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抬嫁妆
217. 抬嫁妆
有人说,哭嫁之所以伤心动情,是因为联想到从小到大,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现在却要远嫁他乡,做人家的人了,怎不叫娘悲从中来啊。《
哭嫁源于何时,没有人说的清楚,可能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出嫁女儿,按理说是一件喜事,新娘的父母及亲朋好友为之高兴还来不及呢,用有“喜”字的成语去赞美婚事,有多少用多少孙刚以为都是恰当和贴切的。
女儿找了个好人家那是“喜从天降”;父母知道女儿交了男友一定会“喜出望外”;三亲四戚为其谈婚论嫁更会“喜笑颜开”;姑娘为了新娘会“喜不自胜”;家庭为了女儿婚嫁必会“喜气洋洋”,亲朋好友送祝福个个会“欢天喜地”。如此的大喜,为什么母女反要在出嫁的时候哭上一阵呢?
哭嫁的来历,据说是从远古开始的。在远古时代,姑娘是不需要嫁出去的,那时叫“访婚”,就是男的到女方家去。但去也是要分时间的,太阳落山才能去,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回去。
久而久之,男人们不愿过着暮去晨归的访婚生活,于是就干脆把女人抢回家中,每当她们被男人抢走时,自然就要用哭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失败与痛苦,这便是哭嫁的原因。
现在哭嫁,肯定早已不是此类原因了,娘在女儿的面前痛苦流涕,女儿在娘的面前失声痛哭,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是一种另样的祝福了。(《7*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送亲的队伍由赵涵的二叔,一个堂弟,还有一个表妹组成的,他们负责把新娘送到婆家。
赵涵被接出来后,她家里的亲人都围上去了,拉着赵涵开始哭了,赵涵娘俩更是哭成一团,迎亲的人都在旁边劝说边拉着走,说些让娘家人放心的话。
来搬嫁妆的人就开始搬嫁妆了,这时会有小孩抱住嫁妆不放,孙刚就要过来给孩子们红包,有时又要给好几个红包这些孩子才肯松手的,那些小的嫁妆都装在装有新稻草的篾筐里挑上了迎亲车。
搬运嫁妆一般是待吃完早饭,也就是说是在9点以后。吃罢早饭,赵涵家的亲戚就把婚嫁物品七手八脚地都搬到客厅边上,分类摆放在一起。
然后,娘家人放起鞭炮,意为准备妥当,可以盘运嫁妆了。
在这时,孙刚依照赵涵家亲戚辈分的高低、亲戚的近疏,分别给亲戚一一鞠躬答谢,礼毕后,方开始盘运嫁妆。(《7*
跟着孙刚来的小伙子们,忙着往楼下搬嫁妆。
盘运嫁妆时,也有讲究。孙刚请来的人盘运婚嫁物品,要由小至大,有前至后,由轻至重,由外至里,还必须一件一件的搬,并一件一件有针对性的说出一句比较压韵的话才能搬走,否则不能搬走。
比如:看见镜子,说上一句“镜子圆又圆,生儿做状元。”,这样你才能把镜子拿走;看见石英钟,编上一句“时钟经常走,幸福最长久”,也可以把钟拿走。
看见被子,可以说“棉被宽又宽,生儿做大官”、也可以说“枕头成双对,生儿做皇帝。”
要搬电冰箱,就必须说与冰箱有关的恭喜话:“家有电冰箱,幸福万年长。”如此等等。
盘运嫁妆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短时间的要一个小时,长时间的需两个多小时,关键就看娘家这边的女客要求高不高,心眼多不多,人心齐不齐,否则,男方的来宾会不停的抢运物品,直至搬完。
新郎到女方家盘运嫁妆,是不能把车开到女方家门口的。如果是那样,视为抢亲,就会遭骂。
因此,孙刚带来的迎亲车队只能停在小区外的路边等待。
在赵涵家盘运嫁妆时,待所有的嫁妆盘理妥当后,会再次燃放鞭炮,鼓乐队会随之敲起锣鼓,吹起小号,欢送嫁妆起运。
嫁妆的搬运,先是由赵涵的亲戚从家门口象征性的送上一程,然后由孙刚请来的朋友肩挑或者肩抬至路边上车。至此,盘运嫁妆的过程才算结束。
现在的人嫁女,也要花上几万块钱。
当然,这是要量力而行的,家境殷实点的就会办得好些,家庭条件差点的就会少办;家庭富裕的,置办的嫁妆就比较高档些,家庭经济稍弱的就会随便一些。
当然,这是要量力而行的,家境殷实点的就会办得好些,家庭条件差点的就会少办;家庭富裕的,置办的嫁妆就比较高档些,家庭经济稍弱的就会随便一些。
总的感觉是,女儿嫁出门,什么都不缺。比如:小的如鸡毛掸子,大的如空调、冰箱等,那是应有尽有。
嫁妆应该由女方置办,但也有部分电器是由男方出资添置的,娶一个新娘,男方要出多少钱给女方家里。
赵爸赵妈给女儿置办的嫁妆,还真是不少。
从家用电器说起,有空调、冰箱、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洗衣机、踏板摩托车等。
从小的生活用品说,有肥皂盒、拖鞋、鞋刷、扫帚等。
从床上用品看,那更是一应具全,铺的、盖的、冬天的、夏天的、暖身的、暖手的,举不胜举。
而厨房用品呢,菜刀锅铲,一样不少,锅碗瓢盆,样样齐全。
说句大实话,除了没有赠送房子,其他的添置相当于给了她一颗完整的心,一个充实的家。
现在嫁女,那真是一个儿女一份情,个个苦煞父母心啊。
虽然很多都用不着,家里都有,但是也是父母的一片心意。
出了县城之后,前面一辆车上,专门安排了一个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
孙刚在迎亲的时候,家里院子里也陆续来了客人。
婚礼现场,花朵、气球、地毯、拱门……
搭手准备婚宴的邻居、帮忙招呼客人的乡亲、围坐在自家院子里的男女老少……乡里乡亲的热闹朝贺不绝于耳。
农村办儿女喜事,要宴请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这是很多年代以来已经固定了的风俗习惯。
有人说,哭嫁之所以伤心动情,是因为联想到从小到大,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现在却要远嫁他乡,做人家的人了,怎不叫娘悲从中来啊。《
哭嫁源于何时,没有人说的清楚,可能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出嫁女儿,按理说是一件喜事,新娘的父母及亲朋好友为之高兴还来不及呢,用有“喜”字的成语去赞美婚事,有多少用多少孙刚以为都是恰当和贴切的。
女儿找了个好人家那是“喜从天降”;父母知道女儿交了男友一定会“喜出望外”;三亲四戚为其谈婚论嫁更会“喜笑颜开”;姑娘为了新娘会“喜不自胜”;家庭为了女儿婚嫁必会“喜气洋洋”,亲朋好友送祝福个个会“欢天喜地”。如此的大喜,为什么母女反要在出嫁的时候哭上一阵呢?
哭嫁的来历,据说是从远古开始的。在远古时代,姑娘是不需要嫁出去的,那时叫“访婚”,就是男的到女方家去。但去也是要分时间的,太阳落山才能去,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回去。
久而久之,男人们不愿过着暮去晨归的访婚生活,于是就干脆把女人抢回家中,每当她们被男人抢走时,自然就要用哭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失败与痛苦,这便是哭嫁的原因。
现在哭嫁,肯定早已不是此类原因了,娘在女儿的面前痛苦流涕,女儿在娘的面前失声痛哭,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是一种另样的祝福了。(《7*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送亲的队伍由赵涵的二叔,一个堂弟,还有一个表妹组成的,他们负责把新娘送到婆家。
赵涵被接出来后,她家里的亲人都围上去了,拉着赵涵开始哭了,赵涵娘俩更是哭成一团,迎亲的人都在旁边劝说边拉着走,说些让娘家人放心的话。
来搬嫁妆的人就开始搬嫁妆了,这时会有小孩抱住嫁妆不放,孙刚就要过来给孩子们红包,有时又要给好几个红包这些孩子才肯松手的,那些小的嫁妆都装在装有新稻草的篾筐里挑上了迎亲车。
搬运嫁妆一般是待吃完早饭,也就是说是在9点以后。吃罢早饭,赵涵家的亲戚就把婚嫁物品七手八脚地都搬到客厅边上,分类摆放在一起。
然后,娘家人放起鞭炮,意为准备妥当,可以盘运嫁妆了。
在这时,孙刚依照赵涵家亲戚辈分的高低、亲戚的近疏,分别给亲戚一一鞠躬答谢,礼毕后,方开始盘运嫁妆。(《7*
跟着孙刚来的小伙子们,忙着往楼下搬嫁妆。
盘运嫁妆时,也有讲究。孙刚请来的人盘运婚嫁物品,要由小至大,有前至后,由轻至重,由外至里,还必须一件一件的搬,并一件一件有针对性的说出一句比较压韵的话才能搬走,否则不能搬走。
比如:看见镜子,说上一句“镜子圆又圆,生儿做状元。”,这样你才能把镜子拿走;看见石英钟,编上一句“时钟经常走,幸福最长久”,也可以把钟拿走。
看见被子,可以说“棉被宽又宽,生儿做大官”、也可以说“枕头成双对,生儿做皇帝。”
要搬电冰箱,就必须说与冰箱有关的恭喜话:“家有电冰箱,幸福万年长。”如此等等。
盘运嫁妆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短时间的要一个小时,长时间的需两个多小时,关键就看娘家这边的女客要求高不高,心眼多不多,人心齐不齐,否则,男方的来宾会不停的抢运物品,直至搬完。
新郎到女方家盘运嫁妆,是不能把车开到女方家门口的。如果是那样,视为抢亲,就会遭骂。
因此,孙刚带来的迎亲车队只能停在小区外的路边等待。
在赵涵家盘运嫁妆时,待所有的嫁妆盘理妥当后,会再次燃放鞭炮,鼓乐队会随之敲起锣鼓,吹起小号,欢送嫁妆起运。
嫁妆的搬运,先是由赵涵的亲戚从家门口象征性的送上一程,然后由孙刚请来的朋友肩挑或者肩抬至路边上车。至此,盘运嫁妆的过程才算结束。
现在的人嫁女,也要花上几万块钱。
当然,这是要量力而行的,家境殷实点的就会办得好些,家庭条件差点的就会少办;家庭富裕的,置办的嫁妆就比较高档些,家庭经济稍弱的就会随便一些。
当然,这是要量力而行的,家境殷实点的就会办得好些,家庭条件差点的就会少办;家庭富裕的,置办的嫁妆就比较高档些,家庭经济稍弱的就会随便一些。
总的感觉是,女儿嫁出门,什么都不缺。比如:小的如鸡毛掸子,大的如空调、冰箱等,那是应有尽有。
嫁妆应该由女方置办,但也有部分电器是由男方出资添置的,娶一个新娘,男方要出多少钱给女方家里。
赵爸赵妈给女儿置办的嫁妆,还真是不少。
从家用电器说起,有空调、冰箱、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洗衣机、踏板摩托车等。
从小的生活用品说,有肥皂盒、拖鞋、鞋刷、扫帚等。
从床上用品看,那更是一应具全,铺的、盖的、冬天的、夏天的、暖身的、暖手的,举不胜举。
而厨房用品呢,菜刀锅铲,一样不少,锅碗瓢盆,样样齐全。
说句大实话,除了没有赠送房子,其他的添置相当于给了她一颗完整的心,一个充实的家。
现在嫁女,那真是一个儿女一份情,个个苦煞父母心啊。
虽然很多都用不着,家里都有,但是也是父母的一片心意。
出了县城之后,前面一辆车上,专门安排了一个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
孙刚在迎亲的时候,家里院子里也陆续来了客人。
婚礼现场,花朵、气球、地毯、拱门……
搭手准备婚宴的邻居、帮忙招呼客人的乡亲、围坐在自家院子里的男女老少……乡里乡亲的热闹朝贺不绝于耳。
农村办儿女喜事,要宴请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这是很多年代以来已经固定了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