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登州和莱州
去年九月份的时候,苏天成曾经到登州和莱州,那个时候,这里给他的印象就是人间地狱,就在苏天成离开登州和莱州的时候,这里也还在建设的过程中,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战斗的痕迹都是存在的。
接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苏天成再次来到登州的时候,他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距离登州府城还有十来里地的时候,气氛就完全不同了,官道上面,可以看见很多的老百姓,都是匆匆赶往府城的,这些老百姓的神情是怡然的,很少看见愁苦,赶往府城去,肯定是要做什么事情的,登州府城的建设尚未完成,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建设的地方,春节过去了,估计这些老百姓,都是赶去做事情的,马上就是春耕时节了,这期间空闲的时间不多,能够挣到一些银子,总归是不错的。
登州府城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了,扩建之后的登州府城,距离蓬莱城仅仅相隔不足三里地,实际上,蓬莱城池,已经融合为登州府城的一部分了,这也是符合苏天成的想法的,水师驻扎在蓬莱城池,这里将成为他组建和训练水师的重要据点。
登州府城,分为了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了,内城也就是原来的登州府城,修建了城墙,高度两米左右,还没有彻底完工,一些人依旧在不断的进行修缮,外城的面积,超过了内城,内城和外城的街道,都是整齐划一的,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为了四条主要的街道,在四条大街的基础上。修建了其他的街道。
城内的人很多,算得上是熙熙攘攘了。
督师府修建在以前登州府城的位置,登州府衙,修建在距离督师府五百米左右的南面,这是邓辉的主意,邓辉认为。登州府城之内,风水最好的地方,就是府衙所在地了,这里必须修建督师府,府衙搬到旁边去。
督师府的格局,与宁远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面积大一些了,特别是后院。建设的特别的精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栽种了不少的花草树木,进去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很好的,后院是独立的,也就是供苏天成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中院修建了不少的厢房。这些都是供督师府官吏住宿的,前院主要是办公地点。
一路上。邓辉都在介绍登州府重建的情况。
春节之前,大量的人员开始迁入到登州和莱州,这些人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江宁营将士家人的亲戚,以前他们就是跟随的,因为江宁营将士不一般的待遇,能够养活家人。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事情做,加之他们对江宁营,有着充足的信心,在江宁营将士的家人搬迁到登州和莱州之后,也跟随过来了。令苏天成感觉到意外的是,很多白杆兵的家人,也跟随到登州和莱州了。
第二类是商贾,不少的商贾,索性将全家都搬迁到登州和莱州了,商人逐利,到了登州和莱州,不仅仅可以做生意,还能够得到部分的土地,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再说了,做生意的商贾,非常清楚,跟随江宁营是能够赚银子的,江宁营驻扎的地方,意味着治安情况良好,意味着生意兴隆。
第三类是从河南、陕西以及四川等地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以前都与江宁营有一些的交集,得知了消息之后,举家携口来到了登州和莱州。
截止正月末,登州和莱州统计的人口超过了百万人,其中登州六十余万,莱州四十余万,这个人口的数目,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规模,接近了全盛时期的人口情况。
春节期间,登州和莱州的各级官府,包括所有的官吏,根本是没有时间休息的,他们需要对人口登记造册,同时需要划分好所有的土地,按照朝廷的要求,制作出来了鱼鳞册,给来到登州和莱州的百姓,发放土地契约证书,当然,发放土地契约证书的同时,也就明确了这些人的身份,从这一刻开始,这些人就是登州和莱州府管辖的老百姓了。
这个过程很是顺利,邓辉、蓝桥正以及刘崇三、柳敬亭等人,本来以为,发放土地契约证书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人找到官府,拿出来以前的土地契约证书,说某处的土地是自己的,可惜各级的官府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多尔衮对登州和莱州的肆掠,是异常残酷和令人发指的,原来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不管是士绅富户,还是寻常百姓,都没有能够躲过后金鞑子的毒手。
二月初七,蓝桥正和柳敬亭赶到了登州府城。
他们汇报了莱州的情况,和登州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邓辉和蓝桥正也说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登州和莱州的土地不多了,他们的意思,还是要留下来一部分的官田,这些官田,归属江宁营所有,抱着这个目的,登州和莱州的各级官府,都留下了一些比较好的耕地。
这是明朝的管理,比较好的土地,以前都是属于卫所的,军户在这些土地上面耕作,收获的粮食,用来养活卫所军士。
邓辉和蓝桥正等人也明白,江宁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将士全部都是招募制度,不存在所谓的军户了,都是老百姓,不过他们商议之后,还是觉得,有必要留下来一部分的土地,官府和江宁营都需要掌握一些的。
土地的问题,苏天成早就考虑过的,大明内地的土地兼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士绅富户手里的银两,没有地方用,唯一能够投资的地方,就是土地,所以说,大量的土地到了士绅富户的手里,这就导致朝廷的收入越来越少,财富朝着士绅富户集中,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无法上缴赋税,拥有土地的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矛盾集中到一定的程度,爆发出来之后,就是王朝的覆灭,一个新的王朝诞生,经过几百年之后,再一次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贫富差别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可能消除的,若是要违背这样的基本规律,要求均贫富,那就是自取灭亡,社会就要乱套,政权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这样,哪怕在几百年之后,也是这样,但有一个原则,不管贫富差距多大,赋税必须要相对公平,富裕的人多纳税,贫穷的人少纳税甚至是不纳税,政府拿出来一部分的钱财,救济贫困人口,社会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才有可能进步的。
所以说,苏天成不需要特别去关心土地兼并的问题,他需要做到的,是重新明确赋税,也就是说,在登州、莱州和青州这三个地方,赋税和朝廷的规定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商贸税,这是苏天成关注的重点,土地上面只有那么多的收入,不要去盘剥,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手里有银子了,商贸才有可能发展起来的。
这个要求,苏天成早就提出来了。
所以说,邓辉和蓝桥正等人,汇报了登州和莱州的建设情况之后,苏天成就开始关心赋税的定制情况了。
邓辉和蓝桥正拿出来的方案,是按照三十抽一的方案,具体到了很多的细节,包括对于食盐、铁器等专营商品的限制等等,很是详尽,至于说农业方面的税收,和朝廷的规定是完全一样的,登州和莱州可以免税五年,这五年的收入,全部都归府州县各级官府得到了。
苏天成对这个方案,很是满意,不过他提出来了几个原则性的改变,商贸税收,按照二十抽一的标准执行,放到几百年之后,也就是百分之五的税收,这是没有什么难题的,商贾也是能够承受的,农业上面的税收,按照二十五抽一的原则执行,也就是百分之四的赋税,这比较朝廷定下的稍微高一些,老百姓也是能够承受的。
至于说其他的方面的细节,按照这两个原则来进行改动。
邓辉和蓝桥正等人,都是清楚的,登州和莱州,包括青州,制定的赋税政策,与朝廷的不一样,可以说是远远高于朝廷的标准,这说明了三个地方,与其余地方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一切的事情,都是苏天成直接表态,官府按照苏天成的要求去执行,朝廷定下的政策,还需要结合这里的实际情况。
这个做法是非常大胆的,若是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知晓了,一定会大做文章的,不过在朝廷里面,想着能够扳倒苏天成的官员,暂时还不存在,除非是皇上下狠心了。
邓辉和蓝桥正,当然是按照苏天成的要求来做的,其余的他们不会理会,他们很清楚,只要按照苏天成说的办,登州、莱州和青州,将会飞速的发展,若干年之后,繁华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南直隶的。
至于说这里面存在的危险,苏天成肯定考虑过了,他们不需要担忧,也许登州、莱州和青州,若干年之后,地位也会完全不同的。(未完待续。。)
接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苏天成再次来到登州的时候,他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距离登州府城还有十来里地的时候,气氛就完全不同了,官道上面,可以看见很多的老百姓,都是匆匆赶往府城的,这些老百姓的神情是怡然的,很少看见愁苦,赶往府城去,肯定是要做什么事情的,登州府城的建设尚未完成,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建设的地方,春节过去了,估计这些老百姓,都是赶去做事情的,马上就是春耕时节了,这期间空闲的时间不多,能够挣到一些银子,总归是不错的。
登州府城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了,扩建之后的登州府城,距离蓬莱城仅仅相隔不足三里地,实际上,蓬莱城池,已经融合为登州府城的一部分了,这也是符合苏天成的想法的,水师驻扎在蓬莱城池,这里将成为他组建和训练水师的重要据点。
登州府城,分为了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了,内城也就是原来的登州府城,修建了城墙,高度两米左右,还没有彻底完工,一些人依旧在不断的进行修缮,外城的面积,超过了内城,内城和外城的街道,都是整齐划一的,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为了四条主要的街道,在四条大街的基础上。修建了其他的街道。
城内的人很多,算得上是熙熙攘攘了。
督师府修建在以前登州府城的位置,登州府衙,修建在距离督师府五百米左右的南面,这是邓辉的主意,邓辉认为。登州府城之内,风水最好的地方,就是府衙所在地了,这里必须修建督师府,府衙搬到旁边去。
督师府的格局,与宁远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面积大一些了,特别是后院。建设的特别的精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栽种了不少的花草树木,进去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很好的,后院是独立的,也就是供苏天成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中院修建了不少的厢房。这些都是供督师府官吏住宿的,前院主要是办公地点。
一路上。邓辉都在介绍登州府重建的情况。
春节之前,大量的人员开始迁入到登州和莱州,这些人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江宁营将士家人的亲戚,以前他们就是跟随的,因为江宁营将士不一般的待遇,能够养活家人。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事情做,加之他们对江宁营,有着充足的信心,在江宁营将士的家人搬迁到登州和莱州之后,也跟随过来了。令苏天成感觉到意外的是,很多白杆兵的家人,也跟随到登州和莱州了。
第二类是商贾,不少的商贾,索性将全家都搬迁到登州和莱州了,商人逐利,到了登州和莱州,不仅仅可以做生意,还能够得到部分的土地,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再说了,做生意的商贾,非常清楚,跟随江宁营是能够赚银子的,江宁营驻扎的地方,意味着治安情况良好,意味着生意兴隆。
第三类是从河南、陕西以及四川等地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以前都与江宁营有一些的交集,得知了消息之后,举家携口来到了登州和莱州。
截止正月末,登州和莱州统计的人口超过了百万人,其中登州六十余万,莱州四十余万,这个人口的数目,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规模,接近了全盛时期的人口情况。
春节期间,登州和莱州的各级官府,包括所有的官吏,根本是没有时间休息的,他们需要对人口登记造册,同时需要划分好所有的土地,按照朝廷的要求,制作出来了鱼鳞册,给来到登州和莱州的百姓,发放土地契约证书,当然,发放土地契约证书的同时,也就明确了这些人的身份,从这一刻开始,这些人就是登州和莱州府管辖的老百姓了。
这个过程很是顺利,邓辉、蓝桥正以及刘崇三、柳敬亭等人,本来以为,发放土地契约证书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人找到官府,拿出来以前的土地契约证书,说某处的土地是自己的,可惜各级的官府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多尔衮对登州和莱州的肆掠,是异常残酷和令人发指的,原来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不管是士绅富户,还是寻常百姓,都没有能够躲过后金鞑子的毒手。
二月初七,蓝桥正和柳敬亭赶到了登州府城。
他们汇报了莱州的情况,和登州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邓辉和蓝桥正也说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登州和莱州的土地不多了,他们的意思,还是要留下来一部分的官田,这些官田,归属江宁营所有,抱着这个目的,登州和莱州的各级官府,都留下了一些比较好的耕地。
这是明朝的管理,比较好的土地,以前都是属于卫所的,军户在这些土地上面耕作,收获的粮食,用来养活卫所军士。
邓辉和蓝桥正等人也明白,江宁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将士全部都是招募制度,不存在所谓的军户了,都是老百姓,不过他们商议之后,还是觉得,有必要留下来一部分的土地,官府和江宁营都需要掌握一些的。
土地的问题,苏天成早就考虑过的,大明内地的土地兼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士绅富户手里的银两,没有地方用,唯一能够投资的地方,就是土地,所以说,大量的土地到了士绅富户的手里,这就导致朝廷的收入越来越少,财富朝着士绅富户集中,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无法上缴赋税,拥有土地的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矛盾集中到一定的程度,爆发出来之后,就是王朝的覆灭,一个新的王朝诞生,经过几百年之后,再一次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贫富差别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可能消除的,若是要违背这样的基本规律,要求均贫富,那就是自取灭亡,社会就要乱套,政权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这样,哪怕在几百年之后,也是这样,但有一个原则,不管贫富差距多大,赋税必须要相对公平,富裕的人多纳税,贫穷的人少纳税甚至是不纳税,政府拿出来一部分的钱财,救济贫困人口,社会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才有可能进步的。
所以说,苏天成不需要特别去关心土地兼并的问题,他需要做到的,是重新明确赋税,也就是说,在登州、莱州和青州这三个地方,赋税和朝廷的规定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商贸税,这是苏天成关注的重点,土地上面只有那么多的收入,不要去盘剥,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手里有银子了,商贸才有可能发展起来的。
这个要求,苏天成早就提出来了。
所以说,邓辉和蓝桥正等人,汇报了登州和莱州的建设情况之后,苏天成就开始关心赋税的定制情况了。
邓辉和蓝桥正拿出来的方案,是按照三十抽一的方案,具体到了很多的细节,包括对于食盐、铁器等专营商品的限制等等,很是详尽,至于说农业方面的税收,和朝廷的规定是完全一样的,登州和莱州可以免税五年,这五年的收入,全部都归府州县各级官府得到了。
苏天成对这个方案,很是满意,不过他提出来了几个原则性的改变,商贸税收,按照二十抽一的标准执行,放到几百年之后,也就是百分之五的税收,这是没有什么难题的,商贾也是能够承受的,农业上面的税收,按照二十五抽一的原则执行,也就是百分之四的赋税,这比较朝廷定下的稍微高一些,老百姓也是能够承受的。
至于说其他的方面的细节,按照这两个原则来进行改动。
邓辉和蓝桥正等人,都是清楚的,登州和莱州,包括青州,制定的赋税政策,与朝廷的不一样,可以说是远远高于朝廷的标准,这说明了三个地方,与其余地方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一切的事情,都是苏天成直接表态,官府按照苏天成的要求去执行,朝廷定下的政策,还需要结合这里的实际情况。
这个做法是非常大胆的,若是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知晓了,一定会大做文章的,不过在朝廷里面,想着能够扳倒苏天成的官员,暂时还不存在,除非是皇上下狠心了。
邓辉和蓝桥正,当然是按照苏天成的要求来做的,其余的他们不会理会,他们很清楚,只要按照苏天成说的办,登州、莱州和青州,将会飞速的发展,若干年之后,繁华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南直隶的。
至于说这里面存在的危险,苏天成肯定考虑过了,他们不需要担忧,也许登州、莱州和青州,若干年之后,地位也会完全不同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