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3章:扫尽人间不平事
最为杨峥欣赏的这小轩桌椅板凳都是红木所造,轩的左右两侧以书架的模式打造,架子上的古籍方得整整齐齐,而另外两侧则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坐在这里宛如坐在了一本古籍之中,算是地地道道的书中只有黄金屋了。
待众人落了座,府中的小厮利索的送上了时下的瓜果点心以及茶汤点心,三人吃了茶汤,就见一个穿着戏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请示杨士奇戏曲是否开眼,得到答复后匆匆回戏台去了,对着戏台上吆喝了几声。
很快,锣鼓与曲笛声便缓缓响起,众人忙将目光看了过去,只见一个身着将军服饰的老末登上了台来,扯开了嗓子便唱了起来:“(粉蝶儿牌)野旷天高,极目处,野旷天高。叹中原,干戈纷扰。
(念)丹心一片淩云霄,可畏风霜义气豪。扫尽人间不平事,全仗蟠龙棍一条。
(白)俺,赵匡胤。只因在汴梁城内,抱打不平,杀死土豪,闯下大祸,只得逃往关西一带,创立基业。
(粉蝶儿牌)大丈夫创基业,志气豪。争得个,地动山摇。
(赵匡胤加鞭,走圆场。赵京娘内哭。)”刚开了头,杨峥便知道唱的是什么,无非是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说是赵匡胤在前往山西太原途中的一个道观中,偶然看见大殿中关着一个弱女子。一打听,原来这位少女是蒲州(今永济)人,名叫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乡愿中被强盗抢到这里。顿时,赵匡胤侠义心肠油然而生,毅然决定以兄妹相待,要跨山渡河千里迢迢护送京娘回家。途中虽遭到抢夺京娘的那伙强盗连环袭击,但都被赵匡胤一一击退。加之路途中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所以在途经湖北武安门道川时,京娘向赵匡胤诉说爱慕之情,但赵匡胤觉得他救京娘是义举,不能有私心杂念,否则他和抢京娘的强盗有什么区别?是乘人之危的勾当。所以踌躇满志的赵匡胤,便婉言回绝,仍坚守兄妹之礼。
风餐露宿,艰辛不表。待送京娘安全到家之后,京娘父母感动之情又难以言表,看着眼前失而复得的女儿,也欣然提出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赵匡胤再次暗自思忖后又做了婉言谢绝。其中有两个难言之隐。第一还是路途中他婉拒京娘的想法,如果答应,他千里送京娘的行为必然会蒙上不义之名。第二是自己壮志未酬,即使要娶京娘为妻,也要等来日有所建树后再接京娘花好月圆。之后,便与京娘在互怀爱慕之心,但自己又不能言表的难舍难分中离去。
时光如梭,霞起霞落;群雄争霸,天降重任。
赵匡胤终于作皇帝了。
某一天,赵匡胤怀着急切心情,又从当年送京娘回家的这个秦晋渡口过黄河,再到山西探望长久思念的京娘,欲接京娘进京封为皇妃。但没想到,此时的京娘因为和他别离后,日日盼望他早日再归,但盼望却在一天、一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反复中变成失望,失望又变成绝望了。也终于在某一天实在撑不下去中削发为尼了。所以,当赵匡胤急匆匆过秦晋渡口再站到她面前时,已是她孤灯清影多年以后的事。为此她背朝匡胤,眼泪虽然已干,但心底却在汩汩流血:
怪匡胤兮,姗姗来迟;恨自己兮,佳缘薄命;怨苍天兮,一场捉弄!暗自叹,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
此刻不解京娘心地苦衷的赵匡胤,虽再三解释与劝说,但都未能融化京娘四大皆空的冰冷之心,一国之君的赵匡胤也只得作罢。
至此,本该是一场旷世奇缘的美好爱情,竟然这样千古遗恨了。
之后,赵匡胤怀着难以形容的心情,步如灌铅似的告别了心爱的京娘和京娘的尼姑庵,返回再经过秦晋渡口时,不由得思绪万千。这个曾经见证过他和京娘互生爱意的官渡依然,但京娘却在木鱼声声中隔绝了他和滚滚红尘,真是江山与美人不可同得啊。为了永远想念京娘,便将此渡口以自己和京娘的姓氏赐名“赵渡”。
从此“赵渡”和“千里送京娘”的佳话,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后人感念宋太祖的君子,京娘的痴情,将这段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给编成了戏文,光是版本就有越剧、昆曲、潮剧、川剧、滇剧之多,若是搁在往常,这样的夜色听一代帝王与京娘的爱情故事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世人听这曲子的时候,不再关心宋太祖是否送了京娘,而是这位千古最仁慈的君王是如何死的,是被自己的弟弟给杀的,还是真的病死了呢?各种传闻都有,比起宋太祖的爱情,他的死亡显得就更惹人关注了。
台上的戏文唱到了一半,忽听得杨溥扭过头来冲着众人问道:“你们对宋太祖的死有什么如何看?”
此话一出,场上众人彼此淡淡笑了笑,杨峥看众人表情,暗暗苦笑了声,本以为只是自己一人想着这事儿,没想到大伙儿都差不多。
“还能怎么看,史书都记上了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一时英雄不假,可也逃不脱病魔的折磨,最终还是落了病逝。”段誉仗着杨峥的跟班,出入杨府多次,加上本人也有几分才学,胆子就大了几分,张嘴便说了出来。
“未必吧,史书可都是为了粉饰太平的,我可听说了,那宋太祖是被自己的弟弟杀的,这事儿市井百姓都知道,说是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这事儿虽不见史书,但我以为可能心极大,那宋太宗为人野心极大,一早就露出了狼子野心了,有此作为倒也不足为奇。”跟着杨溥来的仆人,看段誉说话也大着胆子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杨溥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忽的冲着杨峥道:“杨小弟你以为呢?”
杨峥道:“这事儿可不好说,要说前面两位小弟说的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至于是病死的还是被弟所杀,我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了,就说大学问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想来不会弄虚作假,按照他的话儿所说,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但问题也就在这儿了,司马光记录这段史料的时候,这天下可是太宗家的子孙坐龙椅,所以这事儿就值得商议了,以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么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于他人之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呢?这事儿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宋后已知晓了真相才会做出如此决定呢,还有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这也难怪后人有种种猜测了?”
杨溥哦了声,正待说话,忽见一个小厮飞跑了过来,对着杨士奇喊道:“老爷,老爷不好了,宫中有太监来了府上,说是皇上在宫中忽然病得不省人事了,娘娘请诸位内阁大臣速速赶往乾清宫。”
众人吃了一惊,杨士奇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讶然道:“这,这怎么可能,老夫昨日还看着皇上好好的,怎么才一夜的功夫皇上就不省人事了?”
杨溥与杨峥彼此看了一眼,目光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台上,台上的戏文不知什么时候换了,换成了“烛影斧声”一个黑脸的汉子举起了一把斧头,冲着床榻上狠很劈了下去,听得啊的一声惨叫,一个一脸花的汉子满含悲切的喊道:“皇上驾崩了。”
“这是不是巧合呢?”杨峥嘀咕了声,再看杨溥,这老头眉头深缩满是疑问。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杨士奇毫不担心,对杨溥道:“两位大人,我们都入宫吧?”
杨溥道:“该当如此,这个时候最容易生出乱子来,我等身为宰辅,担负重则,必须尽快入宫才好,绝不能让小人趁机作乱,坏了祖宗的江山,想来娘娘也是这个意思,才让太监来寻我等入宫。”
杨士奇颔了颔首道:“该当如此!”说完,便与杨溥、杨峥等人出了府邸赶往乾清宫了。 [本章结束]
待众人落了座,府中的小厮利索的送上了时下的瓜果点心以及茶汤点心,三人吃了茶汤,就见一个穿着戏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请示杨士奇戏曲是否开眼,得到答复后匆匆回戏台去了,对着戏台上吆喝了几声。
很快,锣鼓与曲笛声便缓缓响起,众人忙将目光看了过去,只见一个身着将军服饰的老末登上了台来,扯开了嗓子便唱了起来:“(粉蝶儿牌)野旷天高,极目处,野旷天高。叹中原,干戈纷扰。
(念)丹心一片淩云霄,可畏风霜义气豪。扫尽人间不平事,全仗蟠龙棍一条。
(白)俺,赵匡胤。只因在汴梁城内,抱打不平,杀死土豪,闯下大祸,只得逃往关西一带,创立基业。
(粉蝶儿牌)大丈夫创基业,志气豪。争得个,地动山摇。
(赵匡胤加鞭,走圆场。赵京娘内哭。)”刚开了头,杨峥便知道唱的是什么,无非是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说是赵匡胤在前往山西太原途中的一个道观中,偶然看见大殿中关着一个弱女子。一打听,原来这位少女是蒲州(今永济)人,名叫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乡愿中被强盗抢到这里。顿时,赵匡胤侠义心肠油然而生,毅然决定以兄妹相待,要跨山渡河千里迢迢护送京娘回家。途中虽遭到抢夺京娘的那伙强盗连环袭击,但都被赵匡胤一一击退。加之路途中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所以在途经湖北武安门道川时,京娘向赵匡胤诉说爱慕之情,但赵匡胤觉得他救京娘是义举,不能有私心杂念,否则他和抢京娘的强盗有什么区别?是乘人之危的勾当。所以踌躇满志的赵匡胤,便婉言回绝,仍坚守兄妹之礼。
风餐露宿,艰辛不表。待送京娘安全到家之后,京娘父母感动之情又难以言表,看着眼前失而复得的女儿,也欣然提出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赵匡胤再次暗自思忖后又做了婉言谢绝。其中有两个难言之隐。第一还是路途中他婉拒京娘的想法,如果答应,他千里送京娘的行为必然会蒙上不义之名。第二是自己壮志未酬,即使要娶京娘为妻,也要等来日有所建树后再接京娘花好月圆。之后,便与京娘在互怀爱慕之心,但自己又不能言表的难舍难分中离去。
时光如梭,霞起霞落;群雄争霸,天降重任。
赵匡胤终于作皇帝了。
某一天,赵匡胤怀着急切心情,又从当年送京娘回家的这个秦晋渡口过黄河,再到山西探望长久思念的京娘,欲接京娘进京封为皇妃。但没想到,此时的京娘因为和他别离后,日日盼望他早日再归,但盼望却在一天、一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反复中变成失望,失望又变成绝望了。也终于在某一天实在撑不下去中削发为尼了。所以,当赵匡胤急匆匆过秦晋渡口再站到她面前时,已是她孤灯清影多年以后的事。为此她背朝匡胤,眼泪虽然已干,但心底却在汩汩流血:
怪匡胤兮,姗姗来迟;恨自己兮,佳缘薄命;怨苍天兮,一场捉弄!暗自叹,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
此刻不解京娘心地苦衷的赵匡胤,虽再三解释与劝说,但都未能融化京娘四大皆空的冰冷之心,一国之君的赵匡胤也只得作罢。
至此,本该是一场旷世奇缘的美好爱情,竟然这样千古遗恨了。
之后,赵匡胤怀着难以形容的心情,步如灌铅似的告别了心爱的京娘和京娘的尼姑庵,返回再经过秦晋渡口时,不由得思绪万千。这个曾经见证过他和京娘互生爱意的官渡依然,但京娘却在木鱼声声中隔绝了他和滚滚红尘,真是江山与美人不可同得啊。为了永远想念京娘,便将此渡口以自己和京娘的姓氏赐名“赵渡”。
从此“赵渡”和“千里送京娘”的佳话,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后人感念宋太祖的君子,京娘的痴情,将这段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给编成了戏文,光是版本就有越剧、昆曲、潮剧、川剧、滇剧之多,若是搁在往常,这样的夜色听一代帝王与京娘的爱情故事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世人听这曲子的时候,不再关心宋太祖是否送了京娘,而是这位千古最仁慈的君王是如何死的,是被自己的弟弟给杀的,还是真的病死了呢?各种传闻都有,比起宋太祖的爱情,他的死亡显得就更惹人关注了。
台上的戏文唱到了一半,忽听得杨溥扭过头来冲着众人问道:“你们对宋太祖的死有什么如何看?”
此话一出,场上众人彼此淡淡笑了笑,杨峥看众人表情,暗暗苦笑了声,本以为只是自己一人想着这事儿,没想到大伙儿都差不多。
“还能怎么看,史书都记上了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一时英雄不假,可也逃不脱病魔的折磨,最终还是落了病逝。”段誉仗着杨峥的跟班,出入杨府多次,加上本人也有几分才学,胆子就大了几分,张嘴便说了出来。
“未必吧,史书可都是为了粉饰太平的,我可听说了,那宋太祖是被自己的弟弟杀的,这事儿市井百姓都知道,说是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这事儿虽不见史书,但我以为可能心极大,那宋太宗为人野心极大,一早就露出了狼子野心了,有此作为倒也不足为奇。”跟着杨溥来的仆人,看段誉说话也大着胆子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杨溥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忽的冲着杨峥道:“杨小弟你以为呢?”
杨峥道:“这事儿可不好说,要说前面两位小弟说的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至于是病死的还是被弟所杀,我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了,就说大学问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想来不会弄虚作假,按照他的话儿所说,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但问题也就在这儿了,司马光记录这段史料的时候,这天下可是太宗家的子孙坐龙椅,所以这事儿就值得商议了,以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么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于他人之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呢?这事儿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宋后已知晓了真相才会做出如此决定呢,还有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这也难怪后人有种种猜测了?”
杨溥哦了声,正待说话,忽见一个小厮飞跑了过来,对着杨士奇喊道:“老爷,老爷不好了,宫中有太监来了府上,说是皇上在宫中忽然病得不省人事了,娘娘请诸位内阁大臣速速赶往乾清宫。”
众人吃了一惊,杨士奇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讶然道:“这,这怎么可能,老夫昨日还看着皇上好好的,怎么才一夜的功夫皇上就不省人事了?”
杨溥与杨峥彼此看了一眼,目光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台上,台上的戏文不知什么时候换了,换成了“烛影斧声”一个黑脸的汉子举起了一把斧头,冲着床榻上狠很劈了下去,听得啊的一声惨叫,一个一脸花的汉子满含悲切的喊道:“皇上驾崩了。”
“这是不是巧合呢?”杨峥嘀咕了声,再看杨溥,这老头眉头深缩满是疑问。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杨士奇毫不担心,对杨溥道:“两位大人,我们都入宫吧?”
杨溥道:“该当如此,这个时候最容易生出乱子来,我等身为宰辅,担负重则,必须尽快入宫才好,绝不能让小人趁机作乱,坏了祖宗的江山,想来娘娘也是这个意思,才让太监来寻我等入宫。”
杨士奇颔了颔首道:“该当如此!”说完,便与杨溥、杨峥等人出了府邸赶往乾清宫了。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