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蓄势待发
偌大的帝国学院终于在崇祯六年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虽然崇祯和他手下那票奸佞费尽心机也没能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但毕竟还是塞了近八千最优秀的人才进去。尽管现在的大明求贤若渴,急需要一大批新生力量来支撑整个帝国,却也不敢做揠苗助长的事。大明朝廷所能做的只是不遗余力地为学子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坑蒙拐骗为他们提供这个世界上一流的师资队伍,然后静观其变。
不学无术的崇祯注定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个无耻昏君在念完韩爌替他写的那篇《论法》,阐述完大明帝国新的立法精神后跑得比兔子还快。居然在短短两天之内,狂奔数百里回到了南京城。
当然了,崇祯作为大明的现任皇帝,如果不算那个肥得流油的朱由骢和隐姓埋名的天启皇帝,还真没人能让他如此狼狈。只不过那个小妖怪还在倭寇岛上继续折腾,先皇也躲在洛阳研究院成天瞎捣鼓新鲜玩意没空搭理他。
能让崇祯如此心急火燎地赶回南京城,是因为他得去打破一个传统,一个华夏民族数千年来养成的传统,一个让大明朝廷讨论了数年到现在为止依然有人保留不同意见的传统。虽然这件事早就开始筹备,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头,可除了他这个皇帝还真没人敢去下达最后的命令。
现在大明国内有已经完成扩编武装到了牙齿的百万雄师枕戈待旦,外有数十万海外军团随时准备打劫,这军事强国的帽子是戴定了。而随着帝国学院的建立,大明在不久的将来注定会被扣上科技强国的名头。又因为贱籍制度的取消,周延儒等人已经开始全力打造商学院组建庞大的远洋船队,恐怕商业大国的黑锅还得让大明去背着。
士农工商兵,现在大明帝国已经有三项完成了改革布局,偏偏是剩下来的农和工让朝中大臣们争论不休。实在无法权衡孰轻孰重。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朝中大臣们也看到了开始工业革命的必要性。他们也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中将士很快就会恢复到手持大刀长矛跟人拼数量的冷兵器时代,帝国学院那边就是再能捣鼓出些新鲜玩意也没法加以有效利用,商人们即便组建再庞大的舰队也会因为商品短缺而迅速没落。
然而,华夏民族拥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上任后做得最重要的事就是鼓励农耕让天下百姓吃饱饭,这样才能够坐得稳当那个位置。而评价一个官员是否得力的重要标准也在于他是否能够课农桑兴水利,然后才谈得上以德化民廉洁奉公。
如果大明朝廷不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那什么都是空谈。再强大的军队也只能是累赘。高科技的发明只会是空中楼阁,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依然会成为谋财害命的蠹虫。所以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崇祯的皇位,还决定着刚刚摆脱了历史宿命正在崛起中的大明帝国是否会在一夜之间彻底崩塌。
要说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反正在短时间内没人敢主动招惹这个庞大的帝国,完全可以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农业改革和工业革命同时开展。
但现在是大明,虽然朱由骢已经消灭了鞑子,让他们不可能再有机会再屠杀大明子民。可在崇祯的官方帐本上,大明只有八千万人口。即便是算上这些年因为生活改善而渐渐冒出来的那些隐户,整个帝国的人口也不可能超过一亿五千万,而其中的青壮更只有区区的三千多万!
人口,一个是让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权者都在为人少而犯难。即便是没有朱由骢那个妖孽的到来,内忧外困的崇祯也需要大力发展人口数量来解决财政难题、扩充军队抵抗外敌。如果几十年前的大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真提出过那个被朱由骢借用来收拾异族堪称灭绝人性、祸害万年的政策,即便是那老家伙已经成功地用这种未见任何史书的鬼话把糊涂的万历皇帝给忽悠过去了,崇祯也会把他给诛灭二十族。顺便把这祸害从地里给刨出来暴晒三年。
而现在因为朱由骢的到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急迫。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人口,继续扩张领土需要人口。即便是这两件事都可以缓一缓,却同样也还有发展工业,振兴农业需要非常庞大的人口数量。虽然大明朝廷已经在多年前就颁布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那最少还得等上十几年才可以初见成效。
所以崇祯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以往那种最稳妥的办法,把大量的人口投象粗犷的农业生产。还是另辟蹊径先把主要力量用于发展工业,再回过头依靠先进的科技继续振兴农业。
而最终让崇祯下定决心,并说服朝臣选择后者的原因还是跟收复辽东,数十万鞑子被贬为贱奴,近百万棒子北上逃荒有关。
辽东的白山黑水肥沃得让所有北上的大明百姓不敢置信,那些被洋神棍们不远万里带到大明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这块土地上都不用怎么打理,就已经可以获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收成了。而研究院根据古籍复原并加以改进的农具、自己琢磨出来的新奇玩意,更是让崇祯等人看到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希望所在。
那种需要三头牛作为牵引的巨型耧车,体形同样硕大用人力难以拖动的超宽铧犁,长得怪模怪样还拖着个大板车被称之为收割机的东西……让已经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明百姓更是激动不已,虽然说以一当百是有点夸张,但一个人做以前几十个人都无法完成的工作那还是比较轻松的。更何况现在出力的是那些来赎罪或出卖劳力换取红本本的难民,大明的百姓只需要在那里摆好凳子端着茶指导就行。
现在的辽东已经不再是水草丰盛任由鞑子放马驰骋的辽东,更不是大战刚结束时那赤地千里的辽东了。经过最严格的统计,仅是收成最差的崇祯五年,辽东一地的产出已经足以在养活上亿人口的同时,还能留下那么一点来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那些高产作物吃起来没有大米白面那样爽口。但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危机,让大明的百姓不至于饿着肚子。至于要怎么才能吃得好,那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了,否则崇祯也大可不必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硬往农业分院那边塞进两千学子,也用不着为占地两百九十万亩的帝国学院特别划分出一百万亩的实验田。
也正因为有了辽东作为大明的新粮仓,崇祯才有底气把百姓们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忽悠出来,将他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去。也才能说服老成持重如韩爌者,在保留自己不同看法的同时还是点头答应配合这样的胡闹行为。
“怎么样,诸位爱卿的章程都拟好了吗?”崇祯回来其实也没别的事,就在各部制定的条例上胡乱地写上几笔。顺便盖个戳子而已。
“回皇上的话,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江南一地将作为我大明的轻工业基地,在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同时顺道卖点假冒伪劣产品给咱那些西方盟友……”镇守西南地区的堵胤锡回来了,接替他职位的是那个让黎平百姓又爱又恨的诸葛羲。这家伙收拾起那些被镇压过的土司、被马万年骚扰得不甚其苦的安南来,手段更为强硬。
“辽东的农业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山海关以外直至奴儿干都司随时能为我大明提供足够的粮食!”在辽东受尽了苦头的史可法也回来了,倒霉的夏允彝心不甘情不愿地扛着包袱北上,去继续欺负那些免费劳工。在拯救棒子国的同时。还得顺带想办法蚕食鞑靼的地盘。
“山西等地的矿山已经完成国有化,将为我大明的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能源!”说这话的是高斗枢,在被人遗忘那么多年以后他终于又重新回到了朝堂,而延续他光辉政绩的是浙江巡按左光先。
“臣在山东的海军基地业已完成建设。不仅可以遵照镇国将军指令开始建造巨型铁甲战舰,还能抽调出足够的熟练工人前往龙江船厂指导商船的设计制作。”吹够了海风钓够了鱼的张国维在把手头上所有工作扔给上马可攻城掠地,下马可治国安天下的汪乔年以后,跑得比崇祯还快。有那个新时代奸佞在。山东的百姓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大明的海军建设依然会保持强劲的势头。
“现在陕西全境百姓归心,臣相信有了黄道周黄大人。陕西的百姓能够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王之桢很谦虚,对于他自己做过的一切没有丝毫满足。至于那兵压鞑靼的破事他也根本不用担心,能够混入东林党核心阶层那么多年没人发现的黄道周是那么好对付的?
“朝廷今年拨付的银两已经到位,足够为各地工厂需要对招募的百姓进行培训提供支撑。”崇祯六年砸出来的四万万两白银中,除了孔衍植的教育部捞走一半,剩下的就属朱之瑜的户部所获最丰。但他也就是个过路财神而已,一钱银子都没能揣进自己兜里。
“工部方面呢?”崇祯满意地点着头,现在能够考虑到的地方都已经准备完毕,就看各地工厂的建设进度了。
“回皇上的话,据臣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各地工厂能够在九月底前陆续开工……”新任工部尚书王徵站了出来,这个可怜的假道士就因为顶了这么个名头不得不奔走各地,忙着按照规划指导工厂的建设,连帝国学院的开幕式都没能参加。
“到是臣这里出了点小问题……”看着人家的准备工作都已经按时完成,顾锡畴很没面子地苦着张脸出现在了崇祯面前。
“顾爱卿?你的吏部能有什么麻烦?”崇祯很好奇,吏部是管理官员的地方,虽然也必须参合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来,但好象应该没什么是这个倔老头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对。
“如今我大明虽然已新建了不少官学,帝国学院也已经顺利开始培养人才,但民智尚未完全开启,还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各地官员从旁指导。”顾锡畴的那张老脸上都快能拧出水来了,却不得不继续把他的问题给抖出来。“可吏部在官员的考核上出现了分歧……”
“分歧?说说看?”崇祯是越来越迷糊了,前些年世道那么乱的情况顾锡畴都把吏部打理的井井有条,怎么现在年成好了却反而遇到了麻烦?
“老臣主张的是依照先前定下的规矩,按照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对官员做出评判。”顿了顿,发现崇祯好象没什么特别的反应,顾锡畴继续解释道:“可吏部也有大臣提出了要按照范贼遗书上所写的那几个西夷字母来进行考核。”
“西夷字母?我大明的改革又跟那票神棍扯上什么关系了?你道给朕说说看,那念什么?又是什么意思?”
“同僚们提出按照各地在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作为标准,评判官吏们是否合格。至于这名字么……”想了大半天,顾锡畴还是红着个脸说了出来。“根据宫中那票洋神棍的说法,应该念做什么鸡的屁!”
“鸡的屁?”崇祯也忍不住毫无形象地暴笑出声,好不容易等全场大臣都安静下来后,他再次将自己的无知展现在众人面前。“顾爱卿啊,你看那鸡屎值钱不?”
鸡屎?这次轮到顾锡畴摸不着头脑了。虽然他不负责农业生产,却也还知道猪粪牛粪做为重要的肥料有人要,那大街上的马粪也还有人专门捡拾,但却没听说过用鸡屎鸭屎做当家肥来种植庄稼的。可万一自己说了不值钱,这昏君又胡搅蛮缠地编出一堆大道理咋办?
“臣愚钝……”最终顾锡畴还是决定不做出正面回答,又把那个选择题继续推给了崇祯。
“他娘的,鸡屎都不值钱,你还好意思跟朕谈鸡的屁?”皇帝暴粗口了,旁边负责会议记录的老太监吓得连笔都掉在了地上,满朝重臣的嘴巴更是张得足以塞进一条大象腿。
“朕不要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朕只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强大帝国!我大明改革成败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国家是否强大,百姓是否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懒得理会手下人的表现,崇祯继续道:“回去告诉吏部的家伙,朝廷对于各地官员的考核标准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百姓的生活是否获得了改善,朕前些年卖官鬻爵时定下的标准就是底限,完不成任务的都给朕到昭狱里呆着去!而这,也是朕和你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臣等领旨!”崇祯的话是不怎么好听,却为所有在场的大臣敲了一记警钟,也为这场蓄势待发的改革明确了最终目标。(未完待续。。)
不学无术的崇祯注定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个无耻昏君在念完韩爌替他写的那篇《论法》,阐述完大明帝国新的立法精神后跑得比兔子还快。居然在短短两天之内,狂奔数百里回到了南京城。
当然了,崇祯作为大明的现任皇帝,如果不算那个肥得流油的朱由骢和隐姓埋名的天启皇帝,还真没人能让他如此狼狈。只不过那个小妖怪还在倭寇岛上继续折腾,先皇也躲在洛阳研究院成天瞎捣鼓新鲜玩意没空搭理他。
能让崇祯如此心急火燎地赶回南京城,是因为他得去打破一个传统,一个华夏民族数千年来养成的传统,一个让大明朝廷讨论了数年到现在为止依然有人保留不同意见的传统。虽然这件事早就开始筹备,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头,可除了他这个皇帝还真没人敢去下达最后的命令。
现在大明国内有已经完成扩编武装到了牙齿的百万雄师枕戈待旦,外有数十万海外军团随时准备打劫,这军事强国的帽子是戴定了。而随着帝国学院的建立,大明在不久的将来注定会被扣上科技强国的名头。又因为贱籍制度的取消,周延儒等人已经开始全力打造商学院组建庞大的远洋船队,恐怕商业大国的黑锅还得让大明去背着。
士农工商兵,现在大明帝国已经有三项完成了改革布局,偏偏是剩下来的农和工让朝中大臣们争论不休。实在无法权衡孰轻孰重。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朝中大臣们也看到了开始工业革命的必要性。他们也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中将士很快就会恢复到手持大刀长矛跟人拼数量的冷兵器时代,帝国学院那边就是再能捣鼓出些新鲜玩意也没法加以有效利用,商人们即便组建再庞大的舰队也会因为商品短缺而迅速没落。
然而,华夏民族拥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上任后做得最重要的事就是鼓励农耕让天下百姓吃饱饭,这样才能够坐得稳当那个位置。而评价一个官员是否得力的重要标准也在于他是否能够课农桑兴水利,然后才谈得上以德化民廉洁奉公。
如果大明朝廷不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那什么都是空谈。再强大的军队也只能是累赘。高科技的发明只会是空中楼阁,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依然会成为谋财害命的蠹虫。所以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崇祯的皇位,还决定着刚刚摆脱了历史宿命正在崛起中的大明帝国是否会在一夜之间彻底崩塌。
要说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反正在短时间内没人敢主动招惹这个庞大的帝国,完全可以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农业改革和工业革命同时开展。
但现在是大明,虽然朱由骢已经消灭了鞑子,让他们不可能再有机会再屠杀大明子民。可在崇祯的官方帐本上,大明只有八千万人口。即便是算上这些年因为生活改善而渐渐冒出来的那些隐户,整个帝国的人口也不可能超过一亿五千万,而其中的青壮更只有区区的三千多万!
人口,一个是让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权者都在为人少而犯难。即便是没有朱由骢那个妖孽的到来,内忧外困的崇祯也需要大力发展人口数量来解决财政难题、扩充军队抵抗外敌。如果几十年前的大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真提出过那个被朱由骢借用来收拾异族堪称灭绝人性、祸害万年的政策,即便是那老家伙已经成功地用这种未见任何史书的鬼话把糊涂的万历皇帝给忽悠过去了,崇祯也会把他给诛灭二十族。顺便把这祸害从地里给刨出来暴晒三年。
而现在因为朱由骢的到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急迫。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人口,继续扩张领土需要人口。即便是这两件事都可以缓一缓,却同样也还有发展工业,振兴农业需要非常庞大的人口数量。虽然大明朝廷已经在多年前就颁布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那最少还得等上十几年才可以初见成效。
所以崇祯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以往那种最稳妥的办法,把大量的人口投象粗犷的农业生产。还是另辟蹊径先把主要力量用于发展工业,再回过头依靠先进的科技继续振兴农业。
而最终让崇祯下定决心,并说服朝臣选择后者的原因还是跟收复辽东,数十万鞑子被贬为贱奴,近百万棒子北上逃荒有关。
辽东的白山黑水肥沃得让所有北上的大明百姓不敢置信,那些被洋神棍们不远万里带到大明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这块土地上都不用怎么打理,就已经可以获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收成了。而研究院根据古籍复原并加以改进的农具、自己琢磨出来的新奇玩意,更是让崇祯等人看到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希望所在。
那种需要三头牛作为牵引的巨型耧车,体形同样硕大用人力难以拖动的超宽铧犁,长得怪模怪样还拖着个大板车被称之为收割机的东西……让已经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明百姓更是激动不已,虽然说以一当百是有点夸张,但一个人做以前几十个人都无法完成的工作那还是比较轻松的。更何况现在出力的是那些来赎罪或出卖劳力换取红本本的难民,大明的百姓只需要在那里摆好凳子端着茶指导就行。
现在的辽东已经不再是水草丰盛任由鞑子放马驰骋的辽东,更不是大战刚结束时那赤地千里的辽东了。经过最严格的统计,仅是收成最差的崇祯五年,辽东一地的产出已经足以在养活上亿人口的同时,还能留下那么一点来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那些高产作物吃起来没有大米白面那样爽口。但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危机,让大明的百姓不至于饿着肚子。至于要怎么才能吃得好,那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了,否则崇祯也大可不必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硬往农业分院那边塞进两千学子,也用不着为占地两百九十万亩的帝国学院特别划分出一百万亩的实验田。
也正因为有了辽东作为大明的新粮仓,崇祯才有底气把百姓们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忽悠出来,将他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去。也才能说服老成持重如韩爌者,在保留自己不同看法的同时还是点头答应配合这样的胡闹行为。
“怎么样,诸位爱卿的章程都拟好了吗?”崇祯回来其实也没别的事,就在各部制定的条例上胡乱地写上几笔。顺便盖个戳子而已。
“回皇上的话,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江南一地将作为我大明的轻工业基地,在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同时顺道卖点假冒伪劣产品给咱那些西方盟友……”镇守西南地区的堵胤锡回来了,接替他职位的是那个让黎平百姓又爱又恨的诸葛羲。这家伙收拾起那些被镇压过的土司、被马万年骚扰得不甚其苦的安南来,手段更为强硬。
“辽东的农业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山海关以外直至奴儿干都司随时能为我大明提供足够的粮食!”在辽东受尽了苦头的史可法也回来了,倒霉的夏允彝心不甘情不愿地扛着包袱北上,去继续欺负那些免费劳工。在拯救棒子国的同时。还得顺带想办法蚕食鞑靼的地盘。
“山西等地的矿山已经完成国有化,将为我大明的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能源!”说这话的是高斗枢,在被人遗忘那么多年以后他终于又重新回到了朝堂,而延续他光辉政绩的是浙江巡按左光先。
“臣在山东的海军基地业已完成建设。不仅可以遵照镇国将军指令开始建造巨型铁甲战舰,还能抽调出足够的熟练工人前往龙江船厂指导商船的设计制作。”吹够了海风钓够了鱼的张国维在把手头上所有工作扔给上马可攻城掠地,下马可治国安天下的汪乔年以后,跑得比崇祯还快。有那个新时代奸佞在。山东的百姓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大明的海军建设依然会保持强劲的势头。
“现在陕西全境百姓归心,臣相信有了黄道周黄大人。陕西的百姓能够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王之桢很谦虚,对于他自己做过的一切没有丝毫满足。至于那兵压鞑靼的破事他也根本不用担心,能够混入东林党核心阶层那么多年没人发现的黄道周是那么好对付的?
“朝廷今年拨付的银两已经到位,足够为各地工厂需要对招募的百姓进行培训提供支撑。”崇祯六年砸出来的四万万两白银中,除了孔衍植的教育部捞走一半,剩下的就属朱之瑜的户部所获最丰。但他也就是个过路财神而已,一钱银子都没能揣进自己兜里。
“工部方面呢?”崇祯满意地点着头,现在能够考虑到的地方都已经准备完毕,就看各地工厂的建设进度了。
“回皇上的话,据臣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各地工厂能够在九月底前陆续开工……”新任工部尚书王徵站了出来,这个可怜的假道士就因为顶了这么个名头不得不奔走各地,忙着按照规划指导工厂的建设,连帝国学院的开幕式都没能参加。
“到是臣这里出了点小问题……”看着人家的准备工作都已经按时完成,顾锡畴很没面子地苦着张脸出现在了崇祯面前。
“顾爱卿?你的吏部能有什么麻烦?”崇祯很好奇,吏部是管理官员的地方,虽然也必须参合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来,但好象应该没什么是这个倔老头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对。
“如今我大明虽然已新建了不少官学,帝国学院也已经顺利开始培养人才,但民智尚未完全开启,还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各地官员从旁指导。”顾锡畴的那张老脸上都快能拧出水来了,却不得不继续把他的问题给抖出来。“可吏部在官员的考核上出现了分歧……”
“分歧?说说看?”崇祯是越来越迷糊了,前些年世道那么乱的情况顾锡畴都把吏部打理的井井有条,怎么现在年成好了却反而遇到了麻烦?
“老臣主张的是依照先前定下的规矩,按照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对官员做出评判。”顿了顿,发现崇祯好象没什么特别的反应,顾锡畴继续解释道:“可吏部也有大臣提出了要按照范贼遗书上所写的那几个西夷字母来进行考核。”
“西夷字母?我大明的改革又跟那票神棍扯上什么关系了?你道给朕说说看,那念什么?又是什么意思?”
“同僚们提出按照各地在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作为标准,评判官吏们是否合格。至于这名字么……”想了大半天,顾锡畴还是红着个脸说了出来。“根据宫中那票洋神棍的说法,应该念做什么鸡的屁!”
“鸡的屁?”崇祯也忍不住毫无形象地暴笑出声,好不容易等全场大臣都安静下来后,他再次将自己的无知展现在众人面前。“顾爱卿啊,你看那鸡屎值钱不?”
鸡屎?这次轮到顾锡畴摸不着头脑了。虽然他不负责农业生产,却也还知道猪粪牛粪做为重要的肥料有人要,那大街上的马粪也还有人专门捡拾,但却没听说过用鸡屎鸭屎做当家肥来种植庄稼的。可万一自己说了不值钱,这昏君又胡搅蛮缠地编出一堆大道理咋办?
“臣愚钝……”最终顾锡畴还是决定不做出正面回答,又把那个选择题继续推给了崇祯。
“他娘的,鸡屎都不值钱,你还好意思跟朕谈鸡的屁?”皇帝暴粗口了,旁边负责会议记录的老太监吓得连笔都掉在了地上,满朝重臣的嘴巴更是张得足以塞进一条大象腿。
“朕不要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朕只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强大帝国!我大明改革成败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国家是否强大,百姓是否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懒得理会手下人的表现,崇祯继续道:“回去告诉吏部的家伙,朝廷对于各地官员的考核标准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百姓的生活是否获得了改善,朕前些年卖官鬻爵时定下的标准就是底限,完不成任务的都给朕到昭狱里呆着去!而这,也是朕和你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臣等领旨!”崇祯的话是不怎么好听,却为所有在场的大臣敲了一记警钟,也为这场蓄势待发的改革明确了最终目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