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航母无用论
第二百九十一章航母无用论
原因很简单,航母的战力归根到底取决于飞机,飞机不给力的话,航母自然也就没什么价值了。从最近的这些战斗中,各国海军的精英们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鱼雷机空投鱼雷时的重重限制不能解决,那它们就永远都是防空火力的活靶子(但除了亲身经历过的日本生出了并不确定的猜测,各国海军高层却都没想到中国军舰的防空火力竟会比他们强十几倍;而俯冲轰炸机威力又太小了,根本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战列舰;至于水平轰炸机,一方面高空轰炸的命中率惨不忍睹,需要有非常庞大的数量才有实际意义,而一艘航母顶天了也就能够装载不足百架飞机,另一方面重型的水平轰炸机上不了航母,而中型的水平轰炸机只能携带800-1000公斤的航弹,想要炸沉战列舰的话,除非运气好命中弹药库,否则十几颗都未必能够炸沉一艘战列舰,而考虑到水平轰炸机那不足百分之一的可怜命中率(注1),尤其是炸弹重量不够,投弹时就需要飞得更高才有足够的动能击穿战列舰水平装甲,因此命中率愈发惨不忍睹的情况下,至少要十几艘航母才有可能炸沉一艘战列舰,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造战列舰来对付战列舰更加划算
这样一分析,虽然航空兵对舰作战值得重视,但却仅限于陆基航空兵,而航母似乎依然没法与战列舰抗衡。这个结论一出,甚至就连已经完全被空母派主导了的日本海军部也一度产生动摇,若非日本海军高层的战舰派已经几乎被完全肃清,当权的空母派即使完全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必须始终坚持航母路线,日本搞不好就走回头路了。不过即使如此,包括裕仁天皇在内,日本高层(主要是总喜欢找茬的陆军方面)还是有些人质疑日本海军大造航母的选择。直到后来日本从德国人手中搞到了载弹量奇大的最新型斯图卡轰炸机(注2)和与之配套的1.8吨新型穿甲和半穿甲重磅炸弹生产技术,并将前者改造成舰载型之后,日本人才得以一心一意地沿着航母路线快速前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出于习惯性的节约,并没有完全放弃鱼雷轰炸机,他们认为就算主攻不行,在将敌人的战列舰炸得失去反击能力之后,鱼雷轰炸机用来完成最后一击,要比其他两种都要节省得多,而与驱逐舰和潜艇相比,又要方便得多
除了防空部队,华北航空总队的战斗机飞行员们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小伙子们以不满一百架飞机的损失(其中中国的飞机损失38架),击落日机五百多架。而其中第二批苏援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更是意外的惊喜。
这次挑人胡卫东没去,但波克雷什金虽然不像胡卫东那样先知先觉,可眼光却更为犀利,要知道历史上此君除了在空军战略战术方面的卓越贡献,还是培养出最多王牌飞行员的教官,同时干掉的王牌飞行员(德国王牌飞行员的标准是击落10架以上)也最多,达到了整整20个之多,世上这方面比他更有眼光的恐怕还真没几个。再加上由于抗战爆发以来华北航空总队的出色表现,斯大林这次没像第一批那样敷衍了事,虽然来的依然都是航校学员,但却大都有至少半年的军机飞行经验,比第一批来时基本都是菜鸟的情况要好得多,而其中更有阔日杜布这位历史上苏联击坠数第一的战斗机超级王牌,这无疑令胡卫东倍加惊喜。
正因为这批苏援航空队底子较好,因此胡卫东简单了解之后直接就让他们驾机出战了,结果表现相对于他们的飞行经验来说算是相当不错,尤其阔日杜布初战的表现更是光彩夺目,他以独自击落一架、合作击落两架的出色战绩迅速成为了这批年轻苏联飞行员中最受瞩目的存在。但苏援航空队中表现最为杰出的始终是他们的老大*克雷什金,他以刷新单次战斗纪录的击落(包括独自击落与合力击落)9架敌机的成绩,给了新来的小伙子们极大的震撼
注1:这里向大家道个歉,之前没能查到二战各个阶段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率,所以误将二战后期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率直接拿来用了,但后来查到后却发现,仅仅39年-43年这短短几年之中,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精度就提高了几百倍,因此前文所写十几架水平轰炸机对舰轰炸能够命中1-2颗是很大的错误,事实上以38年的世界科技水平,即使中国与日本的水平轰炸机都配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学瞄准具和机械计算机,4000米高空(800公斤穿甲航弹能够击穿大部分战列舰水平装甲)水平轰炸战列舰的命中率也仅有千分之一,即使目标是停泊着一动不动
二战期间水平轰炸机投弹精度提高那么快,一是因为瞄准具和投弹计算机的改进,二是由于航弹穿甲战斗部设计上的改善,加之盟军当时已经控制了制空权,使得他们的水平轰炸机投弹时不需要再飞那么高,精度自然大幅度提高了
修改很麻烦,前面的相关情节书友们就当是咱们人品爆表了吧(无意中帮鬼子也开了挂,算扯平了,再次深表歉意
注2:其实斯图卡轰炸机性能一般,但是结构强度非常大,因此可以携带重磅炸弹进行俯冲轰炸,而不会在改出拉起时解体,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几款轻型轰炸机做不到的,它也因此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单靠自己炸沉战列舰的俯冲轰炸机,但因为德国战斗机令人蛋疼的超短航程,斯图卡轰炸大型军舰的战例并不多,如果能够上航母的话,这个缺点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的,但戈胖子却让齐柏林号成了废铁
原因很简单,航母的战力归根到底取决于飞机,飞机不给力的话,航母自然也就没什么价值了。从最近的这些战斗中,各国海军的精英们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鱼雷机空投鱼雷时的重重限制不能解决,那它们就永远都是防空火力的活靶子(但除了亲身经历过的日本生出了并不确定的猜测,各国海军高层却都没想到中国军舰的防空火力竟会比他们强十几倍;而俯冲轰炸机威力又太小了,根本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战列舰;至于水平轰炸机,一方面高空轰炸的命中率惨不忍睹,需要有非常庞大的数量才有实际意义,而一艘航母顶天了也就能够装载不足百架飞机,另一方面重型的水平轰炸机上不了航母,而中型的水平轰炸机只能携带800-1000公斤的航弹,想要炸沉战列舰的话,除非运气好命中弹药库,否则十几颗都未必能够炸沉一艘战列舰,而考虑到水平轰炸机那不足百分之一的可怜命中率(注1),尤其是炸弹重量不够,投弹时就需要飞得更高才有足够的动能击穿战列舰水平装甲,因此命中率愈发惨不忍睹的情况下,至少要十几艘航母才有可能炸沉一艘战列舰,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造战列舰来对付战列舰更加划算
这样一分析,虽然航空兵对舰作战值得重视,但却仅限于陆基航空兵,而航母似乎依然没法与战列舰抗衡。这个结论一出,甚至就连已经完全被空母派主导了的日本海军部也一度产生动摇,若非日本海军高层的战舰派已经几乎被完全肃清,当权的空母派即使完全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必须始终坚持航母路线,日本搞不好就走回头路了。不过即使如此,包括裕仁天皇在内,日本高层(主要是总喜欢找茬的陆军方面)还是有些人质疑日本海军大造航母的选择。直到后来日本从德国人手中搞到了载弹量奇大的最新型斯图卡轰炸机(注2)和与之配套的1.8吨新型穿甲和半穿甲重磅炸弹生产技术,并将前者改造成舰载型之后,日本人才得以一心一意地沿着航母路线快速前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出于习惯性的节约,并没有完全放弃鱼雷轰炸机,他们认为就算主攻不行,在将敌人的战列舰炸得失去反击能力之后,鱼雷轰炸机用来完成最后一击,要比其他两种都要节省得多,而与驱逐舰和潜艇相比,又要方便得多
除了防空部队,华北航空总队的战斗机飞行员们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小伙子们以不满一百架飞机的损失(其中中国的飞机损失38架),击落日机五百多架。而其中第二批苏援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更是意外的惊喜。
这次挑人胡卫东没去,但波克雷什金虽然不像胡卫东那样先知先觉,可眼光却更为犀利,要知道历史上此君除了在空军战略战术方面的卓越贡献,还是培养出最多王牌飞行员的教官,同时干掉的王牌飞行员(德国王牌飞行员的标准是击落10架以上)也最多,达到了整整20个之多,世上这方面比他更有眼光的恐怕还真没几个。再加上由于抗战爆发以来华北航空总队的出色表现,斯大林这次没像第一批那样敷衍了事,虽然来的依然都是航校学员,但却大都有至少半年的军机飞行经验,比第一批来时基本都是菜鸟的情况要好得多,而其中更有阔日杜布这位历史上苏联击坠数第一的战斗机超级王牌,这无疑令胡卫东倍加惊喜。
正因为这批苏援航空队底子较好,因此胡卫东简单了解之后直接就让他们驾机出战了,结果表现相对于他们的飞行经验来说算是相当不错,尤其阔日杜布初战的表现更是光彩夺目,他以独自击落一架、合作击落两架的出色战绩迅速成为了这批年轻苏联飞行员中最受瞩目的存在。但苏援航空队中表现最为杰出的始终是他们的老大*克雷什金,他以刷新单次战斗纪录的击落(包括独自击落与合力击落)9架敌机的成绩,给了新来的小伙子们极大的震撼
注1:这里向大家道个歉,之前没能查到二战各个阶段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率,所以误将二战后期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率直接拿来用了,但后来查到后却发现,仅仅39年-43年这短短几年之中,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精度就提高了几百倍,因此前文所写十几架水平轰炸机对舰轰炸能够命中1-2颗是很大的错误,事实上以38年的世界科技水平,即使中国与日本的水平轰炸机都配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学瞄准具和机械计算机,4000米高空(800公斤穿甲航弹能够击穿大部分战列舰水平装甲)水平轰炸战列舰的命中率也仅有千分之一,即使目标是停泊着一动不动
二战期间水平轰炸机投弹精度提高那么快,一是因为瞄准具和投弹计算机的改进,二是由于航弹穿甲战斗部设计上的改善,加之盟军当时已经控制了制空权,使得他们的水平轰炸机投弹时不需要再飞那么高,精度自然大幅度提高了
修改很麻烦,前面的相关情节书友们就当是咱们人品爆表了吧(无意中帮鬼子也开了挂,算扯平了,再次深表歉意
注2:其实斯图卡轰炸机性能一般,但是结构强度非常大,因此可以携带重磅炸弹进行俯冲轰炸,而不会在改出拉起时解体,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几款轻型轰炸机做不到的,它也因此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单靠自己炸沉战列舰的俯冲轰炸机,但因为德国战斗机令人蛋疼的超短航程,斯图卡轰炸大型军舰的战例并不多,如果能够上航母的话,这个缺点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的,但戈胖子却让齐柏林号成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