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第一军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72章:远洋运输业的竞争

    ps:  六千字大章!!二合一

    在这工业时代,中国到处都是一片机器轰隆的声音,战后的世界,掀起了一股远洋商船制造竞赛。

    英国海洋运输业的衰弱,致使其自身海洋运输都得依靠中、美两国,而中美两国成为了这场远洋商船制造竞赛的主力选手。

    特别是随着中国出口、进口的增加,无疑加剧了世界远洋商船短缺的窘境。而集装箱体系,在西方国家还未完全建立,也是造成远洋商船运输力紧缺的一个因素。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这个昔日还只是一个世界小货运的公司,如今却已经成长为了世界远洋运输业的霸主。

    此时的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拥有大型远洋商船超过1300万吨,华东远洋运输公司,也是中**阀寡头财团当中,少数没有被拆分的垄断公司。

    按照此时财团的惯例,都是将一家垄断公司拆分成两到三家公司,联手对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进行良性竞争。

    “公司成立十一年来,已经实现了商船从无到有。营业额也暴增到了去年的10亿炎黄币。不过随着欧洲人的战争结束,海运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年我们公司的商船虽然生意依旧是非常好,但营业额却下降到了6亿元,利润下降了40%,全球海运业已经逐渐恢复到正常价格阶段。”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召开了一次公司会议,会议上公司总裁钱可进说道:“我们华东远洋公司身为中华民国远洋运输业的顶梁柱。诸位需要深刻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一旦我们倒下了,那简直就是民族的灾难。我们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远洋商船。不仅空间利用率最高,而且耗油率是最低的。另外我们还有集装箱体系,货物装卸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我们在运营上,相比欧美船运公司来说是有成本优势。如果是在这样的优势下,我们还会倒闭,那么我们就是民族罪人。”

    “下面,我们先得确定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改革。这个改革很简单,无非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是开源,我们公司将建立全球货运信息。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运输利用率,从而运输更多的货物。第二,就是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塑造我们的口碑。节流方面。则主要靠技术研发。让我们有更大的船,有更高的效率。”

    “再则,当前世界海运能力短缺,过去一个月,美国新增15万吨远洋商船,英国新增10万吨远洋商船,法国新增2万吨远洋商船。而我们中华民国,则增加了45万吨远洋商船。而且多是2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货船。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英美都希望从我们手上夺走海运业市场。根据我们的预测。起码未来十年内,不可能再发生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因此我们当前依旧要继续扩大我们的船只吨位……”

    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此时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来应对英美的冲击。而预测的世界局势,也大体上准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

    这种复苏主要是资本完成了收割,已经没有多少可收割的东西了,所以这时候世界各财团都再次进入养猪的阶段,这个猪自然也就是民资。猪还没养肥,自然不会开杀,不开杀就不会有经济萧条。

    不会有经济萧条,就不会有剧烈的内部矛盾,没有剧烈的内部矛盾,也就没有哪个大国意图祸水东引,通过战争方式把矛盾从内部转移到外部。

    也就是说,基本上未来十年内,是不会有大规模战争的。但是,这十年当中,并不是每一年都是经济繁荣时期,按照欧美财团的习惯,是六年繁荣、四年萧条的节奏。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要想生存并做大。无非就是看准经济局势,经济繁荣时扩张,经济萧条时收缩。

    对于华东远洋运输公司来说,看准这样的经济格局太容易了。因为作为财团的产业,财团本身就对经济局势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如果中**阀寡头财团有需要,就算是全世界都经济萧条了,中华民国依然可以通过关税保护,以及贷款刺激来持续繁荣的经济格局。

    此时的华东远洋公司,自然是要全力扩张。

    扩张速度越快,就能对欧美造船业形成足够的挤压,当市场份额都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欧美也就不可能造更多的船了。

    此时的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已经做好了与欧美船运公司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的准备。

    所以才强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只要保持当前的技术优势,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在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当中才能保证不亏损,或是比欧美船运公司亏得少。

    从当前中华民国、美国、英国的造船业来看,显然三个国家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英国绝对是最先出局的。

    因为英国没有血拼的底气,而且英国当前的远洋商船吨位普遍只有一万多,上两万的基本还没有。

    只有美国才有血拼的底气,而美国造船技术也是不错的。不过美国在船舶技术研究上的投入不如中华民国,所以技术也开始全面落后。

    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中华民国的远洋船运业可以有更足的底气与美国船运业抗衡。

    中国船运业不仅在吨位、燃油利用率上有优势,而且就连燃油供应价格都更低,这自然是炼油业效率的问题。

    各方面的优势综合在一起,中国船运业成本要比美国低上一大截,盈利也极为丰厚,尽管战争结束后。盈利下降了40%,但是那种超暴利价格也就是战争时才碰得到。而和平时期,这样的海运价格同样有大量的盈利。

    这样的盈利。主要就是靠超高的效率来实现的。

    一艘三万吨排水量的商船,只需要三五名水手就搞定了,这三五名水手相比全年的营业额来说,就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燃油和制造、维护上面。

    维护并不要花太多钱,主要还是燃油的耗费和制造费用。

    但是不管利润有多少,中华民国都是赚了。就算是只够保本都是赚了。因为保本的结果,就意味着船员就业岗位,船员们的工资也都是从运输客户身上出的。相当于是从其他国家身上赚到工资。

    另外,造船业被带动了,炼油业也被带动了。船只维护方面,也能创造一批就业岗位。

    就算是华东远洋运输公司亏损一部分都能够支撑。因为虽然是亏损了。但实际上保住了造船业、炼油业等产业的利润。

    不过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只要保持当前的优势,并深化管理,基本上会亏损的时候,欧美船运业已经亏损得扑死一大片了。

    这场远洋商船制造的赛跑,显然中华民国才是耐力最强的选手。

    中华民国当前的造船能力,已经达到了英美的总和。中国造船业发展以来,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国技工,同时还吸纳了日本造船技工和德国造船技工。以及船舶工程师。

    在技术上,即有德国风格。也有日本带来的英国风格。更有中国自身实现的大量技术突破。

    十年的努力,财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管理制度,加上技术优势,以及一个大国的优势,也就造就了当前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成为全球第一的格局。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于重新掌控远洋运输业并不是很积极,这个财团本身是玩金融的,也过于痴迷金融。

    倒是美国财团对冲击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很有兴趣,此时与中华民国展开了造船竞赛。

    这场竞赛当中,显然美国速度再一次被中国速度给完爆了。

    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制造能力,此时已经暴涨到了500万吨的规模,而且船只是越造越大。

    这就让美国为难了,如果美国继续造一万多吨级的商船,那么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但如果像中国那样制造三万吨级以上的商船,暂时又没那个产能,也没有那么成熟的技术。

    这让美国财团纠结了,如果停下脚步,去造更大的商船,那么就错过了时机。因此现在美国,只能先造小一些的远洋商船,同时开始研发更大的商船。

    中华民国却是开始普及三万吨级商船,并且已经出现四万吨级的商船了。这些超大型商船,是运输国际大宗货物的主力。

    小一些的商船并非是没有竞争力,小商船因为灵活,所以可以运输那些比较急,运费比较高的货物。

    而大宗货物则不需要运得太急,但运费就没那么高了,相较之下,利润也没那么高了。

    此时的国际市场上,矿石之类的大宗货物运输,基本上大部分被中华民国的远洋船运业所包揽。

    中华民国此时也需要大量运输大宗货物的超大型商船,这样才能将其他国家的原材料以最低的成本运到中华民国。

    小型商船方面,中华民国则以更加节省燃油,同时运货量更多、速度更快来建立货运优势。

    当然货船的速度都不可能太快,太快的话对动力装置损耗比较大,提高了维护成本。但使用了新技术之后,速度已经提升不少。

    最大的优势,还是集装箱系统的出现。

    中华民国的商船很多都是集装箱货船,而欧美国家陆续开始普及集装箱港口,中国的集装箱货船是专门设计并制造的,效率更高。

    ……

    另一边,华东造船厂却是在不断的研发更大的商船,这一年突破了四万吨级商船后,又开始向五万吨级进发。

    五万吨级的大型商船,刚好能过巴拿马运河,再大就不行了。

    不过中华民国是以亚洲为中心,没必要死守这个定律。

    造船能力也经过了多次整合。超大型船坞也在不断的建造,造船台基本上已经建设得差不多。

    华东造船厂,这是中国大型船只的制造企业。基本上所有远洋船只都是华东造船厂负责制造。

    除了制造远洋商船,华东造船厂也在制造大型油轮。

    中华民国的石油产地基本上已经能够确定,那就是后世的伊拉克、叙利亚,以及波斯、阿富汗这些地区。

    其中伊拉克和叙利亚被各被分成了两个国家,相当于有六个中东国家是中华民国的石油输出国。

    这个时代的燃油价格很便宜,特别是刚开采出来没有经过提炼的石油更是便宜到家,简直只能用廉价来形容。

    中东人和世界各国都未意识到石油这东西的稀缺性。实际上不存在什么稀缺性,只不过后世因为美国财团掌控了大部分的石油,因为要卖石油赚钱。所以才疯狂提价,从而勒紧发展中国家的脖子。

    这年头石油开采量还没那么多,加上石油资源的丰富,所以不存在什么意识。

    中东人普遍都未意识到这是对他们的掠夺。中华民国在分配产能的时候。中东六个石油出产国都差点为了争夺那些份额而掐架了。谁都想多分一点份额走,这就意味着利益。

    中华民国在这些国家的石油开采是合资模式,既分给一部分利益给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虽然看上去不多,但只要石油开采到一定数量就很多了。而且这些利益是属于个人的,那就更多了。

    只要中国在他们那里开石油,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就能暴富了。

    这种利益分配是必须的,这样他们才能心甘情愿的让中华民国在他们的国家进行经济盘剥。

    这就是合作。这些国家的统治者,相当于是把人民、资源出租掉。然后收一比出租费用。

    原先制定下的中华民国四大石油产地,只建设了前面一两期的工程就停下来了,不论是库页岛还是中亚行政区,或是中东省的石油都只形成了很小的一部分产能,今后大部分石油都将从中东这些傀儡国家开采。

    从而利用起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他们的劳动力投入到了石油开采和炼油业当中,自然也就可以使中华民国可以不用自己的劳动力去发展这个产业,从而投入到内部建设当中去。

    而这些中东国家因为发展石油业赚到了钱,自然也就拉动了消费,中华民国起码可以攫取掉70%以上的财富。

    把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的劳动力都充分调动起来,生产出更都的商品,这样扩大了出产,又具备了购买能力,那么市场自然也就做大了。

    所以中华民国的石油开采基本上都是从中东六个石油出产国那里进口,自然也就需要很多的油轮。

    油轮建造起来简单多了,而且造得更大也不是很复杂,中华民国的油轮最大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5万吨。

    油轮运输石油的成本是很低的,由于能长期使用,运载量就极大,基本上不影响石油价格。

    中华民国关内的江苏油田、山东油田已经计划在中东六国的石油大量出产后彻底关闭掉了。

    关闭掉不是说就丢掉,开采设施还是保留的,战争时期可以恢复开采。

    国内的矿产也是如此,在国内,矿产开采的建设还是在不断的持续,但是随着大规模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一个年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矿石的矿山,建成之后可能一年只开采100万吨。但是在进口原材料的时候,矿山依旧会不断建设,只是不全力开采。

    一旦发生战争,中华民国就能够在资源储备消耗干净之前迅速扩大开采规模。或者是在欧美国家要对矿石进行提价的时候,中华民国也能不买账,迅速实现自我开采。

    中华民国在国外的原材料开采投资,此时简直就是遍地开花。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民资矿主们,也把注意打到了海外矿产上面。

    如果去开海开矿,没有国内那么苛刻的政策,而且有产出就收购,根本不用怕会赔本。

    海外开矿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落后的方法开矿,这种方法投入成本很低,但效率不高。然而在那些落后国家,劳动力成本极低,这种模式的利润也不错。另外一种就是投入开矿设备,回报率甚至会降低一些,但开采规模大,盈利总量反而更高。

    同时总统宋教仁开始四处出动,在八月份首先对南美国家进行了逐一访问。在南美与一群南美国家签订了矿产开发协议。

    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欧洲,对欧洲各小国进行访问。

    英美法德等国家都能看出,这是中华民国对落后国家和弱小国家的拉拢。不过宋教仁此次主要的访问目的就是解决中华民国的原材料进口问题。

    这些国家都发现,中华民国有意将主要工业原材料都改为进口模式,以此来形成国际市场的资金循环。

    因而受到了广大各国的欢迎,基本上大部分被访问的国家。都与中华民国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

    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落后国家,中华民国借钱给他们修路、修港口,然后那些国家出口原材料到中国。

    法国这时坐不住了,法国在非洲也有大量殖民地,更有大量矿产资源,这都是可以卖钱的啊!

    于是法国也急匆匆的和中华民国展开了谈判,双方就矿产资源出口关税,以及价格商定上进行了谈判。很快参照英国与中华民国的条款,与法国签订了协议。

    美国财团很早就明白。只是卖矿石卖原油,那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不过美国财团此时也在为双方的进出口逆差而烦恼,但美国并不想出卖资源。但是因为美国的很多工业产品遭到中华民国的冲击,也让美国的就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美国政府此时难以抉择。

    不过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在与英法及世界各落后国家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和消除贸易逆差协议之后,多一个美国不多,少一个美国不少。

    美国政府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直接提高对中华民国的商品关税就行了,而双方又离得比较远一些,不像英法那样,有大片殖民地受中华民国的威胁。

    经过宋教仁的一番出访之后,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格局。

    即中华民国出口高端产品,中华民国附属国出口低级产品,而两者在进行分工之后,都拥有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欧洲基本上都在进口中国及其附属国的商品,美国主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多少能卖得动。

    另外南美市场、非洲市场、亚洲市场多是消费中华民国附属国的产品,这些国际市场消费能力比欧洲更低。

    中国则向世界输出石油,不过是在中东六国开采出来的石油。

    同时,欧洲、非洲、南美、大洋洲则向中华民国出口煤炭、铁矿石等各种原材料,以及一些价格低廉的纯天然农产品,从而实现资金回流。

    其中的主力就是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南美。

    特别是在印度和非洲,在这两个地区,投资起了大量的矿山。其中欧洲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在非洲开矿。

    欧洲开矿规模小一些,但是那些欧洲小国倒是比较积极。南美洲的开矿规模也在扩大,不过也有一部分是输送到美国去的。

    世界各国的矿产开采,变得遍地开花,这也使得欧美财团无法进行垄断,无垄断状态下,很多时候往往意味着恶性竞争的可能性。

    但是开发出来的矿山转移到非洲、印度次大陆、大洋洲,这些地区却是在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可以迅速攻占的地区。

    这种格局的确定,让双方都有钱赚,只不过分工不同。中华民国出口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而附属国虽然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产品,但是附属国的劳动力却可以有非常充足的就业岗位,从而中华民国把自身和附属国的劳动力都利用起来了。

    欧洲殖民者则通过出卖资源的方式,来换取一部分亚洲生产的工业产品,其附加值比较低,而且没有技术性。

    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印度、非洲等地的投资越来越大,显然中华民国所抓住的痛脚就越多。因为他们对殖民地进行开发之后,很可能会丢失,一旦丢失就意味着重大损失。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国对欧洲的外交会越来越占尽主动。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