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剑指东瀛(十五)进退之争
毛利秀元的这个问题,其实日军之中很多将领都想问。他们有这种疑问的原因不止一种,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丰臣秀吉为了加强水军挽回当时被李舜臣吊打的局面,将不少原本装备于陆师的重型火炮转交给了水军进行改造并最终上舰,这就侵害了陆师的利益。
除此之外,丰臣秀吉还把一些原本用于港口的岸防火炮也拆了搬上战船,不过这一点陆师将领们由于事不关己,倒是懒得过问。
此时,藤堂高虎也好,胁坂安治也罢,所有水军将领事实上都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不答不行,毕竟九鬼嘉隆因为前次失败而被丰臣秀吉撤职,目前不再领导日本水军。
如此一来,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这两位丰臣嫡系将领就成了水军数一数二的两员大将,他们如果不回答,那就没人回答了。
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对视一眼,终于还是硬着头皮道:“毛利殿下有所不知,鸣梁海战之后,我水军进行了一些战术检讨,尤其是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海上大筒炮击试验,以海战中被击伤的我军安宅船、关船、小早船以及朝鲜几类战船分别作为靶船,来测试大筒炮击实战价值。”
“哦?”毛利秀元问道:“结果如何?”
“结果喜忧参半。”藤堂高虎苦笑道:“首先,大筒在海上要想命中靶船非常困难,我们以单大筒进行射击测试,在风浪甚小的一般交战距离上,数十发弹丸才有可能命中一次。
而如果是侧弦约十门大筒同时齐射,那么命中率的确会提高一些,但也常常需要打出数轮齐射才得以命中一次。”
黑田如水在一边眉头大皱,但他没有立刻说话,反而是毛利秀元大吃一惊,瞪着眼睛道:“十门大筒,数轮齐射,这样还只能命中一次?”
藤堂高虎还没来得及回答,宇喜多秀家补刀了一句:“我注意到藤堂君还说了,这样的测试还是在‘风浪甚小的一般交战距离上’进行的。
那么由此我是不可以这样说:这个测试结果意味着如果风浪更大一些、交战距离更远一些,这大筒齐射就几乎不可能命中,或者……那需要齐射数十轮才有机会取得命中,是这样吗?”
“按照试验结果来看,恐怕的确是这样,而且水军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测试,也正是因为在鸣梁海战中明明我军的大筒已经远比此前配备更多,但最后一回顾却发现,我们通过大筒实际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胁坂安治此时也插嘴回答了一句。
“这就奇怪了,如果大筒齐射根本打不中敌船,那如何解释北洋海贸同盟的船队每一艘都配备大量大筒,而他们同时还很轻视接舷跳帮?”
毛利秀元眉头大皱,特别指出道:“诸位莫要忘记了,当年海贸同盟在东北的那场海战中可是完胜安东水军的,如果大筒不是致胜关键,那什么才是?
特别是据我了解,历史悠久的安东水军在那场海战中的表现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毫无反手之力——这又如何解释?”
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还没解释,黑田如水却开口了,他澹澹地道:“无他,量足而已。”
“如水大师,这是什么意思?”毛利秀元一时没反应过来。
黑田如水道:“我是说,海贸同盟胜在大筒数量极其庞大。如此一来,即便大筒在海战中的命中率极低,但只要同时朝某艘船开火的大筒数量足够多,那么命中率自然也就大幅提高了。”
毛利秀元纳闷道:“大师这话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没错,只是我仍然觉得不可置信。大师,大筒可不是铁炮,每发射一次都要用掉大量火药,以京华巨舰一侧船舷拥有十四门大筒的数量而言,它们每艘船一轮齐射就要耗费大概百斤量级的火药。
那么我们可以大概算一算,海贸同盟进行一次海战需要耗费多少火药?火药的价格大伙儿都知道,似他们这般,哪里是打仗,这是往海里扔银子啊!”
宇喜多秀家皱着眉头道:“海贸同盟与我们日本不同,明国应该是有硝石矿的,所以我预计他们的火药成本应该比我们日本低廉得多。”
“成本自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我以为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不在于此。”黑田如水沉着脸道:“诸位不妨想一想,自那次安东水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之后,这十余年来日本哪家水军还有挑战海贸同盟海上霸主的勇气?
莫说整个海贸同盟了,就连他们驻泊在叁崎城的那支关东舰队,日本哪支水军敢去挑战?呵,就算是太阁殿下,此前不也只能把‘新舰队’放在大坂湾时刻防备,而不肯轻易派往关东一战吗?
至于德川殿下,他算是日本自太阁以下最强的大名了,可是太阁命他去收复叁崎、玉绳两城,他也至今不肯轻动。
德川内府说,就算占据此二城,但关东舰队却能依靠叁崎城之岛固守那处海上据点,而后关东千里海防洞开,海贸同盟想打哪就打哪,德川军就算再强也只能疲于奔命,最后生生被拖垮,故只要不能解决关东舰队,则德川家无法对叁崎、玉绳用兵。
诸君,这就是海贸同盟为何敢于一战花费那许多火药的原因:一战而换取十余年顺利贸易,那是多大的利益啊,怎么可能会亏?
那么反过来说,在如此巨大的贸易收入支撑之下,海贸同盟削减跳帮战所需的兵力,转而全力加强大筒配备,这又有何不妥呢?兵员每月都要给俸,大筒只要装备上了,只要没打仗,那么之后可不需要花多少钱——无非让大筒手平时做些防锈之类的养护罢了。”
黑田如水这波解释可谓详细,毛利秀元明悟过来,恍然道:“难怪,难怪……我明白了,原先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海贸同盟出航总是成群结队,很少有单舰独行。
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战法限制,其单舰战力很是有限,如果要发挥大筒的威力,则船队规模便是越大越好。”
宇喜多秀家把话题转回水军刚才的表态上,问道:“如水大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筒装船的意义在于大筒足够多,而且战时一定要集中使用才可以发挥?
而我水军目前装备的大筒虽然说起来也不少了,但面对明军水师或者北洋海贸同盟而言则仍然可能居于劣势,因此不如干脆放弃大筒射击,依然使用我水军最熟悉的接舷跳帮作战?”
黑田如水却不直接回答,反而望向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道:“这个问题要问水军的最终研判,我方才只是对海贸同盟轻接舷而重大筒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能说什么,自然只能表示承认。藤堂高虎还补充道:“除了大筒数量相对于明军而言必然处于劣势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我军火药不足。根据计算,如果真的去和明军水师打一场大筒炮战,那么现有的火药储备肯定严重不足,很可能还需要陆师方面为水军提供至少万斤火药方可一试。”
一听这话,所有日军将领纷纷摇头,莫说毛利秀元了,就算宇喜多秀家都直言不讳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今明军陆师新任提督麻贵正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陆师方面压力巨大,火药储备本就可能不足,如何还能匀出这么多来支援水军?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说来有趣,由于高务实的蝴蝶翅膀影响,此时的日本水军居然早了两百多年见识到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海上武备的发展方向,只是限于日本的国力,他们最终没能随之做出正确的选择或改变。
其实别说日本,如果不是有高务实的出现,大明即便更早接触并曾经与西洋海军爆发海战,可是在原历史上大明水师的海战思维转向也谈不上多快,甚至给了后世不少人一个印象,就是大明水师思想保守,明明见识到了海军发展的方向却依然固执己见、不思进取。
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明代是东西军事技术开始拉开差距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西学东渐比较兴盛的时代。嘉靖以降,倭寇、海盗、欧洲势力接连并持续侵扰大明,故而为应对海防需要,大明水师其实也经历了两次技术和战术的变革。
第一次就是嘉隆万时期,以引入佛郎机炮为中心;第二次是天启崇祯时期,以引入红衣大炮为中心,这两次变革也都为大明水师带来了相应的战术调整。
在第二次变革前,大明水师在海战战术的重要性次序仍是以火烧船“以船冲犁”最为重要,在海战以冲沉贼船为首功,而斩级擒俘则次之,至于以炮伤人、以炮毁船的情况则并不多见。
不过到了17世纪初,荷兰人因为在西方海军竞争中获胜而顺利东来,其船铳数量与威力比之葡萄牙船更多更大,几场冲突下来也使得大明认识了其性能特点,并且专以“红夷”大炮称之。
在海防问题最为严峻的东南沿海,大明水师迅速把红夷大炮应用于海防战船,并且突破大型火炮装备战船的数量限制,出现了专门化的“熕船”,同时衍生出舷侧炮技术,这就已经与欧洲船舶的炮击战术十分接近。
从崇祯年起,海盗和官军船只就开始装备多门红夷大炮。1633年明荷料罗湾海战,明军的大型战船分别装备16门、20门、36门大炮。
后来荷兰台湾长官汉斯·蒲陀曼有这样的记载:郑芝龙战船“按荷兰模式建造,庞大精致,装备精良的帆船及舰队,还在船上装配了一部分能被拖动、带有环栓、置于双层甲板的大炮”。
1635年,在剿灭刘香的战役中,郑芝龙的战船“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炮声一发,裂云穿浪,卒成馘阵之功”。
当然,彼时装备十几门、甚至多至叁十六门红夷大炮的战船并不普遍。一则是红夷大炮重量很大,装备十几门甚至几十门炮,这对于战船的体量要求比较高;二则明代原有的发熕炮和红夷大炮在技术上是一种承接关系,因此明代战船上很可能是将红夷大炮和发熕炮溷装。
除了数量增加以外,当时大明水师火炮的配套设备也逐步完善起来。最初装备的发熕或者红夷炮都是放在木架上,木架下面铺有泥、糠、稻草,以缓冲后坐力,但是随着大型火炮数量增多,大明水师也开始出现铳车、舷窗、炮孔、火炮甲板等,甚至也出现了双层火炮甲板的战船。
如《兵录》中就记载:“船下层(主甲板)左右约开铳孔,或叁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叁四百觔者,用一车轮架乘之,便于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船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与五百觔之铳,必要五百觔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
还有郑成功的水艍船火炮也采用分层设置,上施楼堞,绕以睥睨,面裹铁叶,外悬革帘,中凿风门,以施炮弩。
更有意思的是,双层火炮甲板技术不但应用于东南沿海地区,居然还深入到了内河。据《平吴录》记载,1674年吴叁桂反叛,就建造了“中分叁层,上中两层左右各安炮位叁十六,下层左右各置桨二十四,其行甚速”的大型内河战舰。
随着火炮数量不断增加,炮击战术也逐步成熟。1627年8月,郑芝龙与俞咨皋部战于福州将军澳,郑芝虎使用斗头炮将明水师马胜船打穿,延着火药桶发火。
1628年6月,郑芝龙与俞咨皋再战于厦门,明军孙雄船被郑芝熊尾送炮打沉。崇祯八年,郑芝龙于广东田尾洋剿灭刘香,双方战船均有被炮击沉者多艘。
到了1661年5月,郑成功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荷兰战船“赫克托号”首先爆炸沉没,随后中国大船紧靠“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二号船的尾部,郑军士兵向敌船甲板和船舱上开炮射击,并且郑军还使用了火攻船。
此次战斗,以炮击船、以炮击人的作用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传统的火烧敌船也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最为常用的的跳船接舷战则再也没有出现。
再到1680年,清军收复海坛之战,万正色战船“炮火齐发,击沉贼船十六艘”。1683年澎湖海战,炮击战术变得更加重要,海上交战发铳为先,“焚寇之船莫如火,碎寇之船莫如炮”。
彼时清军大小战船被炮打坏者甚多,而清军用舰炮击沉的郑氏大炮船也有八艘。
这个时期也发展出了舰炮对射的战术,据《台湾外纪》载“凡水战,彼此望见,即发斗头熕。将近,或发左边炮;转舵,发尾送炮,再发右边炮”——瞧瞧,这与当时欧洲战列舰侧舷齐射战术是不是已经高度一致?
不过,虽然炮击战术逐步成熟,但是以舰炮决胜负的情况在当时仍未出现。在一般的海战事例中,多样化的炮击、冲犁、火烧、跳船、肉搏等仍是常规战法。
即便是炮击战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澎湖海战中,清军用火桶火罐焚毁郑军大炮船十八只、大鸟船叁十六只、赶缯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战船五只,也远多于舰炮击沉的区区八只。
把清军放在一边不提,先看另一个问题:与当时欧洲相比,大明水师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在欧洲尤其是大西洋沿岸,15世纪最后几十年,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船舶出现了可以击沉敌船的舷侧重炮。
16世纪,随着舷侧炮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撞击和强行登船为特征的海战方式逐渐被侧舷火炮齐射的战术所取代。
17世纪发生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各种新型战舰不断涌现,炮火越来越勐烈,战舰速度越来越快。
面对欧洲的坚船利炮,大明水师在变革在方向上大体能与欧洲保持一致,但时间上要晚一些。明朝在16世纪才开始在战船上应用发熕、神飞炮、威远炮等重炮,17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红夷大炮,采用舷侧炮技术和炮击战术。
不过更重要的是,大明水师船炮变革呈现出明显的“重利炮,轻坚船”的技术偏好,即舰炮技术变化频繁,与欧洲舰炮的变革节奏、方向一致,而船舶技术变化迟缓,有限的变革也多是应因火炮需要的产物,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火器这种东西,它的进步是线性的,所以在引入欧洲火炮之后,中国传统的造炮技术只需要有限的改进即可适应,因此对于火炮技术明代技术人员一直紧跟西方脚步,然而造船技术则正好相反。
首先,中西帆船的帆装难以兼容,这一点早就说过。受地球自转影响,大西洋东岸海域风气和柔,极少海洋性风灾气候,对船舶的驶风性能要求极高,所以欧洲船舶往往有巨大繁复的风帆。
而东海和南海所在的太平洋西岸则风涛多险,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大,暴雨强风等灾害性天气高发。因此中国海船发展出便于快速缩帆、驶风避险的硬帆纵帆,而一直比较排斥欧洲帆船复杂且难以操控的软帆和横帆。
其次,中西帆船的操控系统难以兼容。纵横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安全系数略高,对船舶的操控性要求不高,其风帆只是提供动力,不影响船行驶的方向。
而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暗礁丛生,兼以群岛星罗棋布,沿岸海屿断续,其实很像是一个内湖;又加之海禁影响,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货运的目的地通常就以周边沿海地区为主,一般不过马六甲,故海上贸易完成一个航行周期的时间比较短,补给相对方便。
以上多岛礁和航距短的特征,使得建造大船既无必要,也不便利,反而是中小船型操驾灵活,易于驱避,适宜多岛礁环境,于是成为明代海船的主流。
最后,中西帆船之间结构差别巨大。欧洲船舶主要以跨海远航为主,航行周期长,补给不便,往往需要体型巨大的船只才能保证长时间航行的给养和单次航行的利润。加之航行海域安全系数高,其船以水平隔舱为主,装货量大。
东海和南海海上行船颠簸不稳,船载货品又以鱼类、陶瓷、大米、食盐等大宗散装固货为主,对船舶稳性要求很高——别的不说,陶瓷这玩意可娇贵得很。于是中国海船就采用了能够固定分割货物、方便货物转运、提高船舶稳性、类似集装箱功能的密实的横隔舱结构。
这样一来,欧洲海船的复杂帆装、体大难驭等特征,在东南亚海战和短途贸易中就不但没有技术优势,反而成为致命缺陷。
在历次对抗当中,东南亚各苏丹政权往往利用兰卡桨船形成对葡萄牙大船的优势;明朝水师往往能够因以制敌,利用诸番舶“大而难动”的缺陷,用火攻、登船等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对欧洲船舶的胜利。
海船建造是传统社会最复杂的工业门类之一,牵涉面广,生产链条长,技术难度大,各个环节彼此依赖,互相制约,这是毫无疑问的。
欧洲船舶技术与明朝船舶技术分属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彼此都有一套满足航海需求并且十分成熟的技术体系,各自对环境依存度高,技术传统差异大,很难形成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局面,反而彼此漠视,相互排斥。
如此一来,明代战船船舶技术的变革,其实是船舶技术传统发展,应因舰炮需要的结果,只是对原有技术传统的改进、强化或弱化,并未出现大规模改行西法的情况。
而这也同样是京华造船厂只能尽量借鉴一些符合未来海战发展趋势的思路,而不能完全抛弃中式战船建造模式的原因。
为什么京华要固定生产一种制式的武装运输舰?因为在东亚、东南亚海域内,武装运输舰的大小正好能兼顾适航性、运输量与相对较高的作战能力,再大则运输与适航下降,再小则战斗能力又不足。
京华造船体系内,武装运输舰以上就是巡洋舰与战列舰,这是专业的战斗舰,因此运输能力可以大为弱化,主要考虑作战。并且他们主要是作为战斗核心舰存在,在实际作战时,其外围永远会有数量更庞大的武装运输舰伴航,故其不必担心在这些海域出现“大船难动”的问题。
简单的说,高务实的海战思路和陆战思路其实大体相当,就是我既然可以拿体量优势碾压你,那就打堂堂之阵: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少船;大炮胜小炮,多炮胜少炮。
总之,高务实其实是以一种“总体战”思维来制定各种战争计划,毕竟大明的体量摆在这儿,只要解决好内部财政、军队组织等问题,在军事科技上不出现明显落后,那么就可以依靠“超大型国家”这一西方各国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完成碾压——事实上沙俄成为欧洲压路机也是靠这一点。
当然,高务实不希望大明的科技水平像沙俄那样落后。
在海上竞争方面,高务实眼里只有将来的“西方列强”,而对于此时的日本而言,他的确没怎么放在眼里。
不过即便如此,高务实也没忘记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不仅在此前就开始“断供”硝石打击日本的火药生产、派出间谍到日本水军中带偏日本战船建造思路,而且不动则已,一旦决定海战便打算一战全歼日本水军主力——日本“新舰队”派往朝鲜之后他才亲自出马,也正是有此考虑。
至于日本在朝陆海将领最终会商议出一个避免炮战、坚持跳帮的打法,说实话连高务实都没料到,只能说国力这玩意儿差距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任你再如何智计百出、悍勇无双,最终也是无解。
日军汉阳军议关于海上作战的讨论到此总算结束了,于是话题转回陆路。
宇喜多秀家对于明军陆师高达十万忧心忡忡,他是前次侵朝的总大将,深知明军战斗力的强悍,因此话题刚刚转回陆路,他便道:“十万明军突然南下,我军前线猝不及防,遭受重大挫折,目前战线前端要害已经是开城了。诸君对于开城防御有何看法,还请畅所欲言。”
已经几乎被看做是“投降派”的小西行长不顾众人眼光,再次最先跳出来道:“开城从地形上而言无险可守,至于城防那也不必多提,在明军数量庞大且威力恐怖的巨型大筒面前,开城城墙就犹如纸煳的窗户,根本是一捅就破。
我以为开城不必坚守,反而应该果断放弃开城,将士兵全部撤回汉阳,然后看看能不能考虑在汉阳打一场旷日持久的笼城战,目的就是争取拖垮明军后勤,迫使他们不得不撤军。”
加藤清正冷笑道:“我一看你跳出来,就知道没一句像样的话。太阁命我等迅速拿下整个朝鲜,以报被唐人轻视嘲弄之仇,而你倒好,不仅不敢主动进攻或反击,甚至连守城都不敢了!
开城乃是朝鲜叁京之一,其北有山,其西有江,如何不能守?难道在你眼中,野战防守便不可行,只能强等明军杀至开城城下架炮轰城?我倒想问你究竟会不会打仗!”
小西行长同样报之以冷笑,道:“我会不会打仗?笑话!开城以北之山势不高不险,明军精锐的宣大骑兵根本不会被这样的山势所阻,届时他们万骑冲阵,我军野战之时要拿什么抵挡?你想让大和勇士以血肉之躯硬撼明军铁骑吗?
至于开城以西,礼成江可算不得大江,何况明军水师转瞬即至,若水军不能阻挡,封锁江面的可就是明军了。彼时明军水师万炮齐发,我沿江防线面对巨筒,莫不是也要以血肉之躯硬抗?”
加藤清正不甘示弱,回敬道:“城北既然有山,那便有林,我军只要抢先占据山头,于山林之中居高临下,以铁炮阵射击,明军骑兵再强又能如何?难道他们能撞毁山林杀奔我军阵前么?
城西既然有江,明军陆师便可以被我阻击,如果明军水师果然出现,我军亦能后撤至其大筒射程之外。倘若明军陆师随即渡江,则我军迎头接战即可——彼时我军与明军交缠一片,明军水师火力再强,总不能连他自家陆师一起打了吧?如此来看,哪里守不得?”
小西行长大笑,道:“加藤,你怎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作战?我且问你,明军水师若果然抵达且我水军无法克制,那么他们为何偏偏只知道在礼成江与我们对峙,他们就不会将明军陆师接上战船,直接走海路截断我军后方么?
我可提醒你,开城以西至礼成江好歹还有几十里路程,可是汉阳——那可是由河道连接大海的,明军水师能直接将大量陆师通过汉江运抵汉阳城下!
那我问你,你在开城沿线要放多少精兵才能抵达明军南下,放了这许多精兵在开城之后,倘若明军通过水师运兵直抵汉阳,则汉阳还能保得住吗?丢了汉阳,开城又能保得住吗?到时候莫说开城,连汉阳也要一并丢了,你能承受太阁殿下之怒火吗?”
加藤清正是个纯纯的陆将,的确没有想过明军能依靠汉江把大军直接送抵汉阳城下这个问题,因此一下子被小西行长给问到语塞。
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一直不对付,此刻见自己居然被这厮问住,顿时气得脸色胀红如血,眼看着就要发飙。
黑田长政本以为自己父亲会出来当和事老,偷看了一眼却发现父亲正在皱眉深思,只好自己出面,连忙拉住正好坐在他身边的加藤清正,道:“加藤殿下息怒,我看此事……”
“我亦主张暂时放弃开城。”毛利秀元居然罕见的早早表态,道:“汉阳乃是我军北上最为关键之处,若明军有威胁汉阳之能,则我军断然不可忽视,必须先确保汉阳安危才能顾忌其余……宇喜多殿下,如水大师,你们二位有何高见?”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edwardliujun”的月票支持,谢谢!
PS:看来调整生物钟的确很难,昨晚上半夜叁根咖啡都止不住睡意,半夜醒来之后决定“山不就我,我去就山”,干脆暂时调整更新时间,一次码完8K,把昨天和今天的一起更了,免得今晚又睡着。
除此之外,丰臣秀吉还把一些原本用于港口的岸防火炮也拆了搬上战船,不过这一点陆师将领们由于事不关己,倒是懒得过问。
此时,藤堂高虎也好,胁坂安治也罢,所有水军将领事实上都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不答不行,毕竟九鬼嘉隆因为前次失败而被丰臣秀吉撤职,目前不再领导日本水军。
如此一来,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这两位丰臣嫡系将领就成了水军数一数二的两员大将,他们如果不回答,那就没人回答了。
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对视一眼,终于还是硬着头皮道:“毛利殿下有所不知,鸣梁海战之后,我水军进行了一些战术检讨,尤其是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海上大筒炮击试验,以海战中被击伤的我军安宅船、关船、小早船以及朝鲜几类战船分别作为靶船,来测试大筒炮击实战价值。”
“哦?”毛利秀元问道:“结果如何?”
“结果喜忧参半。”藤堂高虎苦笑道:“首先,大筒在海上要想命中靶船非常困难,我们以单大筒进行射击测试,在风浪甚小的一般交战距离上,数十发弹丸才有可能命中一次。
而如果是侧弦约十门大筒同时齐射,那么命中率的确会提高一些,但也常常需要打出数轮齐射才得以命中一次。”
黑田如水在一边眉头大皱,但他没有立刻说话,反而是毛利秀元大吃一惊,瞪着眼睛道:“十门大筒,数轮齐射,这样还只能命中一次?”
藤堂高虎还没来得及回答,宇喜多秀家补刀了一句:“我注意到藤堂君还说了,这样的测试还是在‘风浪甚小的一般交战距离上’进行的。
那么由此我是不可以这样说:这个测试结果意味着如果风浪更大一些、交战距离更远一些,这大筒齐射就几乎不可能命中,或者……那需要齐射数十轮才有机会取得命中,是这样吗?”
“按照试验结果来看,恐怕的确是这样,而且水军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测试,也正是因为在鸣梁海战中明明我军的大筒已经远比此前配备更多,但最后一回顾却发现,我们通过大筒实际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胁坂安治此时也插嘴回答了一句。
“这就奇怪了,如果大筒齐射根本打不中敌船,那如何解释北洋海贸同盟的船队每一艘都配备大量大筒,而他们同时还很轻视接舷跳帮?”
毛利秀元眉头大皱,特别指出道:“诸位莫要忘记了,当年海贸同盟在东北的那场海战中可是完胜安东水军的,如果大筒不是致胜关键,那什么才是?
特别是据我了解,历史悠久的安东水军在那场海战中的表现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毫无反手之力——这又如何解释?”
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还没解释,黑田如水却开口了,他澹澹地道:“无他,量足而已。”
“如水大师,这是什么意思?”毛利秀元一时没反应过来。
黑田如水道:“我是说,海贸同盟胜在大筒数量极其庞大。如此一来,即便大筒在海战中的命中率极低,但只要同时朝某艘船开火的大筒数量足够多,那么命中率自然也就大幅提高了。”
毛利秀元纳闷道:“大师这话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没错,只是我仍然觉得不可置信。大师,大筒可不是铁炮,每发射一次都要用掉大量火药,以京华巨舰一侧船舷拥有十四门大筒的数量而言,它们每艘船一轮齐射就要耗费大概百斤量级的火药。
那么我们可以大概算一算,海贸同盟进行一次海战需要耗费多少火药?火药的价格大伙儿都知道,似他们这般,哪里是打仗,这是往海里扔银子啊!”
宇喜多秀家皱着眉头道:“海贸同盟与我们日本不同,明国应该是有硝石矿的,所以我预计他们的火药成本应该比我们日本低廉得多。”
“成本自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我以为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不在于此。”黑田如水沉着脸道:“诸位不妨想一想,自那次安东水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之后,这十余年来日本哪家水军还有挑战海贸同盟海上霸主的勇气?
莫说整个海贸同盟了,就连他们驻泊在叁崎城的那支关东舰队,日本哪支水军敢去挑战?呵,就算是太阁殿下,此前不也只能把‘新舰队’放在大坂湾时刻防备,而不肯轻易派往关东一战吗?
至于德川殿下,他算是日本自太阁以下最强的大名了,可是太阁命他去收复叁崎、玉绳两城,他也至今不肯轻动。
德川内府说,就算占据此二城,但关东舰队却能依靠叁崎城之岛固守那处海上据点,而后关东千里海防洞开,海贸同盟想打哪就打哪,德川军就算再强也只能疲于奔命,最后生生被拖垮,故只要不能解决关东舰队,则德川家无法对叁崎、玉绳用兵。
诸君,这就是海贸同盟为何敢于一战花费那许多火药的原因:一战而换取十余年顺利贸易,那是多大的利益啊,怎么可能会亏?
那么反过来说,在如此巨大的贸易收入支撑之下,海贸同盟削减跳帮战所需的兵力,转而全力加强大筒配备,这又有何不妥呢?兵员每月都要给俸,大筒只要装备上了,只要没打仗,那么之后可不需要花多少钱——无非让大筒手平时做些防锈之类的养护罢了。”
黑田如水这波解释可谓详细,毛利秀元明悟过来,恍然道:“难怪,难怪……我明白了,原先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海贸同盟出航总是成群结队,很少有单舰独行。
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战法限制,其单舰战力很是有限,如果要发挥大筒的威力,则船队规模便是越大越好。”
宇喜多秀家把话题转回水军刚才的表态上,问道:“如水大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筒装船的意义在于大筒足够多,而且战时一定要集中使用才可以发挥?
而我水军目前装备的大筒虽然说起来也不少了,但面对明军水师或者北洋海贸同盟而言则仍然可能居于劣势,因此不如干脆放弃大筒射击,依然使用我水军最熟悉的接舷跳帮作战?”
黑田如水却不直接回答,反而望向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道:“这个问题要问水军的最终研判,我方才只是对海贸同盟轻接舷而重大筒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能说什么,自然只能表示承认。藤堂高虎还补充道:“除了大筒数量相对于明军而言必然处于劣势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我军火药不足。根据计算,如果真的去和明军水师打一场大筒炮战,那么现有的火药储备肯定严重不足,很可能还需要陆师方面为水军提供至少万斤火药方可一试。”
一听这话,所有日军将领纷纷摇头,莫说毛利秀元了,就算宇喜多秀家都直言不讳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今明军陆师新任提督麻贵正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陆师方面压力巨大,火药储备本就可能不足,如何还能匀出这么多来支援水军?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说来有趣,由于高务实的蝴蝶翅膀影响,此时的日本水军居然早了两百多年见识到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海上武备的发展方向,只是限于日本的国力,他们最终没能随之做出正确的选择或改变。
其实别说日本,如果不是有高务实的出现,大明即便更早接触并曾经与西洋海军爆发海战,可是在原历史上大明水师的海战思维转向也谈不上多快,甚至给了后世不少人一个印象,就是大明水师思想保守,明明见识到了海军发展的方向却依然固执己见、不思进取。
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明代是东西军事技术开始拉开差距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西学东渐比较兴盛的时代。嘉靖以降,倭寇、海盗、欧洲势力接连并持续侵扰大明,故而为应对海防需要,大明水师其实也经历了两次技术和战术的变革。
第一次就是嘉隆万时期,以引入佛郎机炮为中心;第二次是天启崇祯时期,以引入红衣大炮为中心,这两次变革也都为大明水师带来了相应的战术调整。
在第二次变革前,大明水师在海战战术的重要性次序仍是以火烧船“以船冲犁”最为重要,在海战以冲沉贼船为首功,而斩级擒俘则次之,至于以炮伤人、以炮毁船的情况则并不多见。
不过到了17世纪初,荷兰人因为在西方海军竞争中获胜而顺利东来,其船铳数量与威力比之葡萄牙船更多更大,几场冲突下来也使得大明认识了其性能特点,并且专以“红夷”大炮称之。
在海防问题最为严峻的东南沿海,大明水师迅速把红夷大炮应用于海防战船,并且突破大型火炮装备战船的数量限制,出现了专门化的“熕船”,同时衍生出舷侧炮技术,这就已经与欧洲船舶的炮击战术十分接近。
从崇祯年起,海盗和官军船只就开始装备多门红夷大炮。1633年明荷料罗湾海战,明军的大型战船分别装备16门、20门、36门大炮。
后来荷兰台湾长官汉斯·蒲陀曼有这样的记载:郑芝龙战船“按荷兰模式建造,庞大精致,装备精良的帆船及舰队,还在船上装配了一部分能被拖动、带有环栓、置于双层甲板的大炮”。
1635年,在剿灭刘香的战役中,郑芝龙的战船“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炮声一发,裂云穿浪,卒成馘阵之功”。
当然,彼时装备十几门、甚至多至叁十六门红夷大炮的战船并不普遍。一则是红夷大炮重量很大,装备十几门甚至几十门炮,这对于战船的体量要求比较高;二则明代原有的发熕炮和红夷大炮在技术上是一种承接关系,因此明代战船上很可能是将红夷大炮和发熕炮溷装。
除了数量增加以外,当时大明水师火炮的配套设备也逐步完善起来。最初装备的发熕或者红夷炮都是放在木架上,木架下面铺有泥、糠、稻草,以缓冲后坐力,但是随着大型火炮数量增多,大明水师也开始出现铳车、舷窗、炮孔、火炮甲板等,甚至也出现了双层火炮甲板的战船。
如《兵录》中就记载:“船下层(主甲板)左右约开铳孔,或叁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叁四百觔者,用一车轮架乘之,便于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船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与五百觔之铳,必要五百觔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
还有郑成功的水艍船火炮也采用分层设置,上施楼堞,绕以睥睨,面裹铁叶,外悬革帘,中凿风门,以施炮弩。
更有意思的是,双层火炮甲板技术不但应用于东南沿海地区,居然还深入到了内河。据《平吴录》记载,1674年吴叁桂反叛,就建造了“中分叁层,上中两层左右各安炮位叁十六,下层左右各置桨二十四,其行甚速”的大型内河战舰。
随着火炮数量不断增加,炮击战术也逐步成熟。1627年8月,郑芝龙与俞咨皋部战于福州将军澳,郑芝虎使用斗头炮将明水师马胜船打穿,延着火药桶发火。
1628年6月,郑芝龙与俞咨皋再战于厦门,明军孙雄船被郑芝熊尾送炮打沉。崇祯八年,郑芝龙于广东田尾洋剿灭刘香,双方战船均有被炮击沉者多艘。
到了1661年5月,郑成功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荷兰战船“赫克托号”首先爆炸沉没,随后中国大船紧靠“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二号船的尾部,郑军士兵向敌船甲板和船舱上开炮射击,并且郑军还使用了火攻船。
此次战斗,以炮击船、以炮击人的作用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传统的火烧敌船也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最为常用的的跳船接舷战则再也没有出现。
再到1680年,清军收复海坛之战,万正色战船“炮火齐发,击沉贼船十六艘”。1683年澎湖海战,炮击战术变得更加重要,海上交战发铳为先,“焚寇之船莫如火,碎寇之船莫如炮”。
彼时清军大小战船被炮打坏者甚多,而清军用舰炮击沉的郑氏大炮船也有八艘。
这个时期也发展出了舰炮对射的战术,据《台湾外纪》载“凡水战,彼此望见,即发斗头熕。将近,或发左边炮;转舵,发尾送炮,再发右边炮”——瞧瞧,这与当时欧洲战列舰侧舷齐射战术是不是已经高度一致?
不过,虽然炮击战术逐步成熟,但是以舰炮决胜负的情况在当时仍未出现。在一般的海战事例中,多样化的炮击、冲犁、火烧、跳船、肉搏等仍是常规战法。
即便是炮击战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澎湖海战中,清军用火桶火罐焚毁郑军大炮船十八只、大鸟船叁十六只、赶缯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战船五只,也远多于舰炮击沉的区区八只。
把清军放在一边不提,先看另一个问题:与当时欧洲相比,大明水师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在欧洲尤其是大西洋沿岸,15世纪最后几十年,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船舶出现了可以击沉敌船的舷侧重炮。
16世纪,随着舷侧炮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撞击和强行登船为特征的海战方式逐渐被侧舷火炮齐射的战术所取代。
17世纪发生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各种新型战舰不断涌现,炮火越来越勐烈,战舰速度越来越快。
面对欧洲的坚船利炮,大明水师在变革在方向上大体能与欧洲保持一致,但时间上要晚一些。明朝在16世纪才开始在战船上应用发熕、神飞炮、威远炮等重炮,17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红夷大炮,采用舷侧炮技术和炮击战术。
不过更重要的是,大明水师船炮变革呈现出明显的“重利炮,轻坚船”的技术偏好,即舰炮技术变化频繁,与欧洲舰炮的变革节奏、方向一致,而船舶技术变化迟缓,有限的变革也多是应因火炮需要的产物,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火器这种东西,它的进步是线性的,所以在引入欧洲火炮之后,中国传统的造炮技术只需要有限的改进即可适应,因此对于火炮技术明代技术人员一直紧跟西方脚步,然而造船技术则正好相反。
首先,中西帆船的帆装难以兼容,这一点早就说过。受地球自转影响,大西洋东岸海域风气和柔,极少海洋性风灾气候,对船舶的驶风性能要求极高,所以欧洲船舶往往有巨大繁复的风帆。
而东海和南海所在的太平洋西岸则风涛多险,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大,暴雨强风等灾害性天气高发。因此中国海船发展出便于快速缩帆、驶风避险的硬帆纵帆,而一直比较排斥欧洲帆船复杂且难以操控的软帆和横帆。
其次,中西帆船的操控系统难以兼容。纵横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安全系数略高,对船舶的操控性要求不高,其风帆只是提供动力,不影响船行驶的方向。
而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暗礁丛生,兼以群岛星罗棋布,沿岸海屿断续,其实很像是一个内湖;又加之海禁影响,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货运的目的地通常就以周边沿海地区为主,一般不过马六甲,故海上贸易完成一个航行周期的时间比较短,补给相对方便。
以上多岛礁和航距短的特征,使得建造大船既无必要,也不便利,反而是中小船型操驾灵活,易于驱避,适宜多岛礁环境,于是成为明代海船的主流。
最后,中西帆船之间结构差别巨大。欧洲船舶主要以跨海远航为主,航行周期长,补给不便,往往需要体型巨大的船只才能保证长时间航行的给养和单次航行的利润。加之航行海域安全系数高,其船以水平隔舱为主,装货量大。
东海和南海海上行船颠簸不稳,船载货品又以鱼类、陶瓷、大米、食盐等大宗散装固货为主,对船舶稳性要求很高——别的不说,陶瓷这玩意可娇贵得很。于是中国海船就采用了能够固定分割货物、方便货物转运、提高船舶稳性、类似集装箱功能的密实的横隔舱结构。
这样一来,欧洲海船的复杂帆装、体大难驭等特征,在东南亚海战和短途贸易中就不但没有技术优势,反而成为致命缺陷。
在历次对抗当中,东南亚各苏丹政权往往利用兰卡桨船形成对葡萄牙大船的优势;明朝水师往往能够因以制敌,利用诸番舶“大而难动”的缺陷,用火攻、登船等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对欧洲船舶的胜利。
海船建造是传统社会最复杂的工业门类之一,牵涉面广,生产链条长,技术难度大,各个环节彼此依赖,互相制约,这是毫无疑问的。
欧洲船舶技术与明朝船舶技术分属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彼此都有一套满足航海需求并且十分成熟的技术体系,各自对环境依存度高,技术传统差异大,很难形成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局面,反而彼此漠视,相互排斥。
如此一来,明代战船船舶技术的变革,其实是船舶技术传统发展,应因舰炮需要的结果,只是对原有技术传统的改进、强化或弱化,并未出现大规模改行西法的情况。
而这也同样是京华造船厂只能尽量借鉴一些符合未来海战发展趋势的思路,而不能完全抛弃中式战船建造模式的原因。
为什么京华要固定生产一种制式的武装运输舰?因为在东亚、东南亚海域内,武装运输舰的大小正好能兼顾适航性、运输量与相对较高的作战能力,再大则运输与适航下降,再小则战斗能力又不足。
京华造船体系内,武装运输舰以上就是巡洋舰与战列舰,这是专业的战斗舰,因此运输能力可以大为弱化,主要考虑作战。并且他们主要是作为战斗核心舰存在,在实际作战时,其外围永远会有数量更庞大的武装运输舰伴航,故其不必担心在这些海域出现“大船难动”的问题。
简单的说,高务实的海战思路和陆战思路其实大体相当,就是我既然可以拿体量优势碾压你,那就打堂堂之阵: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少船;大炮胜小炮,多炮胜少炮。
总之,高务实其实是以一种“总体战”思维来制定各种战争计划,毕竟大明的体量摆在这儿,只要解决好内部财政、军队组织等问题,在军事科技上不出现明显落后,那么就可以依靠“超大型国家”这一西方各国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完成碾压——事实上沙俄成为欧洲压路机也是靠这一点。
当然,高务实不希望大明的科技水平像沙俄那样落后。
在海上竞争方面,高务实眼里只有将来的“西方列强”,而对于此时的日本而言,他的确没怎么放在眼里。
不过即便如此,高务实也没忘记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不仅在此前就开始“断供”硝石打击日本的火药生产、派出间谍到日本水军中带偏日本战船建造思路,而且不动则已,一旦决定海战便打算一战全歼日本水军主力——日本“新舰队”派往朝鲜之后他才亲自出马,也正是有此考虑。
至于日本在朝陆海将领最终会商议出一个避免炮战、坚持跳帮的打法,说实话连高务实都没料到,只能说国力这玩意儿差距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任你再如何智计百出、悍勇无双,最终也是无解。
日军汉阳军议关于海上作战的讨论到此总算结束了,于是话题转回陆路。
宇喜多秀家对于明军陆师高达十万忧心忡忡,他是前次侵朝的总大将,深知明军战斗力的强悍,因此话题刚刚转回陆路,他便道:“十万明军突然南下,我军前线猝不及防,遭受重大挫折,目前战线前端要害已经是开城了。诸君对于开城防御有何看法,还请畅所欲言。”
已经几乎被看做是“投降派”的小西行长不顾众人眼光,再次最先跳出来道:“开城从地形上而言无险可守,至于城防那也不必多提,在明军数量庞大且威力恐怖的巨型大筒面前,开城城墙就犹如纸煳的窗户,根本是一捅就破。
我以为开城不必坚守,反而应该果断放弃开城,将士兵全部撤回汉阳,然后看看能不能考虑在汉阳打一场旷日持久的笼城战,目的就是争取拖垮明军后勤,迫使他们不得不撤军。”
加藤清正冷笑道:“我一看你跳出来,就知道没一句像样的话。太阁命我等迅速拿下整个朝鲜,以报被唐人轻视嘲弄之仇,而你倒好,不仅不敢主动进攻或反击,甚至连守城都不敢了!
开城乃是朝鲜叁京之一,其北有山,其西有江,如何不能守?难道在你眼中,野战防守便不可行,只能强等明军杀至开城城下架炮轰城?我倒想问你究竟会不会打仗!”
小西行长同样报之以冷笑,道:“我会不会打仗?笑话!开城以北之山势不高不险,明军精锐的宣大骑兵根本不会被这样的山势所阻,届时他们万骑冲阵,我军野战之时要拿什么抵挡?你想让大和勇士以血肉之躯硬撼明军铁骑吗?
至于开城以西,礼成江可算不得大江,何况明军水师转瞬即至,若水军不能阻挡,封锁江面的可就是明军了。彼时明军水师万炮齐发,我沿江防线面对巨筒,莫不是也要以血肉之躯硬抗?”
加藤清正不甘示弱,回敬道:“城北既然有山,那便有林,我军只要抢先占据山头,于山林之中居高临下,以铁炮阵射击,明军骑兵再强又能如何?难道他们能撞毁山林杀奔我军阵前么?
城西既然有江,明军陆师便可以被我阻击,如果明军水师果然出现,我军亦能后撤至其大筒射程之外。倘若明军陆师随即渡江,则我军迎头接战即可——彼时我军与明军交缠一片,明军水师火力再强,总不能连他自家陆师一起打了吧?如此来看,哪里守不得?”
小西行长大笑,道:“加藤,你怎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作战?我且问你,明军水师若果然抵达且我水军无法克制,那么他们为何偏偏只知道在礼成江与我们对峙,他们就不会将明军陆师接上战船,直接走海路截断我军后方么?
我可提醒你,开城以西至礼成江好歹还有几十里路程,可是汉阳——那可是由河道连接大海的,明军水师能直接将大量陆师通过汉江运抵汉阳城下!
那我问你,你在开城沿线要放多少精兵才能抵达明军南下,放了这许多精兵在开城之后,倘若明军通过水师运兵直抵汉阳,则汉阳还能保得住吗?丢了汉阳,开城又能保得住吗?到时候莫说开城,连汉阳也要一并丢了,你能承受太阁殿下之怒火吗?”
加藤清正是个纯纯的陆将,的确没有想过明军能依靠汉江把大军直接送抵汉阳城下这个问题,因此一下子被小西行长给问到语塞。
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一直不对付,此刻见自己居然被这厮问住,顿时气得脸色胀红如血,眼看着就要发飙。
黑田长政本以为自己父亲会出来当和事老,偷看了一眼却发现父亲正在皱眉深思,只好自己出面,连忙拉住正好坐在他身边的加藤清正,道:“加藤殿下息怒,我看此事……”
“我亦主张暂时放弃开城。”毛利秀元居然罕见的早早表态,道:“汉阳乃是我军北上最为关键之处,若明军有威胁汉阳之能,则我军断然不可忽视,必须先确保汉阳安危才能顾忌其余……宇喜多殿下,如水大师,你们二位有何高见?”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edwardliujun”的月票支持,谢谢!
PS:看来调整生物钟的确很难,昨晚上半夜叁根咖啡都止不住睡意,半夜醒来之后决定“山不就我,我去就山”,干脆暂时调整更新时间,一次码完8K,把昨天和今天的一起更了,免得今晚又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