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冯氏电影
“在冯小刚的电影当中有一个貌似无关紧要的现象,绝大部分电影的男主角都是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在《甲方乙方》当中,虽然存在一个名为“好梦一日游”的公司,但这个寄人篱下的小团体更像是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小组,还要接受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而他们与居委会之间又不存在合理的上下级关系。而小组之内的四个成员如同是某个情操高尚的虚拟人物的一部分一般,因而我们可以将“好梦一日游”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在紧接着《甲方乙方》之后出现的另外两部贺岁片当中,男主角葛优的身份则更加明确,在《不见不散》中,葛优饰演的刘元是一个浪迹美国的移民,除了一个合法身份之外没有任何工作。而《没完没了》中韩冬则是一个跑运输的个体户,车是他自己的,不过是租给了傅彪饰演的阮大伟使用,两人之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雇佣关系。《大腕》里面的优优是一个独立的摄影师,自己拥有一家小工作室。那么究竟该如何概括这些男性角色的身份呢?有个已经过时的名词其实最准确:个体户……”“个体户这个名字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相对于“集体人”也就是“单位人”而言的,冯小刚电影当中的这些男性角色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职业者”。但这些自由职业者似乎是又脱胎于某个拥有严格限制的单位之内,因为他们的身上拥有着很多单位人才拥有的特点,比如说话的方式和思想的状况,无不打着深剀的单位烙印。在《甲方乙方》当中,冯小刚亲自饰演的“好梦一日游”公司的经理,说话做派俨然如同某个国营工厂的车间主任一般。《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明明是个油嘴滑舌的混混,可偏偏能教美国警察怎么用汉语训人。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没完没了》当中,个体司机韩冬教育起香港美女来也是头头是道。《大腕》当中,英达饰演的王小柱刚刚还在穿着拖鞋打台球转眼在接见泰勒的助理南袭的时候,就俨然一副外交部长的派头。而《甲方乙方》当中葛优饰演的姚远主持记者会的风格,也颇具新闻发言人的风采。
个体户的身份、单位人的做派,利用这两者之间的错位关系冯小刚在他的电影当中创作了无数的笑话。但有一点恐怕我们必须意识到,类似的包袱笑料只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可以发挥作用,一旦走出国门,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有单位的还是没单位的,大都对体制内的生活了如指掌因而也会对冯小刚电影当中的这些人物的做派熟悉和认可。生活曾经的高度政治化,如同某种必备因子一般流淌在中国人的血管里面,一旦潘多拉盒子被打开,这种因子自然会在血管之中兴奋跳跃,喜剧效果也由此达成。然而,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却没有同他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样的“个体户”的身份。1978年20岁的冯小刚参军入伍,在
j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组学员。三年之后他被提干成了23级的小干部。1984年,恰逢百万大裁军冯小刚被转业后,进入
j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成为了一名美工。其后通过编写剧本他逐渐开始在影视剧当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直到1994年通过处女作《永失我爱》而成为电影导演。请牢记
直到现在他的工作关系仍在
j电视艺术中心。当然,在中国的艺术体制之内,冯小刚这样的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他既不用每天上班,也成为了一个既拥有单位的身份又拥有个体户的自由的“跨界人”这样的特殊身份自然有助于他去创作那些特定人物和剧情。但很显然,这并非他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电影当中创作那些跨界人物的关键所在,因为拥有冯小刚的身份的人在中国的艺术圈里比比皆是,而冯小刚却只有一个。那么在更深的层次当中,冯小刚喜剧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深入剖析冯小刚电影中的这些“自由的个体户”之后,我们会在他们那个体户的身份和单位人的做派后面读到一些更新的、不同凡响的内容……”
“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基本上是一个小品风格的东西它根据七个小人物的不同梦想大致分为七段式:第一个段落是战争梦,描写的是英达饰演的小书贩,梦想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故事。英达饰演的这个人物恰恰是一个典型的“个体户”,而他的梦想和趣味与他的个体户身-间的距离却是天差地别。我们很难想象,一部好莱坞电影当中会出现一个英达式的人物,在西方的喜剧当中,喜剧人物要么是小人物经历奇迹,要么就是主角本身无所不能。如若一个人身份卑微但却梦想统治世界,那这个人不是变态就是疯子,绝不可能如同英达一般拥有一个基本正面的形象。看过这个“战争梦”的段落,相信很多人会在觉得很好笑的同时,对于他的梦想产生真诚的认同感。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一个普通人想要在战争中成为一个威震寰宇、万人拥戴的英雄,从来都不会被视为是荒唐变态,而恰恰会被视为一个值得鼓励和学习的有志青年。
当然,冯小刚的电影绝不是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他极为强烈地关注当下同时代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敏感地发现了在新的时代当中,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存在的深深的断层。个体户的身份和英雄的梦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纠葛在一起,在可笑的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一种人在获得自由之后的迷茫和无助。更为有趣的是片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四个人对待英达所饰演的这个人物的态度,他们首先是极为能够理解英达的这个荒唐梦想,其次是尽己所能帮助英达实现梦想。在英达和好梦公司之间,不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低之分有的只是最为亲切平等的关怀,至于这种平等则来源于创作者与他所创作的人物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相信冯小刚和英达所饰演的人物一样在少年时代拥有过类似的战争英雄梦······”
“除了英雄情怀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冯小刚电影中的这些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睿智的思想家。《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就是典型代表。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经他嘴里说出,马上就有了直达本质的趋势。实际上《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东宝的延续。而《编辑部的故事》则是冯小刚编剧的作品。李东宝和刘元一样,总能够说出一连串能够在瞬间令人恍然大悟的名言警句,用“口吐莲花”来形容他们的口才实在是有点将之庸俗化了,因为那些密集的语言背后,确乎有某种深邃的思想在支撑,但那种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却又很难用哲学的方式将之表达—实际上也不可能表达。囡为刘元和李东宝的睿智并非从学术书籍中得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赋予。冯小刚没有上过大学,自然也就没有经过所谓的系统的、学术的训练,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思想深度会比那些惯于以学术研究的态度看待世界的人来得浅显——起码在他的内心深处绝不会因此妄自菲薄。实际上很明显的事实是,冯小刚的电影里面有“反精英文化”的立场。并由此创造了冯氏喜剧另一个主要的特点。葛优饰演的一系列角色,也全都没有上过大学,基本属于自学成才,在火热的生活中锻炼成长的先进典型,这些人物在生活中汲取了超越旁人的智慧并从自身出发在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思想性结合于生活在底层的“个体户”身上,而这一点显然也符合“只有劳动人民才是最智慧的”这一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而冯小刚自己也显然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标榜自己是同样的人。
如果我们将《不见不散》视为是《甲方乙方》的延续的话实际上也未尝不可。因为《不见不散》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在那个年代里中国地上开始崭新的生活。然后,她遇到了葛优饰演的刘元——这是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油条,一个梦想破灭之后随遇而安的流浪汉。他们之间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两人之间基于对于美国的不同层面的认识而产生的种种误会。刘元试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李清,她应当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环境当中。但李清却不相信刘元。在她看来,这个处世老到的男人其实不过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正好就是她的美国梦的反面教材。就如同大多数在那个年代中初出国门的人一样,李清相信凭借自己在国内积累的基础和个人的能力可以迅速适应在国外的生活。正如刘元所料,李清遭遇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而这个叫刘元的男人则有意无意地成为了这一系列打击的见证者。
实际上,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几乎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他如同放在李清身旁的一盆倔强的仙人球,总是低调地冷眼旁观,即便施以援手膻不忘同时狠狠地刺痛一下李清那假清高的自尊心。他的存令李清的美国梦,始终无法做到甜美酣畅,因为他总会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冒出来,一伸手轻易地就点破了那些李清好不容易吹出来的肥皂泡。总之一句话,对于李清而言,刘元就是那个令她无比拧巴的男人。可是,在出国梦这个问题上变得无比拧巴的又何止李清一人。更确切地说,当国门打开之后,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那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又何止千万。其实在《不见不散》这部影片同时期,还出现过《
j人在纽约》这样的热播电视剧,冯小刚是其中的编剧之一·我们发现《
j人在纽约》与《不见不散》一样,本质上也是在探讨一个悲剧性的命题:也就是当一个与以往的认识完全不同的世界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个从茫然到盲从最终变得盲目的过程。
这种独特的生存状态按照一个
j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拧巴”。用更为通用的词汇来形容就是“纠结”…···”
“在《不见不散》中,人物的这种纠结的生存状态却没有以一种典型的悲剧面目出现·我们看到的是连篇累牍的俏皮话,男性人物与女性人物错位而令人捧腹的情感关系,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的矛盾冲突。具有独特的冯氏风格的喜剧元素很好地掩饰了故事本质上的那种令人尴尬的悲剧性。但我们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正是因为影片悲剧性的实质,所以才使得冯小刚的喜剧具备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与中国的q十年来的生活变迁是如此契合这种“明明@但el
“练过武术散打拳击的人都知道,要想学会打人首先得学会挨打,冯小刚的电影深谙此道。他的讽刺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犀利以致令人猝不及防,毫无还手之力,原因之一就是冯小刚自身的抗击打能力超群。武侠小说当中还有一种说法,精于下毒药的人·必定也是一名良医。
冯小刚电影的讽刺是如此之辛辣,可他吹捧人的功力也是一等一的。影片《甲方乙方》中公开吹捧的片段,只是牛刀小试。捧人与讽刺对于冯小刚而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历练了几十年的真功夫,炉火纯青、收放自如。但是正如一个武林高手不会轻易出手一样,冯小刚电影的讽刺虽看似洋洋洒洒,实则却又谨小慎微,在对于讽刺对象的甄别与选择上表现出了极端的慎重······”
“冯小刚电影当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反面角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全部可以划入“人民内部”的范畴之内给予解决。所以他的讽刺的级别往往不会达到令人坐立不安的程度,但这种讽刺对于暴发户却是绝不手软。在《甲方乙方》当中,由叶京饰演的梦想吃苦的大老板尤万成就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此君发财之后,顿顿是山珍海味·可他却声称“吃来吃去最惦念的反而是农村中的粗茶淡饭”——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变异的暴发户心态而已,对于这种人冯小刚是绝不会客气的。尤倒在其次,精神的空虚和无聊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没完没了》中傅彪饰演的阮大伟是另外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他基本上是一个葛朗台式的形象·为富不仁、吝啬透顶。冯小刚对此类人物的讽刺往往集中展现他们在富裕之后试图尝试贵族生活但却偏偏又脱不掉草根本色的尴尬状况。冯小刚对暴发户现象的讽刺到了影片《大腕》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但《大腕》当中偏偏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明确定位成暴发户。然而,暴发户的气息却弥漫在整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当中,在这里冯小刚有意无意地将暴发户的心态用极其夸张的手段扩散开来,使得电影中塑造的那个世界发生了严重变形,暴发户不再是指哪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暴发户,人们的不择手段、疯狂逐利,内心的浮躁和仓皇通过一场荒唐的葬礼终于原形毕露。
《大腕》的结尾,精神病院中由李成儒饰演的这个病人的一番长篇大论,算是一部集中火力炮轰暴发户心态的影片的点题之笔······”
个体户的身份、单位人的做派,利用这两者之间的错位关系冯小刚在他的电影当中创作了无数的笑话。但有一点恐怕我们必须意识到,类似的包袱笑料只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可以发挥作用,一旦走出国门,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有单位的还是没单位的,大都对体制内的生活了如指掌因而也会对冯小刚电影当中的这些人物的做派熟悉和认可。生活曾经的高度政治化,如同某种必备因子一般流淌在中国人的血管里面,一旦潘多拉盒子被打开,这种因子自然会在血管之中兴奋跳跃,喜剧效果也由此达成。然而,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却没有同他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样的“个体户”的身份。1978年20岁的冯小刚参军入伍,在
j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组学员。三年之后他被提干成了23级的小干部。1984年,恰逢百万大裁军冯小刚被转业后,进入
j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成为了一名美工。其后通过编写剧本他逐渐开始在影视剧当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直到1994年通过处女作《永失我爱》而成为电影导演。请牢记
直到现在他的工作关系仍在
j电视艺术中心。当然,在中国的艺术体制之内,冯小刚这样的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他既不用每天上班,也成为了一个既拥有单位的身份又拥有个体户的自由的“跨界人”这样的特殊身份自然有助于他去创作那些特定人物和剧情。但很显然,这并非他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电影当中创作那些跨界人物的关键所在,因为拥有冯小刚的身份的人在中国的艺术圈里比比皆是,而冯小刚却只有一个。那么在更深的层次当中,冯小刚喜剧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深入剖析冯小刚电影中的这些“自由的个体户”之后,我们会在他们那个体户的身份和单位人的做派后面读到一些更新的、不同凡响的内容……”
“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基本上是一个小品风格的东西它根据七个小人物的不同梦想大致分为七段式:第一个段落是战争梦,描写的是英达饰演的小书贩,梦想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故事。英达饰演的这个人物恰恰是一个典型的“个体户”,而他的梦想和趣味与他的个体户身-间的距离却是天差地别。我们很难想象,一部好莱坞电影当中会出现一个英达式的人物,在西方的喜剧当中,喜剧人物要么是小人物经历奇迹,要么就是主角本身无所不能。如若一个人身份卑微但却梦想统治世界,那这个人不是变态就是疯子,绝不可能如同英达一般拥有一个基本正面的形象。看过这个“战争梦”的段落,相信很多人会在觉得很好笑的同时,对于他的梦想产生真诚的认同感。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一个普通人想要在战争中成为一个威震寰宇、万人拥戴的英雄,从来都不会被视为是荒唐变态,而恰恰会被视为一个值得鼓励和学习的有志青年。
当然,冯小刚的电影绝不是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他极为强烈地关注当下同时代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敏感地发现了在新的时代当中,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存在的深深的断层。个体户的身份和英雄的梦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纠葛在一起,在可笑的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一种人在获得自由之后的迷茫和无助。更为有趣的是片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四个人对待英达所饰演的这个人物的态度,他们首先是极为能够理解英达的这个荒唐梦想,其次是尽己所能帮助英达实现梦想。在英达和好梦公司之间,不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低之分有的只是最为亲切平等的关怀,至于这种平等则来源于创作者与他所创作的人物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相信冯小刚和英达所饰演的人物一样在少年时代拥有过类似的战争英雄梦······”
“除了英雄情怀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冯小刚电影中的这些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睿智的思想家。《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就是典型代表。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经他嘴里说出,马上就有了直达本质的趋势。实际上《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东宝的延续。而《编辑部的故事》则是冯小刚编剧的作品。李东宝和刘元一样,总能够说出一连串能够在瞬间令人恍然大悟的名言警句,用“口吐莲花”来形容他们的口才实在是有点将之庸俗化了,因为那些密集的语言背后,确乎有某种深邃的思想在支撑,但那种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却又很难用哲学的方式将之表达—实际上也不可能表达。囡为刘元和李东宝的睿智并非从学术书籍中得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赋予。冯小刚没有上过大学,自然也就没有经过所谓的系统的、学术的训练,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思想深度会比那些惯于以学术研究的态度看待世界的人来得浅显——起码在他的内心深处绝不会因此妄自菲薄。实际上很明显的事实是,冯小刚的电影里面有“反精英文化”的立场。并由此创造了冯氏喜剧另一个主要的特点。葛优饰演的一系列角色,也全都没有上过大学,基本属于自学成才,在火热的生活中锻炼成长的先进典型,这些人物在生活中汲取了超越旁人的智慧并从自身出发在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思想性结合于生活在底层的“个体户”身上,而这一点显然也符合“只有劳动人民才是最智慧的”这一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而冯小刚自己也显然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标榜自己是同样的人。
如果我们将《不见不散》视为是《甲方乙方》的延续的话实际上也未尝不可。因为《不见不散》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在那个年代里中国地上开始崭新的生活。然后,她遇到了葛优饰演的刘元——这是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油条,一个梦想破灭之后随遇而安的流浪汉。他们之间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两人之间基于对于美国的不同层面的认识而产生的种种误会。刘元试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李清,她应当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环境当中。但李清却不相信刘元。在她看来,这个处世老到的男人其实不过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正好就是她的美国梦的反面教材。就如同大多数在那个年代中初出国门的人一样,李清相信凭借自己在国内积累的基础和个人的能力可以迅速适应在国外的生活。正如刘元所料,李清遭遇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而这个叫刘元的男人则有意无意地成为了这一系列打击的见证者。
实际上,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几乎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他如同放在李清身旁的一盆倔强的仙人球,总是低调地冷眼旁观,即便施以援手膻不忘同时狠狠地刺痛一下李清那假清高的自尊心。他的存令李清的美国梦,始终无法做到甜美酣畅,因为他总会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冒出来,一伸手轻易地就点破了那些李清好不容易吹出来的肥皂泡。总之一句话,对于李清而言,刘元就是那个令她无比拧巴的男人。可是,在出国梦这个问题上变得无比拧巴的又何止李清一人。更确切地说,当国门打开之后,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那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又何止千万。其实在《不见不散》这部影片同时期,还出现过《
j人在纽约》这样的热播电视剧,冯小刚是其中的编剧之一·我们发现《
j人在纽约》与《不见不散》一样,本质上也是在探讨一个悲剧性的命题:也就是当一个与以往的认识完全不同的世界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个从茫然到盲从最终变得盲目的过程。
这种独特的生存状态按照一个
j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拧巴”。用更为通用的词汇来形容就是“纠结”…···”
“在《不见不散》中,人物的这种纠结的生存状态却没有以一种典型的悲剧面目出现·我们看到的是连篇累牍的俏皮话,男性人物与女性人物错位而令人捧腹的情感关系,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的矛盾冲突。具有独特的冯氏风格的喜剧元素很好地掩饰了故事本质上的那种令人尴尬的悲剧性。但我们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正是因为影片悲剧性的实质,所以才使得冯小刚的喜剧具备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与中国的q十年来的生活变迁是如此契合这种“明明@但el
“练过武术散打拳击的人都知道,要想学会打人首先得学会挨打,冯小刚的电影深谙此道。他的讽刺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犀利以致令人猝不及防,毫无还手之力,原因之一就是冯小刚自身的抗击打能力超群。武侠小说当中还有一种说法,精于下毒药的人·必定也是一名良医。
冯小刚电影的讽刺是如此之辛辣,可他吹捧人的功力也是一等一的。影片《甲方乙方》中公开吹捧的片段,只是牛刀小试。捧人与讽刺对于冯小刚而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历练了几十年的真功夫,炉火纯青、收放自如。但是正如一个武林高手不会轻易出手一样,冯小刚电影的讽刺虽看似洋洋洒洒,实则却又谨小慎微,在对于讽刺对象的甄别与选择上表现出了极端的慎重······”
“冯小刚电影当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反面角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全部可以划入“人民内部”的范畴之内给予解决。所以他的讽刺的级别往往不会达到令人坐立不安的程度,但这种讽刺对于暴发户却是绝不手软。在《甲方乙方》当中,由叶京饰演的梦想吃苦的大老板尤万成就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此君发财之后,顿顿是山珍海味·可他却声称“吃来吃去最惦念的反而是农村中的粗茶淡饭”——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变异的暴发户心态而已,对于这种人冯小刚是绝不会客气的。尤倒在其次,精神的空虚和无聊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没完没了》中傅彪饰演的阮大伟是另外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他基本上是一个葛朗台式的形象·为富不仁、吝啬透顶。冯小刚对此类人物的讽刺往往集中展现他们在富裕之后试图尝试贵族生活但却偏偏又脱不掉草根本色的尴尬状况。冯小刚对暴发户现象的讽刺到了影片《大腕》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但《大腕》当中偏偏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明确定位成暴发户。然而,暴发户的气息却弥漫在整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当中,在这里冯小刚有意无意地将暴发户的心态用极其夸张的手段扩散开来,使得电影中塑造的那个世界发生了严重变形,暴发户不再是指哪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暴发户,人们的不择手段、疯狂逐利,内心的浮躁和仓皇通过一场荒唐的葬礼终于原形毕露。
《大腕》的结尾,精神病院中由李成儒饰演的这个病人的一番长篇大论,算是一部集中火力炮轰暴发户心态的影片的点题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