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保护航线
在大唐和欧洲双方都在蓄力的时候,战争并没有完全陷入沉默期。交火仍在时常发生,大唐正在不断地将大批军队和武器装备送往前线。欧洲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确保欧洲的**性,那就意味着不能让大唐不断地将兵力送到欧洲来,不然那样下去欧洲肯定打不赢。欧洲人疯了但不代表他们傻,大唐无论从工业基础、资源,还是人力上,都远胜欧洲,比消耗欧洲是消耗不过大唐的,更何况唐军战斗力实际还比欧盟军更强。所以,欧盟必须阻挡大唐将支援送到欧洲,根本上,也就是说,掌握欧洲各个边缘海的制海权。
大唐空军在这段时间有点忙于应付法德的陆军,并没有太多余的战力去轰炸英*港,这也使得英国人相对好地保留下了其海军战力,德国海军也是差不多的。在低地战役之后,唐军西欧方面军的后勤补给已经降到极低的状态,再来一次低地战役的话,唐军恐怕就支持不住这个输出强度了。战争的烈度和规模,都远超想象。即便预谋战争的大唐将军们,都觉得欧洲一开始就拿出了十足的决心,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但不管怎样,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大唐必须持续不断地支持西欧方面军在荷比的存在。大唐拥有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海运运力,相当一部分私有船只都签有军事征用条款,在战时会被用于作战补给。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大唐国防部和海军司令部已经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开始建造寿命较短、高度标准模块化、建造速度快、运力可观的运输船了。
大唐在三十多年前建造的海洋级和岛礁级都算是比较成功的标准化运力船只,虽然是第一代,技术瑕疵也不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唐造船工业所设计建造的运输船已经变得越发得力了。由长滩造船厂研发设计的三万载重吨的滚装轮,被命名为“极光轮”,在1813年正式开始建造,至战争爆发的时候,海军已经有二百多艘在手了。
这些极光轮都是大唐运补在欧洲前线的唐军的主要运力。
当然光有运输途径是不够的,欧洲人在想方设法地阻挡大唐的货轮进入欧洲港口,而显然最好地执行这种破交作战的武器,正是潜艇。
在几年前的美英战争中,潜艇就已经展现出在未来海战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了,特别是英法德三国都纷纷制造潜艇,特别是德国,将打造潜艇舰队当成非常重要的海军作战手段。德国的潜艇技术来自大唐,那个时候唐人还没有预料到德国人的背叛,而现在这些早期的大唐潜艇技术已经流传到了其他欧盟国家手里。不过由于工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即便欧洲人可以自建一千多吨的小型潜艇了,但是其性能也完全无法跟大唐早期潜艇相比。
只是,这些东西已经非常有威胁性了。
大唐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初就明白,欧洲必然会开启无限制潜艇战,用来打击大唐的运输船,所以大唐海军不得不以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反潜能力也比较出色的导弹护卫舰作为护航舰艇。大唐海军倒是不可能用航母去给商船护航,因为那样成本太高也太没效率。大唐海军同样不打算建造二战时期那种护航航母,因为基本上一点用都没有。
一个多艘商船运输船组成的运输船队中,拥有数量不等的导弹护卫舰,一般是两艘以上,足够扫出大片足够通行的安全海域。这些四千多吨的导弹护卫舰,具备搭乘反潜直升机的机库,同样一些商船上也有直升机平台,这都增强了反潜能力。至于水面舰队的袭击,护卫舰的雷达探测距离远比欧盟海军雷达的探测距离更远,这可以使得他们提前规避风险。再者,这些护卫舰可都是有八具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两艘护卫舰足够打掉一支欧盟海军的中等规模舰队。
可是,要运补荷兰比利时,乃至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仍旧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两岸都是敌人的土地,可能随时面对敌人的海军和空军的攻击。所以,大唐海军势必要尽早地解除敌方对运输补给线的威胁。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海军司令焦强就很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运补荷兰比利时,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将会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是不可能在沿岸都是敌人控制的区域,而没有我方遮蔽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大风险的运输的。单纯击败欧盟海军还不够,如果我们的空军和海航无法在就近在航线上侦测敌人并保护我们的船队,我们将会有大批的船队受到损失。欧洲空军是不如我们,但是一次调集起上百架飞机轰炸我们的船队还是很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敌人空中力量的可侦测、可抵御。所以,我们需要在运补沿线,建立控制区,那里应该有我们的雷达,有我们的机群,可以对我们的运补船队进行各种程度和方式的保护。”
国防部长徐道润认同地点点头,道:“说的有道理,但是要保证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对法国、德国、丹麦、波兰等沿线国家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攻势了,这势必还是需要运补能力的。当然饭可以一口一口的吃,先易后难,我们先控制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就能够保证荷兰和比利时的安全,然后逐渐向内陆推进。”
胡发奎听后仍有些担忧:“那么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情况岂不是更加严峻,我们短时间内可能推进不到这个区域去,那么我们的波罗的海方面军就处于这种孤军作战的情况中,是十分危险的啊。”
空军司令公孙良说道:“暂时我们能够用空军运补,风险和效率同样都是问题,但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只有迅速推进,彻底将我们的控制区连成一片,才能够根本地解决问题。”( 就爱网)
大唐空军在这段时间有点忙于应付法德的陆军,并没有太多余的战力去轰炸英*港,这也使得英国人相对好地保留下了其海军战力,德国海军也是差不多的。在低地战役之后,唐军西欧方面军的后勤补给已经降到极低的状态,再来一次低地战役的话,唐军恐怕就支持不住这个输出强度了。战争的烈度和规模,都远超想象。即便预谋战争的大唐将军们,都觉得欧洲一开始就拿出了十足的决心,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但不管怎样,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大唐必须持续不断地支持西欧方面军在荷比的存在。大唐拥有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海运运力,相当一部分私有船只都签有军事征用条款,在战时会被用于作战补给。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大唐国防部和海军司令部已经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开始建造寿命较短、高度标准模块化、建造速度快、运力可观的运输船了。
大唐在三十多年前建造的海洋级和岛礁级都算是比较成功的标准化运力船只,虽然是第一代,技术瑕疵也不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唐造船工业所设计建造的运输船已经变得越发得力了。由长滩造船厂研发设计的三万载重吨的滚装轮,被命名为“极光轮”,在1813年正式开始建造,至战争爆发的时候,海军已经有二百多艘在手了。
这些极光轮都是大唐运补在欧洲前线的唐军的主要运力。
当然光有运输途径是不够的,欧洲人在想方设法地阻挡大唐的货轮进入欧洲港口,而显然最好地执行这种破交作战的武器,正是潜艇。
在几年前的美英战争中,潜艇就已经展现出在未来海战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了,特别是英法德三国都纷纷制造潜艇,特别是德国,将打造潜艇舰队当成非常重要的海军作战手段。德国的潜艇技术来自大唐,那个时候唐人还没有预料到德国人的背叛,而现在这些早期的大唐潜艇技术已经流传到了其他欧盟国家手里。不过由于工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即便欧洲人可以自建一千多吨的小型潜艇了,但是其性能也完全无法跟大唐早期潜艇相比。
只是,这些东西已经非常有威胁性了。
大唐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初就明白,欧洲必然会开启无限制潜艇战,用来打击大唐的运输船,所以大唐海军不得不以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反潜能力也比较出色的导弹护卫舰作为护航舰艇。大唐海军倒是不可能用航母去给商船护航,因为那样成本太高也太没效率。大唐海军同样不打算建造二战时期那种护航航母,因为基本上一点用都没有。
一个多艘商船运输船组成的运输船队中,拥有数量不等的导弹护卫舰,一般是两艘以上,足够扫出大片足够通行的安全海域。这些四千多吨的导弹护卫舰,具备搭乘反潜直升机的机库,同样一些商船上也有直升机平台,这都增强了反潜能力。至于水面舰队的袭击,护卫舰的雷达探测距离远比欧盟海军雷达的探测距离更远,这可以使得他们提前规避风险。再者,这些护卫舰可都是有八具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两艘护卫舰足够打掉一支欧盟海军的中等规模舰队。
可是,要运补荷兰比利时,乃至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仍旧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两岸都是敌人的土地,可能随时面对敌人的海军和空军的攻击。所以,大唐海军势必要尽早地解除敌方对运输补给线的威胁。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海军司令焦强就很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运补荷兰比利时,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将会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是不可能在沿岸都是敌人控制的区域,而没有我方遮蔽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大风险的运输的。单纯击败欧盟海军还不够,如果我们的空军和海航无法在就近在航线上侦测敌人并保护我们的船队,我们将会有大批的船队受到损失。欧洲空军是不如我们,但是一次调集起上百架飞机轰炸我们的船队还是很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敌人空中力量的可侦测、可抵御。所以,我们需要在运补沿线,建立控制区,那里应该有我们的雷达,有我们的机群,可以对我们的运补船队进行各种程度和方式的保护。”
国防部长徐道润认同地点点头,道:“说的有道理,但是要保证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对法国、德国、丹麦、波兰等沿线国家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攻势了,这势必还是需要运补能力的。当然饭可以一口一口的吃,先易后难,我们先控制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就能够保证荷兰和比利时的安全,然后逐渐向内陆推进。”
胡发奎听后仍有些担忧:“那么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情况岂不是更加严峻,我们短时间内可能推进不到这个区域去,那么我们的波罗的海方面军就处于这种孤军作战的情况中,是十分危险的啊。”
空军司令公孙良说道:“暂时我们能够用空军运补,风险和效率同样都是问题,但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只有迅速推进,彻底将我们的控制区连成一片,才能够根本地解决问题。”( 就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