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黑潮
洪承畴又道:“其也真是狗急跳墙,这般临时授兵组成的军队,如何能与我大军相抗衡?其白白唆使人前来送命,仁者不取,智者不为也。”
众人无不在脸上做出赞同的表示,洪承畴最后道:“我军分步骑两阵,以步为右,骑为左,步兵左中右三哨,以耿参将为中哨,李游击,陆游击为左右哨,各部要奋勇接敌,戮力奋战,上不负皇恩,下不负本官和宣大百姓的期望。”
众将无不毕恭毕敬的答应着,这时卢象升又道:“推冲车和马车于左侧阵前,置各部火炮于后,骑兵再置于车阵左侧防备,似较为妥当。”
洪承畴看了一眼,左翼前方里许是两个较为残破的村落,其余均是田野荒原,还有两条蜿蜒如蛇的道路,看起来已经相当的残败破落,荒草长的很高。
左翼连接的是阳和,天成卫城等处,相对右翼多山的地形,左翼更易于骑兵展开。
洪承畴知道卢象升的意思,一旦左翼被敌人兜过来迂回穿插,包抄到官兵主阵,将士会们担心被敌人挤压至不利地形而被全歼,士气会面临骤然崩溃的危险。
了然之后,洪承畴点头道:“敌军虽以百姓授兵成伍,毕竟兵器精良,人多势众。左翼要紧,本官拟请卢大人率部至左翼守备,相机而动,如何?”
卢象升抱拳道:“下官在,则必不至有失,若有失,下官必不苟活。”
洪承畴心中隐隐不安,不过转念一想,这场战事真的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提个人安危荣辱,这仗打败了朝廷定不会轻饶。就以国家气运来说,这一仗真的是相当的关键,若胜,则朝廷针对和记之事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头,他洪某人和卢象升都居功甚伟,将来与和记的争斗,各人位到总督都不是难事。
若负,不仅他们项上首级难保,就算国运来说也是受到重挫。
张瀚一旦回到草原,如游龙入海,大势已成,无可再制。
经过诸多事情,还有时间的发酵,加上在新平堡的养望,连洪承畴等大明的高级文官心里也是隐隐承认张瀚诚为英主,也是潜龙,如果大明国运不佳,这人确实有望问鼎九五。而现在陕西流贼大起,几十股流贼攻破了好几个县城,如果压不住这股势头,流贼会如洪水泛滥,不仅陕北,陕西关中和甘肃晋南到河南都很危险。
眼下的这一战,看似不起眼,但往大了说就是关系到大明的生死存亡,岂可等闲视之?
明军将领全部归队,率领自己或多或少的部下开始摆开阵列,准备迎敌。
众多的盏口炮,虎蹲炮,大小样佛郎机被从城堡下方撤下来,原本今天明军打算把这些质量粗劣的火器用来压制城头,现在就摆放在左翼车阵之后,以策应和掩护骑兵。
在矿兵主力进入到里许距离时,最后又停下来整了一次队。
一万人形成中阵,左右翼各放了五千人,三股部队形成了完整的品字形阵列,只是在行军之时,中间的阵列和右翼越来越突前,而左翼被慢慢拖了下去。
从地形上来看,左翼更利于骑兵冲击,所以在对面的明军将帅看来,矿兵的反应相当正常,左翼应该是小心谨慎前行,以防备明军的骑兵突击。
在最后一次整队完毕后,明军发觉对面的敌军并没有把纵队展开变成横队。
在确定和记为强敌之后,很多将帅都或多或少了解过和记的战法。
以阵列之法,堂堂正正对敌,讲究阵列和后勤保障,用火炮和火铳破敌,这是和记给很多人的印象。
和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行军变阵的能力,纵队行军,在抵近敌前时转而变为横队,在旗手,鼓手,中队长,军士长等军官和军士的指挥下,如山峦一般压向敌人,这才是和记克敌致胜的法宝。
至于骑兵配合,应该也是和记的强项,否则无法解释和记以纯粹的步兵能在草原上降服了那么多蒙古部落。
不过人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和记的方阵,一长列百余人为正面,几百人为纵深,营团连到中队级的方阵摆开,一次击发就是几百上千支火铳,其步兵铳的威力不在强弓之上,明军的弓力射程肯定不及火铳,这也成了很多将领最为忧心之事。
而眼前突过来的敌人,却不似传说中的和记商团军那样摆开横阵,这令得很多明军将领都松了口气,感觉更有信心了一些。
当然如果这一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以万余兵力对两倍与已的敌人,特别是距离越近,就越能看到对面来敌武器精良,行动快速,虽不似传说中的和记战兵那样给人如山一般的压迫感,但也能感觉得到这并非是洪承畴等人论断的田庄农户临时组成的军队。
这也叫所有明军高层感觉困惑,如果来的不是农兵,和记是怎么藏起来的这支强兵?如果是和记战兵,似乎又与传说的大不相同,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不管怎样,双方的鼓手都开始击鼓了。
明军正处于士气的巅峰,除了少量步骑看守新平堡城门,以防堡中的人冲出来内应外合外,大半的明军被从堡墙下征调回来,这反而叫他们松了口气,攻城战和守城战一样的残酷,眼看着伙伴从半空摔下来,自己还得战战兢兢的从云梯往上爬,这种感觉也实在是相当的可怕。能从攻城序列里退下来,哪怕是和强敌野战,这也是叫明军将士松了口气。
这些从宣府大同榆林甘肃陕西太原各镇征调来的军人,原本就是各镇的精华。
洪承畴等人初上任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在皇帝的压力下,阉党也是相当的配合,要人给人,要钱粮给钱粮,在充足的粮饷和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时间也足够洪承畴等人从各镇中调集来相当精锐的部下并将其捏合起来了。
可以说,眼前这一万多人就是宣大各镇的精锐,朝廷多次往辽镇调兵,各镇出兵都很难出动这样的精兵,再加上被洪承畴等人调教训练过,也堪称足兵足饷,这支一万余人的军队,相比大明极盛时的九边将士,恐怕也不遑多让了。
一万多人的明军也明显分成了三部,分为左中右三翼。
冷兵器时期的交战,不存在真正的远程火力,也不存在壕沟战或决定战场胜负的重武器,更不存在空袭等后世战争的手段。
以阵列交战,不管是抛射的弓箭还是火铳,一般的攻击范围都在百步之内,火炮的出现使军队的阵列更加纵深,也发展出了胸甲骑兵战术,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阵列,对自己部下的调度,对火力舒出的利用和理解,在明末一直到清末都是差不多的战术和打法。
拿破仑就是善长利用地形和火炮输出,擅长在适当的时候出动他的老近卫师团,同时擅长使用骑兵突袭敌人的侧翼,突击敌方的火炮阵地,因此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眼前的这一场战事中,战场是随机选择,双方都只能在这里展开会战。
地形是平原为主,右侧大片山地和一条官道,北方是横亘的边墙,有少量的林地和大片的田地,几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一条主干道,还有一些村落为主。
在大地上,北方是一大片的红色,象是一群集结在一起的红蚂蚁,这是明军一方,他们的阵列更加的紧密一些,中间的营盘和左侧的车阵给明军不小的屏障,他们显然是决定先采用守势的一方。
攻过来的矿兵队伍拉的很开,一个个纵队象是一个个突击向前的箭头,在最后调整过阵列之后,象是一根根笔直的箭头,震颤着射向远方,无比坚决,又无比快捷。
原本激烈震荡的鼓声逐渐变的轻捷快速,明军不知道,但矿兵们知道这是要调整脚步,将原本的小幅度的步速调整为大步前进。
到了二百步左右的范围时,鼓声又转为凝重,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临阵前叫大伙再注意自己的左右手,跟紧自己的前队,并且准备进入交战。
矿兵当然是要进攻,不仅是人数上的倍于明军,在战意上,训练上,兵器上,还有指挥上,孙耀都有相当强烈的自信。
正午的阳光还是有些炽热,现在处于秋和冬的转换季节,有时候中午的阳光象是夏末时一样炙热,这种热度很快就会退去,到下午两点过后就算在太阳底下人们也不会觉得炎热,只要一起风,就会叫人感觉有些寒意逼人。
地面上满是枯败的没有收获也没有烧掉的作物,和记撤离了相当多的人手,留下来的人没有办法照顾这么大的农田,不可避免的把一些田亩给荒芜掉了。
落叶和农作物匍匐在地上,被人们的靴子踩踏进松软的泥地里头,路过的靴子主人没有半步停留,仍然大步向前。
地面上完全成了黑灰色的海洋,大片大片的田间地头和几条道路都被穿着灰黑色短袍的人群给填满了。
正如洪承畴判断的一样,矿兵们没有整齐划一的军服,他们毕竟是矿工,他们穿着的衣袍以灰色黑色蓝色为主,因为长久的在矿区工作,身上不停的落着煤灰,哪怕经常洗衣服,时间久了 ,头发,耳后,脸部,包括衣袍和手都成了黑灰色。
这群人象是形成了灰黑色的洪流,不停的奔涌向前,他们眼光热切而坚定,充满着信念,在对面的明军已经亮出刀枪和弓箭,象是红蚁群前的无尽的枝桠,冷芒森森,令人感觉到死亡的恐怖和威胁。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众人无不在脸上做出赞同的表示,洪承畴最后道:“我军分步骑两阵,以步为右,骑为左,步兵左中右三哨,以耿参将为中哨,李游击,陆游击为左右哨,各部要奋勇接敌,戮力奋战,上不负皇恩,下不负本官和宣大百姓的期望。”
众将无不毕恭毕敬的答应着,这时卢象升又道:“推冲车和马车于左侧阵前,置各部火炮于后,骑兵再置于车阵左侧防备,似较为妥当。”
洪承畴看了一眼,左翼前方里许是两个较为残破的村落,其余均是田野荒原,还有两条蜿蜒如蛇的道路,看起来已经相当的残败破落,荒草长的很高。
左翼连接的是阳和,天成卫城等处,相对右翼多山的地形,左翼更易于骑兵展开。
洪承畴知道卢象升的意思,一旦左翼被敌人兜过来迂回穿插,包抄到官兵主阵,将士会们担心被敌人挤压至不利地形而被全歼,士气会面临骤然崩溃的危险。
了然之后,洪承畴点头道:“敌军虽以百姓授兵成伍,毕竟兵器精良,人多势众。左翼要紧,本官拟请卢大人率部至左翼守备,相机而动,如何?”
卢象升抱拳道:“下官在,则必不至有失,若有失,下官必不苟活。”
洪承畴心中隐隐不安,不过转念一想,这场战事真的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提个人安危荣辱,这仗打败了朝廷定不会轻饶。就以国家气运来说,这一仗真的是相当的关键,若胜,则朝廷针对和记之事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头,他洪某人和卢象升都居功甚伟,将来与和记的争斗,各人位到总督都不是难事。
若负,不仅他们项上首级难保,就算国运来说也是受到重挫。
张瀚一旦回到草原,如游龙入海,大势已成,无可再制。
经过诸多事情,还有时间的发酵,加上在新平堡的养望,连洪承畴等大明的高级文官心里也是隐隐承认张瀚诚为英主,也是潜龙,如果大明国运不佳,这人确实有望问鼎九五。而现在陕西流贼大起,几十股流贼攻破了好几个县城,如果压不住这股势头,流贼会如洪水泛滥,不仅陕北,陕西关中和甘肃晋南到河南都很危险。
眼下的这一战,看似不起眼,但往大了说就是关系到大明的生死存亡,岂可等闲视之?
明军将领全部归队,率领自己或多或少的部下开始摆开阵列,准备迎敌。
众多的盏口炮,虎蹲炮,大小样佛郎机被从城堡下方撤下来,原本今天明军打算把这些质量粗劣的火器用来压制城头,现在就摆放在左翼车阵之后,以策应和掩护骑兵。
在矿兵主力进入到里许距离时,最后又停下来整了一次队。
一万人形成中阵,左右翼各放了五千人,三股部队形成了完整的品字形阵列,只是在行军之时,中间的阵列和右翼越来越突前,而左翼被慢慢拖了下去。
从地形上来看,左翼更利于骑兵冲击,所以在对面的明军将帅看来,矿兵的反应相当正常,左翼应该是小心谨慎前行,以防备明军的骑兵突击。
在最后一次整队完毕后,明军发觉对面的敌军并没有把纵队展开变成横队。
在确定和记为强敌之后,很多将帅都或多或少了解过和记的战法。
以阵列之法,堂堂正正对敌,讲究阵列和后勤保障,用火炮和火铳破敌,这是和记给很多人的印象。
和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行军变阵的能力,纵队行军,在抵近敌前时转而变为横队,在旗手,鼓手,中队长,军士长等军官和军士的指挥下,如山峦一般压向敌人,这才是和记克敌致胜的法宝。
至于骑兵配合,应该也是和记的强项,否则无法解释和记以纯粹的步兵能在草原上降服了那么多蒙古部落。
不过人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和记的方阵,一长列百余人为正面,几百人为纵深,营团连到中队级的方阵摆开,一次击发就是几百上千支火铳,其步兵铳的威力不在强弓之上,明军的弓力射程肯定不及火铳,这也成了很多将领最为忧心之事。
而眼前突过来的敌人,却不似传说中的和记商团军那样摆开横阵,这令得很多明军将领都松了口气,感觉更有信心了一些。
当然如果这一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以万余兵力对两倍与已的敌人,特别是距离越近,就越能看到对面来敌武器精良,行动快速,虽不似传说中的和记战兵那样给人如山一般的压迫感,但也能感觉得到这并非是洪承畴等人论断的田庄农户临时组成的军队。
这也叫所有明军高层感觉困惑,如果来的不是农兵,和记是怎么藏起来的这支强兵?如果是和记战兵,似乎又与传说的大不相同,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不管怎样,双方的鼓手都开始击鼓了。
明军正处于士气的巅峰,除了少量步骑看守新平堡城门,以防堡中的人冲出来内应外合外,大半的明军被从堡墙下征调回来,这反而叫他们松了口气,攻城战和守城战一样的残酷,眼看着伙伴从半空摔下来,自己还得战战兢兢的从云梯往上爬,这种感觉也实在是相当的可怕。能从攻城序列里退下来,哪怕是和强敌野战,这也是叫明军将士松了口气。
这些从宣府大同榆林甘肃陕西太原各镇征调来的军人,原本就是各镇的精华。
洪承畴等人初上任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在皇帝的压力下,阉党也是相当的配合,要人给人,要钱粮给钱粮,在充足的粮饷和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时间也足够洪承畴等人从各镇中调集来相当精锐的部下并将其捏合起来了。
可以说,眼前这一万多人就是宣大各镇的精锐,朝廷多次往辽镇调兵,各镇出兵都很难出动这样的精兵,再加上被洪承畴等人调教训练过,也堪称足兵足饷,这支一万余人的军队,相比大明极盛时的九边将士,恐怕也不遑多让了。
一万多人的明军也明显分成了三部,分为左中右三翼。
冷兵器时期的交战,不存在真正的远程火力,也不存在壕沟战或决定战场胜负的重武器,更不存在空袭等后世战争的手段。
以阵列交战,不管是抛射的弓箭还是火铳,一般的攻击范围都在百步之内,火炮的出现使军队的阵列更加纵深,也发展出了胸甲骑兵战术,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阵列,对自己部下的调度,对火力舒出的利用和理解,在明末一直到清末都是差不多的战术和打法。
拿破仑就是善长利用地形和火炮输出,擅长在适当的时候出动他的老近卫师团,同时擅长使用骑兵突袭敌人的侧翼,突击敌方的火炮阵地,因此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眼前的这一场战事中,战场是随机选择,双方都只能在这里展开会战。
地形是平原为主,右侧大片山地和一条官道,北方是横亘的边墙,有少量的林地和大片的田地,几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一条主干道,还有一些村落为主。
在大地上,北方是一大片的红色,象是一群集结在一起的红蚂蚁,这是明军一方,他们的阵列更加的紧密一些,中间的营盘和左侧的车阵给明军不小的屏障,他们显然是决定先采用守势的一方。
攻过来的矿兵队伍拉的很开,一个个纵队象是一个个突击向前的箭头,在最后调整过阵列之后,象是一根根笔直的箭头,震颤着射向远方,无比坚决,又无比快捷。
原本激烈震荡的鼓声逐渐变的轻捷快速,明军不知道,但矿兵们知道这是要调整脚步,将原本的小幅度的步速调整为大步前进。
到了二百步左右的范围时,鼓声又转为凝重,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临阵前叫大伙再注意自己的左右手,跟紧自己的前队,并且准备进入交战。
矿兵当然是要进攻,不仅是人数上的倍于明军,在战意上,训练上,兵器上,还有指挥上,孙耀都有相当强烈的自信。
正午的阳光还是有些炽热,现在处于秋和冬的转换季节,有时候中午的阳光象是夏末时一样炙热,这种热度很快就会退去,到下午两点过后就算在太阳底下人们也不会觉得炎热,只要一起风,就会叫人感觉有些寒意逼人。
地面上满是枯败的没有收获也没有烧掉的作物,和记撤离了相当多的人手,留下来的人没有办法照顾这么大的农田,不可避免的把一些田亩给荒芜掉了。
落叶和农作物匍匐在地上,被人们的靴子踩踏进松软的泥地里头,路过的靴子主人没有半步停留,仍然大步向前。
地面上完全成了黑灰色的海洋,大片大片的田间地头和几条道路都被穿着灰黑色短袍的人群给填满了。
正如洪承畴判断的一样,矿兵们没有整齐划一的军服,他们毕竟是矿工,他们穿着的衣袍以灰色黑色蓝色为主,因为长久的在矿区工作,身上不停的落着煤灰,哪怕经常洗衣服,时间久了 ,头发,耳后,脸部,包括衣袍和手都成了黑灰色。
这群人象是形成了灰黑色的洪流,不停的奔涌向前,他们眼光热切而坚定,充满着信念,在对面的明军已经亮出刀枪和弓箭,象是红蚁群前的无尽的枝桠,冷芒森森,令人感觉到死亡的恐怖和威胁。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