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遗迹 第七十三章 村落墓葬
又往前走了不远,渐渐感到了有微风刮过。我们几个都很奇怪。
“这洞里怎么起风了?我只知道在山洞入口处有风是常见现象,可们这都往里走了多远了,怎么还起风呢?”坛子嘟囔着,心存不满,因为他的眼睛里进了沙子。
我笑着调侃他:“你不平时总是说单眼皮儿的人眼睛里不容易进沙子吗?怎么这里这么多双眼皮儿的就你一个单眼皮儿的迷眼了呢?而且揉了半天也没好!”
坛子一边不停地揉着眼睛一边跟我斗嘴:“我是说不容易进,没说不进,这是个概率问题。这次偏偏就赶上我了,我有什么办法?再说了,单眼皮儿就是不容易进沙子嘛,不过......沙子进来了也......不容易弄出去......”
我们继续沿着洞穴深入,微风慢慢得大了起来,开始有了风声。不多久就变成了大风,刮得我们几个眼睛都很难睁开。
“这里有风说明前面要么是温度起了变化,要么是气压起了变化!”华天昱用手挡着脸对我们说。
许云姝也同意他的看法:“我看前面多半是地形复杂,导致气压有变,才会引起这么大的风。”
我们顶着风向里又走了很远,眼前顿时开阔,风也小了很多。这里是个巨大的圆形洞穴,远比我们之前见到的要大。而且除了我们来时走的路,还有很多路径联通到这里,围着洞穴的山壁整整一圈,怎么说也有十几条。而在这个洞穴的最中央是一个圆形的窟窿,直径至少也有个四五十米,真不知道这个大洞是怎么形成的。但最令我们惊讶的并不是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围在窟窿四周、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几百口棺材。
看到这些棺材最高兴的当然还是许云姝和魏鹏,本以为已经没有了线索的遗迹,现在又看到了希望。他们一见到这些棺木,直接就冲了上去,据他们猜测这
些棺木很可能就是那遗迹里的住民。
这些棺材都是木制的,下面用木头搭成两个井字架立在地上,支撑着棺材。这些棺木也并非都完整无缺,有一些棺材已经掉在了地上出现破损,甚至有些已经散架露出了其中的骨骸。但是有一点我感到很奇怪,虽然这些棺材有些损坏,可多数都是零散的,而且即使损坏,它也是原地掉落,并没有移位。可是跨过地洞在位于我们对面的棺材却是成片损毁,不仅棺木损毁而且七零八落的,不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
“和洞口的那具拦路棺一样,这些棺材也都是楠木的,怪不得可以历千年而不腐。”魏鹏兴奋得说。
听魏鹏这么一说,坛子立刻蹲下去捡了一块木头敲了敲:“听听、听听,这动静儿,这才是好木头呢!要不是嫌这东西太大、太费事,我还真想带回去点,怎么也能挣上个三瓜俩枣的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里的人还真是有钱,家家死了都用楠木棺材......哎,穷鬼,你不告诉我说,在古代只有有钱人或者是贵族才用楠木做棺材吗?”
“大哥,这里是深山老林,别的没有就是树多,他们用楠木做棺材只能说明这附近盛产楠木,别的也代表不了什么!”我边说边蹲下身也捡了一块。我这一蹲下,忽然感觉不到风了,几乎就是处于无风的状态,看来这个洞里处的地方越高风力就越大。怪不得在洞穴中这么大的风力下,这些棺材还能保存到这种程度,原来是这个原因。
许云姝用手机打开了录像功能一边说着一边录着:“这里大约有四五百口棺木,推断应该是之前遗迹住民的葬尸之所。这些棺材都是用楠木打造,上面青苔厚重,但木质还很坚硬,而且它们虽然是围绕着坑洞圆形放置,但是整个棺木群是呈八卦排列。由于年代久远,看不出这些棺材以及尸骨的丧葬先后,无法判断是否是同时死亡。
因为没有仪器,只能从棺材的木质、样式和骨骼的表面来看,大致推断这些死者是同一个时期的。现在取样一号、二号,带回研究。”说完她带着手套将一块木头和一块尸骨放入了考古专用的样品袋中,以待回去研究。
听到许云姝这么一说,我也留意了起来。这些棺材一个个确实分成了八份,按照八卦的八个方位放置,只不过每个方位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显而已。
“你们快过来看!这里有块石碑!上面还有字呢!”我和坛子觉得看许云姝他们考古挺没意思的,于是便绕着整个棺木群分头查找着,看看是否有眼镜他们留下的线索。还没等走多远,就听见坛子在那边喊。
坛子这声音一出,我们立刻都奔向了他,跑得最快的还是两位“考古学家”。
我们跑到坛子说的那块石碑前,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石碑,只是一块和山壁连在一起的平滑的石头突了出来,不过上面确实写着很多字。
我拿手电照了一下,发现上面的字一大半不认识,但这种字体我还是见过的,正是小篆。许云姝一到跟前,直接把手里的东西扔给了我:“拿着!”而她自己则用手机给石碑照起了相。这是考古里面的一条规矩,在发现文物或者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先要拍照、摄像,做好影像资料。这是由于文物因为光照、氧化等作用也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掉色、脱落、损坏,而且文物出土时所处的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旦进行人为的挪移,会破坏文物面世时的第一原始形态,使考古研究缺乏证据,也使人们无法一窥原貌。以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在刚刚出土的时候多数陶俑身上的服侍都是有颜色的。由于这些颜色多是来源于矿物质,在出土之后与空气接触时间过长,产生了氧化作用,已经全部脱落。人们如果想要再看到兵马俑的原貌,就只能通过那些出土时留下的照片了。
“这洞里怎么起风了?我只知道在山洞入口处有风是常见现象,可们这都往里走了多远了,怎么还起风呢?”坛子嘟囔着,心存不满,因为他的眼睛里进了沙子。
我笑着调侃他:“你不平时总是说单眼皮儿的人眼睛里不容易进沙子吗?怎么这里这么多双眼皮儿的就你一个单眼皮儿的迷眼了呢?而且揉了半天也没好!”
坛子一边不停地揉着眼睛一边跟我斗嘴:“我是说不容易进,没说不进,这是个概率问题。这次偏偏就赶上我了,我有什么办法?再说了,单眼皮儿就是不容易进沙子嘛,不过......沙子进来了也......不容易弄出去......”
我们继续沿着洞穴深入,微风慢慢得大了起来,开始有了风声。不多久就变成了大风,刮得我们几个眼睛都很难睁开。
“这里有风说明前面要么是温度起了变化,要么是气压起了变化!”华天昱用手挡着脸对我们说。
许云姝也同意他的看法:“我看前面多半是地形复杂,导致气压有变,才会引起这么大的风。”
我们顶着风向里又走了很远,眼前顿时开阔,风也小了很多。这里是个巨大的圆形洞穴,远比我们之前见到的要大。而且除了我们来时走的路,还有很多路径联通到这里,围着洞穴的山壁整整一圈,怎么说也有十几条。而在这个洞穴的最中央是一个圆形的窟窿,直径至少也有个四五十米,真不知道这个大洞是怎么形成的。但最令我们惊讶的并不是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围在窟窿四周、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几百口棺材。
看到这些棺材最高兴的当然还是许云姝和魏鹏,本以为已经没有了线索的遗迹,现在又看到了希望。他们一见到这些棺木,直接就冲了上去,据他们猜测这
些棺木很可能就是那遗迹里的住民。
这些棺材都是木制的,下面用木头搭成两个井字架立在地上,支撑着棺材。这些棺木也并非都完整无缺,有一些棺材已经掉在了地上出现破损,甚至有些已经散架露出了其中的骨骸。但是有一点我感到很奇怪,虽然这些棺材有些损坏,可多数都是零散的,而且即使损坏,它也是原地掉落,并没有移位。可是跨过地洞在位于我们对面的棺材却是成片损毁,不仅棺木损毁而且七零八落的,不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
“和洞口的那具拦路棺一样,这些棺材也都是楠木的,怪不得可以历千年而不腐。”魏鹏兴奋得说。
听魏鹏这么一说,坛子立刻蹲下去捡了一块木头敲了敲:“听听、听听,这动静儿,这才是好木头呢!要不是嫌这东西太大、太费事,我还真想带回去点,怎么也能挣上个三瓜俩枣的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里的人还真是有钱,家家死了都用楠木棺材......哎,穷鬼,你不告诉我说,在古代只有有钱人或者是贵族才用楠木做棺材吗?”
“大哥,这里是深山老林,别的没有就是树多,他们用楠木做棺材只能说明这附近盛产楠木,别的也代表不了什么!”我边说边蹲下身也捡了一块。我这一蹲下,忽然感觉不到风了,几乎就是处于无风的状态,看来这个洞里处的地方越高风力就越大。怪不得在洞穴中这么大的风力下,这些棺材还能保存到这种程度,原来是这个原因。
许云姝用手机打开了录像功能一边说着一边录着:“这里大约有四五百口棺木,推断应该是之前遗迹住民的葬尸之所。这些棺材都是用楠木打造,上面青苔厚重,但木质还很坚硬,而且它们虽然是围绕着坑洞圆形放置,但是整个棺木群是呈八卦排列。由于年代久远,看不出这些棺材以及尸骨的丧葬先后,无法判断是否是同时死亡。
因为没有仪器,只能从棺材的木质、样式和骨骼的表面来看,大致推断这些死者是同一个时期的。现在取样一号、二号,带回研究。”说完她带着手套将一块木头和一块尸骨放入了考古专用的样品袋中,以待回去研究。
听到许云姝这么一说,我也留意了起来。这些棺材一个个确实分成了八份,按照八卦的八个方位放置,只不过每个方位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显而已。
“你们快过来看!这里有块石碑!上面还有字呢!”我和坛子觉得看许云姝他们考古挺没意思的,于是便绕着整个棺木群分头查找着,看看是否有眼镜他们留下的线索。还没等走多远,就听见坛子在那边喊。
坛子这声音一出,我们立刻都奔向了他,跑得最快的还是两位“考古学家”。
我们跑到坛子说的那块石碑前,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石碑,只是一块和山壁连在一起的平滑的石头突了出来,不过上面确实写着很多字。
我拿手电照了一下,发现上面的字一大半不认识,但这种字体我还是见过的,正是小篆。许云姝一到跟前,直接把手里的东西扔给了我:“拿着!”而她自己则用手机给石碑照起了相。这是考古里面的一条规矩,在发现文物或者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先要拍照、摄像,做好影像资料。这是由于文物因为光照、氧化等作用也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掉色、脱落、损坏,而且文物出土时所处的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旦进行人为的挪移,会破坏文物面世时的第一原始形态,使考古研究缺乏证据,也使人们无法一窥原貌。以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在刚刚出土的时候多数陶俑身上的服侍都是有颜色的。由于这些颜色多是来源于矿物质,在出土之后与空气接触时间过长,产生了氧化作用,已经全部脱落。人们如果想要再看到兵马俑的原貌,就只能通过那些出土时留下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