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战略武器(上)
只是59式坦克对于发动机的要求比t34还高一截,纵然中国早已经获得了苏联提供的v2柴油机技术,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借鉴了部分德国人的技术进一步攻关,但能够满足59式要求的新型坦克用柴油机,至少也得到1941年下半年才能研制出来,不过西南战争因为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本来就用不上中型坦克,所以胡卫东倒也并不着急
除了传统的陆海空军,还有一个崭新的军种在1940年初步建立起来,那就是以弹道导弹(也包括所谓的“远程火箭炮”)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火箭部队,目前由于固体燃料药柱加工工艺的难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固体弹道火箭的射程最大也只能达到300公里(注1),但这在二战的战场上已经足以成为一支奇兵,因此胡卫东于这一年的下半年向中央提议建立一支专门的火箭部队,为了保密可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而有效射程为300公里的固体火箭则称为“远程火箭炮”以掩人耳目。<-》当然,严格来说,因为火箭口径做不大,战斗部的重量因而被限制在200公斤以内,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本来就只能称之为火箭炮
在数控机床出现之前(最早期的数控机床还不行,至少也要有老美50年代末的水平。),固体火箭的药柱加工工艺不可能取得突破(高精度的机械零件可以依靠高级技工以手工来完成,大不了次品率高些。但是药柱加工质量不过关是很容易引起爆炸的,中国的高级技工本来就少,哪儿能够如此冒险?),因而火箭口径做不大,严重限制了固体火箭的实用价值。
虽然这款被命名为“卫士1”型“远程火箭炮系统”的载荷不能令胡卫东manyi,但与一般的陆军火炮的炮弹相比,却还是要大得多,如果配合特定的战斗部,完全可以用来在短时间内切断敌人后方的交通补给线,这在战术上的价值还是相当大的。至于直接用它攻击敌国军队。由于成本偏高、精度偏低的缘故。除非有了核弹头,否则远不如放近了直接炮击来得划算
与固体火箭相比,yeti火箭做大口径倒是没有太大的难度,倒是增大射程比较麻烦。不过只要持续投入人财物力和时间就行。而不像固体火箭那样存在着一段时间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领导yeti火箭研制的还是戈达德这位历史上的“现代火箭之父”,因此胡卫东果断地将重点重新移回到了yeti火箭上面。总裁深度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体火箭研制过程中一些顺带的科研成果、比如耐高温的金属陶瓷等特殊材料。对于yeti火箭同样是有用的,这无疑为yeti火箭的加速研制扫清了很多障碍,胡卫东也以此为案例告诫科研部门的那些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人才匮乏,财力也不足,所以科研中注重实用性是对的。但是科技研究的成果到底有没有用,其实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即使一时用不上,说不定将来却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对于那些功利性不强的科学研究,今后也应该日益重视起来”
对于火箭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开始得远比德国更早,而且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进步也比德国人更快,因此胡卫东要求对德国方面严格保密。不过仔细分析的话,这也是为德国好,因为如果只是要用火箭来对付美国以外的国家,历史上德国搞出来的v2射程已经够用了(倒是精度严重不足,不过这方面因为中国有求于德国,因此技术交流颇为充分,所以德国后来的v2乃至v3导弹的精度比历史上高得多,尽管最关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国一直严格保密),而要想打到美国本土,射程需要超过7000公里(再次感慨一下美国的地理优势)才行,那样的远程弹道导弹得需要历史上50年代后半段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造得出来,德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搞出来,与其在火箭领域浪费金钱,还不如多造些潜艇和飞机呢。
由于云爆弹做得越大,威力相较于常规高爆弹药的优势就越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了弹道导弹的首选战斗部。但从长远来看,以弹道导弹、尤其是远程弹道导弹的高昂造价,只有威力无以伦比的核弹头才是它的绝配。而到1940年的时候,中国核工程的进展也已经相当喜人
历史上新中国为了尽快打破西方的核讹诈,因而走的路线是先不惜一切代价把核武器搞出来再说,但从长远来看,根基不牢对于后来中国核技术的持续进步却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二战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原子弹,但他们有的是科学家与财力,实际上是几条科技线一起开,所以并没有引起类似的负面效果。
而且现在与冷战时期的世界不同,世界大战中的列强胆子远比和平时期大得多,如果像二战末期的美国那样手里只有一两颗原子弹,威慑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中国与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美国情况不同,美国当时仅论常规军力都已经天下无敌了,在此基础上再有了原子弹,心理威慑力自然极大,而现在中国的常规军力却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甚至连历史上六七十年代的新中国都不如,因此胡卫东认为,中国若想依靠核武器在二战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就不但要原子弹,还需要有氢弹,而且一两颗根本不够,少说也得有十颗八颗才行
注1:其实如果加长火箭、甚至使用多级火箭的话,射程理论上是可以大大增加的,但因为工艺的限制,目前火箭口径还做不大,因而弹头也就大不了,威力自然有限(主要是装不下核弹头,即使有了早期的小型化技术,核弹头的体积也小不了。),硬要追求射程的话,性价比就实在太低了,毕竟随着火箭射程的增加,制造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中国毕竟还穷,不可能如此浪费(未完待续……)
除了传统的陆海空军,还有一个崭新的军种在1940年初步建立起来,那就是以弹道导弹(也包括所谓的“远程火箭炮”)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火箭部队,目前由于固体燃料药柱加工工艺的难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固体弹道火箭的射程最大也只能达到300公里(注1),但这在二战的战场上已经足以成为一支奇兵,因此胡卫东于这一年的下半年向中央提议建立一支专门的火箭部队,为了保密可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而有效射程为300公里的固体火箭则称为“远程火箭炮”以掩人耳目。<-》当然,严格来说,因为火箭口径做不大,战斗部的重量因而被限制在200公斤以内,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本来就只能称之为火箭炮
在数控机床出现之前(最早期的数控机床还不行,至少也要有老美50年代末的水平。),固体火箭的药柱加工工艺不可能取得突破(高精度的机械零件可以依靠高级技工以手工来完成,大不了次品率高些。但是药柱加工质量不过关是很容易引起爆炸的,中国的高级技工本来就少,哪儿能够如此冒险?),因而火箭口径做不大,严重限制了固体火箭的实用价值。
虽然这款被命名为“卫士1”型“远程火箭炮系统”的载荷不能令胡卫东manyi,但与一般的陆军火炮的炮弹相比,却还是要大得多,如果配合特定的战斗部,完全可以用来在短时间内切断敌人后方的交通补给线,这在战术上的价值还是相当大的。至于直接用它攻击敌国军队。由于成本偏高、精度偏低的缘故。除非有了核弹头,否则远不如放近了直接炮击来得划算
与固体火箭相比,yeti火箭做大口径倒是没有太大的难度,倒是增大射程比较麻烦。不过只要持续投入人财物力和时间就行。而不像固体火箭那样存在着一段时间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领导yeti火箭研制的还是戈达德这位历史上的“现代火箭之父”,因此胡卫东果断地将重点重新移回到了yeti火箭上面。总裁深度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体火箭研制过程中一些顺带的科研成果、比如耐高温的金属陶瓷等特殊材料。对于yeti火箭同样是有用的,这无疑为yeti火箭的加速研制扫清了很多障碍,胡卫东也以此为案例告诫科研部门的那些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人才匮乏,财力也不足,所以科研中注重实用性是对的。但是科技研究的成果到底有没有用,其实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即使一时用不上,说不定将来却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对于那些功利性不强的科学研究,今后也应该日益重视起来”
对于火箭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开始得远比德国更早,而且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进步也比德国人更快,因此胡卫东要求对德国方面严格保密。不过仔细分析的话,这也是为德国好,因为如果只是要用火箭来对付美国以外的国家,历史上德国搞出来的v2射程已经够用了(倒是精度严重不足,不过这方面因为中国有求于德国,因此技术交流颇为充分,所以德国后来的v2乃至v3导弹的精度比历史上高得多,尽管最关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国一直严格保密),而要想打到美国本土,射程需要超过7000公里(再次感慨一下美国的地理优势)才行,那样的远程弹道导弹得需要历史上50年代后半段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造得出来,德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搞出来,与其在火箭领域浪费金钱,还不如多造些潜艇和飞机呢。
由于云爆弹做得越大,威力相较于常规高爆弹药的优势就越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了弹道导弹的首选战斗部。但从长远来看,以弹道导弹、尤其是远程弹道导弹的高昂造价,只有威力无以伦比的核弹头才是它的绝配。而到1940年的时候,中国核工程的进展也已经相当喜人
历史上新中国为了尽快打破西方的核讹诈,因而走的路线是先不惜一切代价把核武器搞出来再说,但从长远来看,根基不牢对于后来中国核技术的持续进步却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二战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原子弹,但他们有的是科学家与财力,实际上是几条科技线一起开,所以并没有引起类似的负面效果。
而且现在与冷战时期的世界不同,世界大战中的列强胆子远比和平时期大得多,如果像二战末期的美国那样手里只有一两颗原子弹,威慑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中国与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美国情况不同,美国当时仅论常规军力都已经天下无敌了,在此基础上再有了原子弹,心理威慑力自然极大,而现在中国的常规军力却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甚至连历史上六七十年代的新中国都不如,因此胡卫东认为,中国若想依靠核武器在二战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就不但要原子弹,还需要有氢弹,而且一两颗根本不够,少说也得有十颗八颗才行
注1:其实如果加长火箭、甚至使用多级火箭的话,射程理论上是可以大大增加的,但因为工艺的限制,目前火箭口径还做不大,因而弹头也就大不了,威力自然有限(主要是装不下核弹头,即使有了早期的小型化技术,核弹头的体积也小不了。),硬要追求射程的话,性价比就实在太低了,毕竟随着火箭射程的增加,制造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中国毕竟还穷,不可能如此浪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