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问难
晋国公到。︾
太监尖细的嗓音永远让人那么的不舒服,赵石撇了撇嘴,游目四顾,护卫在太子车驾周遭的,是新建的左右殿卫,搁在女真人那里,其实就是御前侍卫。
看着一个个人高马大,盔明甲亮,其实都是样子货,可以说是皇家仪卫的一部分,专门做给旁人看的。
当然,其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就护在太子殿下车边儿,这些人当中,有自小习武,经过战阵磨练的世家子,也有些专习技击之术的皇家奴仆,这些殿卫军士,才是护卫太子安危的核心。
很快,太子车辇周遭好像一堵堵城墙般的人群分了开来。
殿下宣晋国公入见。
周遭的殿卫军兵好像都长出了一口气,虽然没有人下马,也没有人跪拜,却都将头低了下来,以示对大将军的尊敬。
由太监领着,不一时便来到太子车辇之前。
赵石扫了一眼,心道,果然还是皇家的人会享受,把宫里的床都抬出来了吧?
太子李珀已经起身相迎,赵石躬身施礼,微臣参见殿下。
之后便没了那么多的规矩,太子殿下笑意盈盈,连连招手,国公快请上来入座,学生可是已经等了国公多时了。
崔晋战战兢兢侍立在旁边,见晋国公干脆的再次拱了拱手,一步便踏上了车辇,让满脸谄媚,想要扶上一把的东宫大太监尴尬的缩回了手。
崔晋虽没见过晋国公入宫觐见陛下的时候是个什么情景,但从这番细节处便知道。晋国公在乾元殿上。怕也不会太过注重什么礼节了。
而太子殿下。自称学生,大有熟不拘礼之态,也变相的表明了这一点。
下官见过晋国公。
这是东宫长史崔大人,出身河间崔氏,与国公应该还有些渊源呢。太子李珀笑着引见道。
赵石知道所谓的渊源从哪里来,当年他经吕梁山去草原,后来是太皇太后赵氏命子侄,由崔氏为向导。这才扮作商人去到鞑靼草原,将他招了回来。
河间崔氏这些年,跟太皇太后那边走的很近,而皇后娘娘宫中,也有崔氏女子的身影,当然,河间崔氏想要重现当年辉煌,还早着呢,现在只不过是在大秦稍稍站稳了脚跟而已,他们比蜀人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放下身段,没有太多读书人固有的矜持罢了。
赵石顺势虚搀了一下。微微一笑道:多礼了,原来是故人之后。。。。。。。
太子殿下笑容更盛,这些虚礼,在晋国公这里不用也罢,起来吧。
崔晋开始的时候,听到渊源两个字,后背可是一下出了不少的冷汗,科举案中,他搀和的并不深,但公主府之事,却几乎是他一手操办,将一位风光无限的同年生生碾碎成泥。
这等阴私之事,是为官者的大忌,也可以说一旦传出风声,便是洗刷不掉的污点,心里有鬼,自然心虚。
不过还好,听到了故人之后四个字,他便一下放松了下来,他知道,当年叔父确实跟晋国公有着那么一段同行之谊。
算不得什么交情,但在晋国公威名日显之后,自家那位叔父每每谈起当年,这一段旅程都必不可少,他已经听过几次了,没想到,晋国公却还记得。。。。。想到这个,他的心从惊惧之中活了过来,立马变得滚烫滚烫的了。。。。。。。。
落座,车辇晃动了起来,行程再次继续,而车辇之中的气氛却大有不同。
太子李珀在崔晋面前,甚至可以说是周遭人等面前,并不遮掩自己跟晋国公的亲近,尚显稚嫩的笑声,时不时便能从车辇中传出来。
这也许是吐蕃之行最大的改变了。
很快,热气腾腾的酒菜便摆上了桌儿,旅途之上,能有这番享受,确实不易,怕也就是皇家出行能够如此了,不过显然,太子殿下做出了长谈一番的架势。
本来,太子李珀还准备到了潼关修整一番的间隙,再与赵石深谈,而在京中不好谈论的话题,也就都能摆出来了。
但现在也好,省得夜长梦多。
之前未曾打扰国公,是因国公与妾室同行,怕扰了国公兴致,还望国公不要多心。
太子李珀举起酒撰,赵石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模样,不觉有些好笑,不过,和之前比起来,这孩子确实变了不少。
不过和崔晋这样的人不同,赵石懒得去琢磨这些变化的好坏,成武皇帝比他年纪还小上两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眼前这位要想登上皇位,没有什么变故的话,等个一二十年都是少说着。
而他,也不愿再搀和到皇家的事情里面去了,太子如何如何,对他而言,没多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于是,端起酒杯,跟太子碰了一下,便笑道:殿下见笑了,春天能出来走走,感觉确实不错,我那两个小妾,性子都野,没带过来给殿下见礼,一来呢,身份不对,二来呢,则怕她们不懂规矩,冲撞了殿下,所以还请殿下恕罪。
太子李珀笑着摇头,心道,你那两位妾室,都是胡人公主来的,这天下间比她们身份更尊贵的恐怕没多少,至于规矩,你连父皇都敢惦记着敲打上几下,还谈什么规矩不规矩的了。。。。。。
当然,这样的腹诽也只能在心里叨咕上两句罢了,哈哈一笑,两人共饮了一杯。
闲话两句,喝了两盏,太子李珀脸上便升起了红晕,借着吃菜的工夫,李珀笑着道:此去大同,不能和吐蕃之行般,与老师一路同行,随时听老师教诲,实乃憾事啊。
赵石一听老师这个称呼,就知道正题来了,先套近乎,再说正事,其实皇家子弟谦逊起来,跟当官儿的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于是,他这里嘿嘿一笑,开了句玩笑,殿下言重了,赵石除了能教陛下些拳脚之外,其他可谈不上什么教诲,到是后面那几位老大人,皆乃饱读诗书之人,应该合乎殿下期望才对。
李珀听着就笑,这时才多少露出些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路还长着呢,老大人们恐怕憋了一肚子话想跟学生说,不急不急。
赵石也呵呵笑了起来,点头道:嗯,无趣之事,做来确实不着急。
一大一小,无良的笑声充斥于车辇之中,拿朝中重臣逗乐,把旁边的崔晋瞧的目瞪口呆。
随后,李珀这里叹了口气,皱起一张小脸儿,多少摆出些可怜模样,却不太成功,以小卖小也要工夫的,显然,长于皇家的他,太过生疏了,连旁边的崔晋都忍不住想拿衣袖遮住脸庞才好。
学生这里百无聊赖,却也只能拿无趣之事跟老师说说了。
赵石抿着酒,他向来有逗弄小孩子的恶趣味儿,这会儿就又发作了起来,殿下苦中作乐,应该多找些能书善画的读书人来才对,吟风弄月什么的,微臣可不成,难道殿下想跟微臣练练拳脚?嗯,确实无趣了些。。。。。。。。
崔晋脸上肌肉不由自主的开始抽动,想停都停不下来。
太子李珀也是哭笑不得,练个狗屁的拳脚,去了晋国公府一次,就弄了个鼻青脸肿,寻了御医诊治,也一个多月方好,而且,连母后那里都没敢言声,多憋屈的事情,岂能用无趣来形容?
这会儿他便想起了父皇的叮嘱,跟晋国公打交道,不用绕太多的圈子,那厮多数时候会直来直去让你难以招架,偶尔却也会装糊涂,让人生恼,到不如先发制人。
当然,皇帝陛下的言语不可能这么直白粗浅,但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应该就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太子殿下也不再兜什么圈子,给晋国公找乐儿,正容道:老师说笑了,北地商途往来,牵涉日广,大同边市,乱象日显,朝廷上下,一议再议,却无所决,学生也很为难,所以想问问老师,依老师之见,该当如何?
赵石眯了眯眼睛,心道,这还还真是一个无趣的话题。
不过眼前的这位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却是大秦太子,稍微逗一逗也就算了,好好说话的时候,他也不是不知分寸之人。
沉吟片刻,在心里琢磨了一下措辞,才扫了一眼崔晋,开言道:既然殿下问起,微臣就说两句。。。。。。嗯,崔大人的条陈微臣看了,崔大人应该去过大同吧?
崔晋明显的挺直了身子,瞅了瞅太子李珀,见太子殿下干脆的点了点头,才恭声道:国公明见,成武二年,下官曾随军北上,并在大同滞留了一段时日。
成武二年啊。。。。。。喃喃声中,赵石有些意外的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东宫长史,没想到这位还有着这样的经历,那会儿应该是克太原,下大同,兵荒马乱之际,还能随军北上,不是有着军职,就是读书人所谓的游历了。
不管是哪一条,都让他对这个读书人有些刮目相看了。(未完待续索,!
太监尖细的嗓音永远让人那么的不舒服,赵石撇了撇嘴,游目四顾,护卫在太子车驾周遭的,是新建的左右殿卫,搁在女真人那里,其实就是御前侍卫。
看着一个个人高马大,盔明甲亮,其实都是样子货,可以说是皇家仪卫的一部分,专门做给旁人看的。
当然,其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就护在太子殿下车边儿,这些人当中,有自小习武,经过战阵磨练的世家子,也有些专习技击之术的皇家奴仆,这些殿卫军士,才是护卫太子安危的核心。
很快,太子车辇周遭好像一堵堵城墙般的人群分了开来。
殿下宣晋国公入见。
周遭的殿卫军兵好像都长出了一口气,虽然没有人下马,也没有人跪拜,却都将头低了下来,以示对大将军的尊敬。
由太监领着,不一时便来到太子车辇之前。
赵石扫了一眼,心道,果然还是皇家的人会享受,把宫里的床都抬出来了吧?
太子李珀已经起身相迎,赵石躬身施礼,微臣参见殿下。
之后便没了那么多的规矩,太子殿下笑意盈盈,连连招手,国公快请上来入座,学生可是已经等了国公多时了。
崔晋战战兢兢侍立在旁边,见晋国公干脆的再次拱了拱手,一步便踏上了车辇,让满脸谄媚,想要扶上一把的东宫大太监尴尬的缩回了手。
崔晋虽没见过晋国公入宫觐见陛下的时候是个什么情景,但从这番细节处便知道。晋国公在乾元殿上。怕也不会太过注重什么礼节了。
而太子殿下。自称学生,大有熟不拘礼之态,也变相的表明了这一点。
下官见过晋国公。
这是东宫长史崔大人,出身河间崔氏,与国公应该还有些渊源呢。太子李珀笑着引见道。
赵石知道所谓的渊源从哪里来,当年他经吕梁山去草原,后来是太皇太后赵氏命子侄,由崔氏为向导。这才扮作商人去到鞑靼草原,将他招了回来。
河间崔氏这些年,跟太皇太后那边走的很近,而皇后娘娘宫中,也有崔氏女子的身影,当然,河间崔氏想要重现当年辉煌,还早着呢,现在只不过是在大秦稍稍站稳了脚跟而已,他们比蜀人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放下身段,没有太多读书人固有的矜持罢了。
赵石顺势虚搀了一下。微微一笑道:多礼了,原来是故人之后。。。。。。。
太子殿下笑容更盛,这些虚礼,在晋国公这里不用也罢,起来吧。
崔晋开始的时候,听到渊源两个字,后背可是一下出了不少的冷汗,科举案中,他搀和的并不深,但公主府之事,却几乎是他一手操办,将一位风光无限的同年生生碾碎成泥。
这等阴私之事,是为官者的大忌,也可以说一旦传出风声,便是洗刷不掉的污点,心里有鬼,自然心虚。
不过还好,听到了故人之后四个字,他便一下放松了下来,他知道,当年叔父确实跟晋国公有着那么一段同行之谊。
算不得什么交情,但在晋国公威名日显之后,自家那位叔父每每谈起当年,这一段旅程都必不可少,他已经听过几次了,没想到,晋国公却还记得。。。。。想到这个,他的心从惊惧之中活了过来,立马变得滚烫滚烫的了。。。。。。。。
落座,车辇晃动了起来,行程再次继续,而车辇之中的气氛却大有不同。
太子李珀在崔晋面前,甚至可以说是周遭人等面前,并不遮掩自己跟晋国公的亲近,尚显稚嫩的笑声,时不时便能从车辇中传出来。
这也许是吐蕃之行最大的改变了。
很快,热气腾腾的酒菜便摆上了桌儿,旅途之上,能有这番享受,确实不易,怕也就是皇家出行能够如此了,不过显然,太子殿下做出了长谈一番的架势。
本来,太子李珀还准备到了潼关修整一番的间隙,再与赵石深谈,而在京中不好谈论的话题,也就都能摆出来了。
但现在也好,省得夜长梦多。
之前未曾打扰国公,是因国公与妾室同行,怕扰了国公兴致,还望国公不要多心。
太子李珀举起酒撰,赵石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模样,不觉有些好笑,不过,和之前比起来,这孩子确实变了不少。
不过和崔晋这样的人不同,赵石懒得去琢磨这些变化的好坏,成武皇帝比他年纪还小上两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眼前这位要想登上皇位,没有什么变故的话,等个一二十年都是少说着。
而他,也不愿再搀和到皇家的事情里面去了,太子如何如何,对他而言,没多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于是,端起酒杯,跟太子碰了一下,便笑道:殿下见笑了,春天能出来走走,感觉确实不错,我那两个小妾,性子都野,没带过来给殿下见礼,一来呢,身份不对,二来呢,则怕她们不懂规矩,冲撞了殿下,所以还请殿下恕罪。
太子李珀笑着摇头,心道,你那两位妾室,都是胡人公主来的,这天下间比她们身份更尊贵的恐怕没多少,至于规矩,你连父皇都敢惦记着敲打上几下,还谈什么规矩不规矩的了。。。。。。
当然,这样的腹诽也只能在心里叨咕上两句罢了,哈哈一笑,两人共饮了一杯。
闲话两句,喝了两盏,太子李珀脸上便升起了红晕,借着吃菜的工夫,李珀笑着道:此去大同,不能和吐蕃之行般,与老师一路同行,随时听老师教诲,实乃憾事啊。
赵石一听老师这个称呼,就知道正题来了,先套近乎,再说正事,其实皇家子弟谦逊起来,跟当官儿的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于是,他这里嘿嘿一笑,开了句玩笑,殿下言重了,赵石除了能教陛下些拳脚之外,其他可谈不上什么教诲,到是后面那几位老大人,皆乃饱读诗书之人,应该合乎殿下期望才对。
李珀听着就笑,这时才多少露出些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路还长着呢,老大人们恐怕憋了一肚子话想跟学生说,不急不急。
赵石也呵呵笑了起来,点头道:嗯,无趣之事,做来确实不着急。
一大一小,无良的笑声充斥于车辇之中,拿朝中重臣逗乐,把旁边的崔晋瞧的目瞪口呆。
随后,李珀这里叹了口气,皱起一张小脸儿,多少摆出些可怜模样,却不太成功,以小卖小也要工夫的,显然,长于皇家的他,太过生疏了,连旁边的崔晋都忍不住想拿衣袖遮住脸庞才好。
学生这里百无聊赖,却也只能拿无趣之事跟老师说说了。
赵石抿着酒,他向来有逗弄小孩子的恶趣味儿,这会儿就又发作了起来,殿下苦中作乐,应该多找些能书善画的读书人来才对,吟风弄月什么的,微臣可不成,难道殿下想跟微臣练练拳脚?嗯,确实无趣了些。。。。。。。。
崔晋脸上肌肉不由自主的开始抽动,想停都停不下来。
太子李珀也是哭笑不得,练个狗屁的拳脚,去了晋国公府一次,就弄了个鼻青脸肿,寻了御医诊治,也一个多月方好,而且,连母后那里都没敢言声,多憋屈的事情,岂能用无趣来形容?
这会儿他便想起了父皇的叮嘱,跟晋国公打交道,不用绕太多的圈子,那厮多数时候会直来直去让你难以招架,偶尔却也会装糊涂,让人生恼,到不如先发制人。
当然,皇帝陛下的言语不可能这么直白粗浅,但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应该就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太子殿下也不再兜什么圈子,给晋国公找乐儿,正容道:老师说笑了,北地商途往来,牵涉日广,大同边市,乱象日显,朝廷上下,一议再议,却无所决,学生也很为难,所以想问问老师,依老师之见,该当如何?
赵石眯了眯眼睛,心道,这还还真是一个无趣的话题。
不过眼前的这位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却是大秦太子,稍微逗一逗也就算了,好好说话的时候,他也不是不知分寸之人。
沉吟片刻,在心里琢磨了一下措辞,才扫了一眼崔晋,开言道:既然殿下问起,微臣就说两句。。。。。。嗯,崔大人的条陈微臣看了,崔大人应该去过大同吧?
崔晋明显的挺直了身子,瞅了瞅太子李珀,见太子殿下干脆的点了点头,才恭声道:国公明见,成武二年,下官曾随军北上,并在大同滞留了一段时日。
成武二年啊。。。。。。喃喃声中,赵石有些意外的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东宫长史,没想到这位还有着这样的经历,那会儿应该是克太原,下大同,兵荒马乱之际,还能随军北上,不是有着军职,就是读书人所谓的游历了。
不管是哪一条,都让他对这个读书人有些刮目相看了。(未完待续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