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读书人的事(加餐)
田丰页页翻看着新版的论语,心中不禁勇气滔天巨量,实在是这本书带给他的冲击太大了。
要知道,汉末培养一个读书人的成本太高了,其中最难得的还是书籍。
并不是说原版书籍难得,比如《论语》,11705字罢了,而且分为前十篇《上论语》,后十篇《下论语》,这种基础书籍并不难得。
难的是没人教授,你根本就看不懂。
古代由于竹简的书写困难,不可能给你搞什么长篇大论,而是尽可能的用简短的几个字来表达一段思想,或者几段不同的思想。
即便到了现代,还有听话听音的说法,更何况在古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
有书看不懂,那跟没书有个屁的区别,所以,老师的地位才那么的高,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几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而田丰手中这本并不厚的书册,不单单是有论语的原文,更包含了五种不同学说上的解释,这就十分重要了。
可以说,只要是认字的,便可以自己去研读,只要下苦工,定然能学有所成。
归结原因,便在于五种不同学说对论语的解释上,越是碰撞,越是能激发人的思考**,越是让人能深刻理解其中深意。
快速翻看了一下其他封面一模一样的书籍,发现完全都是相同的,连字迹都一模一样,转瞬间田丰便想到这是刻印的,毕竟他天天都要用到印玺。
这整整一四轮马车,怕不是有几千册,这要是散播到市面之上,会造成多大的轰动,田丰都不敢想,最重的要是,《论语》有了,《孟子》《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还会远吗?
若是都按照这种方式,放入大量的解读进去,那……田丰都不敢想,天下个大世家会乱成什么样子,怕不是矛盾会被彻底点燃。
现在的世家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了。
一部分世家之人发觉,各家的学问在敝扫自珍之下,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他们希望恢复上古制度,当年齐国修建稷下学宫,有教无类,开启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现今各家学说的起源,都来自于当初的稷下学宫。
这些人希望将知识大规模流传开来,尽量做到有教无类,让更多的人才出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以期待各家学说能更进一步,如此一来才能让各家的人才便的更多,能力更加突出,世家的地位更加稳固。
这部分人会在家乡开课,比如当年的卢植,公孙瓒和刘备就是听过卢植公开课的学生,其他还有很多,号称学生几百的郑玄,开办书院的庞德公和司马徽,会收徐庶这种游侠儿为弟子。
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应该彻底固化阶级等级,农者务其农,织者织其布,吏者世代为吏,官者永为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之事,天下才会安定祥和,天下安定,世家本身的地位也才会稳定。
毕竟,即便是世家,也不能保证世世代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保证家族地位不会衰落,彻底固化阶级,才是保持地位最好的办法。
这部分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坚定支持者,赞成彻底垄断知识,如此一来,那些人即便想造反,想威胁到个大世家都不可能了,彻底断了他们的根基。
这两派各持己见,其实矛盾已经产生很久了,只是天下太平,所以才没有激发出来,而是各自小范围内进行实行。
当然,支持固化阶层者是主流,支持公开者是少数派。
少数派在搞公开课教授学徒,而支持固化阶层的则搞举孝廉这一套,有资格推举人的必然是高官,而被举孝廉者也必然是世家子,还寒门都没有被举孝廉的资格,比如程昱,比如郭嘉,比如戏志才,都是没资格被举孝廉的。
比如田丰,就是被举茂才而选拔出来,茂才是低于孝廉的一种人才选拔常科。
向淳于琼就是孝廉出身,当然,其个人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吃喝玩乐,走马斗狗不说样样精通吧,也是其中高手。
田丰都能想象得到,王轩若是把这些书籍都散播出去,那后果……简直就是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愤(粪)。
“载之,你刊印了这么多书籍,不会是想……?”田丰看向王轩,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
“元皓果然聪明!”王轩抬头四十五度角望天,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声音低沉地说道:“圣人云,有教无类,然,天下人苦于一本书而不得,今,吾有兼济天下人之志,粉身碎骨,百死不悔!”
然你妈哦!
田丰听的脸色一黑,虽然跟王轩接触的时间并不算多长,但田丰已经看透了王轩的本质,损人利己的事,王轩会干,但损己利人么……,打死都不可能。
“说人话!”田丰黑起脸来,可不管你什么身份地位,说怼你就怼你。
“什么意思么!”王轩就不乐意了,伸手拿过一本书来在手里不停拍打,“就这一本书,我就卖十贯钱罢了,贵么,我就问你贵么!我这还不算兼济天下?”
“不贵!”田丰不屑于撒谎,只是……“那你告诉我成本多少钱?”
“……”王轩一脸惊奇的看着田丰,不是,这么神圣的时刻,你怎么能想到这么铜臭的问题,你不是应该欣喜若狂么?
王轩沉默地看了一眼田丰,咬牙说道:“知识是无价的,怎么能用成本还形容一本书的价值!”
田丰也不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王轩,眼中平静无波。
“读书人的事……”
王轩张张嘴终究没有说下去,抬手指了指田丰,心中暗骂,怪不得你丫会被袁绍一刀砍了,要不是我王轩为人宽宏大量,老子也一刀砍了你!
拍了拍这一车书,王轩决定换个话题。
“我会通过糜家商队,把这些书散播到天下各处之后,同时,我会建议玄德公与天下各处张贴招贤榜,并在齐国故地临淄,重开‘稷下学宫’,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未完待续)
要知道,汉末培养一个读书人的成本太高了,其中最难得的还是书籍。
并不是说原版书籍难得,比如《论语》,11705字罢了,而且分为前十篇《上论语》,后十篇《下论语》,这种基础书籍并不难得。
难的是没人教授,你根本就看不懂。
古代由于竹简的书写困难,不可能给你搞什么长篇大论,而是尽可能的用简短的几个字来表达一段思想,或者几段不同的思想。
即便到了现代,还有听话听音的说法,更何况在古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
有书看不懂,那跟没书有个屁的区别,所以,老师的地位才那么的高,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几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而田丰手中这本并不厚的书册,不单单是有论语的原文,更包含了五种不同学说上的解释,这就十分重要了。
可以说,只要是认字的,便可以自己去研读,只要下苦工,定然能学有所成。
归结原因,便在于五种不同学说对论语的解释上,越是碰撞,越是能激发人的思考**,越是让人能深刻理解其中深意。
快速翻看了一下其他封面一模一样的书籍,发现完全都是相同的,连字迹都一模一样,转瞬间田丰便想到这是刻印的,毕竟他天天都要用到印玺。
这整整一四轮马车,怕不是有几千册,这要是散播到市面之上,会造成多大的轰动,田丰都不敢想,最重的要是,《论语》有了,《孟子》《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还会远吗?
若是都按照这种方式,放入大量的解读进去,那……田丰都不敢想,天下个大世家会乱成什么样子,怕不是矛盾会被彻底点燃。
现在的世家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了。
一部分世家之人发觉,各家的学问在敝扫自珍之下,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他们希望恢复上古制度,当年齐国修建稷下学宫,有教无类,开启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现今各家学说的起源,都来自于当初的稷下学宫。
这些人希望将知识大规模流传开来,尽量做到有教无类,让更多的人才出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以期待各家学说能更进一步,如此一来才能让各家的人才便的更多,能力更加突出,世家的地位更加稳固。
这部分人会在家乡开课,比如当年的卢植,公孙瓒和刘备就是听过卢植公开课的学生,其他还有很多,号称学生几百的郑玄,开办书院的庞德公和司马徽,会收徐庶这种游侠儿为弟子。
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应该彻底固化阶级等级,农者务其农,织者织其布,吏者世代为吏,官者永为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之事,天下才会安定祥和,天下安定,世家本身的地位也才会稳定。
毕竟,即便是世家,也不能保证世世代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保证家族地位不会衰落,彻底固化阶级,才是保持地位最好的办法。
这部分人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坚定支持者,赞成彻底垄断知识,如此一来,那些人即便想造反,想威胁到个大世家都不可能了,彻底断了他们的根基。
这两派各持己见,其实矛盾已经产生很久了,只是天下太平,所以才没有激发出来,而是各自小范围内进行实行。
当然,支持固化阶层者是主流,支持公开者是少数派。
少数派在搞公开课教授学徒,而支持固化阶层的则搞举孝廉这一套,有资格推举人的必然是高官,而被举孝廉者也必然是世家子,还寒门都没有被举孝廉的资格,比如程昱,比如郭嘉,比如戏志才,都是没资格被举孝廉的。
比如田丰,就是被举茂才而选拔出来,茂才是低于孝廉的一种人才选拔常科。
向淳于琼就是孝廉出身,当然,其个人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吃喝玩乐,走马斗狗不说样样精通吧,也是其中高手。
田丰都能想象得到,王轩若是把这些书籍都散播出去,那后果……简直就是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愤(粪)。
“载之,你刊印了这么多书籍,不会是想……?”田丰看向王轩,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
“元皓果然聪明!”王轩抬头四十五度角望天,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声音低沉地说道:“圣人云,有教无类,然,天下人苦于一本书而不得,今,吾有兼济天下人之志,粉身碎骨,百死不悔!”
然你妈哦!
田丰听的脸色一黑,虽然跟王轩接触的时间并不算多长,但田丰已经看透了王轩的本质,损人利己的事,王轩会干,但损己利人么……,打死都不可能。
“说人话!”田丰黑起脸来,可不管你什么身份地位,说怼你就怼你。
“什么意思么!”王轩就不乐意了,伸手拿过一本书来在手里不停拍打,“就这一本书,我就卖十贯钱罢了,贵么,我就问你贵么!我这还不算兼济天下?”
“不贵!”田丰不屑于撒谎,只是……“那你告诉我成本多少钱?”
“……”王轩一脸惊奇的看着田丰,不是,这么神圣的时刻,你怎么能想到这么铜臭的问题,你不是应该欣喜若狂么?
王轩沉默地看了一眼田丰,咬牙说道:“知识是无价的,怎么能用成本还形容一本书的价值!”
田丰也不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王轩,眼中平静无波。
“读书人的事……”
王轩张张嘴终究没有说下去,抬手指了指田丰,心中暗骂,怪不得你丫会被袁绍一刀砍了,要不是我王轩为人宽宏大量,老子也一刀砍了你!
拍了拍这一车书,王轩决定换个话题。
“我会通过糜家商队,把这些书散播到天下各处之后,同时,我会建议玄德公与天下各处张贴招贤榜,并在齐国故地临淄,重开‘稷下学宫’,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