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暗手
道理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高务实与朱应桢都同意刘馨的看法,不过他们二人对此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朱应桢保持之前的态度,笑道:“那就好,那就好,既然是买船运粮,我看这事应该可行。虽说京华的舰船少了载炮会便宜很多,但他既然需要泰山压顶之势,供应军粮的压力必然不小,估计这笔生意不会太小,怎么也是个赚钱的机会。”
但说完这一句,他才忽然想起来卖船本身和他没关系,因为京华船厂是高务实“独资”的,他这句话有点管得太宽。
所以朱应桢连忙打着哈哈补充道:“当然这还是要日新你自己拿主意,我就是转达一下消息。”
高务实笑了笑,照顾他面子地道:“国公哪的话,丰臣秀吉是找海贸同盟商量买船,这可不是务实一人之事。”
朱应桢又打了个哈哈,似乎当真了,又似乎只是为了避免冷场的赔笑。刘馨在一边见了,心里却有些感慨。
高务实当初拉拢这群勋贵的时候,说实话她并不看好,觉得这么一群废物,拉拢过来没准反而是累赘,很可能是“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
没想到高务实还真是个废物利用方面的人才,生生用一个北洋海贸同盟把他们给圈住了,现在居然成了高务实朝中势力的一部分——说不定还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分。
毕竟,文官虽然不怕勋贵,但那不代表不怕抱团的勋贵。抱团的勋贵连皇帝都不得不给面子,而这群勋贵偏偏还是高务实这么一个强大文官派系核心人物捏合起来的,谁要不给面子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现在看来,这群勋贵虽然打仗没什么用,但至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懂分寸、知进退。嗯,看来勋贵集团真的成了某种政治化的集团,而不再是大明初年那种军功集团,只是他们依旧具备代表军功集团的一些实力——比如控制五府军籍百姓。
不过优点归优点,刘馨还是觉得朱应桢在某些事情上——尤其涉外军政方面的敏感度太低了。自己都把问题说得差不多明摆了,他还没看出来。
好在朱应桢虽然没看出来,但高务实显然看出来了。
高务实和朱应桢客套完,故作沉吟之色,缓缓道:“北条氏一旦失败,日本关东再无人胆敢对抗丰臣秀吉,日本一统也就为时不远了。此事……刘姑娘,你认为是好是坏?”
刘馨道:“显然弊大于利。”
高务实微微一笑:“还有利么?利从何来?”
刘馨和他说话比和朱应桢说话轻松自然得多,当下单手一摊,道:“纵观古今中外,一个统一、和平、有序的市场,显然更有利于贸易——除了军火贸易之外。”
高务实笑了笑,转头问朱应桢:“我们每年给日本卖过去多少武器装备?”
“呃,日新是指?”朱应桢看起来略有些尴尬。
走私火炮的事情高务实不仅知道,而且之前就向朱应桢点明过,朱应桢见高务实只是淡淡地笑着,却并不解释,只好轻咳一声,道:“这个……大炮方面的情况日新你也了解,我就不多说了。除此之外,火枪算是大头,火药也有一些,再其他的话主要便是铁锭、青铜锭。
日本人锻造手艺还不错,但他们的冶炼规模不大,似乎也没多少铁矿之类的,经过这些年的贸易,他们的冶金产业基本都是靠咱们送去原材料才能开工,原材料也就是铁锭、青铜锭这些。”
他说到这里,见高务实依旧不打算搭茬,又轻咳一声,尴尬道:“以上这些,每年的贸易额大概……可能有三四十万两。”
高务实知道他这话打了埋伏,京华内务部方面的调查显示,以上贸易额最少应该在五十万两以上,而且由于海贸同盟的产品卖得并不便宜,其中的利润可能达到三成以上甚至四成。
不过高务实不是完美主义的理想派,此刻也不打算站在什么禁售的立场清理旧账,而是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规模,然后皱眉道:“这么说来,日本人现在手头至少有五万杆京华产的制式火枪了?”
这个规模真的不小,大明搞了这么久的改革,全国换装的部队也只有二十多万,而且还并非都是最新款。大明这二十多万杆京华火枪,从隆庆二式到万历一式,再从万历一式到万历二式,一共三款都有装备——当然,肯定是越精锐的部队装备的火枪款式越新。
但朱应桢这是总算给了高务实一点“好消息”,他摇头道:“应该还没到这个数,据我了解,他们手头的火枪最多四万杆,主要是一开头买得比较多,后来逐渐的就少了,购买的货物也从火枪变成了火药。”
哦,原来是这样,高务实马上明白了过来。
别看日本战国在后世好像挺有名的,但实际上当时的村长……不是,大名们财力都有限,虽然从葡萄牙人到来之后,他们就开始了解火枪的威力以及在战争中的作用,但限于财力和冶金、制造能力,能够装备的部队很有限。
这一世由于京华这个BUG的存在,日本国内的大名们也发现了一个“真理”:造不如买!
于是乎,各大名也好,逐渐掌握朝政的丰臣秀吉也罢,都开始大量购入走私过去的京华制式火枪。但刚才说过,他们财力有限,不可能装备太多,而且真装备那么多也用不起——火药也得找京华购买。
而这里头还有个问题,京华火药的一项重要原料硫磺,本身就是从日本购入。因此日本在某个程度上,实际是拿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京华这边主要只是消耗了一些硝。
但此时的大明并不太缺硝石(主要还是消耗量对比后世来说太小),四川多地都有硝石矿,湖广(湖南湖北)、云南甚至南直隶(后世安徽)等地也都有产。这些产地又大多不是什么富裕地区,京华很容易就掌控了大量硝石产区。
再后来,因为高务实不太愿意挖国内的硝石,于是又从土默特购入——后世内蒙古大批地方都产硝石。土默特的蒙古人现在有些像后世的中东和俄罗斯,除了卖资源之外也没什么其他的致富项目,何况京华买的这些矿大多只需要直接装车就好,土默特只需要出人做事就好。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高务实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弄到原料,土默特没出多大力就能源源不断拿到银子——但他们马上买了其他东西——简直是最理想的双赢。
土默特硝石便宜,日本硫磺更是便宜到烂,京华只出了点炭,结果制成火药之后卖到日本,价格翻了十倍不止。
看来技术垄断的确是赚钱的不二法门,毕竟日本人的火药技术是以前从中国学过去的,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自己却走了邪路,老喜欢往里头加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严重影响火药性能(比如喜欢加各种毒物)。
日本人也受了影响,导致火药配比不对,效果大打折扣。于是他们在见识过京华的火药之后,就再也不肯用自家的垃圾玩意儿了。
此时正是战国末期,战争频仍,各方既然都换装了不少京华的火枪,那自然免不得要消耗大量火药,于是反过来就买不起更多的火枪了。朱应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万……”高务实想了想,道:“估计这其中丰臣秀吉的嫡系可能拥有两万杆左右。至于北条氏,我看他顶破天也不会超过五千杆。”
刘馨听出了他的意思,笑了笑,问道:“看来大司农对于统一有序的日本市场兴趣不大,倒是希望北条氏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
高务实点了点头,说道:“统一有序的市场固然是好,但丰臣秀吉此人……素有野心,一旦他真的完全统一日本,我料他不会老老实实和我们做生意。”
朱应桢当然不知道丰臣秀吉会打大明的主意,因此高务实故意道:“据报,此人甚至对部下说过,将来日本一统,他还打算来大明试试刀锋呢。”
“啊?”朱应桢果然一愣:“不至于吧,这厮如此不自量力?”
其实此前他和高务实交流过日本实力问题,不过当时主要是谈石高。但不管怎么说,哪怕朱应桢已经知道日本现在的动员能力远超大明,但他还是不相信区区日本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威胁。
高务实配合地轻哼一声:“井底之蛙罢了。”顿了一顿,却又道:“不过丰臣秀吉的打算是先拿下朝鲜,而朝鲜承平已久,国内局势也暗流汹涌,我料一旦日本入侵,朝鲜必不能挡。届时,我大明恐怕要被迫出兵相助,而偏偏如今女真局势只是稍定,二三年后朝廷又还要对察哈尔动兵……”
朱应桢这次总算明白过来了,恍然道:“所以日新是打算帮北条氏一把,让他们拖慢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进程?”
高务实点头道:“正是。”
朱应桢思索着道:“北条氏虽然是关东大诸侯,所辖领地也还算不错,但据我所知,他们自恃小田原城坚不可摧,对于军购这些事情并不太积极。”
高务实微微摇头:“北条氏最缺的或许并非军备……或者确切的说,不是缺武器甲胄这些。”
朱应桢诧异道:“那他们缺什么?”
“缺两点。”高务实淡淡地道:“一是粮食,二是团结一致绝不屈服的决心。”
“哦……”朱应桢看起来一脸恍然,但却没有开口“献策”。
旁边的刘馨见了,便道:“粮食好办,小田原城虽然在日本名声响亮,但对南疆的粮食产量而言倒也不算什么,从南疆运一批粮食卖给他们就是,装满整个小田原城也算不得什么。价格方面便宜一点也无所谓,不亏本就行。”
顿了一顿,又道:“至于决心么,若是海贸同盟给他们带句话,应该能让他们安心许多。”
高务实还没开口,朱应桢却吃了一惊:“便宜些卖点粮食给北条氏倒还好说,但带话……万一将来被丰臣秀吉知道,会不会影响咱们的买卖?”
高务实轻哼一声:“影响了又如何?丰臣秀吉拿下北条氏之后,我预计最多两三年,他就要向朝鲜用兵了,到时候咱们难道还能继续做日本的买卖?皇上会怎么想?”
“啊……”朱应桢之前还真没朝这方面仔细想过,此刻一听高务实的话,简直大惊失色:“那怎么办?丰臣秀吉若真和朝鲜打起来,我料皇上必会出兵援助朝鲜,到时候和日本做买卖就成了通敌。可问题是没了日本的买卖,对我们北洋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高务实只是无可无不可地“嗯”了一声。朱应桢急道:“诶,日新,你倒是给我句话啊,这日本的买卖要是停了,我手头那么多船、那么多水手,可该怎么办啊?”
高务实见他一下子额头上的冷汗都吓出来了,不禁笑道:“国公何必如此着急?”
“不是,我能不急吗?就算我能把船只先封存一两年,等打完仗再说,可我那船队里有一两万水手,这些人可不是军户,都是我好不容易招募和培养出来的,是得拿钱养着的啊!要是没买卖可做,我养这么多人,不得把成国公府都给当出去?”
高务实见朱应桢是真的急了,不由笑着安慰道:“国公,我手上的船最多,我都不急,你慌什么呀?”
朱应桢仔细打量了高务实一会儿,将信将疑地问道:“所以说……日新你是成竹在胸的了?那赶紧说出来让我安心啊!”
高务实似乎想了想该怎么说,最后终于轻咳一声,压低了声音道:“国公,你难道不觉得,这场仗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什么时候开始,那或许是丰臣秀吉说了算,但什么时候结束,其实是我们北洋说了算。”
朱应桢愕然半晌,还是没想明白高务实这句话的意思,纳闷道:“为什么啊?”
高务实叹了口气,对这位实在没什么战争天赋的国公大都督无奈地解释道:“日本要打朝鲜,他怎么着也得出动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大军,这些军队就算摧枯拉朽地一举拿下朝鲜大半,但因为战争原因,也肯定没法在朝鲜当地凑足军粮,必须得从日本本土运粮接济。
但日本到朝鲜没有陆路相连,他们又不会飞,所以只能靠海运。我北洋海贸同盟的联合舰队光炮舰就有数百艘之多,难道还控制不住这区区一条小海峡?”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和月票支持,谢谢!
朱应桢保持之前的态度,笑道:“那就好,那就好,既然是买船运粮,我看这事应该可行。虽说京华的舰船少了载炮会便宜很多,但他既然需要泰山压顶之势,供应军粮的压力必然不小,估计这笔生意不会太小,怎么也是个赚钱的机会。”
但说完这一句,他才忽然想起来卖船本身和他没关系,因为京华船厂是高务实“独资”的,他这句话有点管得太宽。
所以朱应桢连忙打着哈哈补充道:“当然这还是要日新你自己拿主意,我就是转达一下消息。”
高务实笑了笑,照顾他面子地道:“国公哪的话,丰臣秀吉是找海贸同盟商量买船,这可不是务实一人之事。”
朱应桢又打了个哈哈,似乎当真了,又似乎只是为了避免冷场的赔笑。刘馨在一边见了,心里却有些感慨。
高务实当初拉拢这群勋贵的时候,说实话她并不看好,觉得这么一群废物,拉拢过来没准反而是累赘,很可能是“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
没想到高务实还真是个废物利用方面的人才,生生用一个北洋海贸同盟把他们给圈住了,现在居然成了高务实朝中势力的一部分——说不定还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分。
毕竟,文官虽然不怕勋贵,但那不代表不怕抱团的勋贵。抱团的勋贵连皇帝都不得不给面子,而这群勋贵偏偏还是高务实这么一个强大文官派系核心人物捏合起来的,谁要不给面子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现在看来,这群勋贵虽然打仗没什么用,但至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懂分寸、知进退。嗯,看来勋贵集团真的成了某种政治化的集团,而不再是大明初年那种军功集团,只是他们依旧具备代表军功集团的一些实力——比如控制五府军籍百姓。
不过优点归优点,刘馨还是觉得朱应桢在某些事情上——尤其涉外军政方面的敏感度太低了。自己都把问题说得差不多明摆了,他还没看出来。
好在朱应桢虽然没看出来,但高务实显然看出来了。
高务实和朱应桢客套完,故作沉吟之色,缓缓道:“北条氏一旦失败,日本关东再无人胆敢对抗丰臣秀吉,日本一统也就为时不远了。此事……刘姑娘,你认为是好是坏?”
刘馨道:“显然弊大于利。”
高务实微微一笑:“还有利么?利从何来?”
刘馨和他说话比和朱应桢说话轻松自然得多,当下单手一摊,道:“纵观古今中外,一个统一、和平、有序的市场,显然更有利于贸易——除了军火贸易之外。”
高务实笑了笑,转头问朱应桢:“我们每年给日本卖过去多少武器装备?”
“呃,日新是指?”朱应桢看起来略有些尴尬。
走私火炮的事情高务实不仅知道,而且之前就向朱应桢点明过,朱应桢见高务实只是淡淡地笑着,却并不解释,只好轻咳一声,道:“这个……大炮方面的情况日新你也了解,我就不多说了。除此之外,火枪算是大头,火药也有一些,再其他的话主要便是铁锭、青铜锭。
日本人锻造手艺还不错,但他们的冶炼规模不大,似乎也没多少铁矿之类的,经过这些年的贸易,他们的冶金产业基本都是靠咱们送去原材料才能开工,原材料也就是铁锭、青铜锭这些。”
他说到这里,见高务实依旧不打算搭茬,又轻咳一声,尴尬道:“以上这些,每年的贸易额大概……可能有三四十万两。”
高务实知道他这话打了埋伏,京华内务部方面的调查显示,以上贸易额最少应该在五十万两以上,而且由于海贸同盟的产品卖得并不便宜,其中的利润可能达到三成以上甚至四成。
不过高务实不是完美主义的理想派,此刻也不打算站在什么禁售的立场清理旧账,而是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规模,然后皱眉道:“这么说来,日本人现在手头至少有五万杆京华产的制式火枪了?”
这个规模真的不小,大明搞了这么久的改革,全国换装的部队也只有二十多万,而且还并非都是最新款。大明这二十多万杆京华火枪,从隆庆二式到万历一式,再从万历一式到万历二式,一共三款都有装备——当然,肯定是越精锐的部队装备的火枪款式越新。
但朱应桢这是总算给了高务实一点“好消息”,他摇头道:“应该还没到这个数,据我了解,他们手头的火枪最多四万杆,主要是一开头买得比较多,后来逐渐的就少了,购买的货物也从火枪变成了火药。”
哦,原来是这样,高务实马上明白了过来。
别看日本战国在后世好像挺有名的,但实际上当时的村长……不是,大名们财力都有限,虽然从葡萄牙人到来之后,他们就开始了解火枪的威力以及在战争中的作用,但限于财力和冶金、制造能力,能够装备的部队很有限。
这一世由于京华这个BUG的存在,日本国内的大名们也发现了一个“真理”:造不如买!
于是乎,各大名也好,逐渐掌握朝政的丰臣秀吉也罢,都开始大量购入走私过去的京华制式火枪。但刚才说过,他们财力有限,不可能装备太多,而且真装备那么多也用不起——火药也得找京华购买。
而这里头还有个问题,京华火药的一项重要原料硫磺,本身就是从日本购入。因此日本在某个程度上,实际是拿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京华这边主要只是消耗了一些硝。
但此时的大明并不太缺硝石(主要还是消耗量对比后世来说太小),四川多地都有硝石矿,湖广(湖南湖北)、云南甚至南直隶(后世安徽)等地也都有产。这些产地又大多不是什么富裕地区,京华很容易就掌控了大量硝石产区。
再后来,因为高务实不太愿意挖国内的硝石,于是又从土默特购入——后世内蒙古大批地方都产硝石。土默特的蒙古人现在有些像后世的中东和俄罗斯,除了卖资源之外也没什么其他的致富项目,何况京华买的这些矿大多只需要直接装车就好,土默特只需要出人做事就好。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高务实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弄到原料,土默特没出多大力就能源源不断拿到银子——但他们马上买了其他东西——简直是最理想的双赢。
土默特硝石便宜,日本硫磺更是便宜到烂,京华只出了点炭,结果制成火药之后卖到日本,价格翻了十倍不止。
看来技术垄断的确是赚钱的不二法门,毕竟日本人的火药技术是以前从中国学过去的,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自己却走了邪路,老喜欢往里头加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严重影响火药性能(比如喜欢加各种毒物)。
日本人也受了影响,导致火药配比不对,效果大打折扣。于是他们在见识过京华的火药之后,就再也不肯用自家的垃圾玩意儿了。
此时正是战国末期,战争频仍,各方既然都换装了不少京华的火枪,那自然免不得要消耗大量火药,于是反过来就买不起更多的火枪了。朱应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万……”高务实想了想,道:“估计这其中丰臣秀吉的嫡系可能拥有两万杆左右。至于北条氏,我看他顶破天也不会超过五千杆。”
刘馨听出了他的意思,笑了笑,问道:“看来大司农对于统一有序的日本市场兴趣不大,倒是希望北条氏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
高务实点了点头,说道:“统一有序的市场固然是好,但丰臣秀吉此人……素有野心,一旦他真的完全统一日本,我料他不会老老实实和我们做生意。”
朱应桢当然不知道丰臣秀吉会打大明的主意,因此高务实故意道:“据报,此人甚至对部下说过,将来日本一统,他还打算来大明试试刀锋呢。”
“啊?”朱应桢果然一愣:“不至于吧,这厮如此不自量力?”
其实此前他和高务实交流过日本实力问题,不过当时主要是谈石高。但不管怎么说,哪怕朱应桢已经知道日本现在的动员能力远超大明,但他还是不相信区区日本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威胁。
高务实配合地轻哼一声:“井底之蛙罢了。”顿了一顿,却又道:“不过丰臣秀吉的打算是先拿下朝鲜,而朝鲜承平已久,国内局势也暗流汹涌,我料一旦日本入侵,朝鲜必不能挡。届时,我大明恐怕要被迫出兵相助,而偏偏如今女真局势只是稍定,二三年后朝廷又还要对察哈尔动兵……”
朱应桢这次总算明白过来了,恍然道:“所以日新是打算帮北条氏一把,让他们拖慢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进程?”
高务实点头道:“正是。”
朱应桢思索着道:“北条氏虽然是关东大诸侯,所辖领地也还算不错,但据我所知,他们自恃小田原城坚不可摧,对于军购这些事情并不太积极。”
高务实微微摇头:“北条氏最缺的或许并非军备……或者确切的说,不是缺武器甲胄这些。”
朱应桢诧异道:“那他们缺什么?”
“缺两点。”高务实淡淡地道:“一是粮食,二是团结一致绝不屈服的决心。”
“哦……”朱应桢看起来一脸恍然,但却没有开口“献策”。
旁边的刘馨见了,便道:“粮食好办,小田原城虽然在日本名声响亮,但对南疆的粮食产量而言倒也不算什么,从南疆运一批粮食卖给他们就是,装满整个小田原城也算不得什么。价格方面便宜一点也无所谓,不亏本就行。”
顿了一顿,又道:“至于决心么,若是海贸同盟给他们带句话,应该能让他们安心许多。”
高务实还没开口,朱应桢却吃了一惊:“便宜些卖点粮食给北条氏倒还好说,但带话……万一将来被丰臣秀吉知道,会不会影响咱们的买卖?”
高务实轻哼一声:“影响了又如何?丰臣秀吉拿下北条氏之后,我预计最多两三年,他就要向朝鲜用兵了,到时候咱们难道还能继续做日本的买卖?皇上会怎么想?”
“啊……”朱应桢之前还真没朝这方面仔细想过,此刻一听高务实的话,简直大惊失色:“那怎么办?丰臣秀吉若真和朝鲜打起来,我料皇上必会出兵援助朝鲜,到时候和日本做买卖就成了通敌。可问题是没了日本的买卖,对我们北洋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高务实只是无可无不可地“嗯”了一声。朱应桢急道:“诶,日新,你倒是给我句话啊,这日本的买卖要是停了,我手头那么多船、那么多水手,可该怎么办啊?”
高务实见他一下子额头上的冷汗都吓出来了,不禁笑道:“国公何必如此着急?”
“不是,我能不急吗?就算我能把船只先封存一两年,等打完仗再说,可我那船队里有一两万水手,这些人可不是军户,都是我好不容易招募和培养出来的,是得拿钱养着的啊!要是没买卖可做,我养这么多人,不得把成国公府都给当出去?”
高务实见朱应桢是真的急了,不由笑着安慰道:“国公,我手上的船最多,我都不急,你慌什么呀?”
朱应桢仔细打量了高务实一会儿,将信将疑地问道:“所以说……日新你是成竹在胸的了?那赶紧说出来让我安心啊!”
高务实似乎想了想该怎么说,最后终于轻咳一声,压低了声音道:“国公,你难道不觉得,这场仗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什么时候开始,那或许是丰臣秀吉说了算,但什么时候结束,其实是我们北洋说了算。”
朱应桢愕然半晌,还是没想明白高务实这句话的意思,纳闷道:“为什么啊?”
高务实叹了口气,对这位实在没什么战争天赋的国公大都督无奈地解释道:“日本要打朝鲜,他怎么着也得出动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大军,这些军队就算摧枯拉朽地一举拿下朝鲜大半,但因为战争原因,也肯定没法在朝鲜当地凑足军粮,必须得从日本本土运粮接济。
但日本到朝鲜没有陆路相连,他们又不会飞,所以只能靠海运。我北洋海贸同盟的联合舰队光炮舰就有数百艘之多,难道还控制不住这区区一条小海峡?”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和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