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青出于蓝
再加上边区所产的废气涡轮增压器虽然效能强劲,却比历史上二战期间的增压装置更小、更轻,这就进一步减小了飞机的自重。结果后来定型的轰-1空重居然不到5吨,比某些单发俯冲轰炸机还轻。。。。。。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轻的自重,以及结构材料的高强度,令轰-1不但可以像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那样进行水平轰炸,还能安全地做出历史上“蚊”式轰炸机没法完成的大角度俯冲动作,通过俯冲轰炸对敌人的军舰、仓库等较大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与历史上“蚊”式轰炸机那几乎不逊于战斗机的出色机动性与格斗能力相比,轰-1在这两方面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就连歼-1,一对一都不能稳操胜算。当然,考虑到轰-1比歼-1几乎高出一倍的造价,空战的工作偶尔客串可以,专职的话还是算了。。。。。。
更难得的是,因为气冷发动机马力强劲,机身又更轻更坚固的缘故,轰-1的自重虽然小了不少,载重能力却反而比“蚊”式轰炸机更强,第一型就可以携带2吨炸弹(这是标准配置,如果想要挑战纪录的话,轰-1后期型号甚至能带上8吨炸弹都能安全升空和降落,而历史上“蚊”式轰炸机的最大纪录不到5吨,这个差距就更大了。),比“蚊”式轰炸机之中携弹量最大的型号还多(4000磅),如果再考虑到它可以进行俯冲轰炸这一点。就更是令人胆寒。。。。。。
而即便是气冷发动机相对弱势的高空性能,拜其超轻的自重与超强的涡轮增压器所赐,轰-1第一型升限就超过10000米(满载弹药燃油并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的轰-1相比二战时期绝大多数型号的轰炸机、乃至部分战斗机来说都毫不吃亏,因此它不但可以利用高速在低空突防,又可以从高空对防空火力够不着的面目标进行轰炸,这两种攻击方式危险性都比俯冲轰炸小得多。而“蚊”式轰炸机航程超远的优点,轰-1同样继承了下来,尤其后期型号更是惊人,哪怕不带副油箱航程都能超过3000公里。。。。。。
此外,与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类似。轰-1的机体结构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对雷达波的反射率比金属外壳低得多,因此二战期间的雷达几乎无法发现,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形轰炸机(不过由于活塞式飞机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视瞄准依然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与后世的隐形轰炸机相比还是有所不如的。),这自然也是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进设计的是两位苏联设计师,新的轰-1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式风格的烙印。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轰-1对起降条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基本上只要找到一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3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1),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
两位世界级飞机设计师对轰-1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1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机是采取类似胶合板一样的办法,用特殊的强力胶将木板粘结起来,因而尺寸可以造得比较大,而拉-5战斗机虽然也是木质的。却是利用钉子来固定和连接木材构件的,但由于木材的延展性与弹性不如金属,因此尺寸没法做大,事实上拉-5战斗机的尺寸比历史上同样以小巧玲珑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还要略小一些。而这就导致它像零式战斗机一样装不了太大的发动机(其实这也说明当时苏联人的发动机技术要强于日本,“小型发动机+粗糙的做工【苏式飞机的生产工时可比日式的短多了】”依然可以与二战最强的p51野马战斗机抗衡,鬼子要有这水平,零式也不会那么快没落。),可是歼-1与轰-1所采用的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材料等于是“蚊”式战斗轰炸机所用“木材+胶水”工艺的加强版,所以完全没必要设计得这样小巧。。。。。。
发动机放大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功率大增,在短短半年之内,原本只能造出900马力航空发动机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1500马力的新产品,至39年底更是将基础功率(即不算增压器与喷水器的影响)提高到了1800马力(与美国人新研制成功的普惠r-2800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算上增压器方面的优势,则毫不逊色,在中低空甚至还要稍强一些。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耐高温合金方面的优势,升级改进的潜力更是远胜。),而因为工艺简化的缘故,成本反而下降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步都是在发动机尺寸固定下来不再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取得的,苏霍伊的这个建议对飞机、发动机与增压器三者设计的配合大有裨益,第一款成功组合出来之后,基本就只在细节上内部挖潜了,这无疑大大节约了边区有限的科研力量,让好钢能够用到刀刃上。。。。。。
注1:哪怕是小雨过后,野战机场都得等到收干后再滚一遍,大雨的话,耽搁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飞机在此期间必须躲进机库(如果有的话),甚至需要为此转场,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快速建设与修复野战机场的办法也还是利大于弊。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轻的自重,以及结构材料的高强度,令轰-1不但可以像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那样进行水平轰炸,还能安全地做出历史上“蚊”式轰炸机没法完成的大角度俯冲动作,通过俯冲轰炸对敌人的军舰、仓库等较大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与历史上“蚊”式轰炸机那几乎不逊于战斗机的出色机动性与格斗能力相比,轰-1在这两方面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就连歼-1,一对一都不能稳操胜算。当然,考虑到轰-1比歼-1几乎高出一倍的造价,空战的工作偶尔客串可以,专职的话还是算了。。。。。。
更难得的是,因为气冷发动机马力强劲,机身又更轻更坚固的缘故,轰-1的自重虽然小了不少,载重能力却反而比“蚊”式轰炸机更强,第一型就可以携带2吨炸弹(这是标准配置,如果想要挑战纪录的话,轰-1后期型号甚至能带上8吨炸弹都能安全升空和降落,而历史上“蚊”式轰炸机的最大纪录不到5吨,这个差距就更大了。),比“蚊”式轰炸机之中携弹量最大的型号还多(4000磅),如果再考虑到它可以进行俯冲轰炸这一点。就更是令人胆寒。。。。。。
而即便是气冷发动机相对弱势的高空性能,拜其超轻的自重与超强的涡轮增压器所赐,轰-1第一型升限就超过10000米(满载弹药燃油并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的轰-1相比二战时期绝大多数型号的轰炸机、乃至部分战斗机来说都毫不吃亏,因此它不但可以利用高速在低空突防,又可以从高空对防空火力够不着的面目标进行轰炸,这两种攻击方式危险性都比俯冲轰炸小得多。而“蚊”式轰炸机航程超远的优点,轰-1同样继承了下来,尤其后期型号更是惊人,哪怕不带副油箱航程都能超过3000公里。。。。。。
此外,与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类似。轰-1的机体结构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对雷达波的反射率比金属外壳低得多,因此二战期间的雷达几乎无法发现,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形轰炸机(不过由于活塞式飞机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视瞄准依然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与后世的隐形轰炸机相比还是有所不如的。),这自然也是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进设计的是两位苏联设计师,新的轰-1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式风格的烙印。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轰-1对起降条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基本上只要找到一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3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1),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
两位世界级飞机设计师对轰-1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1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机是采取类似胶合板一样的办法,用特殊的强力胶将木板粘结起来,因而尺寸可以造得比较大,而拉-5战斗机虽然也是木质的。却是利用钉子来固定和连接木材构件的,但由于木材的延展性与弹性不如金属,因此尺寸没法做大,事实上拉-5战斗机的尺寸比历史上同样以小巧玲珑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还要略小一些。而这就导致它像零式战斗机一样装不了太大的发动机(其实这也说明当时苏联人的发动机技术要强于日本,“小型发动机+粗糙的做工【苏式飞机的生产工时可比日式的短多了】”依然可以与二战最强的p51野马战斗机抗衡,鬼子要有这水平,零式也不会那么快没落。),可是歼-1与轰-1所采用的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材料等于是“蚊”式战斗轰炸机所用“木材+胶水”工艺的加强版,所以完全没必要设计得这样小巧。。。。。。
发动机放大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功率大增,在短短半年之内,原本只能造出900马力航空发动机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1500马力的新产品,至39年底更是将基础功率(即不算增压器与喷水器的影响)提高到了1800马力(与美国人新研制成功的普惠r-2800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算上增压器方面的优势,则毫不逊色,在中低空甚至还要稍强一些。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耐高温合金方面的优势,升级改进的潜力更是远胜。),而因为工艺简化的缘故,成本反而下降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步都是在发动机尺寸固定下来不再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取得的,苏霍伊的这个建议对飞机、发动机与增压器三者设计的配合大有裨益,第一款成功组合出来之后,基本就只在细节上内部挖潜了,这无疑大大节约了边区有限的科研力量,让好钢能够用到刀刃上。。。。。。
注1:哪怕是小雨过后,野战机场都得等到收干后再滚一遍,大雨的话,耽搁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飞机在此期间必须躲进机库(如果有的话),甚至需要为此转场,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快速建设与修复野战机场的办法也还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