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苦中乐
他们三人坐的地方是在四根柱子之内,地上铺了草席,两人面前只有两个小案桌以及上面的两个茶杯,上面再也没有别的东西。陆正知道,这应该就是在山上看见处于正方形中央的那个二层木楼,苦行僧说叫做天圆地方阁的。说是二层,但瞧瞧四周,屋子里却没看见任何楼梯可以上楼的。
屋内空空,没什么可以张望的,陆正仗着躲在苦行僧后面,大着胆子偷偷去打量那位乐先生。乐先生一身白色宽袍大袖,面目红润,眉眼亲切,不留胡须,长得十分俊雅潇洒,如坐在云端的神仙!
他的表情似乎是在发呆的样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却是随意的披散在肩膀上,偶尔有几缕垂落眼前,却彰显他一份疏懒。他倚靠在案桌,如抱情含倦,让人看不出年纪,一眼看去像三十岁,再看一眼看去像七十岁,仔细看一看却似乎更像五十岁,但有时又能从他偶尔掠过的眼神里看出一丝孩童的狡黠。
陆正心道,这就是神仙吧,原来神仙长这个样子!
“喂,你在看什么呢?”乐先生突然开口说话,却是对着正在偷偷打量他的陆正道。
陆正没想到乐先生眼神没扫过来就已经发现自己的小动作,赶紧缩回到苦行僧背后,一时间有些面红耳热。他偷偷摸摸拉了拉苦行僧的衣角,苦行僧却不看他,显然是不准备替他回话。
陆正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从苦行僧背后探出脑袋,老实回答道:“我是在看你。”
“哦,你看我作什么呀?”乐先生似乎对这样直接的回答有些意外,用手支着案桌,整个身子向他探过来,饶有兴致的问道。
陆正觉得这个乐先生也不怎么可怕,反而十分亲切,便回答道:“我没见过你,所以有点好奇,你是神仙吗?”他初开口还有些紧张,此时不知怎么,跟这位乐先生说了两句,竟然放松了起来,胆子也莫名大了许多。
乐中平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他这一笑,似乎四周的从门窗吹进来的清风也随着他的笑声一起流动起来。他这么笑着,让陆正倒是闹了个大红脸,又往苦行僧背后躲起来了。
乐先生看了陆正几眼,忽然停住了笑声,对着苦行僧道:“大师?”眼神之中带着疑问。
苦行僧知他所问,对陆正道:“陆正,你先去外面走走,贫僧有些话,要对乐先生说。”
陆正还没回答,乐先生道:“嗯,小友稍等……心儿,你带着这位小哥哥出去玩吧,记着不许调皮啊!”
陆正还在奇怪心儿是谁,便听一声欢呼,有个声音透着无比快活的气息道:“好哎!不用写字啦!”
眼前一花,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一个小姑娘,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大小,比自己矮了半个头,粉色的衣裙,梳了好几个小辫子,也都用粉色丝带扎了,显得一身都是粉嘟嘟的,十分俏皮。她冲着乐先生喊了一句:“那我出去玩啦!”也不等乐先生回应,一转身过来拉起陆正就往门外跑去,道:“小哥哥,我们快去捉蝴蝶!”
两个孩子刚跑出门,屋内的景象随即变化,只见原本的案桌、草席连同两人一起原地消失。两人再次出现,已经置身于原本苦行僧和陆正在两界山俯瞰日月草庐的地方,也不知乐先生是怎么办到的,应该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神通手段。
苦行僧显然对此手段也颇为不解,叹道:“贫僧与先生相识已有十年,几次见过先生的神通手段,皆是了无造作痕迹,至今仍不知先生究竟所修何种神通,又已经到了何等阶次。”
乐先生一笑,道:“是境界便各有超脱。日月庐中的修行不比佛道两家,难以阶次而言,我所修行之道一贯本末,只有境界深浅,并无层次分别。如你佛家大修行者所修行大乘菩萨道,也有许多一贯之修行法门,只是后世修行弟子不识,沦为小术。”
苦行僧念了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贫僧当年修行小乘苦修,执着苦行,幸得十年前为先生点破,众生有苦,是故我苦。方悟得佛说众生皆苦的真谛,顿悟大乘苦修心境,弃我一身之苦,乃见众生皆苦。这些年来贫僧出入人间游历,感悟良多,于修为大有裨益,在此拜谢先生!”
乐先生摆摆手,道:“大和尚客气了,喝茶吧。”说着,两人同时端起茶杯。
苦行僧品着茶味,感叹道:“呵,想当初,先生便是以茶作禅机,指点贫僧苦谛真义。贫僧才终于悟得,苦而回甘,便是茶味。”
乐先生笑道:“那大和尚可要好好谢谢中规,此茶生长在极苦寒之地,制作极其繁琐,我向来没有这样好的耐心,因而向来都是辛苦中规一人,我和大和尚你都是坐享其成。哈哈,人生何处不从容啊!”
苦行僧知道乐先生这句‘人生何处不从容’从不离口,笑道:“如此贫僧真是要多谢中规先生制得好茶,哈哈!”
十年之前,乐中平与苦行僧八苦和尚初识,也是一样的请他喝茶。哪知苦行僧端起茶杯饮了一口。乐中平就开口向他问道:“大和尚,你法号八苦,想必是出自你佛门四圣谛之苦谛。敢问大和尚,这茶味入口甚苦,但苦味散去却有甘甜回味,请问大和尚,这茶到底是甘、是苦?”
这看似最平常不过的发问,却让当时的八苦和尚愣住了,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回答。
苦尽甘来,自然是饮茶的妙趣,也是饮茶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乐先生问到底是茶中本来就有甘和苦两种味道呢,还是因为苦味消退之后,因为味觉差异,人的嘴里才有甘甜的感觉?
当然,乐先生之前还特意提及了八苦和尚的法号由来,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乐先生自然不是在问茶味如何,而是在暗喻另外一层设问。佛法云,世间一切皆苦,乐先生以茶喻人,其实是问苦行僧,人生在世,到底是乐,是苦?
人生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每个人自然因为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着属于自己的看法,但苦行僧修行的是四圣谛中的苦谛。苦谛的核心之说,就是了解道世间的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为了解脱这些苦难,因此有苦行法门,在佛门称为头陀行。
这种修行方法十分严格,有无数严格的戒律。例如要求人远离一切安居和快乐;要求人只能乞讨、穿百衲衣;只允许在树下睡觉,且同一棵树不允许超过三天等等,目的意在于磨练心志,解除身累,让人从物欲享乐中解脱出来,恢复身心之清净。苦行僧所修的就是这样的苦行。
所以如果按佛门的教化,也按当时苦行僧的修行来说,那他就应该回答,茶味是苦,以表示世间是苦。那所谓的回甘,不过是味觉差异下的幻觉罢了,意在人间的快乐皆是虚妄!
但苦行僧的苦行,最终追求的乃是为了解脱于苦,到达佛的涅槃境界。这就等于就是经历一番茶的苦味之后,迎来自然的回甘。那这样来说,茶味就应该是甘甜的,人生也应该是快乐的!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快乐,但也不会去否认自己更愿意去追求快乐的人生,恰恰苦行僧的本身也是走在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以苦求乐。
这就是苦行僧为什么愣住的原因。乐先生借着一杯茶,点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苦,那你去哪儿寻找快乐呢?如果你说世间是快乐的,那又何必去修所谓的苦行呢?
而这时候,乐先生讲出的了一番道理。
世人喝茶,绝不会是单纯的只是为了那份苦味,如果是为了那份苦味所带来的好处,那还不如去喝药呢?茶味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那份苦尽甘来的感受。
那份甘甜的回味,绝不是味觉的的差异,因为汤药比茶更苦,但却没有回甘,这才是茶味独到之处。
那么茶到底是苦是甘呢,其实都是!如同人生一样,并无所谓的苦乐,只是经历不同,带来的感觉不同,而每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带来一种回味。
有的人怕那份苦味,所以去追求与那份苦味相反的甘甜,却找错了方向。有的人去为了避免痛苦,却走上了苦的反面,以为那就是快乐。这就比如世人认为辛苦的劳作是苦,安逸的享受是乐,但安逸久了却又觉得安逸也是受苦。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有目标想要去追寻,只是厌倦了现状罢了!
而人生的真味,就在仔细品味那一份苦,真正的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如饮茶时品味茶味的苦,只有越能理解茶中的苦味的真趣,那甘甜的回味才能越加美妙,所谓茶苦而心不苦,一切都是心上的滋味,才能让原本混沌的心从甘苦之中走向清明和澄澈!
所以人生并不存在苦或者甘,只看心如何去感觉其中的滋味,而真正的纯然只是在那用来感受一切的心,恰恰因为经历一切,而明悟一切!
乐先生这一番话,其实是在点化当时的八苦和尚,不要为了求苦而去苦行,那是缘木求鱼,并非真正的修行之道。
屋内空空,没什么可以张望的,陆正仗着躲在苦行僧后面,大着胆子偷偷去打量那位乐先生。乐先生一身白色宽袍大袖,面目红润,眉眼亲切,不留胡须,长得十分俊雅潇洒,如坐在云端的神仙!
他的表情似乎是在发呆的样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却是随意的披散在肩膀上,偶尔有几缕垂落眼前,却彰显他一份疏懒。他倚靠在案桌,如抱情含倦,让人看不出年纪,一眼看去像三十岁,再看一眼看去像七十岁,仔细看一看却似乎更像五十岁,但有时又能从他偶尔掠过的眼神里看出一丝孩童的狡黠。
陆正心道,这就是神仙吧,原来神仙长这个样子!
“喂,你在看什么呢?”乐先生突然开口说话,却是对着正在偷偷打量他的陆正道。
陆正没想到乐先生眼神没扫过来就已经发现自己的小动作,赶紧缩回到苦行僧背后,一时间有些面红耳热。他偷偷摸摸拉了拉苦行僧的衣角,苦行僧却不看他,显然是不准备替他回话。
陆正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从苦行僧背后探出脑袋,老实回答道:“我是在看你。”
“哦,你看我作什么呀?”乐先生似乎对这样直接的回答有些意外,用手支着案桌,整个身子向他探过来,饶有兴致的问道。
陆正觉得这个乐先生也不怎么可怕,反而十分亲切,便回答道:“我没见过你,所以有点好奇,你是神仙吗?”他初开口还有些紧张,此时不知怎么,跟这位乐先生说了两句,竟然放松了起来,胆子也莫名大了许多。
乐中平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他这一笑,似乎四周的从门窗吹进来的清风也随着他的笑声一起流动起来。他这么笑着,让陆正倒是闹了个大红脸,又往苦行僧背后躲起来了。
乐先生看了陆正几眼,忽然停住了笑声,对着苦行僧道:“大师?”眼神之中带着疑问。
苦行僧知他所问,对陆正道:“陆正,你先去外面走走,贫僧有些话,要对乐先生说。”
陆正还没回答,乐先生道:“嗯,小友稍等……心儿,你带着这位小哥哥出去玩吧,记着不许调皮啊!”
陆正还在奇怪心儿是谁,便听一声欢呼,有个声音透着无比快活的气息道:“好哎!不用写字啦!”
眼前一花,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一个小姑娘,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大小,比自己矮了半个头,粉色的衣裙,梳了好几个小辫子,也都用粉色丝带扎了,显得一身都是粉嘟嘟的,十分俏皮。她冲着乐先生喊了一句:“那我出去玩啦!”也不等乐先生回应,一转身过来拉起陆正就往门外跑去,道:“小哥哥,我们快去捉蝴蝶!”
两个孩子刚跑出门,屋内的景象随即变化,只见原本的案桌、草席连同两人一起原地消失。两人再次出现,已经置身于原本苦行僧和陆正在两界山俯瞰日月草庐的地方,也不知乐先生是怎么办到的,应该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神通手段。
苦行僧显然对此手段也颇为不解,叹道:“贫僧与先生相识已有十年,几次见过先生的神通手段,皆是了无造作痕迹,至今仍不知先生究竟所修何种神通,又已经到了何等阶次。”
乐先生一笑,道:“是境界便各有超脱。日月庐中的修行不比佛道两家,难以阶次而言,我所修行之道一贯本末,只有境界深浅,并无层次分别。如你佛家大修行者所修行大乘菩萨道,也有许多一贯之修行法门,只是后世修行弟子不识,沦为小术。”
苦行僧念了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贫僧当年修行小乘苦修,执着苦行,幸得十年前为先生点破,众生有苦,是故我苦。方悟得佛说众生皆苦的真谛,顿悟大乘苦修心境,弃我一身之苦,乃见众生皆苦。这些年来贫僧出入人间游历,感悟良多,于修为大有裨益,在此拜谢先生!”
乐先生摆摆手,道:“大和尚客气了,喝茶吧。”说着,两人同时端起茶杯。
苦行僧品着茶味,感叹道:“呵,想当初,先生便是以茶作禅机,指点贫僧苦谛真义。贫僧才终于悟得,苦而回甘,便是茶味。”
乐先生笑道:“那大和尚可要好好谢谢中规,此茶生长在极苦寒之地,制作极其繁琐,我向来没有这样好的耐心,因而向来都是辛苦中规一人,我和大和尚你都是坐享其成。哈哈,人生何处不从容啊!”
苦行僧知道乐先生这句‘人生何处不从容’从不离口,笑道:“如此贫僧真是要多谢中规先生制得好茶,哈哈!”
十年之前,乐中平与苦行僧八苦和尚初识,也是一样的请他喝茶。哪知苦行僧端起茶杯饮了一口。乐中平就开口向他问道:“大和尚,你法号八苦,想必是出自你佛门四圣谛之苦谛。敢问大和尚,这茶味入口甚苦,但苦味散去却有甘甜回味,请问大和尚,这茶到底是甘、是苦?”
这看似最平常不过的发问,却让当时的八苦和尚愣住了,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回答。
苦尽甘来,自然是饮茶的妙趣,也是饮茶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乐先生问到底是茶中本来就有甘和苦两种味道呢,还是因为苦味消退之后,因为味觉差异,人的嘴里才有甘甜的感觉?
当然,乐先生之前还特意提及了八苦和尚的法号由来,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乐先生自然不是在问茶味如何,而是在暗喻另外一层设问。佛法云,世间一切皆苦,乐先生以茶喻人,其实是问苦行僧,人生在世,到底是乐,是苦?
人生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每个人自然因为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着属于自己的看法,但苦行僧修行的是四圣谛中的苦谛。苦谛的核心之说,就是了解道世间的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为了解脱这些苦难,因此有苦行法门,在佛门称为头陀行。
这种修行方法十分严格,有无数严格的戒律。例如要求人远离一切安居和快乐;要求人只能乞讨、穿百衲衣;只允许在树下睡觉,且同一棵树不允许超过三天等等,目的意在于磨练心志,解除身累,让人从物欲享乐中解脱出来,恢复身心之清净。苦行僧所修的就是这样的苦行。
所以如果按佛门的教化,也按当时苦行僧的修行来说,那他就应该回答,茶味是苦,以表示世间是苦。那所谓的回甘,不过是味觉差异下的幻觉罢了,意在人间的快乐皆是虚妄!
但苦行僧的苦行,最终追求的乃是为了解脱于苦,到达佛的涅槃境界。这就等于就是经历一番茶的苦味之后,迎来自然的回甘。那这样来说,茶味就应该是甘甜的,人生也应该是快乐的!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快乐,但也不会去否认自己更愿意去追求快乐的人生,恰恰苦行僧的本身也是走在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以苦求乐。
这就是苦行僧为什么愣住的原因。乐先生借着一杯茶,点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苦,那你去哪儿寻找快乐呢?如果你说世间是快乐的,那又何必去修所谓的苦行呢?
而这时候,乐先生讲出的了一番道理。
世人喝茶,绝不会是单纯的只是为了那份苦味,如果是为了那份苦味所带来的好处,那还不如去喝药呢?茶味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那份苦尽甘来的感受。
那份甘甜的回味,绝不是味觉的的差异,因为汤药比茶更苦,但却没有回甘,这才是茶味独到之处。
那么茶到底是苦是甘呢,其实都是!如同人生一样,并无所谓的苦乐,只是经历不同,带来的感觉不同,而每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带来一种回味。
有的人怕那份苦味,所以去追求与那份苦味相反的甘甜,却找错了方向。有的人去为了避免痛苦,却走上了苦的反面,以为那就是快乐。这就比如世人认为辛苦的劳作是苦,安逸的享受是乐,但安逸久了却又觉得安逸也是受苦。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有目标想要去追寻,只是厌倦了现状罢了!
而人生的真味,就在仔细品味那一份苦,真正的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如饮茶时品味茶味的苦,只有越能理解茶中的苦味的真趣,那甘甜的回味才能越加美妙,所谓茶苦而心不苦,一切都是心上的滋味,才能让原本混沌的心从甘苦之中走向清明和澄澈!
所以人生并不存在苦或者甘,只看心如何去感觉其中的滋味,而真正的纯然只是在那用来感受一切的心,恰恰因为经历一切,而明悟一切!
乐先生这一番话,其实是在点化当时的八苦和尚,不要为了求苦而去苦行,那是缘木求鱼,并非真正的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