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技一角
最近傻蛋在书里好象越吹越神乎了?小胖子不但有了老套筒式步枪后膛速shè炮火箭弹,竟然还想搞5万吨级战列舰,在没有获得西方帮助下仅依靠明代那点可怜的科技能成功吗?就这个问题俺特意去和度娘闲聊了会,找到一些不太离谱的东西和现在大家分享一下。由于准备得仓促这里列举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只要大家花上几分钟都能查到。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至少在明末的中国已经具备那个实力了,所欠缺的就是摆脱腐儒的束缚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然后抓只蝴蝶来扇忽扇忽翅膀。
一、数学方面:
王文素用30年时间,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是一部博大jīng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现只存手抄孤本于běi jīng国家图书馆。在对该书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1786~1837)、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l765~1822)早近300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比17世纪牛顿和拉夫森(J.Raphson,1648~1715)早140多年,率先用导数逐步迭代求解,亦即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使用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
王文素利用“开方本源图”,解出像X9+25X8+235X7+1035X6+2160X5+1728X4=27993600000这样的高次方程。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德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约1487~1567)1544年著的《算术大全》中,较《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如该图完备。
二、物理、化学: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76种无机药物的化学xìng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徐光启在总结前人经验编撰《农政全书》的手稿《造强水法》中记录了以绿矾(硫酸亚铁)与硝为原料制造酸的工艺过程,并说以金属加入后“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因能溶解金属而把它称为“强水”,此名称长期在民间沿用。
三、金属冶炼:
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朱棣不地道造假钱,俺要去举报他)。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卷七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中国古代的炼焦方法主要是指把炼焦煤在土法炼焦炉内,烧炼成焦炭,不同于近代的高温干馏方法。)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明代炼钢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嘉靖时已发明了‘苏钢’冶炼法,现代冶炼专家周志宏说:“(苏钢冶炼法)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发明,显然是一种创造xìng的发明……整个过程适合现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同时还发明了生铁淋口法,运用生铁水淋灌工具刀口,使工具有钢的锋刃,也是明朝人民的独特创造。
当然周志宏先生在说那话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另一个消息:197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黄河北岸的吉利工区发掘了一批汉墓,其中一座出土了11个坩埚。坩埚皆直筒形,口沿稍稍外卷,底圆,外径一般为14-15厘米,外高35-36厘米,壁厚2厘米。内外壁均有烧流,外表粘有煤块、熔渣等物,内表面较为平滑,有的地方粘有一层薄薄的铁渣。其中一个坩埚内壁的中段粘附一钢块,钢块整体作戟形,表面黄褐sè,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伴出物有五铢钱五枚,分别与《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Ⅱ、Ⅲ型(西汉中期)相当。经坩埚热释光断代试验,距今为1832±147年。故墓葬年代大体定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
经化学分析,钢块含碳量为1.21%,属过共析高碳钢。扫描电镜(能谱)成分分析结果为:铁98.637%、磷0.277%、硫0.584%、硅0.117%、铝0.383%.可见其含磷、硫较高。从金相分析看,金属基体为珠光体,晶粒间界上分布着许多网状渗碳体,磷共晶和氧化物。碳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上是等轴晶,未见明显的柱状晶,磷共晶以不规则的星形分布于晶粒间界上。经扫描电镜分析,共晶区含磷9%-12%.不管金属晶粒还是非金属夹杂,均无拉伸和破碎现象,说明钢块冷凝后并未进行过任何压力加工。
经分析,坩埚成分为:二氧化硅43.57%、氧化铝37.28%、氧化铁3.46%、氧化钾0.63%、氧化钠0.26%、碳13.66%,可见其中氧化铝和碳含量都较高,这显然是有意选择配制的。优点是耐火度较高、热稳定xìng较好。经测定,坩埚耐火度为1580-1610℃。依Fe-C平衡图,并考虑到其他夹杂元素的影响,坩埚附着钢完全熔化的温度约低于1470℃,故坩埚耐火度是能够满足冶炼要求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耐火材料技术的高超。
关于坩埚附着钢的冶炼工艺,目前尚无更多的资料可寻,经推测很可能是一种直接冶炼,即以铁矿石为原料,以木炭、煤炭作还原剂和渗碳剂,在坩埚中直接还原渗碳。一般而言,这样冶炼得到的产品应当是生铁,但控制得当,也可以得到钢。据说古印度的坩埚钢便是这样直接冶炼得到的。但古印度坩埚钢多未达到液态,而是一种胶融状的半液态,其出炉产品往往是一种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的固体块。洛阳坩埚钢却是充分熔化了的。在西方,液态坩埚钢在1740年才出现,我国在汉代就炼出了液态坩埚钢,这得领先了多少年?(嘿嘿,坩埚炼钢本来是小胖子在获得墨门帮助后才扒拉出来重新开始使用的,被俺先给泄露了!)
四、计量单位:
关于重量和体积单位傻蛋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分、厘、毫、丝、忽、微其中除了1里等于150丈以外其余皆为十进制,最小的微折算成现在长度为0.0333微米。这里就更别说宋朝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的极微尘(那个算下来等于10亿分之1.335米都接近纳米级了)很打击人的,当时的主要困难还是没法在实际测量中应用。
五、生物地理:
王夫之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rì代而形如一……肌肉之rì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1586~1641)所著《徐霞客游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著作,他比欧洲最早系统地研究岩溶地貌的德意志人瑙曼(NaumannKartFriedrich,1797~1873)要领先二百余年。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他的游记读来并不象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充分说明了这部著作的开创xìng贡献。
六、气象天文: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一致。欧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16幅的云图。
嘉靖年间,万户进行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不幸牺牲,成为人类载人飞行先驱,为纪念其为科学献身jīng神,现在月球和火星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七:造船工艺(这里引用铁血上面superyi于2006年整理的一个图表说明):
技术项目名称中国采用大致年代欧洲采用大致年代
摇橹公元前1世纪17—18世纪
平衡式梯形斜帆公元2—3世纪15世纪末
船尾舵1—2世纪12—13世纪
平衡舵11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
水密隔舱晋代之前18世纪
船壳包板11世纪16世纪以后
车船(轮船)8世纪16世纪
航海指南针11—12世纪12世纪末13世纪初
利用八面风12世纪初16世纪
综合上面这些常识,有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先进的理化知识、高超的冶炼技术、jīng密的计量单位,大明王朝要华丽变身还需要什么?别忘了朱由骢那小胖子是只体重超标的企鹅,他的翅膀威力更大。
另外还有些是明朝人在吸收了西方知识后取得的成就,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明朝的人不比现代人笨,至少他们比俺聪明上万倍!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亦即,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光的电磁波动说?)
同样是那个方以智他不但对于光的反shè和折shè和声音的发生、传播、反shè、隔音效应有心得,还对sè散以及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有记述,又在《物理小识》卷二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dú lì存在的时空观。(这个……太超前了点没法理解,严重怀疑他娃可能是穿越众!)
附明后期主要著作:
未受外来影响明朝人自己整理编撰的有: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xìng《瘟疫论》1642年?。
同时期翻译的有:《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607年《表度说》熊三拔611年《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天问略》阳马诺1615年《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年《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年《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年《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xìng学粗述》艾儒略1637年《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测量全义》罗雅各《数学札记》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矿冶全书》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各种jīng巧的机械装臵》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原本》拉丁文本科隆版《天体运行论》哥白尼《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地中海航海术》罗马版《比例规解》罗雅谷《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宇宙仪》雅克·贝松《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磁石测量法》纪尧姆·德诺吨涅《神功催吐药》萨拉·安吉鲁著《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cháo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举雷??
一、数学方面:
王文素用30年时间,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是一部博大jīng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现只存手抄孤本于běi jīng国家图书馆。在对该书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1786~1837)、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l765~1822)早近300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比17世纪牛顿和拉夫森(J.Raphson,1648~1715)早140多年,率先用导数逐步迭代求解,亦即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使用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
王文素利用“开方本源图”,解出像X9+25X8+235X7+1035X6+2160X5+1728X4=27993600000这样的高次方程。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德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约1487~1567)1544年著的《算术大全》中,较《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如该图完备。
二、物理、化学: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76种无机药物的化学xìng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徐光启在总结前人经验编撰《农政全书》的手稿《造强水法》中记录了以绿矾(硫酸亚铁)与硝为原料制造酸的工艺过程,并说以金属加入后“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因能溶解金属而把它称为“强水”,此名称长期在民间沿用。
三、金属冶炼:
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朱棣不地道造假钱,俺要去举报他)。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卷七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中国古代的炼焦方法主要是指把炼焦煤在土法炼焦炉内,烧炼成焦炭,不同于近代的高温干馏方法。)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明代炼钢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嘉靖时已发明了‘苏钢’冶炼法,现代冶炼专家周志宏说:“(苏钢冶炼法)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发明,显然是一种创造xìng的发明……整个过程适合现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同时还发明了生铁淋口法,运用生铁水淋灌工具刀口,使工具有钢的锋刃,也是明朝人民的独特创造。
当然周志宏先生在说那话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另一个消息:197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黄河北岸的吉利工区发掘了一批汉墓,其中一座出土了11个坩埚。坩埚皆直筒形,口沿稍稍外卷,底圆,外径一般为14-15厘米,外高35-36厘米,壁厚2厘米。内外壁均有烧流,外表粘有煤块、熔渣等物,内表面较为平滑,有的地方粘有一层薄薄的铁渣。其中一个坩埚内壁的中段粘附一钢块,钢块整体作戟形,表面黄褐sè,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伴出物有五铢钱五枚,分别与《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Ⅱ、Ⅲ型(西汉中期)相当。经坩埚热释光断代试验,距今为1832±147年。故墓葬年代大体定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
经化学分析,钢块含碳量为1.21%,属过共析高碳钢。扫描电镜(能谱)成分分析结果为:铁98.637%、磷0.277%、硫0.584%、硅0.117%、铝0.383%.可见其含磷、硫较高。从金相分析看,金属基体为珠光体,晶粒间界上分布着许多网状渗碳体,磷共晶和氧化物。碳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上是等轴晶,未见明显的柱状晶,磷共晶以不规则的星形分布于晶粒间界上。经扫描电镜分析,共晶区含磷9%-12%.不管金属晶粒还是非金属夹杂,均无拉伸和破碎现象,说明钢块冷凝后并未进行过任何压力加工。
经分析,坩埚成分为:二氧化硅43.57%、氧化铝37.28%、氧化铁3.46%、氧化钾0.63%、氧化钠0.26%、碳13.66%,可见其中氧化铝和碳含量都较高,这显然是有意选择配制的。优点是耐火度较高、热稳定xìng较好。经测定,坩埚耐火度为1580-1610℃。依Fe-C平衡图,并考虑到其他夹杂元素的影响,坩埚附着钢完全熔化的温度约低于1470℃,故坩埚耐火度是能够满足冶炼要求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耐火材料技术的高超。
关于坩埚附着钢的冶炼工艺,目前尚无更多的资料可寻,经推测很可能是一种直接冶炼,即以铁矿石为原料,以木炭、煤炭作还原剂和渗碳剂,在坩埚中直接还原渗碳。一般而言,这样冶炼得到的产品应当是生铁,但控制得当,也可以得到钢。据说古印度的坩埚钢便是这样直接冶炼得到的。但古印度坩埚钢多未达到液态,而是一种胶融状的半液态,其出炉产品往往是一种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的固体块。洛阳坩埚钢却是充分熔化了的。在西方,液态坩埚钢在1740年才出现,我国在汉代就炼出了液态坩埚钢,这得领先了多少年?(嘿嘿,坩埚炼钢本来是小胖子在获得墨门帮助后才扒拉出来重新开始使用的,被俺先给泄露了!)
四、计量单位:
关于重量和体积单位傻蛋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分、厘、毫、丝、忽、微其中除了1里等于150丈以外其余皆为十进制,最小的微折算成现在长度为0.0333微米。这里就更别说宋朝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的极微尘(那个算下来等于10亿分之1.335米都接近纳米级了)很打击人的,当时的主要困难还是没法在实际测量中应用。
五、生物地理:
王夫之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rì代而形如一……肌肉之rì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1586~1641)所著《徐霞客游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著作,他比欧洲最早系统地研究岩溶地貌的德意志人瑙曼(NaumannKartFriedrich,1797~1873)要领先二百余年。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他的游记读来并不象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充分说明了这部著作的开创xìng贡献。
六、气象天文: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一致。欧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16幅的云图。
嘉靖年间,万户进行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不幸牺牲,成为人类载人飞行先驱,为纪念其为科学献身jīng神,现在月球和火星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七:造船工艺(这里引用铁血上面superyi于2006年整理的一个图表说明):
技术项目名称中国采用大致年代欧洲采用大致年代
摇橹公元前1世纪17—18世纪
平衡式梯形斜帆公元2—3世纪15世纪末
船尾舵1—2世纪12—13世纪
平衡舵11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
水密隔舱晋代之前18世纪
船壳包板11世纪16世纪以后
车船(轮船)8世纪16世纪
航海指南针11—12世纪12世纪末13世纪初
利用八面风12世纪初16世纪
综合上面这些常识,有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先进的理化知识、高超的冶炼技术、jīng密的计量单位,大明王朝要华丽变身还需要什么?别忘了朱由骢那小胖子是只体重超标的企鹅,他的翅膀威力更大。
另外还有些是明朝人在吸收了西方知识后取得的成就,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明朝的人不比现代人笨,至少他们比俺聪明上万倍!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亦即,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光的电磁波动说?)
同样是那个方以智他不但对于光的反shè和折shè和声音的发生、传播、反shè、隔音效应有心得,还对sè散以及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有记述,又在《物理小识》卷二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dú lì存在的时空观。(这个……太超前了点没法理解,严重怀疑他娃可能是穿越众!)
附明后期主要著作:
未受外来影响明朝人自己整理编撰的有: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xìng《瘟疫论》1642年?。
同时期翻译的有:《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607年《表度说》熊三拔611年《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天问略》阳马诺1615年《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年《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年《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年《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xìng学粗述》艾儒略1637年《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测量全义》罗雅各《数学札记》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矿冶全书》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各种jīng巧的机械装臵》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原本》拉丁文本科隆版《天体运行论》哥白尼《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地中海航海术》罗马版《比例规解》罗雅谷《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宇宙仪》雅克·贝松《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磁石测量法》纪尧姆·德诺吨涅《神功催吐药》萨拉·安吉鲁著《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cháo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举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