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三、锦江春学曲江春
脑袋里一旦有了想法,就好比肚中多了个胎儿,时时刻刻在里面翻转折腾,迫不及待想要出来见见世面。但孙元起知道,如果没有十个月的孕育磨练,急急忙忙出来见世面的小家伙多半是先天不足。所以尽管他心里好像发情的猫儿一样焦躁不安,但还是老老实实坐在桌前考虑可能面临的困难。
要建厂,首先得有资金。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如果没钱,别说建厂,就连活都活不下去!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虽然孙元起是因为缺钱而筹划建厂,但并不意味着现在手里没钱。相反,他手里有大笔的钱财,仅四川藩库里就有好几百万两银子!二八三、锦江chūn学曲江chūn而且他背后还有华熙银行。华熙银行虽然成立仅仅半年多时间,但资本已经突破千万,一跃成为长江流域屈指可数的大银行。凭着孙元起的关系,怎么也能借两三百万两出来用用吧?
而且建厂用钱和编练新军、挥师入藏、垫付亏空又大有不同,那些花钱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无法产生什么效益。建厂则是以钱生钱,孙元起要生产的产品都是独家专利,市场广阔,不愁销路,盈利是指rì可待。别说孙元起手里有钱,就是没钱,打着建厂去上海滩吆喝几声,那些财主们还不得屁颠颠地跑来奉上银票?所以资金不是问题。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原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原材料,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历史上,“天府之国”最早是指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来用来比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四川盆地,而眼下这两个地方都在孙元起的控制之下。只要方法得宜,米麦棉麻等生产迷彩服、方便面、脱水蔬菜的原材料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生产步枪二八三、锦江chūn学曲江chūn、迫击炮等最重要的原材料则是钢铁,貌似中学地理课本上有提到,四川攀枝花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原料基地,也是全国四大铁矿区之一。矿区就在自己手中。还愁没有原材料么?
想到这里,孙元起急忙拿过一张四川地图,开始在上面寻找攀枝花市。结果来来回回找了七八遍。愣是没找到!——攀枝花市这个地名是因为兰尖铁矿附近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村而得名,而发现铁矿已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现在攀枝花市不仅没有踪影,甚至地盘还分属四川省和云南省两省。孙元起怎么可能在地图上找得到?
但孙元起确信自己记忆没有出错。既然记忆没有出错,那就有可能是历史沿革、地名变化所致。孙元起有些悻悻然合上地图:既然没有捷径可走。那就只有麻烦经世大学地质系师生来四川钻山沟沟了!
原材料解决了,下面就该考虑机器设备的问题。
孙元起对这个问题倒不担心,在此时外国列强对中国可没有什么禁购、限运。只要有钱,什么设备都买的到、运的来!对这一点,之前筹建北平铁厂时孙元起就深有体会。
问题也随之而来:运输。钢铁采选、冶炼设备都是庞然大物。如何能够翻山越岭运进四川?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如何及时玩好地运出四川?这都是个大难题。
陆路上的川汉铁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修好,看来是指望不上了,眼下最靠谱的还是长江水道。可是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礁石密布,一不小心就有触礁漂没的危险。如果辛辛苦苦花大价钱采购来的设备在家门口被水龙王借去一用,孙元起岂不要哭死?看来趁着冬季枯水期水落石出之际,组织部队炸毁礁石,疏通长江航道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记下这件要紧事后。孙元继续考虑建厂问题。解决原材料和设备之后。接下来就该考虑人力了。
人力也分两种:一种是普通工人,就是靠卖力气赚钱的。这些人孙元起绝对不缺。川陕两省人烟辐辏自不用说,即便被视为地广人稀的甘肃,在宣统三年也有“编户九十万六千六百三十九,口四百六十九万一千六百二十”(《清史稿》数字)。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还不好找么?只要开得起价钱。十万、二十万人都能招到!
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就有难度了。现在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能上得起学、认得些字的都不是平常人家,这种人家出来的孩子自然不大愿意去做工人。但工厂里偏偏不能缺少这些略通文墨的技术工人。好不夸张的说,技术工人才是工厂的中流砥柱,没有一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工厂是脆弱而没有希望的!
在最初兴办教育时,孙元起比较注重高jīng尖人才的培养,比如原子物理、电子技术等。他后来逐渐发现,高jīng尖学科的发展虽然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科研水平的发展对于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并不大,更多时候工业水平的落后会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了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技术类院校,开办一大批诸如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加工、工业设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兵工技术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类专业,有力缓解了汉阳铁厂、北平铁厂、中华工业机械公司等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连近在咫尺的湖北、京师、直隶都满足不了,哪有余力来援助川、陕、甘三省?
孙元起记得两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尽管心里着急筹建工厂,而且不远的将来甚至会面临资金短缺,他还是决定先抽几天整顿一下四川的高等教育格局。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现在的高等教育。那时候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剿袭rì本,所谓的“高等学堂”、“高等学校”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中专。——当然,现在rì本的高中还叫“高等学校”。——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寥寥几所而已。
即便教学内容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水平,在此刻的四川也没有几所。
就孙元起所知,现在四川的最高学府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前身),其次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接下来是所谓的“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现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四川藏堂(1906)、四川高等工业学堂(1908)、四川存古学堂(1910),此外还有四川高等巡jǐng学堂(1909)、四川武备学堂(1902)等。这些学校一起构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虽然水平不高,但门类齐全。
对于如何整顿学校,孙元起在湖北时已经实战过一次,可谓行家里手。此次以总督之威驾轻车就熟路,更是得心应手。
首先,他对学校里面的老师进行裁汰,不合格的一律清退遣散,有空缺则由经世大学毕业生前来补齐;
其次对学生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水平重新划定年级;
第三,根据各个学校的特sè,重新设置专业、安排课时、选择教材,其中高等工业学堂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
第四,把位于成都城内的通省师范学堂、法政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等学校全部迁到城外新划定的高教园区;
第五,把高等巡jǐng学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等军事xìng质的院校合并成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孙元起自任校长,一方面招收中学生入学教育,一方面对军队中的各级军官展开培训;
……
经过整顿,整个四川的高等教育局面顿时焕然一新。如果不是手里资金有限,孙元起甚至准备对基础教育下手,在川、陕、甘普及推广五年义务教育。不过他已经预谋在三年以后,也就是一战爆发那一年,那时候自己也该赚得盘满钵满了,就把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忙忙碌碌中,时间进入了崭新的1912年。在所谓的民国元年开始,南北局势却因为大总统的职位之争而变得剑拔弩张。作为实力派和中间派,孙元起更是两方积极拉拢的对象。在新年的头十天里,他这个北方内阁的学务大臣、南方zhèng fǔ的教育总长,至少分别接到二十封电报催他赶快前来就职,仿佛都在用这种方法逼孙元起表态。
而孙元起在完成整顿学校之后,也已经把出川之行摆上了案头。!!!
要建厂,首先得有资金。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如果没钱,别说建厂,就连活都活不下去!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虽然孙元起是因为缺钱而筹划建厂,但并不意味着现在手里没钱。相反,他手里有大笔的钱财,仅四川藩库里就有好几百万两银子!二八三、锦江chūn学曲江chūn而且他背后还有华熙银行。华熙银行虽然成立仅仅半年多时间,但资本已经突破千万,一跃成为长江流域屈指可数的大银行。凭着孙元起的关系,怎么也能借两三百万两出来用用吧?
而且建厂用钱和编练新军、挥师入藏、垫付亏空又大有不同,那些花钱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无法产生什么效益。建厂则是以钱生钱,孙元起要生产的产品都是独家专利,市场广阔,不愁销路,盈利是指rì可待。别说孙元起手里有钱,就是没钱,打着建厂去上海滩吆喝几声,那些财主们还不得屁颠颠地跑来奉上银票?所以资金不是问题。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原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原材料,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历史上,“天府之国”最早是指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来用来比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四川盆地,而眼下这两个地方都在孙元起的控制之下。只要方法得宜,米麦棉麻等生产迷彩服、方便面、脱水蔬菜的原材料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生产步枪二八三、锦江chūn学曲江chūn、迫击炮等最重要的原材料则是钢铁,貌似中学地理课本上有提到,四川攀枝花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原料基地,也是全国四大铁矿区之一。矿区就在自己手中。还愁没有原材料么?
想到这里,孙元起急忙拿过一张四川地图,开始在上面寻找攀枝花市。结果来来回回找了七八遍。愣是没找到!——攀枝花市这个地名是因为兰尖铁矿附近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村而得名,而发现铁矿已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现在攀枝花市不仅没有踪影,甚至地盘还分属四川省和云南省两省。孙元起怎么可能在地图上找得到?
但孙元起确信自己记忆没有出错。既然记忆没有出错,那就有可能是历史沿革、地名变化所致。孙元起有些悻悻然合上地图:既然没有捷径可走。那就只有麻烦经世大学地质系师生来四川钻山沟沟了!
原材料解决了,下面就该考虑机器设备的问题。
孙元起对这个问题倒不担心,在此时外国列强对中国可没有什么禁购、限运。只要有钱,什么设备都买的到、运的来!对这一点,之前筹建北平铁厂时孙元起就深有体会。
问题也随之而来:运输。钢铁采选、冶炼设备都是庞然大物。如何能够翻山越岭运进四川?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如何及时玩好地运出四川?这都是个大难题。
陆路上的川汉铁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修好,看来是指望不上了,眼下最靠谱的还是长江水道。可是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礁石密布,一不小心就有触礁漂没的危险。如果辛辛苦苦花大价钱采购来的设备在家门口被水龙王借去一用,孙元起岂不要哭死?看来趁着冬季枯水期水落石出之际,组织部队炸毁礁石,疏通长江航道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记下这件要紧事后。孙元继续考虑建厂问题。解决原材料和设备之后。接下来就该考虑人力了。
人力也分两种:一种是普通工人,就是靠卖力气赚钱的。这些人孙元起绝对不缺。川陕两省人烟辐辏自不用说,即便被视为地广人稀的甘肃,在宣统三年也有“编户九十万六千六百三十九,口四百六十九万一千六百二十”(《清史稿》数字)。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还不好找么?只要开得起价钱。十万、二十万人都能招到!
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就有难度了。现在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能上得起学、认得些字的都不是平常人家,这种人家出来的孩子自然不大愿意去做工人。但工厂里偏偏不能缺少这些略通文墨的技术工人。好不夸张的说,技术工人才是工厂的中流砥柱,没有一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工厂是脆弱而没有希望的!
在最初兴办教育时,孙元起比较注重高jīng尖人才的培养,比如原子物理、电子技术等。他后来逐渐发现,高jīng尖学科的发展虽然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科研水平的发展对于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并不大,更多时候工业水平的落后会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了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技术类院校,开办一大批诸如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加工、工业设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兵工技术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类专业,有力缓解了汉阳铁厂、北平铁厂、中华工业机械公司等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连近在咫尺的湖北、京师、直隶都满足不了,哪有余力来援助川、陕、甘三省?
孙元起记得两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尽管心里着急筹建工厂,而且不远的将来甚至会面临资金短缺,他还是决定先抽几天整顿一下四川的高等教育格局。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现在的高等教育。那时候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剿袭rì本,所谓的“高等学堂”、“高等学校”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中专。——当然,现在rì本的高中还叫“高等学校”。——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寥寥几所而已。
即便教学内容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水平,在此刻的四川也没有几所。
就孙元起所知,现在四川的最高学府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前身),其次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接下来是所谓的“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现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四川藏堂(1906)、四川高等工业学堂(1908)、四川存古学堂(1910),此外还有四川高等巡jǐng学堂(1909)、四川武备学堂(1902)等。这些学校一起构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虽然水平不高,但门类齐全。
对于如何整顿学校,孙元起在湖北时已经实战过一次,可谓行家里手。此次以总督之威驾轻车就熟路,更是得心应手。
首先,他对学校里面的老师进行裁汰,不合格的一律清退遣散,有空缺则由经世大学毕业生前来补齐;
其次对学生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水平重新划定年级;
第三,根据各个学校的特sè,重新设置专业、安排课时、选择教材,其中高等工业学堂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
第四,把位于成都城内的通省师范学堂、法政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等学校全部迁到城外新划定的高教园区;
第五,把高等巡jǐng学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等军事xìng质的院校合并成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孙元起自任校长,一方面招收中学生入学教育,一方面对军队中的各级军官展开培训;
……
经过整顿,整个四川的高等教育局面顿时焕然一新。如果不是手里资金有限,孙元起甚至准备对基础教育下手,在川、陕、甘普及推广五年义务教育。不过他已经预谋在三年以后,也就是一战爆发那一年,那时候自己也该赚得盘满钵满了,就把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忙忙碌碌中,时间进入了崭新的1912年。在所谓的民国元年开始,南北局势却因为大总统的职位之争而变得剑拔弩张。作为实力派和中间派,孙元起更是两方积极拉拢的对象。在新年的头十天里,他这个北方内阁的学务大臣、南方zhèng fǔ的教育总长,至少分别接到二十封电报催他赶快前来就职,仿佛都在用这种方法逼孙元起表态。
而孙元起在完成整顿学校之后,也已经把出川之行摆上了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