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士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二十二章 讨董檄文

    檄文如下。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弄权弑君,秽乱宫禁,**宫妃,狼戾不仁,罪恶滔天!此等奸臣恶贼,当得以人人诛之。操不才,但却不忍汉室毁于恶贼之手,秉大义**天下英雄豪杰,聚之一堂,大集义兵,誓欲扫清贼势,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汉室,拯救天下受董狗迫害之黎民。檄文到日,望诸公速奉行!操拜之,再拜,恳望诸公义师所到之日。”

    “曹孟德!!!”

    董卓看毕,好似将这檄文当做是曹操,暴跳如雷地碎成无数碎片。然后董卓腾地站起肥胖的身躯,一脚踢飞桌案,随手拿着什么就往地狠狠砸去。

    在旁的李儒、吕布,见董卓怒不可及,凶相毕露,哪敢去劝,只好让董卓肆意发泄。

    整整半个时辰,董卓的咆哮声和砸物之声才缓缓地停止。楼阁内的摆设几乎都被董卓踢烂打碎,满地一片狼藉。

    董卓双眼通红,恶相如鬼,嘣的一声坐下后,一连呼了好几口恶气后,才望向他的智囊李儒,开口问道。

    “文优,当下汝觉得吾当如何面对?”

    李儒见董卓终于恢复平静,愿意听人说话,不敢迟疑,连忙走出道。

    “相国大义为国,却难提小人之心。自从汉室遭黄巾乱事,各地诸侯皆拥兵自重,这些诸侯皆是狼子野心之辈,曹孟德这一檄文正是给了他们显露其野心的机会。

    吾想他们,多数必定会应檄而聚,因为只有除掉相国,他们野心的才可得以实施。相国如今,不能慌,不能乱。先将派出并州征讨白波贼的兵马召回,集聚大军与这些诸侯对抗。

    这些诸侯各怀鬼胎,吾想这联盟持续不久,只要相国抵住其一时锋芒,这些诸侯必定会自乱阵脚,相互争斗起来。毕竟在未来,这联盟内的每个人都是他们的对手,因此他们难以齐心,心不齐,则如一盘散沙。

    而吾等凉州大军,由相国一人坐镇,众志成城,如一个五指紧握的拳头,所打之处,必会所向披靡!”

    “嗯。文优说得甚是有理。哼,一群心不齐的群狼还想来扑虎,简直就是找死。这样也好,一旦这所谓的义师,被吾大军打败,让他们对吾生了惧心,日后再去征讨他们,必定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呵呵,没错。凡事必有祸福,只要相国击退这群诸侯,一统天下之日,便是指日可待。”

    “哈哈哈哈!!文优之言,甚合吾心,甚合吾心!!”

    董卓听罢,大喜狂笑不止。

    一旁的吕布,虎目泛起阵阵精光,嘴角上翘,内心不知在想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在陈留一带,一支支兵甲齐全威严浩荡的大军,在各个诸侯的带领下,好似将四面八方的天地都给遮蔽,蜂拥赶来。

    第一镇到来的,乃河内太守,袁绍所领的三万兵马,紧接这第二镇,乃袁绍之弟,汝南太守袁术所领的一万兵马。第三镇,则是冀州刺史韩馥所领的二万兵马。第四镇,为豫州刺史孔伷所领的一万三兵马。第五镇,兖州刺史刘岱所领的一万二千。第六镇,东郡太守乔瑁的五千兵马。第七镇,山阳太守袁遗八千兵马。第八镇,济北相鲍信所领的八千兵马。第九镇,北海太守孔融所领的六千兵马。第十镇,广陵太守张超所领的七千兵马。第十一镇,徐州刺史陶谦所领的两万兵马。第十二镇,金城太守马腾所领的六千兵马。第十三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的八千兵马。第十四镇,平阳太守张杨六千兵马。第十五镇,长沙太守孙坚六千兵马。第十六镇,荣阳太守王匡所领的八千兵马。加之最后赶至到的第十七镇河东太守,文翰所领的一万五千兵马。

    再加上曹操所领的二万陈留兵马,共十八路诸侯,灭董联盟军约有二十多万兵力。其中,有不少诸侯,为了保存实力,并没有多带兵马,全然一副走一个过场的态度。不过,他们愿意来,作为举事者的曹操都是笑脸去迎。

    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阵势甚是壮观。曹操一边令人宰牛杀马,慰问各路诸侯的兵马,一边又准备宴席,将各路诸侯请到一堂,有接风之意亦有商议进兵之意。

    文翰正与关徐两位兄弟奔赴宴席,在路途中竟看到许久未见的刘潘张三兄弟,他们仨跟在一个身穿白甲,面容伟俊的将领身后,皆是默不作声。

    自从广宗战事结束后,文翰听说这刘备被分了一个小吏的职位,离开了洛阳,后来文翰大婚时也要发帖请他们,不过回来的人说刘备犯了事,其三弟张飞鞭打上官,自此之后便是失去踪影。

    刘备的师傅卢植对文翰有恩,而文翰虽然一开始与刘备接触有些不快,但在其师傅的劝言下,再加之在广宗并肩作战过,两人感情不浅。

    所以文翰当下便过去和刘潘张三人亲热地打招呼。

    “玄德兄,许久未见,汝等兄弟三人近况可好?”

    文翰拱手作揖,向刘备笑言道。刘备见来者竟是已成为了河东太守的文翰,脸色一阵快速地变化后,然后又恢复原先平淡的脸色,点头应道。

    “多谢文冠军牵挂。吾等三兄弟甚好,甚好。”

    或者刘备以为文翰这是在像他显摆,所以语气显得有几分冷淡。文翰眉头一皱,不知自己为何不招他待见,不过还是堆起了笑脸。

    “如此便好,待会不知玄德有无时间?我等私下一聚,也好叙叙旧情,说说近年各自发生的事。”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刘备见文翰全然没有因为他的冷淡,而有减其热情,呃的一声,想到自己现今的境况,实在羞于面对,更别提在文翰面前说起自己这几年难堪的遭遇。

    而他又想到,文翰近年来,不但成为了河东太守,清除贼势,又以大手段,几乎将整个河东大权拢于手中,成为河东说一不二的主人。后来,更是和丁原领兵对抗董卓等等事迹。刘备的心就不觉地觉得难受。

    论才能,刘备自问不低于文翰,他麾下虽无文翰将领那么多,但亦有潘张之勇。而论起出身,刘备更是有着皇室血脉,只是家道中落,被人视作寒门之人。而文翰亦是寒门出身。但为何,两人现今却差得如此之多。

    刘备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将文翰作为对手的想法,如今见自己被抛离得无地可容,心中实在苦涩难以言喻。

    就在刘备不知如何回答文翰的邀请时,刘备身前的白甲将领却是提起了兴趣,转身向文翰拜道。

    “呵呵,原来面前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文冠军。时常听人说起汝的事迹,今日一见,果然是威风凛凛、气度不凡。吾,北平太守公孙瓒见过文冠军。”

    文翰听到公孙瓒之名,不由脸色一怔,面前这白甲将领竟是建立起白马义从,在未来与袁绍争夺北方之主的公孙瓒!

    “公孙太守谬赞,不凡在此亦拜见公孙太守。公孙太守,屡乘以破虏,乌桓听之白马将军之名,皆吓得不战而逃。不凡甚是敬佩,今日一见,果然如传言那般,白马将军神威过人,不怒而威。”

    公孙瓒,一生在北方威名极盛,异族部落皆视其为鬼神。公孙瓒还是一小吏时,领着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不但不退,反而领兵进攻,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入鲜卑队伍,杀伤数十人,将其杀退。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公孙瓒也因此升迁为涿县县令。

    后来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组建起白马义从,三千将士皆骑白马,英勇善战,装备精良,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逆贼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北平郡。公孙瓒领着白马义从追讨张纯等叛贼,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逼得乌桓首领率众归降公孙瓒。乌桓人,至此见得白马将士,必吓得魂魄尽散。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威震北平一带。

    暂且不论公孙瓒在日后因势大后,变得刚愎自用,冷酷无情,使得自己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终败于袁绍之手。

    但他征讨异族之举,着实令人不得不油然敬佩,特别对于文翰这个深知历史的后世人,知得在未来数百年后,华夏大地将会有一段极为黑暗的五胡之乱,汉人几乎被异族杀得灭族。文翰对这些异族之人,可谓是恨意极深。

    文翰对公孙瓒的赞誉,丝毫没有半分虚假,眼中有着浓浓的敬佩,这让公孙瓒不觉脸面大增,很是亲热地揽着文翰的肩膀。

    “哈哈哈哈。今日与文冠军一见,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吾听说,汝麾下有一支精骑,名叫黑风骑,曾闯入羌胡之境,杀得羌胡狗闻风丧胆,更是逼得他们放回十万汉人。

    真是巧合,吾亦有一支精骑,名叫白马义从,他们每人手中的长矛,至少沾过数百个异族人的血液,北平一带的鲜卑、乌桓一见白马,当会吓得无力再战。

    如今我等两人皆是盟友,日后若是对阵董狗的凉州大军,我们两人这两支精骑,当会成为战场上的黑白双煞,杀得董狗的凉州大军有去无回。

    哈哈哈哈。对了,刚才听汝所言,似乎与吾家师弟关系甚好,玄德此时正在吾之麾下,文冠军要找他,尽管来吾之大营,眼下还未这么快就与董狗开战。到时吾可备好宴席,好酒好菜相待文冠军。”

    公孙瓒这份豪爽热情,让文翰心里对其好感不由加了几分。而公孙瓒的确对文翰好似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和文翰好像有说不尽的话,一直拉着文翰在说。反而冷落了旁人。文翰与公孙瓒走在前头,而关羽、徐晃对刘潘张三兄弟略略点头后,便再无言语。

    他们二人对潘凤、张飞印象不差,但对刘备不知为何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厌恶。他们俩总感觉刘备这人很假,但有时假得又能以假乱真。所以他们俩一致认为,这种人还是少与他接触的好。

    刘备低着头,望着前方正与公孙瓒谈笑风生的文翰,心里那种莫名的低落感便更胜了。刘备脸庞微微一抽,咬了咬牙,又不知在想什么。

    一旁的潘凤见之,在刘备耳边低声安慰道。

    “大哥莫要失落,此番灭董,正是大哥在天下诸侯面前显露锋芒之时,吾与三弟定会鼎力助大哥成就名声。只要大哥名声一起,自然会有英才俊士来投于大哥麾下,助大哥成就一番势力。二弟相信,以大哥之能,迟早都会龙跃九天!”

    “诶,是大哥无能,竟要二弟担忧。二弟放心,大哥定不负二弟之重望!”

    刘备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开始聚起聚光,脑海里快速地思考如何在此次灭董之中,举得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