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无解的难题(为新书求支持)
(无语的新书《回到明朝开工厂》已经发布了,为新书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
当与英国达成和约的消息,传回大明的时候,已经是兴乾二十九年的初春了。尽管有了飞剪船、蒸汽船,甚至在南天门还有连接内陆的电报线路,但是来自欧洲的信息传到国内仍然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个消息传回时,朱明忠并不在中都,而是在南京在高皇帝的孝陵,从闽郑王北伐克复南京开始,孝陵就一直在不断修缮,而到了兴乾皇帝登基之后,更是由皇家划拨专款用于孝陵的修缮,而且修缮范围并不局限于孝陵,将整个钟山都列入整治的范围,因为钟山地势峻削,森林残毁已久,导致山之上部多为石砾,所以便制定了长期植树计划,以改良山地的环境,每年驻守在孝陵卫的近卫第二镇,都会在这里植树,二十九年如一日的植树,历代官兵在钟山种下了千百万株各种树木,如今的钟山已经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
当然,在孝陵除了孝陵之外,还有英烈祠以及各种纪念碑。这座英烈祠不同于中都的忠烈祠,这里的祭祀着自先秦时期有历代中原王朝的英烈,既有文臣也有武将。
现在的孝陵已经不是单纯的皇陵,而是一个到处弥漫着爱国主义气息的圣地。当然这也是朱明忠刻意而为之,毕竟,是高皇帝驱逐蒙元于塞北,恢复了华夏河山东,在中原王朝的历代皇帝之中他得国最正,也功高盖世,自然的理应该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圣地。
这一天,孝陵的大殿之中,朱明忠一个人呆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陛下为什么会呆那么久,即便是侍卫也被命令站在殿外十米。
就那么注视着高皇帝巨大的牌位,朱明忠沉默了很久。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或许更长时间,他就那么静静的站在那里,到最后,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一切都还好……”
是的,一切都还好!
甚至好的出乎意料,要是高皇帝有灵的话,想必也会含笑九泉吧!
在离开孝陵主殿之后,朱明忠并没有回到城里的皇城,而是去了自己的陵墓,按照传统,历代皇帝都会从一登基就为自己修造陵墓,无论工程完成与否都要直到驾崩才能停止修建皇陵。
与永乐迁都后选择了燕京不同,朱明忠并没有将陵墓放在中都,而是放在了钟山上,尽管远离中都,但是当他将陵墓设于孝陵西的时候,仍然为国人所称赞,他们认为这是孝道。
其实差不多也就是后世中山陵的位置。而且这座陵墓也于传统的皇陵截然不同,而是朱明忠在借鉴了中山陵等后世陵墓基础上修建,整个陵墓庄严肃穆的很。不仅肃穆,而且景致也极为美丽,陵墓依山而建,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米,建有一级又一级完美且对称的阶梯花园,一条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宛如一条玉带穿梭在花园层层叠叠的绿毯之中,而沿线树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远远望去,陵墓就像是凌空而建。
在蓝天下仰视陵幕壮观且极其漂亮,每每来到这里,朱明忠都会为这里的景致所吸引,步道两各种花草或姹紫嫣红,或苍翠欲滴。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朱明忠来说,他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了,越来越多的让太子履行监国的责任的同时,他甚至还在私下里下令加快陵墓的修建过程。尽管他的身体非常健康,甚至还能夜夜笙歌的享受着帝王的乐趣。
但是,人终有一死。
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
“陛下,为什么要这里按放这两个外国的古物件?”
突的身边清脆话语,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让他回到现实中,顺着身边正值妙龄的孙梦琪,她是两年前选入宫中的女官,两个月前刚刚获封婕妤。
“那是埃及的方尖碑。”
看着两个高耸入云的方尖碑,朱明忠笑道。
“方尖碑在古代埃及是权威的象征……罗马占领埃及后,他们就将十三座方尖碑运至罗马,以衬托罗马的尊严和伟大。朕……”
走到方尖碑的底座基石边,在基石上记载着将之运到这里和树立起来的艰难过程。从尼罗河从尼罗河上为其特别建造的大船开始,历时三年经过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天竺海、南大明海、长江,又用三年将方尖碑矗立在这里。
这两座方尖碑炫耀的是什么呢?
是帝国的强大!
“同样也是炫耀,孙婕妤,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从没有征服过那么远的极西之,而埃及并不是朕征服的,是他们主动臣服于我们,臣服于帝国的国威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扬威于异域啊,这方尖碑未尝不是朕的赫赫武功啊!”
激动之余,朱明忠的手指着园中的花草树木。
“就像这些花草树木,有许多都是原产于各殖民地,这园子里所有的一切,将来于后人来说,都是帝国强大的象征。”
拾阶而上的时候,朱明忠又说道。
“你看,这白色大理石,看似没有什么分别,可既来自极北滨海的,也有来自西域深山,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的,朕的园子不同于历朝历代人君的园子,它汇集着来自帝国各地的原料……”
就像是为了证明朱明忠所言不虚似的,在一块大理石台阶上,孙梦琪看到了上面清楚的铭刻着“大明西平殖民地敬贡”的字样。
“陛下,臣妾实在是幼稚的很,居然连这些都是陛下赫赫武功都不知道,还请陛下恕罪。”
嘴上请罪的时候,孙梦琪的脸上却溢满了笑容,她是故意引出来这个话题,为的就是让陛下高兴。
“你啊,你故意这么说,还不是为了让陛下高兴。”
朱明忠笑说道。
“陛下,臣妾就这么点小心思,还让您给看破了。”
瞧着这些来自帝国各地的石材,朱明忠叹了口气,然后说道。
“有不少人说,帝国的疆土现在已经够大了,不需要再扩张了了,可是,他们也不想想,朕现在可是有一百多个孩子,皇子有六十三个……”
“陛下,臣妾听说苏昭仪也有了身子,不定再过几个月,会给陛下生下个小皇子。就数臣妾不争气,侍寝这么些天,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瞧着她气呼呼的模样,朱明忠笑道。
“这是急不来的,况且这几日子,你不是一直陪着朕嘛。”
“蒙陛下专宠,实在是臣妾几辈子休来的福份,只盼着能为陛下生下龙种,将来也好给陛下守疆拓土,教化番蛮……”
“唔,朕的儿子了,是轻松不下来的。”
朱明忠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
“梦琪,以后等你生下儿子,朕自然会给他一个封国,封邦建国,至少在朕这一代,总归还是要推行的,将来……”
摇了摇头,朱明忠叹道。
“往后的事情朕不知道,但只要朕活着一天,所有的皇子都必须封建!”
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随着几十个儿子不断分封海外,巨额的开支对于朝廷而言一直都是一笔负担,尽管表面上除了创建府卫之外,分封并不需要朝廷开支,可是实际上,除了府卫之外,还有其它各种开支。
而且并不仅仅只是财力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分封诸王就要推动移民,每年上百万的海外移民,早就让国内不少人有了“弱华夏而实诸夏”的说法,在任何时代人口都是国力的基础,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
沿着气势壮观的阶梯继续前行,朱明忠边走边说。
“甲申浩劫说到底还是皇家不振,皇家不振倒不全是太祖的子孙无能,而是成祖皇帝起兵夺位后,为谋燕系稳坐江山,历代皇帝不断削藩,本应拱卫中央皇室,御敌边外诸藩,最后居然被圈禁于王府之中,出府既为不臣,而地方文官无不以弹劾宗亲,削夺宗亲为晋身之道,如此诸藩宗室为谋自保,也就只能醉心于书画美色,值乱时大抵上也就是如同废物一般……”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明忠说话当然要委婉一些,毕竟要避先人讳。
“不过就现在来说,朕已经分封三十二子于海外,从南洋到新夏再到北美,诸王不仅勤勉,而是镇蛮抚夷时皆能身先士卒,朕的儿子没有一个守成之君,他们建国于域外,扬华夏文明于蕃蛮,真可谓“筚路褴褛,启以山林”,着实不易啊。而将来,若是万一中原再陷离乱,诸夏拱卫亦不愁无贤王起兵拱卫中央。”
到现自己有六十三个儿子,他们将会分封六十三国,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六十三国的国君都不可能尽是昏君,那怕是其中只有一成确国君有进取之心,甲申浩劫都不会再次重演。
况且,就历史的发展而言,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明,是不可能再为野蛮所征服,而且相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最多再过二十年,大明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这个时代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作为唯一的工业国,又怎么可能会被一群农业国所威胁?
“陛下高瞻远瞩,一般人自然难以揣测圣意,臣妾谢陛下厚待,要是能为陛下生下子嗣,实在是臣妾的福份……”
对于宫中的嫔妃来说,她们无不希望能够为陛下生下子嗣,究其原因倒也简单,就是因为大明的封建,可以让她们在儿子成年后从宫中妃子摇身一变成为一国的太后。
而这也同样让大明皇宫成为最为和睦皇宫后宫嫔妃或许会吃醋,但决不会有丝毫的表现,毕竟她们知道,自己得罪其它妃子,很有可能会儿子惹上祸事,将来万一两个人的封国相邻,有事不去救援,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宫中妃子无不是刻意交好,大家从来不为会了封号什么争风吃醋,相比于封号头衔,儿子……才是最重要的。皇帝只有一个,可是大王,可以有很多。
“朕没有其它的奢望,只希望诸子将来能不负身上之责,就知足了!”
说罢,朱明忠有些感慨地说道。
“责任,皇家同样也有自己的责任啊!”
作为统治者的皇家,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并不是仅仅只是统治,同样还有锐意进取,只有锐意进取的王朝,才能永远保持朝气,保持生命力。当王朝满足于现状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王朝的衰败。
随着年纪越大,朱明忠对自己的身后事就越来越担心。他并不担心王朝的覆灭,事实上,工业革命之后,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几乎不可能覆灭。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抛弃大一统的思想,通过分封诸夏的方式,在实现华夏文明于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的同时,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有数十国拱卫大明,大明几乎不可能被任何人颠覆,毕竟,任何人或势力所面对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明,而是诸夏数十国。
尽管这个体系是极其稳固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体系的内部竞争力会让诸夏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长期保持朝气,但是这个内部的竞争,是不能够被严格控制的,如果没有互相的吞并,又怎么可能会有内部的激烈竞争呢?
可是如果诸夏之间的激烈竞争变成了战争的的话,恐怕就是一场诸夏之间的的大混战了……
这场混战会在什么时候爆发?
在未来的两三百年之间,可万一诸夏之间爆发战争的话,会不会导致另一种可能呢?欧洲各国会不会在诸夏混战的时候,再次崛起?
这样的威胁,是朱明忠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一方面他希望诸夏之间的内部竞争,会让国家保持朝气,让科技在竞争中迅速发展,而在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看到诸夏的混战,
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有竞争,必然有吞并,有吞并必然有战争,要么就是安于现状!
在这个无解的答案中,大明的未来又在什么地方?
当与英国达成和约的消息,传回大明的时候,已经是兴乾二十九年的初春了。尽管有了飞剪船、蒸汽船,甚至在南天门还有连接内陆的电报线路,但是来自欧洲的信息传到国内仍然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个消息传回时,朱明忠并不在中都,而是在南京在高皇帝的孝陵,从闽郑王北伐克复南京开始,孝陵就一直在不断修缮,而到了兴乾皇帝登基之后,更是由皇家划拨专款用于孝陵的修缮,而且修缮范围并不局限于孝陵,将整个钟山都列入整治的范围,因为钟山地势峻削,森林残毁已久,导致山之上部多为石砾,所以便制定了长期植树计划,以改良山地的环境,每年驻守在孝陵卫的近卫第二镇,都会在这里植树,二十九年如一日的植树,历代官兵在钟山种下了千百万株各种树木,如今的钟山已经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
当然,在孝陵除了孝陵之外,还有英烈祠以及各种纪念碑。这座英烈祠不同于中都的忠烈祠,这里的祭祀着自先秦时期有历代中原王朝的英烈,既有文臣也有武将。
现在的孝陵已经不是单纯的皇陵,而是一个到处弥漫着爱国主义气息的圣地。当然这也是朱明忠刻意而为之,毕竟,是高皇帝驱逐蒙元于塞北,恢复了华夏河山东,在中原王朝的历代皇帝之中他得国最正,也功高盖世,自然的理应该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圣地。
这一天,孝陵的大殿之中,朱明忠一个人呆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陛下为什么会呆那么久,即便是侍卫也被命令站在殿外十米。
就那么注视着高皇帝巨大的牌位,朱明忠沉默了很久。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或许更长时间,他就那么静静的站在那里,到最后,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一切都还好……”
是的,一切都还好!
甚至好的出乎意料,要是高皇帝有灵的话,想必也会含笑九泉吧!
在离开孝陵主殿之后,朱明忠并没有回到城里的皇城,而是去了自己的陵墓,按照传统,历代皇帝都会从一登基就为自己修造陵墓,无论工程完成与否都要直到驾崩才能停止修建皇陵。
与永乐迁都后选择了燕京不同,朱明忠并没有将陵墓放在中都,而是放在了钟山上,尽管远离中都,但是当他将陵墓设于孝陵西的时候,仍然为国人所称赞,他们认为这是孝道。
其实差不多也就是后世中山陵的位置。而且这座陵墓也于传统的皇陵截然不同,而是朱明忠在借鉴了中山陵等后世陵墓基础上修建,整个陵墓庄严肃穆的很。不仅肃穆,而且景致也极为美丽,陵墓依山而建,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米,建有一级又一级完美且对称的阶梯花园,一条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宛如一条玉带穿梭在花园层层叠叠的绿毯之中,而沿线树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远远望去,陵墓就像是凌空而建。
在蓝天下仰视陵幕壮观且极其漂亮,每每来到这里,朱明忠都会为这里的景致所吸引,步道两各种花草或姹紫嫣红,或苍翠欲滴。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朱明忠来说,他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了,越来越多的让太子履行监国的责任的同时,他甚至还在私下里下令加快陵墓的修建过程。尽管他的身体非常健康,甚至还能夜夜笙歌的享受着帝王的乐趣。
但是,人终有一死。
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
“陛下,为什么要这里按放这两个外国的古物件?”
突的身边清脆话语,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让他回到现实中,顺着身边正值妙龄的孙梦琪,她是两年前选入宫中的女官,两个月前刚刚获封婕妤。
“那是埃及的方尖碑。”
看着两个高耸入云的方尖碑,朱明忠笑道。
“方尖碑在古代埃及是权威的象征……罗马占领埃及后,他们就将十三座方尖碑运至罗马,以衬托罗马的尊严和伟大。朕……”
走到方尖碑的底座基石边,在基石上记载着将之运到这里和树立起来的艰难过程。从尼罗河从尼罗河上为其特别建造的大船开始,历时三年经过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天竺海、南大明海、长江,又用三年将方尖碑矗立在这里。
这两座方尖碑炫耀的是什么呢?
是帝国的强大!
“同样也是炫耀,孙婕妤,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从没有征服过那么远的极西之,而埃及并不是朕征服的,是他们主动臣服于我们,臣服于帝国的国威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扬威于异域啊,这方尖碑未尝不是朕的赫赫武功啊!”
激动之余,朱明忠的手指着园中的花草树木。
“就像这些花草树木,有许多都是原产于各殖民地,这园子里所有的一切,将来于后人来说,都是帝国强大的象征。”
拾阶而上的时候,朱明忠又说道。
“你看,这白色大理石,看似没有什么分别,可既来自极北滨海的,也有来自西域深山,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的,朕的园子不同于历朝历代人君的园子,它汇集着来自帝国各地的原料……”
就像是为了证明朱明忠所言不虚似的,在一块大理石台阶上,孙梦琪看到了上面清楚的铭刻着“大明西平殖民地敬贡”的字样。
“陛下,臣妾实在是幼稚的很,居然连这些都是陛下赫赫武功都不知道,还请陛下恕罪。”
嘴上请罪的时候,孙梦琪的脸上却溢满了笑容,她是故意引出来这个话题,为的就是让陛下高兴。
“你啊,你故意这么说,还不是为了让陛下高兴。”
朱明忠笑说道。
“陛下,臣妾就这么点小心思,还让您给看破了。”
瞧着这些来自帝国各地的石材,朱明忠叹了口气,然后说道。
“有不少人说,帝国的疆土现在已经够大了,不需要再扩张了了,可是,他们也不想想,朕现在可是有一百多个孩子,皇子有六十三个……”
“陛下,臣妾听说苏昭仪也有了身子,不定再过几个月,会给陛下生下个小皇子。就数臣妾不争气,侍寝这么些天,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瞧着她气呼呼的模样,朱明忠笑道。
“这是急不来的,况且这几日子,你不是一直陪着朕嘛。”
“蒙陛下专宠,实在是臣妾几辈子休来的福份,只盼着能为陛下生下龙种,将来也好给陛下守疆拓土,教化番蛮……”
“唔,朕的儿子了,是轻松不下来的。”
朱明忠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
“梦琪,以后等你生下儿子,朕自然会给他一个封国,封邦建国,至少在朕这一代,总归还是要推行的,将来……”
摇了摇头,朱明忠叹道。
“往后的事情朕不知道,但只要朕活着一天,所有的皇子都必须封建!”
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随着几十个儿子不断分封海外,巨额的开支对于朝廷而言一直都是一笔负担,尽管表面上除了创建府卫之外,分封并不需要朝廷开支,可是实际上,除了府卫之外,还有其它各种开支。
而且并不仅仅只是财力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分封诸王就要推动移民,每年上百万的海外移民,早就让国内不少人有了“弱华夏而实诸夏”的说法,在任何时代人口都是国力的基础,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
沿着气势壮观的阶梯继续前行,朱明忠边走边说。
“甲申浩劫说到底还是皇家不振,皇家不振倒不全是太祖的子孙无能,而是成祖皇帝起兵夺位后,为谋燕系稳坐江山,历代皇帝不断削藩,本应拱卫中央皇室,御敌边外诸藩,最后居然被圈禁于王府之中,出府既为不臣,而地方文官无不以弹劾宗亲,削夺宗亲为晋身之道,如此诸藩宗室为谋自保,也就只能醉心于书画美色,值乱时大抵上也就是如同废物一般……”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明忠说话当然要委婉一些,毕竟要避先人讳。
“不过就现在来说,朕已经分封三十二子于海外,从南洋到新夏再到北美,诸王不仅勤勉,而是镇蛮抚夷时皆能身先士卒,朕的儿子没有一个守成之君,他们建国于域外,扬华夏文明于蕃蛮,真可谓“筚路褴褛,启以山林”,着实不易啊。而将来,若是万一中原再陷离乱,诸夏拱卫亦不愁无贤王起兵拱卫中央。”
到现自己有六十三个儿子,他们将会分封六十三国,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六十三国的国君都不可能尽是昏君,那怕是其中只有一成确国君有进取之心,甲申浩劫都不会再次重演。
况且,就历史的发展而言,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明,是不可能再为野蛮所征服,而且相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最多再过二十年,大明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这个时代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作为唯一的工业国,又怎么可能会被一群农业国所威胁?
“陛下高瞻远瞩,一般人自然难以揣测圣意,臣妾谢陛下厚待,要是能为陛下生下子嗣,实在是臣妾的福份……”
对于宫中的嫔妃来说,她们无不希望能够为陛下生下子嗣,究其原因倒也简单,就是因为大明的封建,可以让她们在儿子成年后从宫中妃子摇身一变成为一国的太后。
而这也同样让大明皇宫成为最为和睦皇宫后宫嫔妃或许会吃醋,但决不会有丝毫的表现,毕竟她们知道,自己得罪其它妃子,很有可能会儿子惹上祸事,将来万一两个人的封国相邻,有事不去救援,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宫中妃子无不是刻意交好,大家从来不为会了封号什么争风吃醋,相比于封号头衔,儿子……才是最重要的。皇帝只有一个,可是大王,可以有很多。
“朕没有其它的奢望,只希望诸子将来能不负身上之责,就知足了!”
说罢,朱明忠有些感慨地说道。
“责任,皇家同样也有自己的责任啊!”
作为统治者的皇家,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并不是仅仅只是统治,同样还有锐意进取,只有锐意进取的王朝,才能永远保持朝气,保持生命力。当王朝满足于现状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王朝的衰败。
随着年纪越大,朱明忠对自己的身后事就越来越担心。他并不担心王朝的覆灭,事实上,工业革命之后,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几乎不可能覆灭。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抛弃大一统的思想,通过分封诸夏的方式,在实现华夏文明于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的同时,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有数十国拱卫大明,大明几乎不可能被任何人颠覆,毕竟,任何人或势力所面对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明,而是诸夏数十国。
尽管这个体系是极其稳固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体系的内部竞争力会让诸夏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长期保持朝气,但是这个内部的竞争,是不能够被严格控制的,如果没有互相的吞并,又怎么可能会有内部的激烈竞争呢?
可是如果诸夏之间的激烈竞争变成了战争的的话,恐怕就是一场诸夏之间的的大混战了……
这场混战会在什么时候爆发?
在未来的两三百年之间,可万一诸夏之间爆发战争的话,会不会导致另一种可能呢?欧洲各国会不会在诸夏混战的时候,再次崛起?
这样的威胁,是朱明忠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一方面他希望诸夏之间的内部竞争,会让国家保持朝气,让科技在竞争中迅速发展,而在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看到诸夏的混战,
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有竞争,必然有吞并,有吞并必然有战争,要么就是安于现状!
在这个无解的答案中,大明的未来又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