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幸福的小农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17.三伏天(求订阅收藏)

    当春天在人们的轻声细语中消失得无踪无影,夏天便以火一般的热情把小村点缀。

    火辣辣的阳光从山顶上直直地照『射』下来,山野上各种鲜艳的花朵像小孩子捉『迷』藏般地躲在绿叶丛中,嫩嫩的枝头不知何时又挂上了青涩的果。农村人似乎对夏天特别钟爱,丝毫没有被闷热吓着,相反的,全身上下像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于是,在夏天里,整个村子便一片忙碌,笑声飞扬,激情四『射』,别有一番风味。

    天刚蒙蒙亮,人们早早地被小鸟清脆的歌声叫醒,男人『妇』女扛着锄头下地,孩子跟着大人割草或放牛,老人在家煮饭。一时间,说笑声、吆喝声,伴随着农家院里袅袅升起的蓝『色』炊烟,在村子上空萦绕、回『荡』,人们知道,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com|]

    不一会,太阳便硬朗朗地从天空照『射』下来,以强大的威力炙烤大地。掉在地上的叶子卷起了筒子,禾苗耷拉着叶片,无精打采。猪在圈里喘着粗气,『妇』女们一边喂食一边唠叨:“你看你,这么点热就怕,真是懒猪!”午后,村里人在树荫下睡在凉席上,手摇着蒲扇合会眼打个盹,等到太阳落山后,还得下地去。

    太阳缓缓地从山顶落下,放学归来的孩子跑到小河边,他们三两个一起“扑通”跳进河里,享受大自然的凉意。在地里干活的人,此时在轻轻吹拂的晚风中,尽情享受劳动的快乐:为地里那半人高的玉米除除草,给绿毯般的红薯秧翻翻藤,把地里的花生杀杀虫……直到明月东升,大地铺上银辉,夜幕笼罩山野时,他们敞着黑红的胸膛,踏着弯弯曲曲的小径朝家走。

    回到家,还不能闲着,得去田里看看水,今晚该轮到哪家放水灌田,明晚又是哪家。大家心中有数,从不争吵,懂得谦让。田里灌满水后,他们高兴地下到田里,脚上凉丝丝的,仿佛还能听见秧苗“吱吱”的吮吸声。夜深人静,田里的秧苗便挂满了晶莹『迷』人的『露』珠。

    农村的夏夜,老人摇着扇子,给小孩讲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童话”;女人们围坐在村口,一边乘凉一边拉家常;男人们多半独坐在院头,一边抽烟一边听着村口传来自家女人、孩子的说笑声,他们打心眼里满足。

    夏天,是农村人的希望与梦想,是迈向金『色』秋天、丰收秋天的桥梁!

    孙刚听爸爸说,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入伏了。

    “入伏”的意思是指,进入三伏天,也就是一年四季里最酷热难耐的日子。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天”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热。

    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不过,不少农村人,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会背伏天的饭谱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吃面食这一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入伏的时候,正是春小麦上市之时,也叫“新麦”。新麦磨成面,做热汤面吃,吃完发一身汗,很多“恶月”时积累的“寒湿热邪”(身体因为气候原因产生的不良物质,比如暑气,湿毒之类)可随汗排出。同时,新粮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虽说伏天难挨,不过伏天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一直生长在农村的孙刚,童年对于农耕知之不少,还知道傻吃,以至于小小的年纪,伏天的饭谱背得滚瓜烂。

    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要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早些年除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那时还有句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那时没有蔬菜大棚,也没有反季节蔬菜,农作物倒茬换季,市场上的蔬菜必然有个断档期,不过头伏蔬菜断档并不明显,因此头伏那天要想吃饺子,饺子馅的选择还是挺充裕的。

    老百姓对于吃顿饺子也没有奢望,饺子馅只要有肉有菜就不错了,一般家庭并不要求吃一个肉丸儿馅的,当年管猪肉大葱或猪肉白菜馅的饺子,称之为一个肉丸儿馅的。即便吃一顿素馅饺子也很满足,但不管怎么着,饺子馅也得有蔬菜。

    还没入伏,孙妈就张罗着吃饺子,当然用的是今年的新面。

    孙刚在和面的时候稍微放一点黄豆粉,黄豆粉是大豆炒后去皮、磨制而成的粉末。既能让面团弹『性』更好,又能避免粘连,还能提高饺子皮蛋白质含量,还会提高蛋白质质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饺子馅千万不要做成全肉丸的,肥肉要少。孙刚加入不少菌类、鸡蛋和蔬菜,减少猪肉的比例。

    这样做出来的饺子,口味清淡鲜美,营养价值也更高。再加一两盘凉拌野菜佐餐,加点蒜泥和醋,杀菌又爽口。

    然而到了二伏,市场上的蔬菜明显少了,许多菜车上都是冬瓜和茄子,大家餐桌的蔬菜特别贫乏,经常是煮茄子,外加一个熬冬瓜。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儿时的那个饭谱,不知道这个饭谱诞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创作,这个饭谱能够在二伏和三伏巧妙地避开蔬菜断档。

    实际上二伏是三伏天儿中最热的时段,同时也是人们出汗最多的时候,这时人们的食欲也最差。这时候吃面,农村的主『妇』们大多数都会安排一顿蒜汁儿凉面,很少有人制作热汤面。面一般都是现吃现擀。

    看似简单的蒜汁儿凉面,手艺地道的『妇』女们也会把它搞得丰富多彩。虽说是蒜汁儿凉面,但绝不是仅仅是蒜汁儿一种调料,还有一系列调料咸汤,这是自家腌咸菜时的副产品,咸菜缸里的咸汤在清明前后,都要上火熬一次,咸汤无任何添加剂,并且有着一股咸菜的清香味,吃之前将咸汤放入小碗中,然后倒入辣椒油,也是凉面的必备调料。还有韭菜花、咸菜丝、黄瓜丝、黄瓜条、新下来的红苋菜和醋,再加上嫩蒜头……

    多么苦夏没食欲的人,见到如此丰盛的调料和面码儿,也必然胃口大开,年轻人起码得开它两三碗。

    “三伏烙饼摊鸡蛋”,大概也是由于缺菜想出的辙。三伏毕竟是在立秋之后,不像二伏热得那么邪乎。由于伏天太热,许多家庭都远离烙饼,煮『妇』们没法长时间站在炉前翻饼烙饼,所以只能在立秋以后『操』持这顿烙饼摊鸡蛋。

    饼和鸡蛋固然不错,要再加凉拌蔬菜来搭配,吃起来才过瘾。可以像做春饼一样,多做几种菜式以供选择,还可以准备一点新鲜的蔬菜叶卷在饼里。

    伏天吃有饭谱,喝也有讲究,至于喝什么,家境不同,饮品差别也大。不过多数农村人家,到了伏天这会儿,熬点绿豆汤、做点冰糖雪梨汁水是常有的事。

    同样是喝,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喝法,首先就是这冷却方式的不同,不用电,用天然冰将汤冷却。一般家庭则将汤置入稍小的容器内,再将小容器放入稍大的盆里,盆里注入凉水来“冰镇”。

    放在冰箱里冰着却没了这么个味道。

    过去街上的冷饮品种少价钱贵,村里乡亲舍不得吃,都是半大小子推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以一个木箱子,走村串巷的吆喝,“雪糕,冰棍儿…………”

    小孩子一看见这个,立刻围上来,而且卖冰棍的就专往树荫下有孩子的地方跑,嘴馋的孩子们就缠着妈妈买冰棍,一般大人偶然给孩子买根冰棍,孩子们舍不得大口咬着吃,也搭着凉点,大多数小孩都『舔』着吃,『舔』着『舔』着木头棍『露』出来了,瞬间冰棍掉地下了,孩子大哭。

    家长花几分钱让孩子演了一场冰棍悲剧,自然不甘心,手疾地抄起这剩余的冰棍,找个水龙头把残余的冰棍冲吧冲吧,然后将其塞进号啕大哭的孩子嘴里,其实这会儿塞进的,已经不是冰棍残余了,而是一副良好的“止哭剂”。

    现在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冰箱,就算没有村口还有个小超市,这样孩子想吃就去买,谁手里没有一点儿“私房钱”啊,可是孙刚再也找不到那种甜丝丝、凉浸浸的冰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