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狼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五十一章 大撤退(三)

    25日,天晴,无雪,刮了几天的大风也终于停歇,黄历上说宜嫁娶、搬家,锦州军在沈阳的最后一批撤退也终于开始。

    曹变蛟24日傍晚派人送来急报,哨骑发现有数千鞑子骑兵越过辽河进至长山、静远堡一带。

    大勇派人取来地图察看,发现长山、静远堡乃辽河上游原明军的两座军堡,距离沈阳不过一百四十余里,距曹部所在的西平堡却有近两百里的距离。

    大勇分析出现在长山、静远堡一带的金军很可能是洪太派出的前锋兵马,为了赶时间,他们没有从义州方向过来,而是越过科尔沁草原翻过黑山直接过来的,虽然这样会加重行军的负担,增加人马的非战斗减员,但却能缩短路程,且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在发生西平堡金军袭击明军炮兵后,曹变蛟便将狼骑军的重心移向了西平堡方向,重点阻止有可能从义州、广宁增援沈阳的金军,如此才会让金军出奇不意的出现在长山方向而没有任何防备。

    据哨骑说,金军很可能已经来了有一段时间,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却一直按兵不动。因为金军的反侦察能力也颇强,每日至少有百余骑哨骑出没,故而明军游骑无法靠近侦察,也无法探明这股金军的来历和意图,只能匆匆回报。

    辽河上游的铁岭、开原方向没有金军的主力八旗骑兵,铁岭守将孙得功已经被明军斩首,据孙手下亲兵交待,铁岭城中只两千多汉军旗士卒,开原也只几百汉军旗驻扎,在没有满八旗或蒙八旗的配合下,纯粹的汉军旗是没有胆量主动进攻明军的,更何况是占据了沈阳的明军,因此可以排除是铁、开方向沈阳增援的汉军,那么剩下来的唯一解释也就是洪太所率的八旗主力了。

    莽古尔泰曾说洪太此次出征蒙古和去年攻打大凌河一样,都是倾国之兵而出,满、蒙、汉三军计有八万人,加上沿途在漠南、漠北陆续来附的小部落,兵员怕有十万人以上。

    十万大军行动,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粮草、辎重、后勤什么的足以让任何一个统帅头疼,这世上也没有哪个统帅能够做到让十万大军可以昼夜不停的进行数千里长途行军的,哪怕是连续数天强行军也不行。如果他这样做了,只会拖垮自己的军队。

    大勇认为洪太如果想在最短时间赶回沈阳,他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将主力留在后面,精选数千精锐骑兵向沈阳急行军,除此之外,他是没有任何办法的,除非他能让十万人长出翅膀来。

    这股骑兵很可能就是洪太亲自率领,大勇最后认定,换作是他,也会亲自领军赶回来的,因为那被占领的是八旗的老窝,更是金人的基业所在。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大勇的分析得到了留下的诸将赞同,但郭城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出现在长山、静平堡的金骑真是洪太亲率,那么此地离沈阳不过两日路程,他们既然是千里回救,应该是马上就直奔沈阳而来,如何会在长山、静平堡停留下来的,这于理不合啊。

    这个问题大勇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是啊,如果真是洪太领军回救,这离沈阳还有一百多里路了,他怎么会不快马加鞭赶,而是停下来呢。

    诸将们都在猜测洪太的举动,有说怕是八旗千里跋涉,人马都吃不消,能够一路跑到长山来已算了不起,根本无力再向前,这才暂时休整的吧,等人马养足精神再全力杀奔沈阳而来。

    也有说洪太是在等侯后面的主力,又或是已经听到沈阳失守的消息,故而停了下来。

    大勇的猜测却是另外一个原因,使金军在长山暂留的原因恐怕正是因为这场给明军添了大麻烦的大雪。

    洪太千里领军回援,他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因此这场降临在沈阳附近的大雪完全不在他的意料之中,诚然,这场大雪让锦州军的撤退变得艰难,但何尝不是让金军的行动也缓慢下来。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防寒的准备,金军也是人,他们又如何能在这零下二十多度的温度中急行军,尔后再和明军厮杀呢。

    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洪太已经回来,且就在眼皮底下这个事实基本上算是定形了,最乐观的估计也只剩下两天时间,一旦长山、静平堡的金军得到补充,那么他们就将从冰天雪地里冒出来。

    撤,必须马上撤,一刻也不能留,多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大勇当机立断,一边吩咐诸将马上安排人员辎重出城,一边派人传令曹变蛟,立即率部从西平堡退出,向浑河方向运动,随时接应主力后撤;另一边又派人快马向辽阳传令,命令先期到达的蒋万里马上整合陆续到达人马,将一切非战斗人员火速送往盖州,余下人马马上在辽阳设防。

    盖州方向,炮兵营指挥使宋庆已经组织防线,除炮兵营三个千户兵力外,另外还有步军右营的两个千户,加上辽南反正的汉军,解救出的原明军青壮,计有18000人。

    步军右营的另外两个千户兵力在营官李大山的带领下正在参与攻打旅顺之役,辎重营则在营官齐三宝、副指挥使王天德的率领下于望海堡组织汉民迁移,一时半会无法组织兵力增防盖州防线。

    大勇现在担心的是大军出沈阳后,洪太会像条狼一样在后面追赶,他倒不怕洪太会跟锦州之战一样攻坚,因此只要能够安全撤到辽阳,大勇就有一半的把握将所有人员安全撤往盖州。

    盖州防线有近两万兵力,再加上从沈阳、辽阳撤过去的兵力,大勇有信心让洪太的牙齿碰断,让他再尝一次锦州之战的苦果。

    只要能到盖州,这场渡海之役就算全功,至于旅顺那边,大勇是一点也不担心的,休说有锦州军步军右营助攻,就是皮岛总兵黄龙麾下也有近万战兵,如此雄厚的兵力如果还拿不下只千把人防守的旅顺,那就真该全部抹脖子了。

    大勇这边完全放心旅顺之战时,旅顺那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败得一塌糊涂。

    黄龙所部在攻打旅顺之初,进展很顺,一战便下旅顺,颇使城中金军撤往旅顺口。

    拿下旅顺后,皮岛明军产生骄敌之心,认为逃往旅顺口的金军不足虑,故而不欲锦州军参与攻打旅顺,以免分功。黄龙在部将的唆使下拒绝了锦州将领李大山率军配合,南北夹击旅顺口之策,结果轻敌中伏,反被旅顺口金军一举击溃,丢弃大量火炮军械,旅顺口金军遂获得攻坚能力,包围旅顺。

    在万分危急中,黄龙料定旅顺已难固守,但又不愿丢下脸面向被他拒绝的锦州军求救,况这会求救已经来不及了,李大山土匪出身,本就忠于施大勇一人,向无大局观,在被黄龙拒绝后就一怒率部退回了南关,黄龙此时求救,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了!

    黄龙自知金军即将破城,便派部将谭应华携带总兵官的印信跨海去登州,并在遗书中写下“生前不爱五尺躯,死后惟有三尺剑”。

    谭临行前,他嘱咐:途中如遇敌,就将印信投入海中。安排完毕,于19日自刎而死。

    黄龙部下骁将李惟鸾,知旅顺城破已不可免,也**其家属,与项作临、张大禄等均在血战中阵亡。皮岛副将尚可进、游击尚可义也双双阵亡,二人正是现为锦州军部将的尚可喜之兄。

    城破之日,旅顺男女老幼5302人被再度攻进城中的金军屠杀一光,只6人于尸体堆中装死得以逃脱。黄龙从皮岛带出的12000明军死伤过半,余下3000多人在参将樊大龙的带领下逃往南关。

    黄龙战败自杀的消息被谭应华报到京师,朝廷知道消息后,既惊既怒。

    首辅温体仁、兵部堂官熊明遇连夜入宫,年轻的天子听闻黄龙兵败消息后怒不可遏,大怒之后询问黄龙何故从皮岛攻打旅顺,熊明遇已比谭应华口中得知事情缘由,便将黄龙是应施大勇之请攻打旅顺之事托出。

    一听又是施大勇,崇祯气得脸色铁青,先前他派内监赵全往登州宣旨,要施大勇进京觐见,施大勇先上奏说军务烦重无法进京,气得他当时就痛骂施大勇好大胆子,要人再宣,结果施大勇又上奏说身染恶疾无法进京,赵全也上奏说在登州染了疫病,一时无法回京复命。

    登州之地刚经大乱,死者众多,山野之间无人收葬尸体不计其数,突发瘟疫并不是不可能,故而崇祯对这二人的奏报不再怀疑,也没再怪施大勇,反让有司派员前往察看疫情,对施大勇等染役将官也赐御药,另要太医院派人前往登州处置役情。

    一切周到的考虑崇祯都做到了,现在却听说施大勇没有染病,反而是率部渡海攻打东虏去了,年轻的天子自然是大怒,他最恨臣下欺瞒自己,哪怕臣下是在为国卖命也不行!

    怒气之中,便要温体仁拟旨罢了施大勇锦州参将一职,又用熊明遇另派大将前往登州接受锦州军,要锦衣卫马上派人将施大勇押回京师治罪,还要司礼监马上把赵全这个胆大包天的太监召回来处死,可这些命令没人敢执行。

    温体仁吱唔半天提了个让崇祯无言以对的问题,施大勇如今在辽南东虏的地盘上,如何罢他的官,又如何捉他回京?

    熊明遇也道施大勇不管是否跋扈,尔今他确实是去渡海攻打东虏了,于情于理也应将他抗旨之罪放在一边,且待战事结束再做决定,现在若是罢他的官,乃下下之策。再说此人麾下兵马是能和东虏抗衡的精兵,前后几次大捷,可谓是兵骄将狂,这些个骄兵悍将如何会服别人,要是朝廷真的要罢施大勇问他的罪,他手下这些个骄兵悍将能答应?

    一边的王承恩也委婉提醒崇祯,朝廷可是欠着施大勇和他手下那些骄兵悍将呢。

    崇祯被他们说得也沉默下来,半响才说那如何是好。

    温体仁想了想后,说施大勇征北之事已成定局,他也是一腔忠心,但毕竟是抗了旨,也是私自出兵,此风绝不可涨,故而朝廷不必明言支持他,但也不能拖他后腿,一切只当没有发生,且看他北征结局如何。

    要是大胜,朝廷自然要有所表示,大书特书,毕竟这是大明军队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首次对东虏的大反攻,军心可用,民心也可用。要是大败,就数罪并罚,省得其他军将有样学样。至于如何处置,那自然要由天子圣夺了。

    崇祯点头称善。

    熊明遇又道黄龙大败自杀,皮岛明军损失大半,东江镇人心浮动,朝廷必须马上派员前往安抚人心,以免当年毛文龙死后大批明军向东虏投降的事情再次发生。

    崇祯忙问温体仁可有合适人选,温体仁看了眼熊明遇,说了个人选——山东副将沈世奎。

    沈世奎万历二十二年从军,历任备御、游击、参将等职,后于天启年间得罪魏忠贤被罢,崇祯登基后重新启用于山东副将,对山东事务比较熟悉,且有“知兵”美名,曾参于平定莱州白莲教乱,算是一员良将。

    崇祯一时也没有好的人选,熊明遇不敢违抗温体仁,也说沈世奎出任皮岛总兵最是合适,崇祯想了想便答应下来,要兵部马上调沈世奎到皮岛出任总兵官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