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振作家门
“三郎,寻我等过来,是有甚么吩咐?”
旅居江水张氏的卢氏子弟,都是跟着卢照邻到了江阴县衙。他们也不是闲来无事的人,到了江阴之后,市镇之间的“流外官”,还是帮忙运作到了手。又因是“外来户”,反倒是公平对待,口碑较之本地乡党,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卢照邻已然有了精神的模样,一扫当初前来投奔的颓唐。卢氏垮台,希望基本就寄托在了他们这些子弟身上。
县衙东厢有个开小会或者见客的偏厅,张大安正忙着签发文件,见卢照邻进来,便是颇为兴奋地看着他:“升之!有个好事,都先坐下,听我跟你们细说。”
勤快的老衙役早就帮着把茶水倒好端上,然后一声不响地退到了外面。张大安这时候也没穿官袍,就戴了个撲头,一身常服也是素色的,瞧着便没了官威。
“甚么好事?!”
卢照邻知道张大安不是个一惊一乍之人,如果真有好事,怕是还真不小。
“听我细细说来,先喝茶。”
喝茶之际,张大安就把扶桑地来了三大船团的人详细地说了说。又说朝鲜道行军总管那里传来的消息,皇帝修筑平壤宫之际,居然想一口气吃下整个域外好处。连“宣政总制院”这个衙署名称都琢磨好了。
这消息是相当的劲爆,新成一个衙门,基本就是要把域外“疆土”都抓一把?赚钱了是好事儿,不赚钱到时候裁撤了衙门就是。
等张大安说到王万岁有意想混个扶桑地“羁縻州”刺史的时候,卢照邻顿时来了精神,知道这才是对卢氏最要紧的肉菜。
“便是‘羁縻’州刺史,那也是能开府的。三郎的意思,是想让卢氏前去扶桑地?”
卢照邻琢磨了一番,直接问道。
“不是我想,而是问问你们,若是想去,我便去张氏那里,跟阿嫂提这么一件事情。王东海能不能成事,便在阿嫂一念之间。让她开口,绝对是不费吹灰之力。”
“……”
早知道张大安的嫂嫂有大能量,可就是不知道能量大到让“王东海”都要俯首帖耳的地步?
那可是东海大豪,行走淮扬苏杭,只靠名声就可以的。
“三郎,有个疑问藏了很久,你这嫂嫂……”
“别问别打听,猜着了也当不知道。”
张大安连忙阻止卢照邻在那里胡思乱想,“总之,江阴一应业务,哥哥都是交予阿嫂的,此间信任,你心知肚明即可。”
“是……”
听得张大安这样说,卢照邻纵然心痒难耐,也只好作罢。他便是有个猜测的,但总觉得荒诞。
江阴这里,琅琊王氏的人极多,这些个早该覆灭一百年的家伙,居然又冒了出来。一打听,把卢照邻吓了一跳,海州那地界,居然王氏父子兄弟都做了官?只论这个牌面,那也算是恢复了不少“家声”。
世族底蕴,本就是如此,只是卢照邻没搞明白,这到底用了什么法子。直到现在,卢照邻琢磨着,大约张氏的“老板娘”,可能是王氏的?
“如今正有船只要发往筑紫岛,航线是老航线,不过运的是粮秣。粮船还缺‘粮官’,你们要是想要先行看看扶桑地行情,可以‘粮官’身份,前去一探。快则一旬,慢则两个月,总能返转江阴。只是海上奔波,风高浪急……此间凶险,还需记得。”
“扶桑地,我愿走一遭。”
张大安话音刚落,卢照邻就应了下来,“但凡能振作卢氏,再大风险,也不过是粉身碎骨。如今卢氏还有甚么可以失去的?不过是这百二十斤的皮肉。”
实际上范阳卢氏也从来不是温吞水的儒雅世家,数百年以来,漠南漠北草原东西,卢氏子弟也是要自己走上一遭的。马匪、刀客、强人、胡虏……甚么危险没有见过?王朝更迭,北地汉胡仇杀最要紧的时候,也不曾懈怠畏惧。
只是贞观朝的这一回,那真是栽的莫名其妙,又服服帖帖。李皇帝的实力,根本不是前朝皇帝能够比拟的。
“好!只要胆气尚在,总能振作起来。”
张大安言罢,起身从案桌上寻了几个文书,“‘粮官’任书都在这里,也不需全都过去,有个三五个便可。”
“好。”
一看张大安居然准备的这么周到,卢照邻也是感慨。他们现在跟外界沟通,主要消息渠道,就是张氏,江湖民间的变化,那就只能靠自己的眼力智慧。
“扶桑地”的故事,江阴这里都传的变了味道,实际上也不止江阴,大江南北,如今都知道东海有“金银岛”。
朝廷也不是没有人过来平抑热潮,可实际上如今沿海各地,多有走私的船只,大多都有金银铜铁及各种木料皮草海货,利润之高,不可想象。
哪怕风险大的惊人,举债造船买船,然后雇人出海的地方土豪,并不在少数。
风气越演越烈,也就导致“金银岛”的名声越发厉害。
更何况,扬子江两岸,靠着这海上经营一夜暴富之辈不计其数。纵使人们大多数都没有去关注后续发展,比如是不是上岸就被官府捉拿,是不是被权贵巧取豪夺,但这也不影响民间对出海的狂热。
利润放在那里,只要是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转移视线,纵使不心动,琢磨也是会有的。
卢照邻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答应了张大安,而是早先就有过一个出海的计划。振作门楣要钱粮,这钱粮不可能凭空冒出来。一个风险和回报成正比的事业,如何不让他堂堂卢氏子弟心动?
最重要的是,卢照邻和江湖上的人相比,那是有大优势的。他所旅居寄宿的江水张氏,实际上就是老牌东海大豪的幕后金主幕后老板……这种优势放在那里,如果不利用,岂不是太过愚昧迂腐了一些?
卢氏子弟收拾好了“粮官”的委任状,返转家中之后,便跟家人说了此事。
“升之,你能有如此决断,老夫很欣慰。‘扶桑地’若是番邦,那便不必多想,但依张三郎所言,想来当今皇帝是有意掌控‘域外’,收归国有。如此以来,‘扶桑地’便是建功立业之地。”
“老叔也同意我等前往扶桑?”
“嗯,不错。”留着美髯的中年汉子微微点头,“老夫这几日在江阴城市之间走动,发现本地银钱用度极高,铜钱成了补充。而朝廷迟迟没有把银元铸制出来,拖的越久,这本地之人所用银钱,便越不认其它,只认华润银元……”
听得长辈这么说,卢照邻略有所思,点点头道:“如此,更要前往扶桑走一遭。”
旅居江水张氏的卢氏子弟,都是跟着卢照邻到了江阴县衙。他们也不是闲来无事的人,到了江阴之后,市镇之间的“流外官”,还是帮忙运作到了手。又因是“外来户”,反倒是公平对待,口碑较之本地乡党,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卢照邻已然有了精神的模样,一扫当初前来投奔的颓唐。卢氏垮台,希望基本就寄托在了他们这些子弟身上。
县衙东厢有个开小会或者见客的偏厅,张大安正忙着签发文件,见卢照邻进来,便是颇为兴奋地看着他:“升之!有个好事,都先坐下,听我跟你们细说。”
勤快的老衙役早就帮着把茶水倒好端上,然后一声不响地退到了外面。张大安这时候也没穿官袍,就戴了个撲头,一身常服也是素色的,瞧着便没了官威。
“甚么好事?!”
卢照邻知道张大安不是个一惊一乍之人,如果真有好事,怕是还真不小。
“听我细细说来,先喝茶。”
喝茶之际,张大安就把扶桑地来了三大船团的人详细地说了说。又说朝鲜道行军总管那里传来的消息,皇帝修筑平壤宫之际,居然想一口气吃下整个域外好处。连“宣政总制院”这个衙署名称都琢磨好了。
这消息是相当的劲爆,新成一个衙门,基本就是要把域外“疆土”都抓一把?赚钱了是好事儿,不赚钱到时候裁撤了衙门就是。
等张大安说到王万岁有意想混个扶桑地“羁縻州”刺史的时候,卢照邻顿时来了精神,知道这才是对卢氏最要紧的肉菜。
“便是‘羁縻’州刺史,那也是能开府的。三郎的意思,是想让卢氏前去扶桑地?”
卢照邻琢磨了一番,直接问道。
“不是我想,而是问问你们,若是想去,我便去张氏那里,跟阿嫂提这么一件事情。王东海能不能成事,便在阿嫂一念之间。让她开口,绝对是不费吹灰之力。”
“……”
早知道张大安的嫂嫂有大能量,可就是不知道能量大到让“王东海”都要俯首帖耳的地步?
那可是东海大豪,行走淮扬苏杭,只靠名声就可以的。
“三郎,有个疑问藏了很久,你这嫂嫂……”
“别问别打听,猜着了也当不知道。”
张大安连忙阻止卢照邻在那里胡思乱想,“总之,江阴一应业务,哥哥都是交予阿嫂的,此间信任,你心知肚明即可。”
“是……”
听得张大安这样说,卢照邻纵然心痒难耐,也只好作罢。他便是有个猜测的,但总觉得荒诞。
江阴这里,琅琊王氏的人极多,这些个早该覆灭一百年的家伙,居然又冒了出来。一打听,把卢照邻吓了一跳,海州那地界,居然王氏父子兄弟都做了官?只论这个牌面,那也算是恢复了不少“家声”。
世族底蕴,本就是如此,只是卢照邻没搞明白,这到底用了什么法子。直到现在,卢照邻琢磨着,大约张氏的“老板娘”,可能是王氏的?
“如今正有船只要发往筑紫岛,航线是老航线,不过运的是粮秣。粮船还缺‘粮官’,你们要是想要先行看看扶桑地行情,可以‘粮官’身份,前去一探。快则一旬,慢则两个月,总能返转江阴。只是海上奔波,风高浪急……此间凶险,还需记得。”
“扶桑地,我愿走一遭。”
张大安话音刚落,卢照邻就应了下来,“但凡能振作卢氏,再大风险,也不过是粉身碎骨。如今卢氏还有甚么可以失去的?不过是这百二十斤的皮肉。”
实际上范阳卢氏也从来不是温吞水的儒雅世家,数百年以来,漠南漠北草原东西,卢氏子弟也是要自己走上一遭的。马匪、刀客、强人、胡虏……甚么危险没有见过?王朝更迭,北地汉胡仇杀最要紧的时候,也不曾懈怠畏惧。
只是贞观朝的这一回,那真是栽的莫名其妙,又服服帖帖。李皇帝的实力,根本不是前朝皇帝能够比拟的。
“好!只要胆气尚在,总能振作起来。”
张大安言罢,起身从案桌上寻了几个文书,“‘粮官’任书都在这里,也不需全都过去,有个三五个便可。”
“好。”
一看张大安居然准备的这么周到,卢照邻也是感慨。他们现在跟外界沟通,主要消息渠道,就是张氏,江湖民间的变化,那就只能靠自己的眼力智慧。
“扶桑地”的故事,江阴这里都传的变了味道,实际上也不止江阴,大江南北,如今都知道东海有“金银岛”。
朝廷也不是没有人过来平抑热潮,可实际上如今沿海各地,多有走私的船只,大多都有金银铜铁及各种木料皮草海货,利润之高,不可想象。
哪怕风险大的惊人,举债造船买船,然后雇人出海的地方土豪,并不在少数。
风气越演越烈,也就导致“金银岛”的名声越发厉害。
更何况,扬子江两岸,靠着这海上经营一夜暴富之辈不计其数。纵使人们大多数都没有去关注后续发展,比如是不是上岸就被官府捉拿,是不是被权贵巧取豪夺,但这也不影响民间对出海的狂热。
利润放在那里,只要是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转移视线,纵使不心动,琢磨也是会有的。
卢照邻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答应了张大安,而是早先就有过一个出海的计划。振作门楣要钱粮,这钱粮不可能凭空冒出来。一个风险和回报成正比的事业,如何不让他堂堂卢氏子弟心动?
最重要的是,卢照邻和江湖上的人相比,那是有大优势的。他所旅居寄宿的江水张氏,实际上就是老牌东海大豪的幕后金主幕后老板……这种优势放在那里,如果不利用,岂不是太过愚昧迂腐了一些?
卢氏子弟收拾好了“粮官”的委任状,返转家中之后,便跟家人说了此事。
“升之,你能有如此决断,老夫很欣慰。‘扶桑地’若是番邦,那便不必多想,但依张三郎所言,想来当今皇帝是有意掌控‘域外’,收归国有。如此以来,‘扶桑地’便是建功立业之地。”
“老叔也同意我等前往扶桑?”
“嗯,不错。”留着美髯的中年汉子微微点头,“老夫这几日在江阴城市之间走动,发现本地银钱用度极高,铜钱成了补充。而朝廷迟迟没有把银元铸制出来,拖的越久,这本地之人所用银钱,便越不认其它,只认华润银元……”
听得长辈这么说,卢照邻略有所思,点点头道:“如此,更要前往扶桑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