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节 逍遥墟风云(二)
说着,从怀里掏出几枚钱来。
李广元拿过一枚,却见这钱比永乐通宝要小上一圈,份量也轻一些。虽然入手银闪闪沉甸甸,但是并非银钱――澳洲人发行的壹圆、半圆、贰拾分的银币他都仔细把玩过。入手大小、质感和份量完全不同。
捻起钱币凑近了仔细打量,这枚钱币的一面以宋体字凸刻着“壹文”,下面围以麦穗以及大食数字和一些西夷文字;另一面用大号的大食数刻有“1”字样,背景是一个尖头大船,不问可知,这就是髡贼的大铁船了。
元老院早先发得是元和分,一元兑一百分,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分币的面值依旧过大,所以市场上依然使用小额交易使用社会上留存的各种铜币,乃至凑整买卖货物。市场上流行的铜币种类甚多,轻重质量不一,所以铜币和分币的兑换率并不固定,有些地方认五文钱一分,有的地方十文,有的地方十六文,这些都对元老院内部的经济活动,商品流通带来了不便,还影响了元老院回收铜币中的铜资源,所以在分币以下继续发行更小面额的辅币很快就提上了货币发行的最高顺位。
辅币的单位被定位“文”,以迎合老百姓的使用习惯和口头称呼。然而具体采用什么作为文币,大家却犯了难。普通的铜币是万万不行的,元老院登陆以来就一直缺铜,通过对日贸易和开矿,有了一定缓解,但铜价还是高企,发铜币基本收不到铸币税,甚至还可能被人私熔了薅元老院羊毛。
发行钢币自然是最优解,但是元老院并生产不锈钢的能力,如果用碳钢制作,很快就会在流通中被腐蚀,严重危害法定货币的严肃性。
至于用镍币――这也是旧时空小额辅币的最常见金属材料。偏偏这种廉价有色金属对元老院来说是稀缺材料。对应的还有铝币。
最终的妥协就是发行纸币。反正现在的元和分都发行了纸币,从接受度和流通性来说算可以接受。因此文一开始便是全纸币,兑换率为一分兑十文。
李罗二人对髡贼的分和文的纸币早已习以为常,这会突然出了硬币,自然有些诧异。
这倒要仔细的看看。李广元心想。
从入手的质地看,这新的“文”秉承澳洲银元的特点,材质光洁,花纹细腻,外缘和硬币一样有凸圈,十分精巧,只是没有像银元一样有细密的刻纹。可是对着光仔细看,凸圈上却有细若蚊蚋的番文文字。真不知道是怎么刻上去的。
“这是一文钱?!”罗和英有些难以置信。虽然笃定这钱币的材质既非银也非铜,但是如此精巧的铸工已经是价值不菲。居然只是最小的一文钱?!
李广元道:“剪开看过色没有?”
“的确是一文钱。”伙计道,“掌柜的把夹剪剪,剪不开。又锉了一下,外面银闪闪的这层是包上去――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里面是铁芯。”
“铁钱!”罗和英嗤之以鼻,“自古哪有朝廷发行铁钱的!”
这话不假,从秦始皇铸造半两开始,中国的铸造货币始终的铜钱。只不过是随着王朝的盛衰,铜的成分有多有少,尺寸份量有大有小而已。除了唐朝的藩镇和一些地方政权之外,从来没有正式铸造铁钱的。
看到髡贼开始铸造铁钱,罗和英有些兴奋,在他看来这是髡贼“府库贵乏”,开始走向穷途末路的迹象
但是李广元却知道这没什么意义,因为澳洲人现在所有的面额都有纸币,且在两广畅行无阻,商旅百姓都认。用什么材质铸币其实无伤大雅。
李广元和罗和英不知道,他们拿在手里的“壹文”是香港造币厂制造的第一批小面额硬币辅币。刚刚从广州的中储银行送到东莞,开始流通。这硬币还是簇新簇新的。
制造辅币硬币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不得不为了改善货币流通做得改良。
纸币固然印刷、使用和运储都很方便,但是实际运用的结果是财政和金融口的元老都颇有烦言。的确目前基本上各级货币都发行了对应的纸币,而且流通也尚属正常。但是其中曝露的弊病却是与日俱增。
元币,半元是问题最小的,因为这些纸币基本只在广州和海南通行。外地的人平时很少用这么大面额的钱,又没信心拿它囤积储蓄,把身家性命放在一张纸上。
而广州和海南,元老院的政策推行最为深入,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都听过防假币的宣讲,看过货币防伪的宣传画。真钞也见过不止一次,就算彷造者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做到和真钞一摸一样。
因此就算出现过几次假币桉,在广州和海南都没发生大规模的流通。
同时,用大额货币的人也爱惜,钱都放在专门的钱夹里,轻取轻放。流通了很多轮都和新的一样。
但是小额货币问题就大了。尤其是分币和文币。一方面,元老院出于成本,在小额货币上没有做精细的防伪手段,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特种纸张和钢板印刷防伪。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广州周边区域曾经多次出现变造货币的桉子:钢板印刷的技术并不难掌握。假币贩子可以刻制锡板,也会想方设法洗掉小额纸币上印的面额,然后用锡板或者铜版印上新的面额图样。也有使用已经退出流通的粮食流通券进行伪造。虽然这样伪造出来的假币和真币对比端详很容易发现不对,但是对防伪意识不强的群体有很大的迷惑性。这类变造假币俨然已经成为主流。
另一个问题就是小额纸币的损坏太过严重了。
在税务局,德隆银行的基层,都出现过窗口工作人员,忍无可忍,拿出一叠破破烂烂的纸,向上级抱怨的情况。几千张像厕纸一样皱巴巴的一分纸币,需要每张仔细摊平,辨别真伪,点清数量,对窗口的人是莫大的折磨。
而这些部门,往往关门后还需要重新清点一次。
小额纸币盛行的基层银行,业务量大的时候,经常出现兑换排起长队,清点工作也要加班到深夜的情况。
后来经过核算,一文的纸币流通不超过30次就需要回收,但是流通成本远高于铜银合金的拾分硬币。
因此,本来指望纸币薅铸币税的五道口元老,一直想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
经过简单的梳理和和工业口的商议,最终定出的方案是发行四种银币,即壹圆、半圆、贰拾分和拾分。后两者采用银铜合金。同时对应发行四种面额的银币兑换券。
另发行伍分和壹分两种分币。同样是硬币和纸币等额流通,以硬币为主。壹分的硬币材质采用的锌合金镀铜的硬币。这个方案在旧时空被广泛用于小额硬币,比如着名的林肯头像一美分。
单质锌的冶炼历史并不长,明朝晚期才成功提炼单质锌,而之前的锌都是和铜矿一起冶炼得到的黄铜,因此明朝在明朝锌依然是和锡一样属于高价金属,可以支撑其分币的面额。
锌在元老院的金属库存中并不贵乏,拿下广东之后更是大幅度的扩展了其来源。用来制作次级辅币大致够用。
但是伍分的材质让大家犯了难。一个五分要相当于五个壹分。仅仅把钱币尺寸稍稍放大,改个图桉是不行的,必须和壹分有明显的区分,以支撑其面额,提高民间接受度。同时提高伪造难度——这些硬币同样要大量流通到没有防伪意识的乡间。
造币厂的设计是采用双金属货币。这种双金属货币,古代多国政府都试过制造,结果是制造工艺过于困难,一直到20世纪才成功用在流通货币上,因此元老们对其防伪性能有充分的信心。
一开始的方案是紫铜内芯,黄铜圈的硬币,但是结果是内芯过于软,容易和外圈结合不紧密脱落。而且紫铜和黄铜在锈蚀前色泽差异过小,不利于和假币区分。
后来改进的方案是黄铜覆白铜或者银铜作为内心,黄铜作为外圈。这个方案内外圈结合良好,内芯有漂亮的银色色泽。
这个方案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镍,而元老院眼下只控制广西几个小镍矿,即未能大规模开采,镍的工业需求还很大。导致在元老院治下镍价高于银价,白铜的价格也略高于首饰用的s800银,但是考虑到更换货币的麻烦,以及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镍矿开发,最终还是采用了黄铜覆白铜内芯方案。既然原料不足,暂时只做少量发行,主要发行壹分币。
至于文币全部采用硬币,原先的纸币回收后逐步淘汰。它只有一种面额:壹文。
这种辅币的材质,元老院有过包括玻璃币,陶瓷币、竹签币等奇思妙想,但是最后讨论的结果还是发行铁币。主要材料是熟铁,压制成精美的硬币后再热浸镀锌,不但能防腐蚀,而且能赋予货币银光闪闪的色泽。
李广元拿过一枚,却见这钱比永乐通宝要小上一圈,份量也轻一些。虽然入手银闪闪沉甸甸,但是并非银钱――澳洲人发行的壹圆、半圆、贰拾分的银币他都仔细把玩过。入手大小、质感和份量完全不同。
捻起钱币凑近了仔细打量,这枚钱币的一面以宋体字凸刻着“壹文”,下面围以麦穗以及大食数字和一些西夷文字;另一面用大号的大食数刻有“1”字样,背景是一个尖头大船,不问可知,这就是髡贼的大铁船了。
元老院早先发得是元和分,一元兑一百分,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分币的面值依旧过大,所以市场上依然使用小额交易使用社会上留存的各种铜币,乃至凑整买卖货物。市场上流行的铜币种类甚多,轻重质量不一,所以铜币和分币的兑换率并不固定,有些地方认五文钱一分,有的地方十文,有的地方十六文,这些都对元老院内部的经济活动,商品流通带来了不便,还影响了元老院回收铜币中的铜资源,所以在分币以下继续发行更小面额的辅币很快就提上了货币发行的最高顺位。
辅币的单位被定位“文”,以迎合老百姓的使用习惯和口头称呼。然而具体采用什么作为文币,大家却犯了难。普通的铜币是万万不行的,元老院登陆以来就一直缺铜,通过对日贸易和开矿,有了一定缓解,但铜价还是高企,发铜币基本收不到铸币税,甚至还可能被人私熔了薅元老院羊毛。
发行钢币自然是最优解,但是元老院并生产不锈钢的能力,如果用碳钢制作,很快就会在流通中被腐蚀,严重危害法定货币的严肃性。
至于用镍币――这也是旧时空小额辅币的最常见金属材料。偏偏这种廉价有色金属对元老院来说是稀缺材料。对应的还有铝币。
最终的妥协就是发行纸币。反正现在的元和分都发行了纸币,从接受度和流通性来说算可以接受。因此文一开始便是全纸币,兑换率为一分兑十文。
李罗二人对髡贼的分和文的纸币早已习以为常,这会突然出了硬币,自然有些诧异。
这倒要仔细的看看。李广元心想。
从入手的质地看,这新的“文”秉承澳洲银元的特点,材质光洁,花纹细腻,外缘和硬币一样有凸圈,十分精巧,只是没有像银元一样有细密的刻纹。可是对着光仔细看,凸圈上却有细若蚊蚋的番文文字。真不知道是怎么刻上去的。
“这是一文钱?!”罗和英有些难以置信。虽然笃定这钱币的材质既非银也非铜,但是如此精巧的铸工已经是价值不菲。居然只是最小的一文钱?!
李广元道:“剪开看过色没有?”
“的确是一文钱。”伙计道,“掌柜的把夹剪剪,剪不开。又锉了一下,外面银闪闪的这层是包上去――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里面是铁芯。”
“铁钱!”罗和英嗤之以鼻,“自古哪有朝廷发行铁钱的!”
这话不假,从秦始皇铸造半两开始,中国的铸造货币始终的铜钱。只不过是随着王朝的盛衰,铜的成分有多有少,尺寸份量有大有小而已。除了唐朝的藩镇和一些地方政权之外,从来没有正式铸造铁钱的。
看到髡贼开始铸造铁钱,罗和英有些兴奋,在他看来这是髡贼“府库贵乏”,开始走向穷途末路的迹象
但是李广元却知道这没什么意义,因为澳洲人现在所有的面额都有纸币,且在两广畅行无阻,商旅百姓都认。用什么材质铸币其实无伤大雅。
李广元和罗和英不知道,他们拿在手里的“壹文”是香港造币厂制造的第一批小面额硬币辅币。刚刚从广州的中储银行送到东莞,开始流通。这硬币还是簇新簇新的。
制造辅币硬币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不得不为了改善货币流通做得改良。
纸币固然印刷、使用和运储都很方便,但是实际运用的结果是财政和金融口的元老都颇有烦言。的确目前基本上各级货币都发行了对应的纸币,而且流通也尚属正常。但是其中曝露的弊病却是与日俱增。
元币,半元是问题最小的,因为这些纸币基本只在广州和海南通行。外地的人平时很少用这么大面额的钱,又没信心拿它囤积储蓄,把身家性命放在一张纸上。
而广州和海南,元老院的政策推行最为深入,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都听过防假币的宣讲,看过货币防伪的宣传画。真钞也见过不止一次,就算彷造者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做到和真钞一摸一样。
因此就算出现过几次假币桉,在广州和海南都没发生大规模的流通。
同时,用大额货币的人也爱惜,钱都放在专门的钱夹里,轻取轻放。流通了很多轮都和新的一样。
但是小额货币问题就大了。尤其是分币和文币。一方面,元老院出于成本,在小额货币上没有做精细的防伪手段,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特种纸张和钢板印刷防伪。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广州周边区域曾经多次出现变造货币的桉子:钢板印刷的技术并不难掌握。假币贩子可以刻制锡板,也会想方设法洗掉小额纸币上印的面额,然后用锡板或者铜版印上新的面额图样。也有使用已经退出流通的粮食流通券进行伪造。虽然这样伪造出来的假币和真币对比端详很容易发现不对,但是对防伪意识不强的群体有很大的迷惑性。这类变造假币俨然已经成为主流。
另一个问题就是小额纸币的损坏太过严重了。
在税务局,德隆银行的基层,都出现过窗口工作人员,忍无可忍,拿出一叠破破烂烂的纸,向上级抱怨的情况。几千张像厕纸一样皱巴巴的一分纸币,需要每张仔细摊平,辨别真伪,点清数量,对窗口的人是莫大的折磨。
而这些部门,往往关门后还需要重新清点一次。
小额纸币盛行的基层银行,业务量大的时候,经常出现兑换排起长队,清点工作也要加班到深夜的情况。
后来经过核算,一文的纸币流通不超过30次就需要回收,但是流通成本远高于铜银合金的拾分硬币。
因此,本来指望纸币薅铸币税的五道口元老,一直想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
经过简单的梳理和和工业口的商议,最终定出的方案是发行四种银币,即壹圆、半圆、贰拾分和拾分。后两者采用银铜合金。同时对应发行四种面额的银币兑换券。
另发行伍分和壹分两种分币。同样是硬币和纸币等额流通,以硬币为主。壹分的硬币材质采用的锌合金镀铜的硬币。这个方案在旧时空被广泛用于小额硬币,比如着名的林肯头像一美分。
单质锌的冶炼历史并不长,明朝晚期才成功提炼单质锌,而之前的锌都是和铜矿一起冶炼得到的黄铜,因此明朝在明朝锌依然是和锡一样属于高价金属,可以支撑其分币的面额。
锌在元老院的金属库存中并不贵乏,拿下广东之后更是大幅度的扩展了其来源。用来制作次级辅币大致够用。
但是伍分的材质让大家犯了难。一个五分要相当于五个壹分。仅仅把钱币尺寸稍稍放大,改个图桉是不行的,必须和壹分有明显的区分,以支撑其面额,提高民间接受度。同时提高伪造难度——这些硬币同样要大量流通到没有防伪意识的乡间。
造币厂的设计是采用双金属货币。这种双金属货币,古代多国政府都试过制造,结果是制造工艺过于困难,一直到20世纪才成功用在流通货币上,因此元老们对其防伪性能有充分的信心。
一开始的方案是紫铜内芯,黄铜圈的硬币,但是结果是内芯过于软,容易和外圈结合不紧密脱落。而且紫铜和黄铜在锈蚀前色泽差异过小,不利于和假币区分。
后来改进的方案是黄铜覆白铜或者银铜作为内心,黄铜作为外圈。这个方案内外圈结合良好,内芯有漂亮的银色色泽。
这个方案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镍,而元老院眼下只控制广西几个小镍矿,即未能大规模开采,镍的工业需求还很大。导致在元老院治下镍价高于银价,白铜的价格也略高于首饰用的s800银,但是考虑到更换货币的麻烦,以及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镍矿开发,最终还是采用了黄铜覆白铜内芯方案。既然原料不足,暂时只做少量发行,主要发行壹分币。
至于文币全部采用硬币,原先的纸币回收后逐步淘汰。它只有一种面额:壹文。
这种辅币的材质,元老院有过包括玻璃币,陶瓷币、竹签币等奇思妙想,但是最后讨论的结果还是发行铁币。主要材料是熟铁,压制成精美的硬币后再热浸镀锌,不但能防腐蚀,而且能赋予货币银光闪闪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