自然是虚心接受,尤其是在发现北伐时机非但不成熟,甚至可能致使自己败亡的现实时,那里还会再提什么北上。
“眼下之局,粤匪东征西讨,正值气盛,其北伐之师虽是强弩之末,却又有锐不可当之势,纵观粤匪者大有气吞**之势,然其焚孔庙、毁诗书、信邪教、败人伦,如此种种焉能长久?今日,大都督掌握湖北,他日与粤匪者争夺天下,又焉能仅于一地之而夺以天下,因此,理应借当下良机,扩充实力,以为将来!”
左宗棠并没有立即回答朱宜锋的问题,而是继续说着他的看法。
“所以以宗棠看来,大都督理应向进军湖南!”
“湖南!”
左宗棠的建议让朱宜锋整个人不由先是一愣,诧异的看着两人。
“没错,正是湖南,湖南与湖北一般,有洞庭鱼米之利,其地富庶远非河南所能相比,今时,湖南之兵勇,尽集于岳州,虽看似断以义军入湘之路,然其却是漏洞百出!”
胡林翼于一旁轻声解释道,在之前的半个余月间,他们曾于秉烛夜谈,谈论着义军的将来,而最终,他们均把视线投向了湖南,投向了他们的家乡。
“漏洞百出?”
眉头微微一跳,朱宜锋不解的看着两人,之所以至今未曾进攻荆州以及岳州,正是因为两地互成犄角,互相为助,再加上对曾国藩大名的顾忌,才使得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慎之双慎,而现在他们却说那里漏洞百出?
“正是漏洞百出,虽说现在岳州于荆州互为犄角,岳州者又得湘省举省之力相供,亦正因如此,大都督方才未加讨伐,”
在提及岳州与荆州时,左宗棠的语气中没有丝毫客气之意。
“如此谨慎之原因皆是因为,义军若攻以荆州,曾涤生必将挥师相救,否则必不为清廷所容,可若是我义军以数万精锐发兵岳州,荆州官文者是否会发兵救以岳州?”(未完待续。)
武昌城内十二山,梅亭山则是其中之一,其在高观山南3里处,梅亭山顶原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元末,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跸梅亭山,欣闻陈理投降和皇六子朱桢出世两大喜讯,在此闻报得第六子,便很是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后,其便于洪武三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桢也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
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而无论视是亭与台,此时早已不存,只残留下些许旧基,若非荒草中的旧基,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有“封建亭”与“楚望台”。
此时漫步其中,望着远处的滚滚江水,也许,此时“楚望号”正在江上试航,不过现在朱宜锋却只想静上一静,所以,他才会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楚望台”。
凝视着北方,那原本看似已经平静的心神,这会反倒是又有那么些期待。
“江山北望……”
嘴里念叨着这个词,朱宜锋知道自己为何会这般浮想联翩,不还是因为自己不甘心错过眼前的这个良机吗?
“大都督,于此北望江山之时,可曾想过江南之地?”
就在朱宜锋的话声落下的时候,突然,他的身后传来一个话声,话声里带着些湖南口音,回过去,他却只看两个人,是胡林翼与左宗棠,他们两人怎么在这?
实际上,胡林翼与左宗棠也是在观看那“楚望号”下水典礼后,方才来到的这“楚望台”,却未曾想到会在这里碰到大都督,而在听到那句“江山北望”时,胡林翼却忍不住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人总是会改变,现在的胡林翼与左宗棠两人,尽管表面上并没有做出选择,但实际上,却已经做出了选择,只是尚且心存最后些许顾虑。但朱宜锋的这番话,勾起了两人的话语。
“江南之地?”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随后数年,其先平江南,再定两淮,随后方才两路北伐,逐蒙元于塞外。”
站在这“楚望台”上,胡林翼先是言道着历史,然后又接着说道。
“当年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亦正因如此,朱元璋方才能各个击破,从而奠定大明三百年江山,今日大都督所临之境,与之朱洪武当年相比,虽不似其恶劣,但却又极为相似……”
话声微一顿,胡林翼将视线投向欲言又止的左宗棠,实际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每当两人独处时,他们谈论局势时总会的不由自主的谈到这大汉义军的将来,在他们两人看来,今天的义军形势就比若当年的朱元璋,只需以朱元璋平天下之策,既可稳扎稳打打下这江山。
也正因如此,在其听到那句“江山北望”时,才会急忙出言游说,生怕其转变了策略,进而影响到将来的大局。
“大都督,现在江宁之粤匪正是风头正尽之时,其东征西讨之余,又是北伐,看似风头正尽、锐不可挡,实则已是强弓之末,然其先是定都称帝于江宁,现今又东征西讨,自然引天下之瞩目,如此一来,官府……清廷之注意必然为其所引……”
胡林翼言语中的微微变化,落在朱宜锋的耳中,只让他的眉头微微一挑,不过只是这些许变化,他便知道其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过,他并没有立即点破这一点,他知道,读书人的矜持使得他们可能会有所顾忌,不会主动投奔自己,现在之所以会提出这一建议,实际上便已经表明了两人的心计。
“虽然今日粤匪者行以北伐,北地近乎糜烂,清廷兵将皆为北伐粤匪所吸引,原本理应是我行以北伐,以充实力之机,然而今日之北方早已经糜烂,如河南者,虽人口众多,但其深受黄河之害,水旱频发,若是占据河南,非但不能得其力,反亦受其牵,甚至逢得灾时,亦需的调湖北米粮以为救济……”
谋略者的言语显得有些冷酷,但这恰恰正是谋略者所必须的,谋略者必须要首先利已经,而河南的“天然劣势”对于义军而言,非但无法用其人力之优,甚至将会牵绊义军的精力、财力,当然这只是其一,
“再则,若是大都督挥师北上,经略河南,河南者地处中原,进可威胁京畿,亦可进逼山陕,如此险要之地,清廷焉能视而不见?届时,于清廷而言,大都督必将由其眼中的疥癣之疾化为心腹之患,反观江宁粤匪者,有大都督于北方相屏,其自然可徐徐图之,如此一来,大都督便就是明末之小明王,刘福通……”
胡林翼的话只让朱宜锋只觉后背一凉,可不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清廷的注意力尽为太平军吸引,这正是自己小心翼翼经营谋略之时,自己若是现在北伐,岂不正将眼下的大好局势尽坏?
“润芝所言极是,只是现今这粤匪北伐之师,已然兵过黄河,大有势不可挡之势,若是其下以京师,又当如何?”
这同样也是朱宜锋的顾虑,固然在历史上北伐的太平军败于静海,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空同样也是如此,毕竟相比之下,这北伐军似乎得到增强。万一他们攻下京师,可不就占据了“至高点”。
“且不谈其北伐之师,已经是强弩之末,便就是其夺了京师,又能如何?”
一直沉默不语的左宗棠先是轻笑一声,而后看着北方说道。
“当年洪武帝北伐,以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两路,方才得以功能,虽是如此,元廷亦避入漠北,今日太平军不过以区区数万之兵行以北伐,清军战力虽远不及其,然在其重重拦阻之下,其早已是强弩之末,纵是侥幸夺下京师,清廷只需避入关外既可,其于关外仍可调以山东、山西等地之兵,攻以北伐粤匪,再过数月严冬将至,南人本不耐北方苦寒,又如何能与山东、山西等地官军周旋?不出数月,这粤匪北伐之师必为清军所败,纵是是勉强维持不败之局,这天下为三分之势,这天下鹿死谁手尚是不知,大都督手握强兵,正是趁清廷、粤匪互为吸引之时,行以攻伐以充实实力之机,又岂能如现在这般纠结于北望江山?”
“这,是朱某着相了,那以两位老兄之见,今日朱某应兵发何处?”
对于他人的意见,朱宜锋自然是虚心接受,尤其是在发现北伐时机非但不成熟,甚至可能致使自己败亡的现实时,那里还会再提什么北上。
“眼下之局,粤匪东征西讨,正值气盛,其北伐之师虽是强弩之末,却又有锐不可当之势,纵观粤匪者大有气吞**之势,然其焚孔庙、毁诗书、信邪教、败人伦,如此种种焉能长久?今日,大都督掌握湖北,他日与粤匪者争夺天下,又焉能仅于一地之而夺以天下,因此,理应借当下良机,扩充实力,以为将来!”
左宗棠并没有立即回答朱宜锋的问题,而是继续说着他的看法。
“所以以宗棠看来,大都督理应向进军湖南!”
“湖南!”
左宗棠的建议让朱宜锋整个人不由先是一愣,诧异的看着两人。
“没错,正是湖南,湖南与湖北一般,有洞庭鱼米之利,其地富庶远非河南所能相比,今时,湖南之兵勇,尽集于岳州,虽看似断以义军入湘之路,然其却是漏洞百出!”
胡林翼于一旁轻声解释道,在之前的半个余月间,他们曾于秉烛夜谈,谈论着义军的将来,而最终,他们均把视线投向了湖南,投向了他们的家乡。
“漏洞百出?”
眉头微微一跳,朱宜锋不解的看着两人,之所以至今未曾进攻荆州以及岳州,正是因为两地互成犄角,互相为助,再加上对曾国藩大名的顾忌,才使得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慎之双慎,而现在他们却说那里漏洞百出?
“正是漏洞百出,虽说现在岳州于荆州互为犄角,岳州者又得湘省举省之力相供,亦正因如此,大都督方才未加讨伐,”
在提及岳州与荆州时,左宗棠的语气中没有丝毫客气之意。
“如此谨慎之原因皆是因为,义军若攻以荆州,曾涤生必将挥师相救,否则必不为清廷所容,可若是我义军以数万精锐发兵岳州,荆州官文者是否会发兵救以岳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