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白杆兵的惨败(1)
历史上的白杆兵,是很有名气的,他们最先出名,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平播之战,当时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九个苗族部落反叛,朝廷派大军前去剿灭,播州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居多,白杆兵适应山地作战,常常翻越崇山峻岭,出其不意,给予叛军沉重的打击。令白杆兵名声大震的是浑河血战,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浑河血战的背景不一般了,明军经历了萨尔浒大战,畏惧后金鞑子,根本不干迎战,这样的情况下,白杆兵主动渡过浑河,与后金鞑子展开血战,杀死后金鞑子数千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
之后的收复四城之战,就是锦上添花了。
白杆兵遭遇惨败,是在崇祯十七年,败于张献忠的手下,三万白杆兵全军覆没,唯有秦良玉单人单马逃出来了。
不过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张献忠命丧江宁营的麾下,按说白杆兵不会有这等的遭遇了。
苏天成开始担心了,难道说这世界上真的有宿命论,难道说白杆兵真的要遭遇到惨败,乃至于全军覆没吗。
这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搏杀,一面是精心准备的流寇,一面是仓促进攻的白杆兵,两军人数悬殊过大,白杆兵的驻地在重庆忠县,离开忠县到夔州府达州和东乡、新宁一带去作战,没有群众基础,就算是骁勇,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战斗力。
就算是江宁营全面展开攻击,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面对熟悉地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流寇,除非江宁营有着人数上面的绝对优势,可惜这一点是不存在的。
人民战争的力量。苏天成是非常清楚的。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够是暗自祈祷,秦良玉和马祥麟两人千万不要有什么意外,否则自己还真的是良心上过不去了。
秦良玉率领两万六千白杆兵,已经进入了夔州府的新宁一带了。
回到达州之后,马祥麟已经准备好了。白杆兵整装待发,就等秦良玉的命令了。
出发之前,秦良玉也仔细思索了苏天成所说的话语,虽然有些道理,但征伐历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几乎都带有冒险和赌博的成分,白杆兵经历了那么多的战斗,特别是在浑河之战的时候,明知道没有胜算。但还是义无返顾,军士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所以,秦良玉还是做出来了决定,大举进攻流寇。
苏天成总督五省军务,按说这样的行动,必须要禀报的,可秦良玉一意孤行,想着用事实来说话。就算是搏杀之后,遭遇到惩罚。也心甘情愿。
大军出发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春季总是多雨的,而且下起来就是好几天的时间,白杆兵早就适应了这样的天气,没有慢下来。
离开忠县。刚刚进入夔州府武宁的时候,白杆兵就遇到了小股的流寇。
双方交手的过程中,流寇显然是没有什么防备,落荒而逃,沿着梁山的方向。朝着新宁逃去,秦良玉很是兴奋,命令大军紧追不舍,一定要不断剿灭流寇。
追击持续了四天的时间。
这期间,白杆兵的行军速度大为加快,有些时候,甚至来不及侦查周围的情况。
秦良玉指挥过多次的战斗,有着不一般的自信,这一次白杆兵几乎是倾巢出动了,接近三万大军,就是流寇悉数来进攻,也是能够抵挡的,加之作为前锋的马祥麟,不断的摧毁小股的流寇,性情慢慢背挑动起来了。
两个主帅都没有想到观察地形和戒备的事情。
这是他们高度自信的表示,毕竟长期在四川生活,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可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自信,一步步将他们带进了深渊里面。
大军到达新宁之后,终于遇见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流寇,对方大约有两千多人,这比起沿路遇见的几十人或者是百来人的小股流寇,情况肯定是不一样了。
马祥麟随即率领先头部队,展开了进攻。
但这一股的流寇,战斗力不一般了,很是顽强,而且轻易打不垮,马祥麟率领的先头部队,足有五千人,可对付这两千人,居然遭遇了困难,这与战场的地形有着很大的关系,四周都是高山,道路狭窄,大军不能够展开。
双方僵持了一天。
流寇最终还是朝着达州的方向撤退了。
马祥麟暴跳如雷,好不容易有了战机,却眼睁睁的看着消失了,流寇就是不愿意和自己正面作战。
带领中军的秦良玉,命令身边的亲兵,给马祥麟带去了命令,追击逃窜的流寇,不要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马祥麟作战勇猛,有勇有谋,读过不少书,按说是应该冷静下来的,至少要稍微分析一下,为什么沿路都是这样的情况,流寇似乎在指引着白杆兵前进的方向,从武宁开始,连续五天的时间过去了,白杆兵都是跟着小股的流寇追击,来不及侦查情况,甚至来不及做出来相应的部署。
可惜马祥麟长时间征战,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按照母亲秦良玉的作战部署实施的,真正个人考虑的时间不多,战场的厮杀,容易让人的脑子变得简单。
马祥麟没有做任何的考虑,就展开了追击。
一天之后,马祥麟带领的先头部队,进入了达州的地界。
连续的追击,连续的强行军,铁打的人也会感觉到劳累,白杆兵先头部队的五千人,已经是疲惫不堪,强撑支持了。
马祥麟没有考虑到这些,一路上都是在催促军士加快速度。
进入达州之后,部队的速度有些慢下来了。
马祥麟感觉到不满意了,在他看来,军士疲劳不堪,被追击的流寇,应该是更加的劳累的,只要大家一鼓作气,追上了逃跑的流寇,一定能够战败流寇,取得胜利的。
马祥麟忽略了一个事实,白杆兵从忠县出发,来到达州,已经行军一千五百多里地了,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军士的体力急剧下降,战斗力大大减弱了。
秦良玉率领的中军,好不到哪里去,行军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令人不明白的是,白杆兵去年才遭遇了惨败,折损八千多人,虽然说是因为情报的泄露,还有部分卫所军士的哗变,致使白杆兵中了埋伏,遭遇了惨败,但那样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时时刻刻需要注意的,再次遭遇到流寇的时候,秦良玉和马祥麟都是要高度警惕的,至少需要分析周围的环境,做出来一定的部署,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就是没有考虑到。
或许是沿路追击,最大限度的激发了秦良玉和马祥麟的斗志,他们自信的认为,白杆兵倾巢出击,这么多的军士,对手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能够一举包围白杆兵的,再说了,流寇毕竟是匪类,哪里有那么大的底气。
达州位于四川东部,被誉为巴人故里,相对于重庆忠县等地方来说,达州的地形还是有些特殊的地方,这里有高山,也有平缓的地带,整体来说,达州北部山高林密,典型的山区,较为荒凉,中南部地势平缓,有些平原的味道。
马祥麟率领的先头部队,朝着中南部地区而去。
一路上的地势平坦了很多,军士也感觉轻松很多了,道路开始宽阔起来了,四周能够见到的百姓也慢慢多起来。
马祥麟沿路询问百姓情况,被询问的百姓,得知来到达州的是白杆兵的时候,眼神很是奇怪,好像有些不理解的意思,这一切,马祥麟都没有注意。
从忠县出发的时候,白杆兵一直都没有联系过官府,到了达州,按说应该和官府联系的,至少要通报情报,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但秦良玉没有这样做。
这一次的征伐,秦良玉没有禀报,擅自做主,本来就违反了规定,四川境内的各级官府,包括诸多的官吏,都知道江宁营进入了四川,负责剿灭流寇,一切的事情,都是总督苏天成大人负责,牵涉到战事,需要有苏天成的军令,秦良玉手里没有苏天成的命令,去联系官府,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秦良玉是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这个职务不小了,二品的武官,但大明历来是文贵武轻,文官的地位高很多的,何况秦良玉是土司出身,更加的被那些知府知州看不起了,加之女人本来就是受到轻视的,要不是崇祯皇上特别奖励和接见过秦良玉,估计各地官府,根本不会理会这个土司出身的总兵官。
此中的情况,秦良玉都是清楚的,所以说,她不会去麻烦当地官府,再说了,白杆兵需要获得一次大的胜利,可以报仇,也可以用事实惊醒苏天成。
白杆兵先头部队和中军之间,距离一天左右的路途,这点距离不算什么,要是加快速度,半天之内,大军就能够会和的。
两军之间,有不少的传令使,来回奔波,通报情况,传达命令,所以说,在秦良玉看来,先头部队和在自己身边差不多的,再说了,马祥麟骁勇善战,战场上,身先士卒,能够处理诸多的危险情况。(未完待续。。)
之后的收复四城之战,就是锦上添花了。
白杆兵遭遇惨败,是在崇祯十七年,败于张献忠的手下,三万白杆兵全军覆没,唯有秦良玉单人单马逃出来了。
不过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张献忠命丧江宁营的麾下,按说白杆兵不会有这等的遭遇了。
苏天成开始担心了,难道说这世界上真的有宿命论,难道说白杆兵真的要遭遇到惨败,乃至于全军覆没吗。
这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搏杀,一面是精心准备的流寇,一面是仓促进攻的白杆兵,两军人数悬殊过大,白杆兵的驻地在重庆忠县,离开忠县到夔州府达州和东乡、新宁一带去作战,没有群众基础,就算是骁勇,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战斗力。
就算是江宁营全面展开攻击,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面对熟悉地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流寇,除非江宁营有着人数上面的绝对优势,可惜这一点是不存在的。
人民战争的力量。苏天成是非常清楚的。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够是暗自祈祷,秦良玉和马祥麟两人千万不要有什么意外,否则自己还真的是良心上过不去了。
秦良玉率领两万六千白杆兵,已经进入了夔州府的新宁一带了。
回到达州之后,马祥麟已经准备好了。白杆兵整装待发,就等秦良玉的命令了。
出发之前,秦良玉也仔细思索了苏天成所说的话语,虽然有些道理,但征伐历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几乎都带有冒险和赌博的成分,白杆兵经历了那么多的战斗,特别是在浑河之战的时候,明知道没有胜算。但还是义无返顾,军士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所以,秦良玉还是做出来了决定,大举进攻流寇。
苏天成总督五省军务,按说这样的行动,必须要禀报的,可秦良玉一意孤行,想着用事实来说话。就算是搏杀之后,遭遇到惩罚。也心甘情愿。
大军出发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春季总是多雨的,而且下起来就是好几天的时间,白杆兵早就适应了这样的天气,没有慢下来。
离开忠县。刚刚进入夔州府武宁的时候,白杆兵就遇到了小股的流寇。
双方交手的过程中,流寇显然是没有什么防备,落荒而逃,沿着梁山的方向。朝着新宁逃去,秦良玉很是兴奋,命令大军紧追不舍,一定要不断剿灭流寇。
追击持续了四天的时间。
这期间,白杆兵的行军速度大为加快,有些时候,甚至来不及侦查周围的情况。
秦良玉指挥过多次的战斗,有着不一般的自信,这一次白杆兵几乎是倾巢出动了,接近三万大军,就是流寇悉数来进攻,也是能够抵挡的,加之作为前锋的马祥麟,不断的摧毁小股的流寇,性情慢慢背挑动起来了。
两个主帅都没有想到观察地形和戒备的事情。
这是他们高度自信的表示,毕竟长期在四川生活,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可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自信,一步步将他们带进了深渊里面。
大军到达新宁之后,终于遇见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流寇,对方大约有两千多人,这比起沿路遇见的几十人或者是百来人的小股流寇,情况肯定是不一样了。
马祥麟随即率领先头部队,展开了进攻。
但这一股的流寇,战斗力不一般了,很是顽强,而且轻易打不垮,马祥麟率领的先头部队,足有五千人,可对付这两千人,居然遭遇了困难,这与战场的地形有着很大的关系,四周都是高山,道路狭窄,大军不能够展开。
双方僵持了一天。
流寇最终还是朝着达州的方向撤退了。
马祥麟暴跳如雷,好不容易有了战机,却眼睁睁的看着消失了,流寇就是不愿意和自己正面作战。
带领中军的秦良玉,命令身边的亲兵,给马祥麟带去了命令,追击逃窜的流寇,不要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马祥麟作战勇猛,有勇有谋,读过不少书,按说是应该冷静下来的,至少要稍微分析一下,为什么沿路都是这样的情况,流寇似乎在指引着白杆兵前进的方向,从武宁开始,连续五天的时间过去了,白杆兵都是跟着小股的流寇追击,来不及侦查情况,甚至来不及做出来相应的部署。
可惜马祥麟长时间征战,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按照母亲秦良玉的作战部署实施的,真正个人考虑的时间不多,战场的厮杀,容易让人的脑子变得简单。
马祥麟没有做任何的考虑,就展开了追击。
一天之后,马祥麟带领的先头部队,进入了达州的地界。
连续的追击,连续的强行军,铁打的人也会感觉到劳累,白杆兵先头部队的五千人,已经是疲惫不堪,强撑支持了。
马祥麟没有考虑到这些,一路上都是在催促军士加快速度。
进入达州之后,部队的速度有些慢下来了。
马祥麟感觉到不满意了,在他看来,军士疲劳不堪,被追击的流寇,应该是更加的劳累的,只要大家一鼓作气,追上了逃跑的流寇,一定能够战败流寇,取得胜利的。
马祥麟忽略了一个事实,白杆兵从忠县出发,来到达州,已经行军一千五百多里地了,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军士的体力急剧下降,战斗力大大减弱了。
秦良玉率领的中军,好不到哪里去,行军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令人不明白的是,白杆兵去年才遭遇了惨败,折损八千多人,虽然说是因为情报的泄露,还有部分卫所军士的哗变,致使白杆兵中了埋伏,遭遇了惨败,但那样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时时刻刻需要注意的,再次遭遇到流寇的时候,秦良玉和马祥麟都是要高度警惕的,至少需要分析周围的环境,做出来一定的部署,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就是没有考虑到。
或许是沿路追击,最大限度的激发了秦良玉和马祥麟的斗志,他们自信的认为,白杆兵倾巢出击,这么多的军士,对手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能够一举包围白杆兵的,再说了,流寇毕竟是匪类,哪里有那么大的底气。
达州位于四川东部,被誉为巴人故里,相对于重庆忠县等地方来说,达州的地形还是有些特殊的地方,这里有高山,也有平缓的地带,整体来说,达州北部山高林密,典型的山区,较为荒凉,中南部地势平缓,有些平原的味道。
马祥麟率领的先头部队,朝着中南部地区而去。
一路上的地势平坦了很多,军士也感觉轻松很多了,道路开始宽阔起来了,四周能够见到的百姓也慢慢多起来。
马祥麟沿路询问百姓情况,被询问的百姓,得知来到达州的是白杆兵的时候,眼神很是奇怪,好像有些不理解的意思,这一切,马祥麟都没有注意。
从忠县出发的时候,白杆兵一直都没有联系过官府,到了达州,按说应该和官府联系的,至少要通报情报,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但秦良玉没有这样做。
这一次的征伐,秦良玉没有禀报,擅自做主,本来就违反了规定,四川境内的各级官府,包括诸多的官吏,都知道江宁营进入了四川,负责剿灭流寇,一切的事情,都是总督苏天成大人负责,牵涉到战事,需要有苏天成的军令,秦良玉手里没有苏天成的命令,去联系官府,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秦良玉是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这个职务不小了,二品的武官,但大明历来是文贵武轻,文官的地位高很多的,何况秦良玉是土司出身,更加的被那些知府知州看不起了,加之女人本来就是受到轻视的,要不是崇祯皇上特别奖励和接见过秦良玉,估计各地官府,根本不会理会这个土司出身的总兵官。
此中的情况,秦良玉都是清楚的,所以说,她不会去麻烦当地官府,再说了,白杆兵需要获得一次大的胜利,可以报仇,也可以用事实惊醒苏天成。
白杆兵先头部队和中军之间,距离一天左右的路途,这点距离不算什么,要是加快速度,半天之内,大军就能够会和的。
两军之间,有不少的传令使,来回奔波,通报情况,传达命令,所以说,在秦良玉看来,先头部队和在自己身边差不多的,再说了,马祥麟骁勇善战,战场上,身先士卒,能够处理诸多的危险情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