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土地政策
来点掌声吧,给点支持吧,兄弟们,我很容易满足的。
盐边厅、会理州、德昌、永仁、西康等四川与云南的地名在李秉衡办公室的最高机密文档里才能见到,并且每周都有与这些地名相关的文档被更新。
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区联成一片的广大地区一直是李秉衡念念不忘的工业基地所在。
成渝铁路、川汉铁路开建在即,“攀枝花”所在地区的前期准备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与川、滇各个城市的洋灰路也修了几条,石子路也整修了许多,十数家为工程提供原料的基础项目工厂完成了又一次的扩张,洋灰厂、设备全部出自复兴公司的小型炼钢厂、轧钢厂、发电厂、木材厂与煤矿等等。在这荒山野岭、干旱酷热、人烟稀少的河谷地带,熊成基亲自带着一万多士兵与两万多劳力在这里安营扎寨,艰苦训练的同时按照图纸与规划进行着忘我的开发与建设。他们住的是席棚子、“干打垒”,喝的是江河水,吃的是干粮。预计再有半年时间,就能完成原定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前准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
李秉衡一直对这个浩大的工程保持着关注,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让他暗自振奋,这个明面上在开办实业以及开展革命工作的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建设计划,只有他跟温生才两人知道整个规划。
温生才虽无雄才大略,但为人厚道,待人诚恳,又极为仗义,极有胆魄,素来很受人尊敬。况且有李秉衡的绝对信任,依靠初步建立的数家工厂,以及四川矿务总局总办的身份在四川风生水起。并且帮助熊成基与熊克武训练军队,联络会党,发动群众,牢牢的控制了会理六县以及周边地区。
熊成基部占据的地方在满清政府看来不过是个不毛之地,穷山恶水,在几次围剿失败后不但没有对他们的强悍战斗力生出警惕心,继续调集重兵,反而仍然保持原有的分界线,只要革命军不走出这片不毛之地,清军也懒的来理睬。
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片穷山恶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着怎样惊人的变化。
温生才一直牢记着李秉衡的忠告,在这个地区发展农业,按照李秉衡提供的一套方法对该地区进行管理,在大规模开发之前,必须将该地区的民心抓在手里。<<>>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减租计划。将地租限制在当年总收成的三成,如果原来租金高于此的必须降低到这一限额水平上,如果原来租金低于此数的则不准增加。配合减租计划,还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如租期不能随意终止,最短的租期是五年,若佃农没有违反租约,租约到期必须续订等等。
李秉衡对四川很有感情,也曾经研究过四川的人文地理。对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相对处于闭塞的环境非常满意,因为这意味着自给自足,意味着土地改革的相对阻力很小。这里土地肥沃,土地兼并矛盾要低于其他省市。道路不便利,所以商品流通仅限于集镇,一旦开始进行工业开发,大批的劳动力流向工厂,佃户减少,地主为了留住佃户留住劳动力将会对减租减息妥协。
之前也遇到了阻力与困难,但宅心仁厚的温生才并没有利用武力来解决,而是使用了李秉衡交代的绝招。不仅在该地区招募了两万多人进行修路等基础工程建设,而且还兴办了一批工厂。最为关键的是,组织了这两万多人的亲族一起开垦荒地,当初刘乙德亲自带队过来指导对荒地的施肥,以及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深垦,使用了当时最新成果“三系”配套籼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多斤,要是在肥沃的土地上,产量将更加高。
连续收成两次后,该地区立刻沸腾了起来。为了得到这些肥料、农业机械,尤其是种植方法与高产种子,当地的许多地主纷纷找上门来,而温生才唯一的要求就是实行减租减息。反复衡量后,基本上当地的地主士绅都同意了这一政策。
其实这些地主士绅还是大赚特赚的,当时亩产300斤就算是高产的了,如今直接翻了一番还不止,把他们乐的笑开了怀,对温生才在该地区的其他政策也鼎力支持起来。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这个结果与地租比原来大幅下降的事实相结合,使农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四分之一用于改善生活,四分之三用作土地上的追加投入。富足的结果使农民对于减租计划非常感激,无形中对以温生才为首的革命组织深信不疑,始终忠诚于他们的领导。
“四哥,如今我们在这里也扎下了根,接着该实行光华制定的第二步土地改革了吧?”走在忙碌的乡间,方羽生带着欣喜的眼神环顾四周,忍不住问道。
柯越蹲在地上,望着远方正在修筑小型水电站的工程队,眯着眼睛,深深的吸着泥土香,拍了拍手,吐掉嘴里的野草,笑着说道:“估计也差不多了,等光华的指示吧。减租减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地租本身,而是作为整个土地改革政策中的其中一个步骤,是为了进一步实施后面的两个步骤作铺垫。如今在这里的实验很成功,接下来恐怕会水到渠成。等到明年这里的佃农富裕起来,有了些资本,我们后面的两步可以同时实施。我早就向练才(温生才字)建议过了,光华银行、四明银行以及中国通商银行等都开始在重庆以及川西设立分行,就是为了给农民进一步提供贷款,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自从温生才出任四川矿务总局总办后,主持“攀枝花”民政的就是当初李秉衡在南洋看中的政务人才柯越,而方羽生则是方怀恩的儿子,在当地负责土地改革。
柯越排行老四,一开始追随李秉衡与温生才的那几个老兄弟都喜欢叫他四哥,对于李秉衡提出的政策向来不遗余力的推行,并且不断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深受温生才的赏识,与熊成基一个管政一个管军,相得益彰。
在李秉衡的计划中,等到开垦的荒地以及无主土地多了,并且佃农们有了一定的富裕,就将这些土地作为公共田地出售给农民,平均每户允许购买三公顷左右,可以用五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以稻米或现金支付。所厘订的价格若以五年分期付款算,再加上有关的利息、税收、水费及其它费用,比当佃户的那三成租税略低,这就刺激了他们的购买积极性,并且不会对地主士绅造成太大的影响。而这一政策执行一两年就可以实行第三步,按照出售公共田地的价格从地主手中购买他们所有超过三公顷以上的土地,然后转售给佃农。况且他还准备鼓励这些地主士绅兴办实业,给予贷款以及其他支持。
这几步是一环扣一环,逐渐的水到渠成,让农业自然的兴旺起来,只有这样,工业化进程才能自然的没有阻力的展开。中国是个农业国,还是个农业占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矛盾尖锐的国家,四川无疑是最佳的实验场所,一旦在这里成功,在推行全国的过程中,即便有出入,也可以迅速调整,不影响大局。这就是李秉衡的农业战略,从在巴达维亚就开始筹谋,开始布局,实在是出于不决绝农民问题,不解决土地问题,谈什么工业化,谈什么富强都是空的。
柯越等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一直努力的向这一目标靠近。
“光华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啊,不能不有所报答。”在一旁吸烟的周自奇也是当初跟随温生才进川的几个兄弟之一。
对于这点,柯越最有感触,那时的自己性格怪癖,放荡不羁,人又狂傲,到处都待不下去,乃是公认的废人。无奈之下才到南洋想参加革命党,混口饭吃,本以为一直自命不凡的自己被彻底打落尘埃,但李秉衡把他从人堆里捡了出来,委以重任,深信不疑,常常使他感动的热泪盈眶,暗自发誓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我们来了这边一年多了,光华始终没忘记咱们,逢年过节总是送些东西过来,常在信件中提到我们几个的名字,让练才慰问咱们,实在是个有情有义的。练才与他更是兄弟情深,换了别人,才一起待了几个月,一年多不见早生分了,如今又是一国总理,可他还不是照样对练才与我等几个推心置腹?别的不说,只看光华银行的股份当初我们那帮老兄弟人人都有,连我们几个在四川的他都没忘记,足见他是个念旧重情的,这样的英主不跟随我们又去何处安生?”在四川待了这么久,早就收敛起当初的桀骜,变得沉稳起来,一心一意的完成李秉衡的嘱托。
“是啊,眼见着这块不毛之地在我们的手中逐渐的翻天覆地变化起来,南洋那边有怎样的奇迹都是可能的。光华是个干大事的,指不定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出来。我常常庆幸自己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从云南跑出来闯荡,到南洋认识了光华,认识了这帮兄弟。”想到在巴达维亚的日子,两人都是唏嘘不已,仿佛那段日子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幕,永生难忘。
望着西边的夕阳,映红了漫天的晚霞,分外使人怀念过去。几人默默的坐着,心里安静一片,祝福着在南洋奋斗的兄弟们,寄托着几分思念与牵挂。
兄弟们,你们在南洋好吗?
盐边厅、会理州、德昌、永仁、西康等四川与云南的地名在李秉衡办公室的最高机密文档里才能见到,并且每周都有与这些地名相关的文档被更新。
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区联成一片的广大地区一直是李秉衡念念不忘的工业基地所在。
成渝铁路、川汉铁路开建在即,“攀枝花”所在地区的前期准备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与川、滇各个城市的洋灰路也修了几条,石子路也整修了许多,十数家为工程提供原料的基础项目工厂完成了又一次的扩张,洋灰厂、设备全部出自复兴公司的小型炼钢厂、轧钢厂、发电厂、木材厂与煤矿等等。在这荒山野岭、干旱酷热、人烟稀少的河谷地带,熊成基亲自带着一万多士兵与两万多劳力在这里安营扎寨,艰苦训练的同时按照图纸与规划进行着忘我的开发与建设。他们住的是席棚子、“干打垒”,喝的是江河水,吃的是干粮。预计再有半年时间,就能完成原定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前准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
李秉衡一直对这个浩大的工程保持着关注,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让他暗自振奋,这个明面上在开办实业以及开展革命工作的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建设计划,只有他跟温生才两人知道整个规划。
温生才虽无雄才大略,但为人厚道,待人诚恳,又极为仗义,极有胆魄,素来很受人尊敬。况且有李秉衡的绝对信任,依靠初步建立的数家工厂,以及四川矿务总局总办的身份在四川风生水起。并且帮助熊成基与熊克武训练军队,联络会党,发动群众,牢牢的控制了会理六县以及周边地区。
熊成基部占据的地方在满清政府看来不过是个不毛之地,穷山恶水,在几次围剿失败后不但没有对他们的强悍战斗力生出警惕心,继续调集重兵,反而仍然保持原有的分界线,只要革命军不走出这片不毛之地,清军也懒的来理睬。
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片穷山恶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着怎样惊人的变化。
温生才一直牢记着李秉衡的忠告,在这个地区发展农业,按照李秉衡提供的一套方法对该地区进行管理,在大规模开发之前,必须将该地区的民心抓在手里。<<>>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减租计划。将地租限制在当年总收成的三成,如果原来租金高于此的必须降低到这一限额水平上,如果原来租金低于此数的则不准增加。配合减租计划,还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如租期不能随意终止,最短的租期是五年,若佃农没有违反租约,租约到期必须续订等等。
李秉衡对四川很有感情,也曾经研究过四川的人文地理。对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相对处于闭塞的环境非常满意,因为这意味着自给自足,意味着土地改革的相对阻力很小。这里土地肥沃,土地兼并矛盾要低于其他省市。道路不便利,所以商品流通仅限于集镇,一旦开始进行工业开发,大批的劳动力流向工厂,佃户减少,地主为了留住佃户留住劳动力将会对减租减息妥协。
之前也遇到了阻力与困难,但宅心仁厚的温生才并没有利用武力来解决,而是使用了李秉衡交代的绝招。不仅在该地区招募了两万多人进行修路等基础工程建设,而且还兴办了一批工厂。最为关键的是,组织了这两万多人的亲族一起开垦荒地,当初刘乙德亲自带队过来指导对荒地的施肥,以及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深垦,使用了当时最新成果“三系”配套籼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多斤,要是在肥沃的土地上,产量将更加高。
连续收成两次后,该地区立刻沸腾了起来。为了得到这些肥料、农业机械,尤其是种植方法与高产种子,当地的许多地主纷纷找上门来,而温生才唯一的要求就是实行减租减息。反复衡量后,基本上当地的地主士绅都同意了这一政策。
其实这些地主士绅还是大赚特赚的,当时亩产300斤就算是高产的了,如今直接翻了一番还不止,把他们乐的笑开了怀,对温生才在该地区的其他政策也鼎力支持起来。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这个结果与地租比原来大幅下降的事实相结合,使农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四分之一用于改善生活,四分之三用作土地上的追加投入。富足的结果使农民对于减租计划非常感激,无形中对以温生才为首的革命组织深信不疑,始终忠诚于他们的领导。
“四哥,如今我们在这里也扎下了根,接着该实行光华制定的第二步土地改革了吧?”走在忙碌的乡间,方羽生带着欣喜的眼神环顾四周,忍不住问道。
柯越蹲在地上,望着远方正在修筑小型水电站的工程队,眯着眼睛,深深的吸着泥土香,拍了拍手,吐掉嘴里的野草,笑着说道:“估计也差不多了,等光华的指示吧。减租减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地租本身,而是作为整个土地改革政策中的其中一个步骤,是为了进一步实施后面的两个步骤作铺垫。如今在这里的实验很成功,接下来恐怕会水到渠成。等到明年这里的佃农富裕起来,有了些资本,我们后面的两步可以同时实施。我早就向练才(温生才字)建议过了,光华银行、四明银行以及中国通商银行等都开始在重庆以及川西设立分行,就是为了给农民进一步提供贷款,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自从温生才出任四川矿务总局总办后,主持“攀枝花”民政的就是当初李秉衡在南洋看中的政务人才柯越,而方羽生则是方怀恩的儿子,在当地负责土地改革。
柯越排行老四,一开始追随李秉衡与温生才的那几个老兄弟都喜欢叫他四哥,对于李秉衡提出的政策向来不遗余力的推行,并且不断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深受温生才的赏识,与熊成基一个管政一个管军,相得益彰。
在李秉衡的计划中,等到开垦的荒地以及无主土地多了,并且佃农们有了一定的富裕,就将这些土地作为公共田地出售给农民,平均每户允许购买三公顷左右,可以用五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以稻米或现金支付。所厘订的价格若以五年分期付款算,再加上有关的利息、税收、水费及其它费用,比当佃户的那三成租税略低,这就刺激了他们的购买积极性,并且不会对地主士绅造成太大的影响。而这一政策执行一两年就可以实行第三步,按照出售公共田地的价格从地主手中购买他们所有超过三公顷以上的土地,然后转售给佃农。况且他还准备鼓励这些地主士绅兴办实业,给予贷款以及其他支持。
这几步是一环扣一环,逐渐的水到渠成,让农业自然的兴旺起来,只有这样,工业化进程才能自然的没有阻力的展开。中国是个农业国,还是个农业占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矛盾尖锐的国家,四川无疑是最佳的实验场所,一旦在这里成功,在推行全国的过程中,即便有出入,也可以迅速调整,不影响大局。这就是李秉衡的农业战略,从在巴达维亚就开始筹谋,开始布局,实在是出于不决绝农民问题,不解决土地问题,谈什么工业化,谈什么富强都是空的。
柯越等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一直努力的向这一目标靠近。
“光华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啊,不能不有所报答。”在一旁吸烟的周自奇也是当初跟随温生才进川的几个兄弟之一。
对于这点,柯越最有感触,那时的自己性格怪癖,放荡不羁,人又狂傲,到处都待不下去,乃是公认的废人。无奈之下才到南洋想参加革命党,混口饭吃,本以为一直自命不凡的自己被彻底打落尘埃,但李秉衡把他从人堆里捡了出来,委以重任,深信不疑,常常使他感动的热泪盈眶,暗自发誓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我们来了这边一年多了,光华始终没忘记咱们,逢年过节总是送些东西过来,常在信件中提到我们几个的名字,让练才慰问咱们,实在是个有情有义的。练才与他更是兄弟情深,换了别人,才一起待了几个月,一年多不见早生分了,如今又是一国总理,可他还不是照样对练才与我等几个推心置腹?别的不说,只看光华银行的股份当初我们那帮老兄弟人人都有,连我们几个在四川的他都没忘记,足见他是个念旧重情的,这样的英主不跟随我们又去何处安生?”在四川待了这么久,早就收敛起当初的桀骜,变得沉稳起来,一心一意的完成李秉衡的嘱托。
“是啊,眼见着这块不毛之地在我们的手中逐渐的翻天覆地变化起来,南洋那边有怎样的奇迹都是可能的。光华是个干大事的,指不定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出来。我常常庆幸自己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从云南跑出来闯荡,到南洋认识了光华,认识了这帮兄弟。”想到在巴达维亚的日子,两人都是唏嘘不已,仿佛那段日子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幕,永生难忘。
望着西边的夕阳,映红了漫天的晚霞,分外使人怀念过去。几人默默的坐着,心里安静一片,祝福着在南洋奋斗的兄弟们,寄托着几分思念与牵挂。
兄弟们,你们在南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