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设师于雒
“扑伐噩侯御方,勿遗寿幼!”————————【禹鼎】
“迁都已有定论,不用再谈。”皇帝似乎不想知道荀攸关于迁都的态度,关东诸州郡将奏疏直接呈交到自己手中固然有极大部分人是出于尊敬、方便的需要,但也有不少别有用心者意图借助皇帝驻跸另立核心、将雒阳重塑成政治中心的既定事实。皇帝不知道荀攸在这其中起到什么作用,他只知道在大胜之后,许多自诩建有襄助之功的关东士人无不欢欣雀跃,举止也开始轻浮了起来,就连心思缜密的黄琬都犯了糊涂。
“这呈递奏疏的事,我看现在就可以下诏,命各地刺史、太守将奏疏一律递往长安,不必送往行在……”见荀攸欲要说话,皇帝拿着奏疏的手往旁边一挥,接着道:“据雍凉最新的军报,皇甫嵩的死讯已经传开,雍凉众将无首,曹操在他们心里的威信不足,我预备这两日先派朱儁赴关中接手皇甫嵩未竟全功……再过几日,就起驾回长安,这些奏疏也就不用担心往哪头跑了。”
荀攸心里一紧,他没想到皇甫嵩的死讯居然在这个时候泄露出去,他还以为司马懿能一直顶住压力,等到雍凉战事解决、或是皇帝回到长安时再坦白此事,可没想到会是现在……
“臣谨喏。”既然皇帝已经打定主意要回长安,荀攸也不再多说什么,他应下后道:“车骑将军久在关东,骤然接手雍凉军事,总得耗费时日去知悉军情、整顿军旅。军情火急,倘或迁延时日,臣恐怕雍凉又要再起波折。”
“那就让钟繇、张济等人辅佐他。此时韩遂将亡,大可以裁撤雍州,合并为凉州,改钟繇为凉州刺史。”皇帝明白荀攸的意思,他将手中的奏疏放下,轻声说道:“传诏给裴茂,命他速至弘农迎驾。”
雍州刺史钟繇与司隶校尉裴茂因此事产生过不少摩擦,皇帝将裴茂调至弘农,让钟繇配合朱儁处理雍凉军务,正是把两人拉开,为他们之间的纷争以钟繇的胜利画下句号。
这时穆顺手捧着一份帛书从外间走了进来,他手上捧着的正是皇帝命谒者杨修文不加点、挥笔而就的《永乐宫赋》。
皇帝接来细细品读了一番,当他读到文中末尾的‘临南轩而向春,方负黼黻之屏风。凭玉几而按图之,想往昔之兴隆’等句时,不禁抚掌赞叹道:“杨德祖果然有捷才,明白我的心意。”他将这篇文稿递给荀攸,说道:“这两年只让他做谒者,到是屈才了。”
在皇帝刚生下来尚未足月的时候,其母就被何皇后害死,孝灵皇帝怕其继续留在后宫会再遭到暗算,于是将他送入董太后所在的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以后,皇帝就以祖母董太后的家族为外家,一直在永乐宫健康长大到九岁。
对于皇帝来说,这座荒废已久的永乐宫比雒阳南北宫的任何一处殿宇都要有意义,杨修按照提示所撰写的这一篇文章对永乐宫昔日的盛况进行了充满想象的描述,甚至还无不隐晦的提到了皇帝幼年失恃的缘由、幸得祖母董太后的养育之恩,以及皇帝重回故地,对永乐宫的追忆。
只是一篇简单的怀念文章,荀攸却看得眉头发皱,因为他不仅通过这篇文章知道其作者杨修背后的立场,更是直接明白了皇帝变化的态度。
果然是他们这些人太张扬了,荀攸反思着身边的关东人对建议还都的热衷,心里想着或许正是如此,才让皇帝转移了主要矛盾,对本该捏死董氏的手忽然松了一下力度。
“这确实是好文。”荀攸默默看完文章,双手将其奉还:“杨德祖、王仲宣,皆善属文,陛下身边有一群文学之士。”
皇帝淡看了他一眼,伸手接过文章,随便放在一旁,张口问向穆顺:“贾公可曾来了?”
绣衣使者贾诩正忙于审理骆业等人的案子,穆顺忙躬身道:“奴婢这便去催问。”
“把这些奏疏也都拿下去。”皇帝一挥手吩咐完,又对荀攸说道:“黄公这几日称病,应是心中有惧。”
荀攸欠了欠身,神色平静的说道:“只是一时气血不调,太医说没有什么大碍。”
“那就放心了,这次回长安,但愿他能好起来。”皇帝点头说道,黄琬无论是因为愧疚惊惧而告病不出,还是真的得了疾病,皇帝此时也不打算深究下去,一切都要等到了长安后再说。
两人又闲谈了些话,贾诩这才姗姗来迟。
皇帝命其入座,先是问起了骆业的事情,原来在将骆业缉捕入狱的同时,贾诩麾下的绣衣使也从骆业的家中搜出了价值数十万钱的财物,都是骆业这两年任上所得,大部分是修葺却非殿时截留的款项。
“这倒省事。”皇帝听后冷笑道:“他连廷尉狱都不用去了,直接在雒阳东市处斩吧。”
皇帝对待贪腐向来是严惩不贷,当年关中遭遇旱蝗,负责赈济的侯汶等人因为克扣倒卖官粮被皇帝直接处死。这么些年皇帝虽然没有用雷霆手段去整肃风气,但通过刷新吏治使得关中的环境比以往好了许多。现在皇帝要杀骆业,是数罪并罚,谁也不能求饶。
“眼下还有件事得商量。”皇帝看了看贾诩,将关中传来皇甫嵩死讯、以及准备让朱儁入关的决定都告诉对方,接着说道:“如今天下虽已平定,然山林湖泽之中仍有盗贼藏匿、汝南袁氏余孽未除、山越乌桓又得用兵。徐晃与张辽相隔甚远,难以呼应,而雒阳乃朝廷旧都,先帝陵寝所在,不可轻忽,所以我想,效仿周公设八师于雒邑的成例,从南北军中抽调精锐,另建一军驻守河南。”
荀攸下意识的就想要拒绝,他认为这样做只会增加开支,而且这一支‘东军’的作用将锚定于镇压未来可能会有的内乱。然而荀攸却无法拒绝这个提议,皇帝不会为了什么‘天下安定’、‘与民休息’的理念而学习光武皇帝大肆裁军、放兵为农,军权永远是皇帝手中的利器,他可以在朝政上与士人们你来我往的妥协,但绝不会在这种事上低头。
只是荀攸会知难而退,不代表别人会同意皇帝穷兵黩武的行为,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在雒阳还是回长安,这件事都会引起纷争,稍解决不好,就会失掉好不容易聚齐的天下人心。
贾诩是毫无疑问赞同皇帝的,或者说他在这种事情上除了支持皇帝再无别的选择:“臣记得,当年凉州羌乱,数犯三辅,朝廷遂于关中设立虎牙、扶风都尉,将兵护卫长安园陵。如今雒阳乃宗庙所在,大可援引古今之例,新设一军,以护东都。”
在雒阳留下一支常备军,确实出自皇帝防范于未然的打算,他在阅读《东观汉记》的时候,深刻的记得光武皇帝在裁撤郡国兵之后,为了增加财赋,下诏度量天下田亩,导致各处反抗不断,最后使得度田令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皇帝不是光武皇帝,他手中的军队不是来自世家豪强的贡献,而是靠自己招募勇士操练出来的、靠着从入伍到夜校教化、从教化到晋升,乃至于战亡抚恤以及退役安排这一亲手打造的体系所感化笼络出来的。
兵权是皇帝推行改革的压舱石,有一支兵马在雒阳,东可以镇守中原,西可以保卫关中,南可以威服江淮,北可以控扼诸胡。一旦四方有事,这支驻扎在中心地带的机动部队随时都能赶赴战场,等以后大修道路、沟通水系,从关中到雒阳、从雒阳到四方的运兵速度将进一步增强。
那个时候皇帝再重新丈量田地或是其他什么激烈的改革,想要武力反抗的势力如何也得掂量皇帝布置在雒阳、幽州、扬州的军事力量。
“如今战乱初敉,关中有劲旅、燕赵有张辽、江淮有徐晃,足以威慑宵小。还请陛下怜惜民力,雒阳诸兵,在精不在多。”这是荀攸所能想出来的折中之法,留守军队的数量少一些,能尽量避免触及一些人的神经。
“我属意在雒阳建三师,按照古例,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算上辅兵营,一共是八千人。”皇帝点头说道,关于军队的改革是他回长安后即将着手的事情,不但是要将南北军的优越制度与经验推广各军,还要重新打造一套军制。这个时候先将东军的事情定下来,等到那时候再添加兵员也不迟:“每一师设都尉领兵,将领从南北军及殿前郎里面择选,一切比照南北军的待遇。”
荀攸再无异议。
于是皇帝当即仿照南北军的制度在雒阳设下解烦、解忧、解难三师,合称东军,从南北军中挑选骨干及精锐成军。
两日后,车骑将军朱儁奉诏先行赶往关中,开始接手皇甫嵩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于此同时,光禄大夫赵威孙也将代表皇帝赶往陈仓给皇甫嵩治丧,跟赵威孙一同前去的,还有侍御史邓聘,他将负责在陈仓查办关于司马懿主动坦露的罪行。
皇帝在亲自整顿、初步编练出东军的雏形以后,也顾不得等孙策在汝南的捷报,便带着一众文武以及南北军将士赶赴长安。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
汉阳郡,冀城。
冀城是汉阳郡的郡治,同时也是雍州的州治,地处东西要隘的咽喉,是雍凉的一处重镇。自韩遂发起叛乱以来,大汉雍州刺史、建威将军钟繇便坐镇此城,牢牢把控着从雍凉入关中的便捷通道,抵挡了羌胡的几次侵犯。
在骠骑将军皇甫嵩于右扶风诱敌深入、调动安集将军张济、虎威将军盖顺等军大破韩遂的消息传到冀城之后,满城军民欣喜若狂,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
钟繇特意为此召开集会,商讨下一步该如何派兵追击穷寇。当时与会的除了州从事以外,还有汉阳太守射坚,护羌校尉杨儒、冀城令陆儁,以及去年被叛军击败、一路逃至冀城的陇西太守刘繇、陇西典农校尉马宇等人。
刘繇因为寸功未得,又丧师失地,在得到大胜的消息后是极力主战:“如今据陈仓军报,韩遂兵众溃散,潜逃安定,十万叛军不存一二。吾等可大肆传扬此事,扰乱成公英军心,只要其麾下羌胡离散、兵众畏葸,我军便可趁势而击,一举收服陇西、金城诸郡。”
“此议虽是可行,但……”钟繇心里其实也很想在追击穷寇的过程中多得一些功劳,雍凉实在苦寒贫瘠、又没有几个出色的大儒能与他座谈,他想着自己在雍凉踏踏实实的干了几年,可以借这个机会调走,最好是回朝廷。
所以在建军功的事情上,钟繇虽然迫切,但也不失谨慎:“张济已携城中泰半兵马东入扶风,与盖顺一同追击韩遂。如今城中虽然旌旗不减,那也是为了迷惑成公英,可究竟可用之兵尚存几许、出兵的胜算又有几分,吾等为国家计,还得多做思量。”
杨儒是弘农杨氏出身,多年以前,盖勋担任京兆尹,征辟名士练兵,他与士孙瑞、魏桀等人一同参与兵事,担任鸟击都尉一职。由于曾有过这一段带兵的经历,皇帝在刚亲政不久就出于笼络杨氏的需要,诏拜其为护羌校尉。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杨儒几乎从不参与长安内部的纷争,默默无闻的戍守在雍凉。也正因为没有什么劣迹,他的地位一直稳固至今,在弘农杨氏众人里面,也是唯一在外掌握兵权的人。
应着钟繇的话,杨儒矜持的手抚长须,有些傲慢的拉长着语调:“当初朝廷清算李傕、郭汜等乱兵,曾拨精兵予我。数年以来,麾下五千兵马虽不说是骁勇,但也是人皆敢战。”
“善。”刘繇忙接过话来,说道:“这半载羌胡攻城,杨公麾下即便稍有折损,想必也是能拿来一用。”说完,他便看向一边的典农校尉马宇:“我等从陇西撤兵来援,所带兵马,也还剩一二千吧?”
“迁都已有定论,不用再谈。”皇帝似乎不想知道荀攸关于迁都的态度,关东诸州郡将奏疏直接呈交到自己手中固然有极大部分人是出于尊敬、方便的需要,但也有不少别有用心者意图借助皇帝驻跸另立核心、将雒阳重塑成政治中心的既定事实。皇帝不知道荀攸在这其中起到什么作用,他只知道在大胜之后,许多自诩建有襄助之功的关东士人无不欢欣雀跃,举止也开始轻浮了起来,就连心思缜密的黄琬都犯了糊涂。
“这呈递奏疏的事,我看现在就可以下诏,命各地刺史、太守将奏疏一律递往长安,不必送往行在……”见荀攸欲要说话,皇帝拿着奏疏的手往旁边一挥,接着道:“据雍凉最新的军报,皇甫嵩的死讯已经传开,雍凉众将无首,曹操在他们心里的威信不足,我预备这两日先派朱儁赴关中接手皇甫嵩未竟全功……再过几日,就起驾回长安,这些奏疏也就不用担心往哪头跑了。”
荀攸心里一紧,他没想到皇甫嵩的死讯居然在这个时候泄露出去,他还以为司马懿能一直顶住压力,等到雍凉战事解决、或是皇帝回到长安时再坦白此事,可没想到会是现在……
“臣谨喏。”既然皇帝已经打定主意要回长安,荀攸也不再多说什么,他应下后道:“车骑将军久在关东,骤然接手雍凉军事,总得耗费时日去知悉军情、整顿军旅。军情火急,倘或迁延时日,臣恐怕雍凉又要再起波折。”
“那就让钟繇、张济等人辅佐他。此时韩遂将亡,大可以裁撤雍州,合并为凉州,改钟繇为凉州刺史。”皇帝明白荀攸的意思,他将手中的奏疏放下,轻声说道:“传诏给裴茂,命他速至弘农迎驾。”
雍州刺史钟繇与司隶校尉裴茂因此事产生过不少摩擦,皇帝将裴茂调至弘农,让钟繇配合朱儁处理雍凉军务,正是把两人拉开,为他们之间的纷争以钟繇的胜利画下句号。
这时穆顺手捧着一份帛书从外间走了进来,他手上捧着的正是皇帝命谒者杨修文不加点、挥笔而就的《永乐宫赋》。
皇帝接来细细品读了一番,当他读到文中末尾的‘临南轩而向春,方负黼黻之屏风。凭玉几而按图之,想往昔之兴隆’等句时,不禁抚掌赞叹道:“杨德祖果然有捷才,明白我的心意。”他将这篇文稿递给荀攸,说道:“这两年只让他做谒者,到是屈才了。”
在皇帝刚生下来尚未足月的时候,其母就被何皇后害死,孝灵皇帝怕其继续留在后宫会再遭到暗算,于是将他送入董太后所在的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以后,皇帝就以祖母董太后的家族为外家,一直在永乐宫健康长大到九岁。
对于皇帝来说,这座荒废已久的永乐宫比雒阳南北宫的任何一处殿宇都要有意义,杨修按照提示所撰写的这一篇文章对永乐宫昔日的盛况进行了充满想象的描述,甚至还无不隐晦的提到了皇帝幼年失恃的缘由、幸得祖母董太后的养育之恩,以及皇帝重回故地,对永乐宫的追忆。
只是一篇简单的怀念文章,荀攸却看得眉头发皱,因为他不仅通过这篇文章知道其作者杨修背后的立场,更是直接明白了皇帝变化的态度。
果然是他们这些人太张扬了,荀攸反思着身边的关东人对建议还都的热衷,心里想着或许正是如此,才让皇帝转移了主要矛盾,对本该捏死董氏的手忽然松了一下力度。
“这确实是好文。”荀攸默默看完文章,双手将其奉还:“杨德祖、王仲宣,皆善属文,陛下身边有一群文学之士。”
皇帝淡看了他一眼,伸手接过文章,随便放在一旁,张口问向穆顺:“贾公可曾来了?”
绣衣使者贾诩正忙于审理骆业等人的案子,穆顺忙躬身道:“奴婢这便去催问。”
“把这些奏疏也都拿下去。”皇帝一挥手吩咐完,又对荀攸说道:“黄公这几日称病,应是心中有惧。”
荀攸欠了欠身,神色平静的说道:“只是一时气血不调,太医说没有什么大碍。”
“那就放心了,这次回长安,但愿他能好起来。”皇帝点头说道,黄琬无论是因为愧疚惊惧而告病不出,还是真的得了疾病,皇帝此时也不打算深究下去,一切都要等到了长安后再说。
两人又闲谈了些话,贾诩这才姗姗来迟。
皇帝命其入座,先是问起了骆业的事情,原来在将骆业缉捕入狱的同时,贾诩麾下的绣衣使也从骆业的家中搜出了价值数十万钱的财物,都是骆业这两年任上所得,大部分是修葺却非殿时截留的款项。
“这倒省事。”皇帝听后冷笑道:“他连廷尉狱都不用去了,直接在雒阳东市处斩吧。”
皇帝对待贪腐向来是严惩不贷,当年关中遭遇旱蝗,负责赈济的侯汶等人因为克扣倒卖官粮被皇帝直接处死。这么些年皇帝虽然没有用雷霆手段去整肃风气,但通过刷新吏治使得关中的环境比以往好了许多。现在皇帝要杀骆业,是数罪并罚,谁也不能求饶。
“眼下还有件事得商量。”皇帝看了看贾诩,将关中传来皇甫嵩死讯、以及准备让朱儁入关的决定都告诉对方,接着说道:“如今天下虽已平定,然山林湖泽之中仍有盗贼藏匿、汝南袁氏余孽未除、山越乌桓又得用兵。徐晃与张辽相隔甚远,难以呼应,而雒阳乃朝廷旧都,先帝陵寝所在,不可轻忽,所以我想,效仿周公设八师于雒邑的成例,从南北军中抽调精锐,另建一军驻守河南。”
荀攸下意识的就想要拒绝,他认为这样做只会增加开支,而且这一支‘东军’的作用将锚定于镇压未来可能会有的内乱。然而荀攸却无法拒绝这个提议,皇帝不会为了什么‘天下安定’、‘与民休息’的理念而学习光武皇帝大肆裁军、放兵为农,军权永远是皇帝手中的利器,他可以在朝政上与士人们你来我往的妥协,但绝不会在这种事上低头。
只是荀攸会知难而退,不代表别人会同意皇帝穷兵黩武的行为,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在雒阳还是回长安,这件事都会引起纷争,稍解决不好,就会失掉好不容易聚齐的天下人心。
贾诩是毫无疑问赞同皇帝的,或者说他在这种事情上除了支持皇帝再无别的选择:“臣记得,当年凉州羌乱,数犯三辅,朝廷遂于关中设立虎牙、扶风都尉,将兵护卫长安园陵。如今雒阳乃宗庙所在,大可援引古今之例,新设一军,以护东都。”
在雒阳留下一支常备军,确实出自皇帝防范于未然的打算,他在阅读《东观汉记》的时候,深刻的记得光武皇帝在裁撤郡国兵之后,为了增加财赋,下诏度量天下田亩,导致各处反抗不断,最后使得度田令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皇帝不是光武皇帝,他手中的军队不是来自世家豪强的贡献,而是靠自己招募勇士操练出来的、靠着从入伍到夜校教化、从教化到晋升,乃至于战亡抚恤以及退役安排这一亲手打造的体系所感化笼络出来的。
兵权是皇帝推行改革的压舱石,有一支兵马在雒阳,东可以镇守中原,西可以保卫关中,南可以威服江淮,北可以控扼诸胡。一旦四方有事,这支驻扎在中心地带的机动部队随时都能赶赴战场,等以后大修道路、沟通水系,从关中到雒阳、从雒阳到四方的运兵速度将进一步增强。
那个时候皇帝再重新丈量田地或是其他什么激烈的改革,想要武力反抗的势力如何也得掂量皇帝布置在雒阳、幽州、扬州的军事力量。
“如今战乱初敉,关中有劲旅、燕赵有张辽、江淮有徐晃,足以威慑宵小。还请陛下怜惜民力,雒阳诸兵,在精不在多。”这是荀攸所能想出来的折中之法,留守军队的数量少一些,能尽量避免触及一些人的神经。
“我属意在雒阳建三师,按照古例,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算上辅兵营,一共是八千人。”皇帝点头说道,关于军队的改革是他回长安后即将着手的事情,不但是要将南北军的优越制度与经验推广各军,还要重新打造一套军制。这个时候先将东军的事情定下来,等到那时候再添加兵员也不迟:“每一师设都尉领兵,将领从南北军及殿前郎里面择选,一切比照南北军的待遇。”
荀攸再无异议。
于是皇帝当即仿照南北军的制度在雒阳设下解烦、解忧、解难三师,合称东军,从南北军中挑选骨干及精锐成军。
两日后,车骑将军朱儁奉诏先行赶往关中,开始接手皇甫嵩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于此同时,光禄大夫赵威孙也将代表皇帝赶往陈仓给皇甫嵩治丧,跟赵威孙一同前去的,还有侍御史邓聘,他将负责在陈仓查办关于司马懿主动坦露的罪行。
皇帝在亲自整顿、初步编练出东军的雏形以后,也顾不得等孙策在汝南的捷报,便带着一众文武以及南北军将士赶赴长安。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
汉阳郡,冀城。
冀城是汉阳郡的郡治,同时也是雍州的州治,地处东西要隘的咽喉,是雍凉的一处重镇。自韩遂发起叛乱以来,大汉雍州刺史、建威将军钟繇便坐镇此城,牢牢把控着从雍凉入关中的便捷通道,抵挡了羌胡的几次侵犯。
在骠骑将军皇甫嵩于右扶风诱敌深入、调动安集将军张济、虎威将军盖顺等军大破韩遂的消息传到冀城之后,满城军民欣喜若狂,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
钟繇特意为此召开集会,商讨下一步该如何派兵追击穷寇。当时与会的除了州从事以外,还有汉阳太守射坚,护羌校尉杨儒、冀城令陆儁,以及去年被叛军击败、一路逃至冀城的陇西太守刘繇、陇西典农校尉马宇等人。
刘繇因为寸功未得,又丧师失地,在得到大胜的消息后是极力主战:“如今据陈仓军报,韩遂兵众溃散,潜逃安定,十万叛军不存一二。吾等可大肆传扬此事,扰乱成公英军心,只要其麾下羌胡离散、兵众畏葸,我军便可趁势而击,一举收服陇西、金城诸郡。”
“此议虽是可行,但……”钟繇心里其实也很想在追击穷寇的过程中多得一些功劳,雍凉实在苦寒贫瘠、又没有几个出色的大儒能与他座谈,他想着自己在雍凉踏踏实实的干了几年,可以借这个机会调走,最好是回朝廷。
所以在建军功的事情上,钟繇虽然迫切,但也不失谨慎:“张济已携城中泰半兵马东入扶风,与盖顺一同追击韩遂。如今城中虽然旌旗不减,那也是为了迷惑成公英,可究竟可用之兵尚存几许、出兵的胜算又有几分,吾等为国家计,还得多做思量。”
杨儒是弘农杨氏出身,多年以前,盖勋担任京兆尹,征辟名士练兵,他与士孙瑞、魏桀等人一同参与兵事,担任鸟击都尉一职。由于曾有过这一段带兵的经历,皇帝在刚亲政不久就出于笼络杨氏的需要,诏拜其为护羌校尉。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杨儒几乎从不参与长安内部的纷争,默默无闻的戍守在雍凉。也正因为没有什么劣迹,他的地位一直稳固至今,在弘农杨氏众人里面,也是唯一在外掌握兵权的人。
应着钟繇的话,杨儒矜持的手抚长须,有些傲慢的拉长着语调:“当初朝廷清算李傕、郭汜等乱兵,曾拨精兵予我。数年以来,麾下五千兵马虽不说是骁勇,但也是人皆敢战。”
“善。”刘繇忙接过话来,说道:“这半载羌胡攻城,杨公麾下即便稍有折损,想必也是能拿来一用。”说完,他便看向一边的典农校尉马宇:“我等从陇西撤兵来援,所带兵马,也还剩一二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