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洪武三令 道门黄昏
洪武五年,天下已经太平,朱元璋终于开始向道教下手了。
张正常得到道教最高的权力,永掌天下道教事。
这次不再是小小的江南,而是天下。
正一击败所以天下道门,一跃成为领袖,当是朱元璋没有给他们高兴的时候。
正一教和太一教一样,都有过造反历史,正一第三代天师张鲁占据汉中,割地称王。
后来的孙恩更是将正一教拉下浑水,东南沿海的称海贼为天师徒。
朱元璋知道这些历史,以他的心性,这不过是给天下一个说法,你正一帮我统一天下,我让你执掌天下道门。
朱元璋没有称王之前,接触的都是白莲教和明教弟子,知道这些邪教的厉害,打天下需要,平天下必须铲除。
“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违者有司严治。”
这是他下的第一道命令,理由或者很好,僧道作法事的时候,男女混杂,有伤风化。但是肆意吃东西,这就是无稽之谈,没有主人赐予,道士和尚哪敢随便拿东西吃,而且还都是吃素的。
这个有司还算给正一教面子,让各地道士管理,只是限制斋醮而已。
元末斋醮很多是教徒相聚,商议大事,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破了这个基础。
接下来,朱元璋再次下令,各府、州、县只留一所交大的佛寺和道观。然后所有道士或者和尚都待在里面,不准随便外出。
全真和佛教都还好,反正都是出家人,但是正一教可都是火居道士,拖家带口,道观又只有那么大,生活极度不方便。
不过皇帝命令就是一切,挤在一起生活也没有什么,大家平时注意回避内眷就是了。
但是朱元璋没有他们想的那么仁慈,再次下令说:“每个道观按照人数分班,每班由一个年长的道士负责,平时一切用度就靠这个老道士操办,其余道士,严禁出观,或者和朝中人打交道。”
这个命令一下,正一道士就不满了。他们还指望出去做法事,赚点银子养家糊口,现在可好,全靠香火钱,这么多人,看来以前舒服的日子是不在了。
还有就是,朝中人,他们不知道张正常算不算朝中人?若是,那么张正常这个掌管天下道教,其实只是只有那几个老道士。
既然这么苦,大家都起了避世之心,皇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自己往深山一钻,乐得一个逍遥自在,反正大家都是出家人,深山也能待下去。
不过朱元璋还是技高一筹,再次下令,深山修炼的道士只能有两三个,多了,违者重罪,亲属相隐者流。
朱元璋知道这年代,有道高人也就那几个,其他不过是想逃出自己的掌握。
这个重罪可不是一般的重罪,剥皮萱草,不但能整治贪官,也能整治准备深山修炼的道士。
重刑之下,自然没有几个敢去修仙。毕竟大家修仙是为了长生,而不是剥皮萱草。
当诸位道士都认命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了第三道命令。
“普通老百姓男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下,女的在四十岁以下的,严禁出家。政府每三年颁发一次道牒,府四十人,州三十,县二十。”
这道命令,等于将佛道生路断了,五十多岁还有多少心力来修道炼丹,最多是颐养天年。
不过这个最大损失的还是正一教,要知道当初正一教可以自己颁布渡牒,这可是一大比收入。
当然朱元璋不可能这么简单的就放过道教,他直接宣布,全国僧道皆参加考试,不合格者收回渡牒。
这样子,又有三层的僧道被迫还俗,这样各大寺观也不限拥挤了,但是僧道心中的失落,更加明显了。
正一教看着这天下道教一点点被朱元璋的蚕食掉,张正常心中那执掌天下道教的欢喜早被抛到爪哇国去了。
张正常现在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能守住现有的权力。如是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宁愿自己掌江南道教。
朱元璋还是不想满足他的心愿,再次下令,在京城专门设立一个官员:道录司。
收下官员有:左右正一两人,左右演法两人,左右左至灵两人,左右元义两人,官不大,最高的才是六品官员,但是职权很清楚,道录执掌天下道士,在外府州县有道记等司分掌其事。
张正常这才执掌天下道教,朱元璋就安排了一个部门执掌天下道士,这万一出了事,到底是谁说了算。
不过这个只是不满之词,大家心里明白,还是朝廷那个道录司说了算。
不管怎么说,现在等于正一教只是挂名的天下道门领导,实际上,全天下的道门都是掌握在朝廷手中。
大家都麻木了,对于这个皇帝,张正常有些后悔了,当初要事帮助陈友谅,或者张士诚,或许比现在好些吧。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算是把道教给压制在自己的手掌心中,今后邪教要起事,那就是梦话了。
为了万一起见,他再次下令:凡火居道士,许人诈银三十两,纱五十錠,如无,打死无论。
这道命令一下,待在一起道士顿时感到心寒,这算什么,允许被人勒索自己,自己不给,打死还不犯法。
他们对于这方小小的天地感到满足,没有谁会傻到来这道观来勒索,这么多道士聚在一起,也不怕勒索。
张继先这时候也从外面游荡回来,看见朱元璋下的这些命令,心中一片凄然,道门已经是没落之相了,谁也改变不了了。道门一旦没有新鲜血液进入,就会迅速老化,这个在中华大地上盘旋了千年的大树,现在终于到没落的时候了。
现在离他出去还有两百年,他不知道自己出去后,天下道门是什么状况。或许,他直接在地中成仙较好,免得亲自面对道门衰落。
不过他不能这么做,他还要报答北五祖之恩,相助全真教,至于正一教,他的后人,他只有一声长叹,明白了西门君惠说出那句话的心情:
“天命如此,人力奈何。”
张正常得到道教最高的权力,永掌天下道教事。
这次不再是小小的江南,而是天下。
正一击败所以天下道门,一跃成为领袖,当是朱元璋没有给他们高兴的时候。
正一教和太一教一样,都有过造反历史,正一第三代天师张鲁占据汉中,割地称王。
后来的孙恩更是将正一教拉下浑水,东南沿海的称海贼为天师徒。
朱元璋知道这些历史,以他的心性,这不过是给天下一个说法,你正一帮我统一天下,我让你执掌天下道门。
朱元璋没有称王之前,接触的都是白莲教和明教弟子,知道这些邪教的厉害,打天下需要,平天下必须铲除。
“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违者有司严治。”
这是他下的第一道命令,理由或者很好,僧道作法事的时候,男女混杂,有伤风化。但是肆意吃东西,这就是无稽之谈,没有主人赐予,道士和尚哪敢随便拿东西吃,而且还都是吃素的。
这个有司还算给正一教面子,让各地道士管理,只是限制斋醮而已。
元末斋醮很多是教徒相聚,商议大事,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破了这个基础。
接下来,朱元璋再次下令,各府、州、县只留一所交大的佛寺和道观。然后所有道士或者和尚都待在里面,不准随便外出。
全真和佛教都还好,反正都是出家人,但是正一教可都是火居道士,拖家带口,道观又只有那么大,生活极度不方便。
不过皇帝命令就是一切,挤在一起生活也没有什么,大家平时注意回避内眷就是了。
但是朱元璋没有他们想的那么仁慈,再次下令说:“每个道观按照人数分班,每班由一个年长的道士负责,平时一切用度就靠这个老道士操办,其余道士,严禁出观,或者和朝中人打交道。”
这个命令一下,正一道士就不满了。他们还指望出去做法事,赚点银子养家糊口,现在可好,全靠香火钱,这么多人,看来以前舒服的日子是不在了。
还有就是,朝中人,他们不知道张正常算不算朝中人?若是,那么张正常这个掌管天下道教,其实只是只有那几个老道士。
既然这么苦,大家都起了避世之心,皇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自己往深山一钻,乐得一个逍遥自在,反正大家都是出家人,深山也能待下去。
不过朱元璋还是技高一筹,再次下令,深山修炼的道士只能有两三个,多了,违者重罪,亲属相隐者流。
朱元璋知道这年代,有道高人也就那几个,其他不过是想逃出自己的掌握。
这个重罪可不是一般的重罪,剥皮萱草,不但能整治贪官,也能整治准备深山修炼的道士。
重刑之下,自然没有几个敢去修仙。毕竟大家修仙是为了长生,而不是剥皮萱草。
当诸位道士都认命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了第三道命令。
“普通老百姓男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下,女的在四十岁以下的,严禁出家。政府每三年颁发一次道牒,府四十人,州三十,县二十。”
这道命令,等于将佛道生路断了,五十多岁还有多少心力来修道炼丹,最多是颐养天年。
不过这个最大损失的还是正一教,要知道当初正一教可以自己颁布渡牒,这可是一大比收入。
当然朱元璋不可能这么简单的就放过道教,他直接宣布,全国僧道皆参加考试,不合格者收回渡牒。
这样子,又有三层的僧道被迫还俗,这样各大寺观也不限拥挤了,但是僧道心中的失落,更加明显了。
正一教看着这天下道教一点点被朱元璋的蚕食掉,张正常心中那执掌天下道教的欢喜早被抛到爪哇国去了。
张正常现在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能守住现有的权力。如是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宁愿自己掌江南道教。
朱元璋还是不想满足他的心愿,再次下令,在京城专门设立一个官员:道录司。
收下官员有:左右正一两人,左右演法两人,左右左至灵两人,左右元义两人,官不大,最高的才是六品官员,但是职权很清楚,道录执掌天下道士,在外府州县有道记等司分掌其事。
张正常这才执掌天下道教,朱元璋就安排了一个部门执掌天下道士,这万一出了事,到底是谁说了算。
不过这个只是不满之词,大家心里明白,还是朝廷那个道录司说了算。
不管怎么说,现在等于正一教只是挂名的天下道门领导,实际上,全天下的道门都是掌握在朝廷手中。
大家都麻木了,对于这个皇帝,张正常有些后悔了,当初要事帮助陈友谅,或者张士诚,或许比现在好些吧。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算是把道教给压制在自己的手掌心中,今后邪教要起事,那就是梦话了。
为了万一起见,他再次下令:凡火居道士,许人诈银三十两,纱五十錠,如无,打死无论。
这道命令一下,待在一起道士顿时感到心寒,这算什么,允许被人勒索自己,自己不给,打死还不犯法。
他们对于这方小小的天地感到满足,没有谁会傻到来这道观来勒索,这么多道士聚在一起,也不怕勒索。
张继先这时候也从外面游荡回来,看见朱元璋下的这些命令,心中一片凄然,道门已经是没落之相了,谁也改变不了了。道门一旦没有新鲜血液进入,就会迅速老化,这个在中华大地上盘旋了千年的大树,现在终于到没落的时候了。
现在离他出去还有两百年,他不知道自己出去后,天下道门是什么状况。或许,他直接在地中成仙较好,免得亲自面对道门衰落。
不过他不能这么做,他还要报答北五祖之恩,相助全真教,至于正一教,他的后人,他只有一声长叹,明白了西门君惠说出那句话的心情:
“天命如此,人力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