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经营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qu 】梁啸提议召开一次儒法讨论,这已经超出了对廷尉寺进行整顿的范畴,但是,这显然是天子向天下臣民表示求贤若渴,见贤思齐的好机会。既可以借此了解民间的态度,又可以将处置廷尉寺相关官员的责任推到民意上去。
依民意而行,总比找替死鬼好听些吧?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观点,主父偃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论道不能等同于执政,儒者最大的本事就是论道,说起道理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是一涉及到具体事务就不行了。当年孟子雄辩,无人能敌,可是为什么没有国君愿意托之以国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儒家那一套中看不中用。
最后,主父偃下了一个结论:梁啸这个建议和儒家的理论一样,看起来很美,其实没什么用。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好处,恐怕只有淮南王新开的印书坊会得利。那么多文章要印行,要多少新纸,花多少钱?仅凭这一项,淮南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天子哑然失笑。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梁啸的建议,委托窦婴安排此事,现在可以先从长安开始,如果效果良好,再推广到全国,届时召集天下贤良齐聚长安,进行一个公开的大辩论。
窦婴欣然领命,随即出宫去找淮南王刘安。
刘安立刻找来了梁啸。这件事虽然是窦婴在办,但是最初提议的人却是梁啸,而且在如何经营动作上,刘安只相信两个人:女儿刘陵,女婿梁啸。既然刘陵不在长安,就只有抓梁啸的差了。
梁啸赶到淮南邸,听说天子已经基本接受了他的建议,他也很高兴。窦婴和刘安虽然分属儒道,在学术问题上多有分歧,但是对梁啸这次提议却不约而同的叫好。不管最后结果如此,这都是听取民意的一个好事,对臣民来说,多了一个发声的机会,对朝廷来说,也是一次很有诚意的德政。
不过,梁啸一开口,他的高大形象就崩塌了。
“只有能赢利的事,才有可持续性,才有做得长久,而不是一阵风。”
“你是说要赢利?”窦婴和刘安导异口同声的说道,然后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刘安接着说道:“这可不是大块文章,也不是能增广见闻的游记,有兴趣的人不会太多。”
梁啸笑笑。有兴趣的人不多,那还搞什么劲,要搞就是要搞大的,不敢说天下人都关注,至少长安附近的人都要关注。如果天子脚下的百姓都不关心这件事,岂不是很失败。
“所以要想办法搞一些吸引人的事。”梁啸说道:“第一点,就是文章要有趣。不仅要言之以物,而且要通俗易懂。让那些不识字的人听人读,都能听懂是什么意思,这样他们才会关心。”
窦婴若有所思。“这倒是个开启民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的良苦用心,的确不错。”
“考虑到书生作文都喜欢引经据典,排比文章,让他们一下子写得通俗易懂,恐怕不是易事。所以,最好能找一些评论员,由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至于因为不明其意而产生误解。”
“这个没问题,长安游士很多。”
“既然是生意,就不能用养客的形式,最好是用雇佣的形式。根据他们的水平和勤奋,付一定的报酬,并定期更新,使之不至于老生常谈。有见识,文章受欢迎的人,可以推荐给朝廷。”
窦婴也答应了。
“另外,为了让那些游士们勇于发言,可以给他们发稿费,让他们凭借写文章也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至于寄人篱下。俗话说得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如果寄寓于人,恐怕说的就不是他自己的话了。当然了,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养客,替自己写文章,那我们也不反对,但是稿费照给。”
刘安提出了担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大王别急,还有其他的开支呢。”梁啸接着说道:“文章印出来了,还要卖掉,才能换钱,而且越快越好。让你们去卖,肯定不合适,不如招募一些半大小子,就是那种将成年未成年,有体力,没正事的小子,让他们去推销,根据销量给一定的报酬。如此,文章可以尽快送到读者的手上,他们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补贴家用也是好的。”
刘安有些不安起来。“那需要多少钱啊?”
“一篇文章,以千字计,纸墨工钱全算上,成本是多少?”
刘安叫来负责人,推算了一下,大概是两个五铢钱。
“那好,一篇文章卖一个五铢钱,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应该能承受得起。”
刘安瞪着梁啸看了又看,就连窦婴也忍不住笑了。“你听错了吧?成本两个钱,你卖一个钱?这还没算上稿费和推销者的工钱,照你这么算,一篇文章,得亏三四钱。如果每篇文章印一千份,那就是三四千钱,积少成多,一个月得亏十几金啊。一年半载的,大王不会说什么,万一拖的时间长了,嘿嘿,他恐怕不会饶了你。”
梁啸笑了。“你别急啊,我还没说完呢。你们想想看,一篇文章,如果卖一千份,转相传看,至少有三千人过目,没问题吧?”
“应该不止。”窦婴说道:“长安周边全部算上,大概有十几万户,我估计有一万人过目都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那好,就算一万人,有什么样的消息渠道,能比这个办法覆盖面还广?如果陈家出了一口新刀,在这上面发布一条消息,几天之内,就有近万人看到。再比如说,来往各地的商人又进了一批新货……”
窦婴一听就明白了,失声道:“你是要让商人借这个机会做宣传,然后向他们收取费用?”
“不可以吗?”梁啸笑眯眯地反问道。“窦公,如果你新编了一部书,你愿意花多少钱做个宣传?”
窦婴哈哈大笑。“我懂了,我懂了,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传单一出,愿意买的人主动上门,再也不用我忝着老脸去推销了。如果要卖一千部书,获利三十金,花个三五金做宣传,我肯定不会推辞。”
“那么,仅是这一家,每份传单就能获得三五十钱的收益,就算十天有一个客户,你也能保本了。更何况,一份传单上可不是只能做一个宣传。”
刘安连连点头,眉开眼笑。如果照梁啸的办法实施,他至少不会亏本,这项业务完全可以长期经营。
解决了最根本的经济问题,接上来的事就好办了。梁啸以学问有限为由不掺乎,起身去找陈须兄弟以及郭禹等西域商人拉赞助,把其他的事交给窦婴和刘安。
经过反复讨论,窦婴和刘安达成一个协议,刘安将以优惠价承印相关文章。为保证公平公正,刘安不能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文字校对等工作皆由窦婴另行安排,印书坊只管印就行了。
刘安同意了窦婴的要求,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文章可以印,什么文章不能印,不能由窦婴一个人说了算。你窦婴好儒,谁知道你会不会偏向儒家?审稿权不能给你一个人,要组织一些不同学派的人共同组成审核组,确保任何一个学派都有发声的机会。
窦婴没有立刻同意,但是他答应向天子转达。
-
-(未完待续。)
依民意而行,总比找替死鬼好听些吧?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观点,主父偃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论道不能等同于执政,儒者最大的本事就是论道,说起道理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是一涉及到具体事务就不行了。当年孟子雄辩,无人能敌,可是为什么没有国君愿意托之以国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儒家那一套中看不中用。
最后,主父偃下了一个结论:梁啸这个建议和儒家的理论一样,看起来很美,其实没什么用。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好处,恐怕只有淮南王新开的印书坊会得利。那么多文章要印行,要多少新纸,花多少钱?仅凭这一项,淮南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天子哑然失笑。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梁啸的建议,委托窦婴安排此事,现在可以先从长安开始,如果效果良好,再推广到全国,届时召集天下贤良齐聚长安,进行一个公开的大辩论。
窦婴欣然领命,随即出宫去找淮南王刘安。
刘安立刻找来了梁啸。这件事虽然是窦婴在办,但是最初提议的人却是梁啸,而且在如何经营动作上,刘安只相信两个人:女儿刘陵,女婿梁啸。既然刘陵不在长安,就只有抓梁啸的差了。
梁啸赶到淮南邸,听说天子已经基本接受了他的建议,他也很高兴。窦婴和刘安虽然分属儒道,在学术问题上多有分歧,但是对梁啸这次提议却不约而同的叫好。不管最后结果如此,这都是听取民意的一个好事,对臣民来说,多了一个发声的机会,对朝廷来说,也是一次很有诚意的德政。
不过,梁啸一开口,他的高大形象就崩塌了。
“只有能赢利的事,才有可持续性,才有做得长久,而不是一阵风。”
“你是说要赢利?”窦婴和刘安导异口同声的说道,然后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刘安接着说道:“这可不是大块文章,也不是能增广见闻的游记,有兴趣的人不会太多。”
梁啸笑笑。有兴趣的人不多,那还搞什么劲,要搞就是要搞大的,不敢说天下人都关注,至少长安附近的人都要关注。如果天子脚下的百姓都不关心这件事,岂不是很失败。
“所以要想办法搞一些吸引人的事。”梁啸说道:“第一点,就是文章要有趣。不仅要言之以物,而且要通俗易懂。让那些不识字的人听人读,都能听懂是什么意思,这样他们才会关心。”
窦婴若有所思。“这倒是个开启民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的良苦用心,的确不错。”
“考虑到书生作文都喜欢引经据典,排比文章,让他们一下子写得通俗易懂,恐怕不是易事。所以,最好能找一些评论员,由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至于因为不明其意而产生误解。”
“这个没问题,长安游士很多。”
“既然是生意,就不能用养客的形式,最好是用雇佣的形式。根据他们的水平和勤奋,付一定的报酬,并定期更新,使之不至于老生常谈。有见识,文章受欢迎的人,可以推荐给朝廷。”
窦婴也答应了。
“另外,为了让那些游士们勇于发言,可以给他们发稿费,让他们凭借写文章也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至于寄人篱下。俗话说得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如果寄寓于人,恐怕说的就不是他自己的话了。当然了,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养客,替自己写文章,那我们也不反对,但是稿费照给。”
刘安提出了担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大王别急,还有其他的开支呢。”梁啸接着说道:“文章印出来了,还要卖掉,才能换钱,而且越快越好。让你们去卖,肯定不合适,不如招募一些半大小子,就是那种将成年未成年,有体力,没正事的小子,让他们去推销,根据销量给一定的报酬。如此,文章可以尽快送到读者的手上,他们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补贴家用也是好的。”
刘安有些不安起来。“那需要多少钱啊?”
“一篇文章,以千字计,纸墨工钱全算上,成本是多少?”
刘安叫来负责人,推算了一下,大概是两个五铢钱。
“那好,一篇文章卖一个五铢钱,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应该能承受得起。”
刘安瞪着梁啸看了又看,就连窦婴也忍不住笑了。“你听错了吧?成本两个钱,你卖一个钱?这还没算上稿费和推销者的工钱,照你这么算,一篇文章,得亏三四钱。如果每篇文章印一千份,那就是三四千钱,积少成多,一个月得亏十几金啊。一年半载的,大王不会说什么,万一拖的时间长了,嘿嘿,他恐怕不会饶了你。”
梁啸笑了。“你别急啊,我还没说完呢。你们想想看,一篇文章,如果卖一千份,转相传看,至少有三千人过目,没问题吧?”
“应该不止。”窦婴说道:“长安周边全部算上,大概有十几万户,我估计有一万人过目都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那好,就算一万人,有什么样的消息渠道,能比这个办法覆盖面还广?如果陈家出了一口新刀,在这上面发布一条消息,几天之内,就有近万人看到。再比如说,来往各地的商人又进了一批新货……”
窦婴一听就明白了,失声道:“你是要让商人借这个机会做宣传,然后向他们收取费用?”
“不可以吗?”梁啸笑眯眯地反问道。“窦公,如果你新编了一部书,你愿意花多少钱做个宣传?”
窦婴哈哈大笑。“我懂了,我懂了,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传单一出,愿意买的人主动上门,再也不用我忝着老脸去推销了。如果要卖一千部书,获利三十金,花个三五金做宣传,我肯定不会推辞。”
“那么,仅是这一家,每份传单就能获得三五十钱的收益,就算十天有一个客户,你也能保本了。更何况,一份传单上可不是只能做一个宣传。”
刘安连连点头,眉开眼笑。如果照梁啸的办法实施,他至少不会亏本,这项业务完全可以长期经营。
解决了最根本的经济问题,接上来的事就好办了。梁啸以学问有限为由不掺乎,起身去找陈须兄弟以及郭禹等西域商人拉赞助,把其他的事交给窦婴和刘安。
经过反复讨论,窦婴和刘安达成一个协议,刘安将以优惠价承印相关文章。为保证公平公正,刘安不能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文字校对等工作皆由窦婴另行安排,印书坊只管印就行了。
刘安同意了窦婴的要求,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文章可以印,什么文章不能印,不能由窦婴一个人说了算。你窦婴好儒,谁知道你会不会偏向儒家?审稿权不能给你一个人,要组织一些不同学派的人共同组成审核组,确保任何一个学派都有发声的机会。
窦婴没有立刻同意,但是他答应向天子转达。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