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唐锦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六十七章 政事堂会议

    政事堂,武德以及贞观时期设立在门下省,是唐朝宰相议政之地。

    政事堂会议常设,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亦是帝国最高行政机构。在武德年间以及贞观大部分时期,整个帝国官僚体系有资格参与政事堂会议者,唯有三省最高长官,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

    尚书省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因武德年间李世民曾担任此职,在他即位以后,便不再设尚书令之职位,以示恭敬。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事实上边转为左右尚书仆射,而古时以左为尊,尚书左仆射一职便是宰相之首,领袖百官。

    左右尚书仆射、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便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只不过到了贞观后期以及高宗之时,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皇帝开始让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又逐渐统一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政事堂是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

    某种程度来说,唐王朝的兴唐代衰盛败,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政事堂政事的运作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从政事堂几次搬迁的轨迹,便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大唐中枢的地位变迁。

    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证是政事堂的常态,缔造了贞观之治的伟大辉煌,亦奠定了大唐王朝坚固的根基。而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以及沦为皇权操纵的工具。等到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

    什么是政事堂制度呢?所谓的政事堂制度是指尚书省(国家的行政机构)、中书省(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机构)、门下省(国家方针政策的审核机构)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国家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政事堂制度是封建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

    可以说,政事堂制度是这个时代地球上最先进、最开明、最完善的制度……

    门下省政事堂前有一棵巨大的梧桐,亭亭如盖、郁郁葱葱,茂盛的枝叶遮天蔽日,将政事堂内遮挡的一片阴凉。

    诺大的厅堂内,布置简朴典雅,当中一方暗红色的地毯,带着团龙花纹,四周摆放着几张案几,地板光滑明亮。

    案几之上茶盏飘香,几位宰相大人轻声交谈,气氛轻松。

    只是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侍中魏徵、中书令岑文本几人见到龙行虎步而来的李二陛下以及其后的马周,这份轻松转成讶然。

    政事堂有政事堂的规矩,虽然最后在政事堂形成的决议要经由皇帝批准,但是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插手决议的形成过程的。

    这是开明的制度,亦是皇帝陛下自信的表现。

    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坚决相信自己的宰相会在有利于帝国发展的基础上做出任何决定……

    几位宰相惊讶起身,房玄龄鞠躬问道:“陛下可是有要事商议?”

    按照制度,若无十万火急之事,皇帝是不应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只需要在形成决议之后,由门下省递交给皇帝,由皇帝审定。若无异议,则发回门下省,颁行天下。

    这亦是为什么政事堂议政要在门下省的原因。

    首先是三省的职责分工决定的。

    三省之中,中书省主出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主奉行。即是说中书省是代表皇帝制定大政方针、政策的立法的机关;门下省是审查所立之法是否可行的机关;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机关。

    三权分立门下省居其中,政令能否出台、执行的后果如何,关键在门下省。因而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政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是由工作程序决定的。

    作为颁发政令的诏书,必须加盖皇帝的玺印才能生效。而皇帝的八宝都由门下省的符宝郎掌管,在门下省议政,议定之后报经皇帝批准,然后用印,由中书省宣达,减少政令往返周转,有利于工作率的提高。

    李二陛下挥了挥手,示意身后的马周将房俊的奏折交给诸位宰相,然后命人重新安排了两张案几,坐下后才说道:“这是房俊的一份奏折,朕觉得应该让诸位宰相看看。”

    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徵、岑文本等人却没有人伸手去接过马周递过来的奏折,只是齐齐的看着马周。

    马周顿时有点尴尬。

    按照制度,他只是一个中书舍人,没资格坐在这里参与政事堂会议……可让他来的是皇帝陛下,自己是应该安静的离开,还是遵照陛下的意愿留在这里?

    马周只得看向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自然懂得诸位宰相的意思,凡事都要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政事堂自然有其自己的规矩,就算他是皇帝,亦不能肆无忌惮的去逾越,去破坏。

    但是从房俊身上,李二陛下却得到了一点启发,他环视一眼,缓缓说道:“马周之能力、心性,想必诸位都有所了解。然则再是天才的存在,亦不可能一步登天、生而知之,总要不断的学习、领悟。马周只是旁听,不发言、不参与,如何?”

    诸位宰相都不约而同的看向马周。

    皇帝陛下的言外之意再清楚不过,要扶持马周上位,是以先来政事堂跟诸位宰相学习。

    正如皇帝所言,没人能生而知之,再逆天的智慧,亦要在不断学习当中去壮大。作为以后的三省长官之一,事先在政事堂学习是有好处的。

    问题在于,此举破了政事堂只是宰相议事的先例……

    此例一开,是不是以后所谓“有前途”的官员,都可以用学习的名义,插一脚进来政事堂?

    如果谁都能来,那还要规矩做什么?

    政事堂又成了什么地方?

    宰相议事的初衷何在?

    几位宰相互视一眼,彼此都看出对方心中的忌惮和慎重。

    岑文本是马周的直属长官,自然不易发表意见。长孙无忌是老狐狸,虽然态度上很明确,却不愿意公开得罪人。房玄龄是老好人,这种相当于打脸的话语,他从来都不会说。

    幸好,还有一位既不怕得罪人、亦是以得罪人为奋斗目标的存在……

    魏徵咳了一声,抬了抬眼皮,看了一眼马周,声音嘶哑、底气虚弱的说道:“马周之才华,吾等尽在心中,以后成为国之栋梁,只是迟早之事,无人怀疑。只是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若是今日因马周而破例,日后再有人以此为题想要进入政事堂,吾等如何拒绝?拒绝了,难免底气不足,留下话柄。不拒绝,政事堂岂非成了大朝会,人人都能参一脚?”

    李二陛下脸如黑炭,面颊忍不住抽了抽。

    这个老王八蛋,还真是不给面子啊……

    一瞬间,李二陛下有种想要跳起来一脚将这个专门跟自己作对的老货踹翻的冲动!

    马周深吸一口气,面色如常,冲着皇帝和诸位宰相深深鞠躬,后退而出。

    政事堂里一片沉寂。

    良久,房玄龄赞道:“宠辱不行于色,如磐石坚忍,可砥柱中流!马宾王实乃帝国异日之柱石,陛下可喜可贺!”

    对于马周的表现,房玄龄显然很是看好。

    岑文本一张方正的老脸笑了笑,不紧不慢的说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吾等尸位素餐之时日,想来亦不多了。”

    长孙无忌闻言,心中却没来由的一痛,像是被谁扎了一根刺……

    一代新人胜旧人,如同马周、褚遂良这等新生代的官员已经渐渐占据要位,上位之日不远。就连房俊、李敬业这等后起之秀都占露头角,开始青云直上。

    可长孙家当初最杰出的子弟,现在却只能蝼蚁一般飘落江湖,远在庙堂之外,苟延残喘……

    想到此,长孙无忌便暗自咬牙,一腔恨意蒸腾!

    魏徵颤颤巍巍的站起来,对李二陛下深深一躬,言道:“还请陛下见谅,非是老臣君臣之情分,故意折损陛下颜面,实在是政事堂乃帝国之中枢,规矩自然要重之又重。否则,此例一开,便后患无穷,届时政事堂名存实亡,岂是帝国之福?”

    李二陛下长长吁了口气,这个道理他又怎能不明白?

    若是任何人都能借由各种理由进入到政事堂,各方势力的利益争夺将空前白热化。政事堂不是个纯粹的存在,但由于精简的结构以及平等制约的规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纯洁性。

    一旦各方势力都能参与其中,堂堂帝国之中枢将会变成利益的角斗场,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帝国的利益至上,这就背离了政事堂的初衷。

    只不过由于自己甚为看重马周,在他心里马周将来必然是中书令的不二人选,这才有所疏忽。

    最难得的是,魏徵这个死倔死倔的老货,居然抹下面皮给自己道歉?

    李二陛下有些惊异,难道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魏徵去年底的时候大病一场,差点一命呜呼,当时李二陛下心里还偷偷窃喜了好久,毕竟没有了这个整日跟自己作对的老东西,生活要舒畅不少……

    但是现在看着魏徵颤颤巍巍连说话都费劲的病容,心底却没来由的一阵悲凉。

    无论如何,魏徵总是一心一意为了大唐,或许他心底对朕的登基继位总有那么几分抵触,可是那又如何?越是如此,朕越是要让他看看,朕这个皇帝,千古以降,独此一人!

    朕的志向是千古之一帝,自当胸怀天下,何必跟一个垂垂将死之人去斗气?

    一瞬间,李二陛下的心气儿就平和下来。

    他和蔼的对着魏徵摆摆手,温言道:“年岁不小了,自己身子骨什么样自己难道不清楚么?坐下说话即可,不必在意这些虚礼。”

    魏徵心中一暖,恭敬道:“老臣……遵旨。”

    这才颤巍巍的坐下。

    李二陛下指了指马周留下的那份奏折:“诸位都看看吧,看完之后,议一议其可行性。朕就坐在这里,不插言,由诸位宰相商议。”

    这亦是委婉的表达了尊重魏徵的意见,不会对政事堂的规矩横加干涉。连皇帝都乖乖坐着不说话,以此表示对诸位宰相的尊敬,遑论是其余人等?

    政事堂的存在保证了帝国最高权力机构能够时刻将帝国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才是最重要的!

    岑文本信手拿起那份奏折,看了看几位宰相,笑道:“老夫先看吧。”

    言罢,便低头仔细翻阅。

    一张方正的脸膛,却渐渐凝重起来,每每读到精彩之处,两条眉毛亦会微微扬起。

    几位宰相便都好奇起来。

    岑文本为人古板守正,最是讲究官威仪表,一言一行都合乎礼仪,绝对不肯轻浮随意,若非心中震惊,又怎会在陛下面前做出这等将心情流于眼色的神情?

    房玄龄更是满心好奇。

    这个臭小子,也没跟自己说起要给皇帝上奏折啊,到底又有了什么鬼主意?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低眉垂眼,毫无兴趣。

    在他看来,房俊那厮就是仗着有几分文采便张扬浮躁,出些不着调的主意来博取皇帝的好感,以此奉承皇帝。

    妥妥的佞臣胚子!

    一个肆意妄为、行事不计后果的棒槌、夯货,能有什么老成谋国之策,值得皇帝将之拿到政事堂来?

    分明就是偏袒!

    曾几何时,这份偏袒可是长孙冲所享有的待遇啊,现如今……

    长孙无忌心里愈发恨意滔天,暗暗咬牙,都给我等着,新账老账都记在心里,总有一天要一一清算!

    政事堂里一片静谧,偶尔想起几声“吸溜”的喝茶声,伴着岑文本“沙沙”的翻阅之声。

    岑文本看得很慢,似乎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咀嚼着其中所蕴含的寓意,猜测其背后所可能隐藏的秘密……

    良久,岑文本才长长的吐出口气,将奏折递给身边的房玄龄,一脸羡慕嫉妒之色,语气夹杂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玄龄兄当真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