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战后波澜(廿三)盛大郊迎
万历二十年,九月,丁巳朔。
此日乃钦天监选定的大吉之日,由钦天监报内阁,内阁转呈皇帝,最终由皇帝圣裁,定为伐元凯旋、天子郊迎之日。
是日,蒙元经略高务实携麾下禁卫军司令戚继光等一众总兵、副总兵、参将等,又有大明金国顺义王把汉那吉、左军都督佥事伊勒都齐等一并来朝。
京师内外在这段时间里全城动员,京兆尹及宛平、大兴两县官吏忙了个脚不点地,将所有目之所及之处该翻新的翻新,该洗刷的洗刷,不仅各街各坊的卫生责任落实到户,甚至连路边的树木都雇人整治了一番,当真是以“崭新的面貌”来示人了。
皇宫也不轻松,操作得比春闱还要隆重,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整理了个遍。说个细节,不少只是略有裂痕的琉璃瓦,这次都被直接换掉,居然用掉了三万多斤新瓦。细节抓到这般程度,满朝文武原本不当回事的这下也不由得或紧张或激动了起来,分明感受到自己将要见证历史了。
最神奇的是,这些举动很多都是来自于司礼监的直接命令,而司礼监的命令……毫无疑问那就是圣意,可见皇上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不是高,是异常的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本来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是接受了陈矩的劝说。
陈矩的原话是:“非如此,何以奖司徒之荣?非如此,何以彰陛下之功?”
朱翊钧大为震动,当下便让陈矩大操大办起来。而且,这一次皇帝出手极其阔绰,甚至还让外廷一句屁话都没说——毕竟司礼监说了,这笔开支由内帑包圆,不假外廷一文。
事实上,陈矩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是在悄悄去找已经隐居“休病”的黄孟宇密会之后,得黄孟宇指点才提出这个建议的。至于黄孟宇背后是否还有高人,那就无人得知了。总之,内帑为了展现皇帝要求的气派,为此花费了七万多两银子。
当然,朱翊钧现在还真不缺区区七万两,别的且不去说,他光是去年在辽南盐场的分红就已经高达二十九万余两,今年那是肯定要破三十万两的。
除了这些做派之外,军事方面也做了不少准备——当然这里是指仪仗方面。首先是在京的锦衣卫通过精挑细选,重新编练了一番包括大汉将军在内的仪仗,又派人检点了他们的衣甲、武器及一些马军的战马、具装。
毫不客气地的说,如果单看卖相,即便现在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禁卫军摆在他们面前,也只能说在大炮拥有量方面稍胜一筹,论光鲜亮丽恐怕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好在锦衣卫鱼龙混杂太久,挑选出这么一批帅哥也不容易,最终只凑出三千人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亲兵”装点场面。要真是再多点人,光是置换他们身上这批行头,怕不是就又得让皇帝陛下再破费一大笔了。
其次就是满朝文武也得了一点好处,全部额外新发了一套官服官帽,武将们更爽,直接新发一套甲胄——这玩意可真不便宜,甚至皇帝都不肯捡账,而是接口官服问题归户部管,赖账给了户部。
好在户部是“自己人”,在高务实离京之后实际上“代户部尚书”的户部左侍郎程文没说半句废话,直接应承了下来。而其余官员这一次倒也很配合,没有一人表示异议——呐,毕竟是给自己发衣服嘛,不要白不要。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制度很有“朱元璋范”,那就是对应的官服品类,朝廷都是只发一套的。你这玩意儿要是穿坏了,那可不好意思,得你自己去做。做也就算了,由于这东西不算常见款式,各种制度又还严格得很,因此缝制价格相当昂贵。
所以你看,海瑞当年的官服缝缝补补穿那么多年,那还真不是逢场作戏,以他老人家的俸禄,要是一个位置上呆久了,这官服恐怕还真换不起。
这些事情之外,还要准备物资,这包括旌旗、酒水、食材、临时军营各类供应(给两部蒙古军的)等,也都要提前置办好。至于赏赐,那更不必说,禁卫军的赏赐或许还能押后一段时间,到时候交给高务实自己去办,反正明联储的小额银票归他负责。
但是,蒙古两部的赏赐可不好和禁卫军一样打白条,毕竟明联储虽然准备在归化设点,可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办么?所以蒙古人这边的赏赐只能给实物——实物比较好办,大明内部货物是足够充裕的,现在明联储又能拿银票买货,这就很好周转。只是,银子本身断不能给,因为大明也缺。
其实皇帝也很奇怪这一现象,他是读过高务实悄悄递给他的简化版“财报”的,按理说现在每年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就已经几乎称得上是天量了,可是大明居然始终表现出一种银子不够多的样子。
高务实倒是给他解释过什么“通货紧缩”之类的词汇,可是其中的原理他还是没想透彻,只好认定高务实的话:反正就是大明的生产力发展了,而且发展太快,以至于创造出的东西价值太高,银子的总量没法满足就对了。
至于怎么办……他当然不知道,但是也不要紧,皇帝有个最简单的思路:这些事情交给高务实就好,务实总能搞定的。
文武百官、锦衣亲卫、以及同样换上了最新最好鸳鸯战袍的数万京营生产建设兵团士兵基本组成了郊迎的队伍。
这些队伍摆在京城西郊,红赤赤一片如同岩浆铺地,远远望去仿佛映得周围的山河树木都带着血色,正如伐元大军的战功是由鲜血染成一般,相映成景。
远处的地平线上尚未出现凯旋归来的大军,但地面上已经开始出现震颤,没有经验的人莫名其妙有些心慌起来,而有经验的文臣武将则开始安慰身边众人:“不必担心,这是大队骑兵踢踏之声,看来高经略马上就要到了,快快整肃衣冠,今日非同寻常,可切莫失了气度、弱了威风。”
所有人都忙不迭开始整肃冠带,甚至连皇帝陛下都不能免俗,下意识低头正了正腰间的玉带。他身旁的陈矩也立刻上前,为他仔仔细细再调整了一番,确保每一处衣服、配饰都穿戴得完美无缺。
就在此时,远处宽阔的官道上出现了两前一后三面大纛,前者较大,一面上书“钦差经略蒙元节制诸镇高”,一面上书“太子太师户部尚书高”。而后面较小一些的大纛上则书曰“太子少保禁卫军司令戚”。
此时还只看见高务实、戚继光二人的大纛,待得人流向前,金甲银盔如潮涌,铁骑踢踏震山河。六万余禁卫军在预留的郊野空地开始向两翼横向延展,形成中军与左右两翼之后,在三大阵之间留出的空处逐渐由后方涌上的两支骑兵占据。
这两支骑兵,左侧那支打着大纛,上书“大明顺义王把汉那吉”;右侧那支也打着大纛,上书“大明左军都督佥事伊勒都齐”。这两面大纛看起来格外新,参迎官员大多猜测应该是最近赶制的——当然,赶制的原因多半不是原先没有,而是他们很可能是故意在头衔前面加上了“大明”二字。
这两个字其实不符规制,高务实和戚继光的大纛就明显没有嘛。但是大家都很理解,甚至非常满意这两面新的大纛——这不就是土默特与鄂尔多斯二部彻底臣服大明的表现么?干得漂亮啊高经略!
皇帝虽然力保矜持,但此时也着实按捺不住,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难以抑制的兴奋笑容,气息也变得略微粗重了一些。
此刻他已经能看清诸军,禁卫军方面果然是沉肃如山,虽然只是缓缓推进,却犹如排山倒海的狂澜巨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自己简直不该身处他们的面前。
错非是清楚知道他们都是自己的兵,朱翊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该先回宫去。毕竟这压迫感实在太强,而自己身边这批衣甲鲜亮的锦衣卫……好看是好看,却着实没有任何杀气可言。
朱翊钧心情复杂地揣测,这要是两军对阵,估摸着也就是对面禁卫军一个冲锋就该结束的战斗吧?务实说得对啊,戚继光练兵之能的确天下无二,可惜他掌禁卫军已经太久,久到务实都认为该换了,要不然国朝规制何在?这样一支强兵精兵,着实不能久握于一人之手。
皇帝闭了闭眼,将心思放了放,又睁开眼打量起间杂于禁卫军三阵之间的两支蒙古骑兵。这两支骑兵看来也整理过一番,至少没有显得风尘仆仆,衣袍和身上的轻甲看来都经过了仔细打理,不过他们的服装甲胄居然并不统一,看起来的气势就着实弱了许多。
好在衣甲不足自信来补,这些蒙古骑兵依然有着草原战士的豪气,顾盼见自有一份桀骜,即便望向皇帝的锦衣亲兵,目光中也是质疑多于羡慕。只有当他们下意识朝中军中的禁卫军望去时,尤其是看到中军头前三面大纛时,眼神中才会流露出一抹小心翼翼地恭谨和谦卑。
甚至有不少人在望向高务实所在的位置时,会不由自主地在马上做出弯腰低头的动作,还伴随着口中念念有词,那模样就像是虔诚的信徒在乞求神佛的赐福。
朱翊钧看了好些蒙古骑兵都有这个举动,这才恍然大悟:是了,这群蒙古人还真当务实是什么降三世明王了。
哈,有意思,有意思,看来只要务实在朝一日,这些蒙古人就断然不敢胡来。也是,人或许还有机会战胜,可是对于信众而言,明王作为佛的忿怒身,那岂是他们胆敢反抗的?恐怕别说反抗了,稍有不敬都是弥天大罪啊!
此时的朱翊钧彻底明白了高务实当年大力支持喇嘛北进蒙古草原的大智慧,果然如他所言:以力服人不如以利服人;以利服人不如以理服人。他所谓的理,朕原本还以为是理学,真想不到啊,竟然是……哈哈哈哈!
随着皇帝一时出神,待他清醒过来时却发现“两军”相距已经只剩约莫一里之遥,而正是因为走在阵前的高务实忽然一勒马缰,扬鞭顿势,数万人的凯旋大军如臂使指地瞬间止步。
“臣高务实奉旨,犁庭扫穴,荡平残元,出征半载,幸不辱命。今领军归来,交还虎符,恭贺吾皇……”他微微一顿,深吸一口气,大声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禁卫军犹如得了令旨,随即齐声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土默特、鄂尔多斯二部蒙古骑兵随即操着或熟练、或生疏的汉语跟着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这山呼海啸的声浪直击心灵,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在禁卫军与蒙古二部齐声高呼了几句之后,另一边数年来一直受着高务实恩惠的生产建设兵团士兵也忍不住了,自发地跟着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紧接着,被他们围绕起来的锦衣亲卫和大汉将军们,也终究逃不过天性中的男儿血气,有样学样地高举右手中的各种兵器,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如此山呼海啸,谁能置身其外?即便是那些早就不会打仗的武臣勋贵们,此时此刻也如祖先英灵附体,同样跟着高呼起来:“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终于,文臣们不知是受到感染,还是要证明自己同样忠于大明、终于当今圣上这位中兴明君,也一样高呼起来:“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朱翊钧浑身颤抖,犹如烈酒浇头,醺醺然仿佛置身云中雾里,脑海中一时浮现出先帝谆谆善诱的慈祥,一时浮现出先师高文正公的穆肃,一时又浮现出发小同窗高务实的……温和笑容。
他不知道为何高务实此刻在他脑海中的形象只是极其温和的一张笑脸,既不是万事智珠在握的胸有成竹,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杀伐果决,更不是陶朱再世的精明算计。
为何只是一张温和的笑脸?
朱翊钧不知道。但他深深地知道,今日这万众高呼与往常不同,它是那么直抒胸臆,那么直击心灵。它不是平时听到的那种套话,随口说说无人当真,它是因为胜利而生出的豪迈与自信,它是所有人对于巨大胜利的最后回应!
朱翊钧在御台上缓缓走了几步,直到边缘,左手扶住漆金栏杆,右手高举,所有人的声音很快停了下来,十余万双眼睛无论远近,都在这一刻之间投注到他脸上。
皇帝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这一声立刻引爆全场,所有人见皇帝也高呼起这句口号,更是对自己的嘶吼丝毫不加任何限制,全场响彻一片却只有一个声音:“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PS:如昨晚所言,这一章还是在凌晨赶出来了,而且还纠结了一番。看看时间,快六点半,感觉天都要亮了。
此日乃钦天监选定的大吉之日,由钦天监报内阁,内阁转呈皇帝,最终由皇帝圣裁,定为伐元凯旋、天子郊迎之日。
是日,蒙元经略高务实携麾下禁卫军司令戚继光等一众总兵、副总兵、参将等,又有大明金国顺义王把汉那吉、左军都督佥事伊勒都齐等一并来朝。
京师内外在这段时间里全城动员,京兆尹及宛平、大兴两县官吏忙了个脚不点地,将所有目之所及之处该翻新的翻新,该洗刷的洗刷,不仅各街各坊的卫生责任落实到户,甚至连路边的树木都雇人整治了一番,当真是以“崭新的面貌”来示人了。
皇宫也不轻松,操作得比春闱还要隆重,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整理了个遍。说个细节,不少只是略有裂痕的琉璃瓦,这次都被直接换掉,居然用掉了三万多斤新瓦。细节抓到这般程度,满朝文武原本不当回事的这下也不由得或紧张或激动了起来,分明感受到自己将要见证历史了。
最神奇的是,这些举动很多都是来自于司礼监的直接命令,而司礼监的命令……毫无疑问那就是圣意,可见皇上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不是高,是异常的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本来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是接受了陈矩的劝说。
陈矩的原话是:“非如此,何以奖司徒之荣?非如此,何以彰陛下之功?”
朱翊钧大为震动,当下便让陈矩大操大办起来。而且,这一次皇帝出手极其阔绰,甚至还让外廷一句屁话都没说——毕竟司礼监说了,这笔开支由内帑包圆,不假外廷一文。
事实上,陈矩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是在悄悄去找已经隐居“休病”的黄孟宇密会之后,得黄孟宇指点才提出这个建议的。至于黄孟宇背后是否还有高人,那就无人得知了。总之,内帑为了展现皇帝要求的气派,为此花费了七万多两银子。
当然,朱翊钧现在还真不缺区区七万两,别的且不去说,他光是去年在辽南盐场的分红就已经高达二十九万余两,今年那是肯定要破三十万两的。
除了这些做派之外,军事方面也做了不少准备——当然这里是指仪仗方面。首先是在京的锦衣卫通过精挑细选,重新编练了一番包括大汉将军在内的仪仗,又派人检点了他们的衣甲、武器及一些马军的战马、具装。
毫不客气地的说,如果单看卖相,即便现在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禁卫军摆在他们面前,也只能说在大炮拥有量方面稍胜一筹,论光鲜亮丽恐怕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好在锦衣卫鱼龙混杂太久,挑选出这么一批帅哥也不容易,最终只凑出三千人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亲兵”装点场面。要真是再多点人,光是置换他们身上这批行头,怕不是就又得让皇帝陛下再破费一大笔了。
其次就是满朝文武也得了一点好处,全部额外新发了一套官服官帽,武将们更爽,直接新发一套甲胄——这玩意可真不便宜,甚至皇帝都不肯捡账,而是接口官服问题归户部管,赖账给了户部。
好在户部是“自己人”,在高务实离京之后实际上“代户部尚书”的户部左侍郎程文没说半句废话,直接应承了下来。而其余官员这一次倒也很配合,没有一人表示异议——呐,毕竟是给自己发衣服嘛,不要白不要。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制度很有“朱元璋范”,那就是对应的官服品类,朝廷都是只发一套的。你这玩意儿要是穿坏了,那可不好意思,得你自己去做。做也就算了,由于这东西不算常见款式,各种制度又还严格得很,因此缝制价格相当昂贵。
所以你看,海瑞当年的官服缝缝补补穿那么多年,那还真不是逢场作戏,以他老人家的俸禄,要是一个位置上呆久了,这官服恐怕还真换不起。
这些事情之外,还要准备物资,这包括旌旗、酒水、食材、临时军营各类供应(给两部蒙古军的)等,也都要提前置办好。至于赏赐,那更不必说,禁卫军的赏赐或许还能押后一段时间,到时候交给高务实自己去办,反正明联储的小额银票归他负责。
但是,蒙古两部的赏赐可不好和禁卫军一样打白条,毕竟明联储虽然准备在归化设点,可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办么?所以蒙古人这边的赏赐只能给实物——实物比较好办,大明内部货物是足够充裕的,现在明联储又能拿银票买货,这就很好周转。只是,银子本身断不能给,因为大明也缺。
其实皇帝也很奇怪这一现象,他是读过高务实悄悄递给他的简化版“财报”的,按理说现在每年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就已经几乎称得上是天量了,可是大明居然始终表现出一种银子不够多的样子。
高务实倒是给他解释过什么“通货紧缩”之类的词汇,可是其中的原理他还是没想透彻,只好认定高务实的话:反正就是大明的生产力发展了,而且发展太快,以至于创造出的东西价值太高,银子的总量没法满足就对了。
至于怎么办……他当然不知道,但是也不要紧,皇帝有个最简单的思路:这些事情交给高务实就好,务实总能搞定的。
文武百官、锦衣亲卫、以及同样换上了最新最好鸳鸯战袍的数万京营生产建设兵团士兵基本组成了郊迎的队伍。
这些队伍摆在京城西郊,红赤赤一片如同岩浆铺地,远远望去仿佛映得周围的山河树木都带着血色,正如伐元大军的战功是由鲜血染成一般,相映成景。
远处的地平线上尚未出现凯旋归来的大军,但地面上已经开始出现震颤,没有经验的人莫名其妙有些心慌起来,而有经验的文臣武将则开始安慰身边众人:“不必担心,这是大队骑兵踢踏之声,看来高经略马上就要到了,快快整肃衣冠,今日非同寻常,可切莫失了气度、弱了威风。”
所有人都忙不迭开始整肃冠带,甚至连皇帝陛下都不能免俗,下意识低头正了正腰间的玉带。他身旁的陈矩也立刻上前,为他仔仔细细再调整了一番,确保每一处衣服、配饰都穿戴得完美无缺。
就在此时,远处宽阔的官道上出现了两前一后三面大纛,前者较大,一面上书“钦差经略蒙元节制诸镇高”,一面上书“太子太师户部尚书高”。而后面较小一些的大纛上则书曰“太子少保禁卫军司令戚”。
此时还只看见高务实、戚继光二人的大纛,待得人流向前,金甲银盔如潮涌,铁骑踢踏震山河。六万余禁卫军在预留的郊野空地开始向两翼横向延展,形成中军与左右两翼之后,在三大阵之间留出的空处逐渐由后方涌上的两支骑兵占据。
这两支骑兵,左侧那支打着大纛,上书“大明顺义王把汉那吉”;右侧那支也打着大纛,上书“大明左军都督佥事伊勒都齐”。这两面大纛看起来格外新,参迎官员大多猜测应该是最近赶制的——当然,赶制的原因多半不是原先没有,而是他们很可能是故意在头衔前面加上了“大明”二字。
这两个字其实不符规制,高务实和戚继光的大纛就明显没有嘛。但是大家都很理解,甚至非常满意这两面新的大纛——这不就是土默特与鄂尔多斯二部彻底臣服大明的表现么?干得漂亮啊高经略!
皇帝虽然力保矜持,但此时也着实按捺不住,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难以抑制的兴奋笑容,气息也变得略微粗重了一些。
此刻他已经能看清诸军,禁卫军方面果然是沉肃如山,虽然只是缓缓推进,却犹如排山倒海的狂澜巨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自己简直不该身处他们的面前。
错非是清楚知道他们都是自己的兵,朱翊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该先回宫去。毕竟这压迫感实在太强,而自己身边这批衣甲鲜亮的锦衣卫……好看是好看,却着实没有任何杀气可言。
朱翊钧心情复杂地揣测,这要是两军对阵,估摸着也就是对面禁卫军一个冲锋就该结束的战斗吧?务实说得对啊,戚继光练兵之能的确天下无二,可惜他掌禁卫军已经太久,久到务实都认为该换了,要不然国朝规制何在?这样一支强兵精兵,着实不能久握于一人之手。
皇帝闭了闭眼,将心思放了放,又睁开眼打量起间杂于禁卫军三阵之间的两支蒙古骑兵。这两支骑兵看来也整理过一番,至少没有显得风尘仆仆,衣袍和身上的轻甲看来都经过了仔细打理,不过他们的服装甲胄居然并不统一,看起来的气势就着实弱了许多。
好在衣甲不足自信来补,这些蒙古骑兵依然有着草原战士的豪气,顾盼见自有一份桀骜,即便望向皇帝的锦衣亲兵,目光中也是质疑多于羡慕。只有当他们下意识朝中军中的禁卫军望去时,尤其是看到中军头前三面大纛时,眼神中才会流露出一抹小心翼翼地恭谨和谦卑。
甚至有不少人在望向高务实所在的位置时,会不由自主地在马上做出弯腰低头的动作,还伴随着口中念念有词,那模样就像是虔诚的信徒在乞求神佛的赐福。
朱翊钧看了好些蒙古骑兵都有这个举动,这才恍然大悟:是了,这群蒙古人还真当务实是什么降三世明王了。
哈,有意思,有意思,看来只要务实在朝一日,这些蒙古人就断然不敢胡来。也是,人或许还有机会战胜,可是对于信众而言,明王作为佛的忿怒身,那岂是他们胆敢反抗的?恐怕别说反抗了,稍有不敬都是弥天大罪啊!
此时的朱翊钧彻底明白了高务实当年大力支持喇嘛北进蒙古草原的大智慧,果然如他所言:以力服人不如以利服人;以利服人不如以理服人。他所谓的理,朕原本还以为是理学,真想不到啊,竟然是……哈哈哈哈!
随着皇帝一时出神,待他清醒过来时却发现“两军”相距已经只剩约莫一里之遥,而正是因为走在阵前的高务实忽然一勒马缰,扬鞭顿势,数万人的凯旋大军如臂使指地瞬间止步。
“臣高务实奉旨,犁庭扫穴,荡平残元,出征半载,幸不辱命。今领军归来,交还虎符,恭贺吾皇……”他微微一顿,深吸一口气,大声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禁卫军犹如得了令旨,随即齐声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土默特、鄂尔多斯二部蒙古骑兵随即操着或熟练、或生疏的汉语跟着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这山呼海啸的声浪直击心灵,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在禁卫军与蒙古二部齐声高呼了几句之后,另一边数年来一直受着高务实恩惠的生产建设兵团士兵也忍不住了,自发地跟着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紧接着,被他们围绕起来的锦衣亲卫和大汉将军们,也终究逃不过天性中的男儿血气,有样学样地高举右手中的各种兵器,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如此山呼海啸,谁能置身其外?即便是那些早就不会打仗的武臣勋贵们,此时此刻也如祖先英灵附体,同样跟着高呼起来:“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终于,文臣们不知是受到感染,还是要证明自己同样忠于大明、终于当今圣上这位中兴明君,也一样高呼起来:“天威浩荡,大明永昌!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朱翊钧浑身颤抖,犹如烈酒浇头,醺醺然仿佛置身云中雾里,脑海中一时浮现出先帝谆谆善诱的慈祥,一时浮现出先师高文正公的穆肃,一时又浮现出发小同窗高务实的……温和笑容。
他不知道为何高务实此刻在他脑海中的形象只是极其温和的一张笑脸,既不是万事智珠在握的胸有成竹,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杀伐果决,更不是陶朱再世的精明算计。
为何只是一张温和的笑脸?
朱翊钧不知道。但他深深地知道,今日这万众高呼与往常不同,它是那么直抒胸臆,那么直击心灵。它不是平时听到的那种套话,随口说说无人当真,它是因为胜利而生出的豪迈与自信,它是所有人对于巨大胜利的最后回应!
朱翊钧在御台上缓缓走了几步,直到边缘,左手扶住漆金栏杆,右手高举,所有人的声音很快停了下来,十余万双眼睛无论远近,都在这一刻之间投注到他脸上。
皇帝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高呼:“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这一声立刻引爆全场,所有人见皇帝也高呼起这句口号,更是对自己的嘶吼丝毫不加任何限制,全场响彻一片却只有一个声音:“天威浩荡,大明永昌——”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PS:如昨晚所言,这一章还是在凌晨赶出来了,而且还纠结了一番。看看时间,快六点半,感觉天都要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