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凡的明穿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四章 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四月份时,春闱弊案经北方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告年初复职的朝廷三老之一,翰林学士刘三吾照顾乡亲,各考官联手排挤北方士林,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为历科所不见。

    徐灏秘密奉旨彻查此案,亲自去了一趟南方调查各位进士家世籍贯求学过程中和考官之间有无联系,在地方上遇到重重阻力。而欧阳伦则奉旨在刑部审讯一干主考官,一样遭到来自六部官员的消极抵抗。

    文渊阁,已经从某官员口中查出证据的欧阳伦恭声道:“现已查实,翰林学士刘三吾和侍读张信等人故意以文理不佳并有犯禁之语的试卷蒙蔽陛下,联手偏袒南方举子,结党营私罪大恶极,理应严刑惩处。”

    朱元璋皱眉问道:“徐灏你怎么看待此案。”

    徐灏说道:“现如今南方举人论才学八股文章普遍过于北方举人不假,臣认为考官此次并没有联手舞弊,但是单凭文章取士看似公正,不取北方一人,有不顾大局之处。”

    欧阳伦冷道:“这就是结党营私,想昔日李善长胡惟庸等上下勾结把持朝政,淮西党何等跋扈?则今日刘三吾等人大肆提拔乡人,排挤北人,长此以往焉知不会重蹈覆辙?那五十一名进士里竟没有一位北方举子,怎么可能?分明是欺陛下年迈无暇顾及科举,合伙欺蒙。”

    徐灏心里对此事厌恶至极,欧阳伦不惜把此案定性为舞弊,无非是为了邀宠于帝王,行为固然令人齿冷。但他说的话并非是无的放矢,刘三吾等人审阅试卷时有意对北方举人的文章里鸡蛋里挑骨头,这正是文人所最为擅长的,任何一点瑕疵都躲不过去,故意偏袒南方士子。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可笑南方举子闻之大获全胜后集体弹冠相庆,自以为心里无私公平公正,你说你刘三吾七十多岁高龄,哪怕是北方举子里没有一个合格的,你就敢真的一个都不录取?

    要说刘三吾能不知道会产生的后果嘛?他心里肯定很清楚,可这就是中国文臣最令人无奈也最令人痛恨的地方,固执!自持大公无私认定的事往死里固执,宁死也不妥协,为了名声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年纪越大越固执的不可思议。

    往往一代名臣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其人格或许令人没有丝毫可以挑剔,而固执坚持想法的恶劣后果,就是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刘三吾此举放纵南方士子将来把持朝政的隐患,自然会受到南方士林的顶礼膜拜,他自认为死得其所,果真老而不死是为贼。

    想郑和七下西洋多么好的机会,朝臣竟然一面倒的不赞同,甚至不惜烧毁海图和造船图纸,大义凛然不能任由帝王劳民伤财耗费国力。能说他们不明白航海贸易会带来的诸多好处嘛?南方出身的文人会不知道?北方文人会不晓得南宋时期那傲人的税赋里海外贸易所占据的比重?

    根子在于儒家文人从骨子里鄙视商人,不愿见到商人坐大,徐灏认识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不厌恶唯利是图的商贾之流。这种歧视无处不在。徐灏也不喜欢商人,不过他牢记着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无工不强。

    徐灏以史为鉴,发觉郑和下西洋和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和文臣联手压制武人有关。

    朱棣登基后参与靖难之役的勋贵武臣地位高高在上。身份尊崇各家势力盘根错节。这令地位低下的文臣们为之心不甘情不愿,首创内阁制的大臣们起初必须是官职低微的文臣担任,见了勋贵无不低人一头。这令有宰相之实的首辅等文臣岂能容忍?

    再次禁海使得权势日益升高,意气风发的水师将领们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五十年,昔日无敌于世界的大明水师沦为了废物,倭寇之乱长达百年。

    土木堡之变前期把拱卫北平的赤峰等一大片战略要地无意中全盘放弃,或许是昏招不是故意,美名其曰收缩防线便于补给,使得鞑靼人兵锋直接威胁到北京近郊。

    但纵容宦官王振鼓动帝王御驾亲征,文臣竟然没有劝止住,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当然那时三杨名臣已经老迈昏聩,太后也已亡故,票拟制使得王振和皇帝牢牢掌控皇权,面对只手撑天的王振,当时文臣们的风骨可谓是荡然无存,而票拟权的诞生和宦官的完全崛起并非是发生在永乐朝。

    然后勋贵武臣和大太监们于土木堡之役几乎伤亡殆尽,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集团,于谦等名臣齐心协力保卫京师击退鞑靼人,看似文臣力挽狂澜匡扶社稷,却没有趁机收复北方失地,也没有压制宦官和制衡皇权而是同流合污,结果使得明朝国策从积极进取转为窝囊的收缩防守,后来干脆演变成了被动挨打。

    从此一代代文臣名留青史,辅助帝王治理天下,留下一段段满篇赞扬的文人生平记载,一个个伟光正高大全,从于谦到张居正等人谁不是被后人歌颂?多好啊!消弭了大明穷兵黩武之策,关起门来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徐灏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怪罪于所有文臣,朱棣死后世袭军户制使得明军战斗力大为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军官无能者太多,只知敛财而不会带兵,文臣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受制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受制于皇权太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徐灏现在就认定了一点,正值西方即将全面崛起的时代,文臣把持朝政就和宦官武人把持朝政一样,对整个国家没有丝毫益处,而皇权似乎是必须要保留的,因为能压制所有利益集团,皇权不是指的皇帝。

    近代历史里,列强没有一国乃是靠所谓民主自由崛起,罪恶斑斑的工业化进程和杀人无数的海外殖民,造就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后世政治版图。就算美国若不是靠着南北战争获得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焉能成就世界霸权?

    文渊阁内,不愿搅合进所谓文人南北之争的徐灏不再废话,一直沉默不语,这令朱元璋很是失望。

    等出来后瞅了眼春风得意的欧阳伦,徐灏皱着眉头返回家去。很快帝王下旨追定刘三吾为蓝玉逆党,发配边关,考官白信张信等二十余人被凌迟处死,其余等人各有惩处。

    朱元璋到底为政经验丰富。承认春闱考中的进士,又亲自主持殿试,再选六十一名北方举人,从此开南北取士之先河。

    整个南北榜案期间,徐灏行事很是低调,没有得罪任何人。而欧阳伦行事高调一力坚持追查到底,更是以监斩官的身份亲自坐镇行刑,赢得了北方士林尊敬的同时也得罪了南方士林。

    结果七月份有蓝田县河桥司巡检税吏遭到欧阳伦家人周保殴打,不堪其辱向朝廷揭发欧阳伦走私茶叶出境牟取暴利。

    这令开始重用欧阳伦。有意提拔女婿做锦衣卫指挥使的朱元璋颜面扫地,不顾女儿安庆公主苦苦求情,下旨赐死了欧阳伦。

    书房里,得知欧阳伦已死的徐灏凝视着窗外树梢上的黑知了。神色平静。

    李秋叹气道:“没想到来宝连累了他一家子,太糊涂了,怎么就相信二少爷而不相信咱们呢?”

    徐灏转过身来没有说话,李秋偷偷看了少爷一眼。低下头说道:“二少爷一直在寻找欧阳驸马的把柄,来宝因少爷一直让他等待指示渐渐不耐烦了,是以把他受少爷指使投靠欧阳家的事都说给了三少爷。企图得到一官半职,谁知三少爷恁的心狠,连来宝也一并出卖了。”

    徐灏依然没有说话,李秋心一横小声问道:“少爷,来宝一家子半路上被人杀人,难道是您下的手?”

    “你以为是我做的?哦难怪你会误会。”徐灏很是惊讶,随即释然了,“实话和你说吧,来宝是我奉了圣上旨意安插进欧阳家。”

    李秋松了口气,笑道:“原来圣上早已知情,小的就说少爷不会如此心狠手辣,看来是二少爷误会了,为了防止来宝揭发少爷您出来,以至连累咱们徐家满门,因此暗中出手。”

    “或许吧,唉!”

    徐灏叹了口气,等李秋走后自嘲的道:“你哪知徐济想趁机要了我的性命,对此如获至宝,他保护来宝进京都来不及呢。”

    里间的暗门被轻轻推开,走出来周鹏和沐毅二人,徐灏说道:“都坐吧。”

    沐毅摇头道:“属下站着就好,总算此行幸不辱命,于松江府趁官兵不备时得手,周保家没留下一个活口。”

    徐灏苦笑道:“没想到我徐家骨肉相残,令你们看笑话了。当日我查出欧阳伦违法,念在陛下年事已高遂不想揭发此事,没想到被人家钻了空子,险些令我因包庇欧阳伦受到牵连。”

    沐毅冷冷的道:“徐济不顾兄弟情义,竟敢觊觎我堂姐,属下早晚会亲手要了他小命。”

    周鹏参与到了徐灏隐秘事,又是惊喜又是惶恐,忙劝道:“反正来宝都已经死了,此事就此作罢,今后多防着点徐汶徐济也就是了。”

    徐灏心里冒起杀意,面上温和的道:“周兄说的不错,他不仁我不能不义。对了周兄,今次令张鑫他们都如愿中了进士,倒是没能助你一臂之力,可惜。”

    周鹏心知肚明上了贼船,笑道:“才不如人有什么可惜的?本次科举我算是看透了官场,无非就是官官相护苟且专营,倒不如逍遥自在给你做个门客,你可愿意收留?”

    徐灏大喜,站起身来深施一礼,“固所愿而,真是太好了。“

    周鹏感慨的道:“想我周某无有一技之长,为了仕途耗费半生精力蹉跎至今,要不是有你多年来扶持,我与你嫂子早已穷死饿死了。”

    徐灏笑道:“以兄长之才早晚必当出人头地,不必急于一时。”

    “这些客套之言就别说了,没意思。”周鹏呵呵一笑,“我倒是很好奇这一次赵鹤松张鑫孙涛于鹏四位好友全都鱼跃龙门,你会怎么安排?他们这两年来被你派去朝鲜倭国游历一遭,回来后都说眼界大开,增长了不少阅历。”

    徐灏失笑的道:“你听他们睁着眼说瞎话呢,在他们心里那都是小国寡民而已,不过见闻眼界确实增长了不少,小国有小国的长处,有很多值得我汉人学习的地方,傲慢自大不可取。”

    徐灏顿了一顿又说道:“他们去留自有朝廷来安排,我需要的是有志一同为国为民的朋友,无需结党营私,只求日后他们能秉持公心就行了。”

    周鹏顿时轻松的道:“你能这么想最好不过,真怕你狭恩图报反而闹得大家伙离心离德,这方面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好,说到底他们走的是文臣之路。”

    “是呀,文臣之路。”徐灏心里冷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