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老熟人
长城饭店的大礼堂里,此刻正人声鼎沸。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机行业、汽配行业的厂长和副厂长们,或者高谈阔论,或者和相熟的窃窃私语,大家都在热切的讨论着自家单位能不能入围陈耕的合作伙伴名单、能从陈耕手里拿到多少订单:这可是出口创汇啊,而且赚的是美元!
不同于传统的向国外出口工艺品、原材料这种近乎卖血的出口创汇方式,咱们这可是向国外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是向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出口汽车配件,这B格听上去就不知道比出口什么景泰蓝啊、原煤啊、原油啊之类的企业高大上了多少,以至于此刻诸位厂长、副厂长们的嗓门都比平常大了不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来自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厂长陆冠球,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外的格格不入,在知道这个有着个硕大的脑门的汉子居然只是一家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厂长之后,他周围的人连跟他说话的兴趣都没有。
公社企业啊,他们能干什么?
撑死了也就能修个水泵、修个小四轮吧,或者还能给小四轮补个胎?总之不管怎么说,这种向美国出口创汇、直接关系到国家外汇储备的大事是一家公社修理厂能掺合的事吗?
真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
感受着周围的不屑和疏离,陆冠球一边默默的给自己打着气,同时默默的回想半个月之前的那一幕……
“老鲁,老鲁,好消息!好消息啊……”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副厂长、从60年代陆冠球偷偷摸摸的修自行车、办面粉厂和铁匠铺(没挂牌)的老搭档黄振兴攥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冲进车间,对正在车间里忙活的陆冠球大声叫道。
陆冠球太熟悉自家这个老伙计的性格了,连忙放下手里正在研究的万向节,兴奋的道:“是不是中央又出新政策了?快,快把报纸给我。”
“不是中央出了新政策,是比这更好的事,”把手里的《工人日报》递给陆冠球,黄振兴高兴的根本合不拢嘴:“有个美国的爱国华侨来了,就是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过的那个,在首都那边建了个老大的拆车厂的那个,你还有印象吗?”
陆冠球怎么可能没印象?当时国内的几大官方媒体都对这位美国来的陈老板进行了报道,常年坚持看报纸的陆冠球当然知道,他连忙点头:“有印象……怎么了?”
“这位陈老板这次准备在国内招一批汽配和农机行业的企业合作,向美国出口零件,”黄振兴兴奋的声音都在颤抖:“老鲁!你不是一直都想要找个机会么,现在机会来了,如果咱们能把万向节卖到美国去,咱们维修厂可就成了整个萧山地区唯一一家能够出口创汇赚美元的厂子,咱们之前担心的那些问题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陆冠球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啊!出口创汇!
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陆冠球和他的老伙计们不得不把自己一手辛辛苦苦创立的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打上公社企业的名头,搞点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可如果能够成功的成为了这位美国爱国华侨陈耕先生的合作伙伴,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的产品也能够出口到美国,那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和自己的这些老伙计们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特干一场。
最重要的是,有看出口创汇这面大旗,之前自己和老伙计们顾忌、担心的那些事情都可以不用在乎了。
想到就做!
陆冠球和老伙计们开了个会,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这次的机会对于宁围公社农机维修厂至关重要,说是大家伙儿的第二个命运转折点也不为过,必须相信一切办法抓住这个机会,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一千的努力。
这件事成了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最核心的秘密,知道陆冠球去首都的只有与会的那几个从62年开始就一起跟着老陆打拼的老伙计,对外的说法,就是老陆出去跑客户了。
可等老陆到了首都,他心里就开始发凉:好多人!
想要搭上陈耕这趟车的太实在是太多了,这场从年初就开始酝酿的事,成了一机部农机局和汽车局两个工业部门本年度最翘首以盼的事,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知道想要将自家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有多难!
如果不是老陆这些年来也算是打拼出了一点门路、关系,拿到了萧山农机局给开的证明信,他甚至连门都进不来,可就算他此刻走进了这扇大门,迎接他的也是嘲讽:你一个公社大队的修农机的也配搞出口创汇?赶紧老老实实的回家修你的农机去吧。
陈耕可不知道自己的老熟人也在这个会场里,扫了一眼坐得满满当当的大礼堂,陈耕有些惊讶:“这么多人……张副主任,你不是说只有200家企业吗?现在500人也不止了吧?”
作为一机部汽车局的副局长,看着里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张昌谋也有点尴尬,他也没想到居然来了这么多人。
可话是这么说,人都来了,难道还能撵回去?那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知道陈耕不可能将所有来的企业都选为合作伙伴,这里面能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成为陈耕的合作企业就算是烧了高香,但哪怕多选择一家呢,对于华夏来说也是多了一家能够出口创汇的企业。
这个时代的华夏,对外汇是如此的饥渴,以至于为了能多赚一点外汇,堂堂的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能毫不犹豫的、一点都不脸红的在陈耕跟前哭穷:“陈先生,大家的日子实在是难过的厉害,国家实行战略转型,很多企业的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您这个时候多挑一家企业,就有几百个家庭能吃饱饭……”
看着大礼堂里那些手下管着几百人、几千人的厂长、副厂长们的样子,陈耕忍不住叹了口气。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机行业、汽配行业的厂长和副厂长们,或者高谈阔论,或者和相熟的窃窃私语,大家都在热切的讨论着自家单位能不能入围陈耕的合作伙伴名单、能从陈耕手里拿到多少订单:这可是出口创汇啊,而且赚的是美元!
不同于传统的向国外出口工艺品、原材料这种近乎卖血的出口创汇方式,咱们这可是向国外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是向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出口汽车配件,这B格听上去就不知道比出口什么景泰蓝啊、原煤啊、原油啊之类的企业高大上了多少,以至于此刻诸位厂长、副厂长们的嗓门都比平常大了不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来自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厂长陆冠球,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外的格格不入,在知道这个有着个硕大的脑门的汉子居然只是一家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厂长之后,他周围的人连跟他说话的兴趣都没有。
公社企业啊,他们能干什么?
撑死了也就能修个水泵、修个小四轮吧,或者还能给小四轮补个胎?总之不管怎么说,这种向美国出口创汇、直接关系到国家外汇储备的大事是一家公社修理厂能掺合的事吗?
真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
感受着周围的不屑和疏离,陆冠球一边默默的给自己打着气,同时默默的回想半个月之前的那一幕……
“老鲁,老鲁,好消息!好消息啊……”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副厂长、从60年代陆冠球偷偷摸摸的修自行车、办面粉厂和铁匠铺(没挂牌)的老搭档黄振兴攥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冲进车间,对正在车间里忙活的陆冠球大声叫道。
陆冠球太熟悉自家这个老伙计的性格了,连忙放下手里正在研究的万向节,兴奋的道:“是不是中央又出新政策了?快,快把报纸给我。”
“不是中央出了新政策,是比这更好的事,”把手里的《工人日报》递给陆冠球,黄振兴高兴的根本合不拢嘴:“有个美国的爱国华侨来了,就是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过的那个,在首都那边建了个老大的拆车厂的那个,你还有印象吗?”
陆冠球怎么可能没印象?当时国内的几大官方媒体都对这位美国来的陈老板进行了报道,常年坚持看报纸的陆冠球当然知道,他连忙点头:“有印象……怎么了?”
“这位陈老板这次准备在国内招一批汽配和农机行业的企业合作,向美国出口零件,”黄振兴兴奋的声音都在颤抖:“老鲁!你不是一直都想要找个机会么,现在机会来了,如果咱们能把万向节卖到美国去,咱们维修厂可就成了整个萧山地区唯一一家能够出口创汇赚美元的厂子,咱们之前担心的那些问题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陆冠球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啊!出口创汇!
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陆冠球和他的老伙计们不得不把自己一手辛辛苦苦创立的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打上公社企业的名头,搞点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可如果能够成功的成为了这位美国爱国华侨陈耕先生的合作伙伴,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的产品也能够出口到美国,那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和自己的这些老伙计们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特干一场。
最重要的是,有看出口创汇这面大旗,之前自己和老伙计们顾忌、担心的那些事情都可以不用在乎了。
想到就做!
陆冠球和老伙计们开了个会,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这次的机会对于宁围公社农机维修厂至关重要,说是大家伙儿的第二个命运转折点也不为过,必须相信一切办法抓住这个机会,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一千的努力。
这件事成了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最核心的秘密,知道陆冠球去首都的只有与会的那几个从62年开始就一起跟着老陆打拼的老伙计,对外的说法,就是老陆出去跑客户了。
可等老陆到了首都,他心里就开始发凉:好多人!
想要搭上陈耕这趟车的太实在是太多了,这场从年初就开始酝酿的事,成了一机部农机局和汽车局两个工业部门本年度最翘首以盼的事,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知道想要将自家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有多难!
如果不是老陆这些年来也算是打拼出了一点门路、关系,拿到了萧山农机局给开的证明信,他甚至连门都进不来,可就算他此刻走进了这扇大门,迎接他的也是嘲讽:你一个公社大队的修农机的也配搞出口创汇?赶紧老老实实的回家修你的农机去吧。
陈耕可不知道自己的老熟人也在这个会场里,扫了一眼坐得满满当当的大礼堂,陈耕有些惊讶:“这么多人……张副主任,你不是说只有200家企业吗?现在500人也不止了吧?”
作为一机部汽车局的副局长,看着里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张昌谋也有点尴尬,他也没想到居然来了这么多人。
可话是这么说,人都来了,难道还能撵回去?那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知道陈耕不可能将所有来的企业都选为合作伙伴,这里面能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成为陈耕的合作企业就算是烧了高香,但哪怕多选择一家呢,对于华夏来说也是多了一家能够出口创汇的企业。
这个时代的华夏,对外汇是如此的饥渴,以至于为了能多赚一点外汇,堂堂的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能毫不犹豫的、一点都不脸红的在陈耕跟前哭穷:“陈先生,大家的日子实在是难过的厉害,国家实行战略转型,很多企业的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您这个时候多挑一家企业,就有几百个家庭能吃饱饭……”
看着大礼堂里那些手下管着几百人、几千人的厂长、副厂长们的样子,陈耕忍不住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