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7章:再让三尺又何妨
各大部堂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正统皇帝倒也没表现不耐烦的意思,依着群臣所奏或下圣旨,或否决越发熟练起来,早朝到了最后唯独剩下都察院在上奏,也不知是先前的不愉快,还是正统皇帝对顾佐先前咄咄逼人的模样太过畏惧,十分不想看到顾大人,所以不等顾大人把话儿说完,便急切的下了一道圣旨,其意是今万物长育之时,天久不雨,又间有水涝蝗蝻。
究其所由,或谓牧守之官未尽得人,贪虐暴刻,所在有之,郎命官考察;又或徇私,捷于科征,巧于谄事者以为能事;而勤于抚字,廉介自守者以为不称,公道不明,人怨不恤。
果若如此,何望和气。尔典铨之官,任风纪之职,独不思为国家生民考虑吗?
今令直隶府州县官从吏部遣官及巡按御史考察;在外府州县官从布政司、按察司及巡按御史考察。
务在广询细民,不许偏徇,以昧至公。若考察得实贤才,悉留在职;具名奏闻;不才者起送吏,照例发遣。
其布、按二司堂上官从吏部、都察院考察,属官从巡按御史、按察司考察。
今后方面及郡守有仍遵皇考宣宗皇帝敕旨举保,不许故违;便犯赃罪,并坐举主。
尔等尽心考察,以副吾恤民求治之急。但从这道圣旨来说,倒也合乎顾大人的要求,可让他不能容忍的是正统皇帝在下达这道圣旨的时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是连带上了吏部,顾大人本能的以为这是正统皇帝还没明白其中的规矩,所以站在人前并没有退下去,耐着心思把自己的意思给说了一遍,却不想正统皇帝根本不愿意听下去,厌恶的摆了摆手示意顾大人退下去。
这一下顾佐有些傻了,这位做了七年的都察院御史,上奏了上百件这样的事,还从没碰上皇上不等自己把话说完就,就挥手让自己出去,若是自己就这么退出去了,那自己脸面何存啊,日后自己这个都察院御史还怎么继续说下去,这,这分明是**裸的打脸吗?
一想到诸官儿的脸色,顾佐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道:“皇上……?”却不想正统皇帝根本没让他说下去的意思,小手一挥,大声道:“近年以来,风宪官未尽得人,道理不明,操行不立。或法律不通,行移不谙;或逞小才以张威福;或搜细过以陷良善。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而风纪之道,遂至废弛。自今监察御史有赃滥及失职者,令按察使及其同僚纠举黜具。仍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见宪。保举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赃滥及不称职,举主同罪。你们钦承无忽。”话音一落,站在前方的顾佐顿时傻眼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先后侍奉了三朝帝王,还没听说过新皇第一次早朝就下了圣旨呵斥大臣的,这样的圣旨,自己是接下还是当做不知呢,接下自己心里也不服气啊,看看这圣旨都说什么了,以陷良善。
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而风纪之道,遂至废弛,自己身为都察院右御史若是拿到了这样的一道圣旨还不被群臣笑话死,这几年他那次不是秉公办理,就说宣德三年,他刚刚上任就上奏废黜了严日岂、杨居正等二十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为吏,还有八人被降职,三人被罢免;然后他推举可以担任御史的进士邓荣、国子生程富、在京候选的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为此这几人从戍守之地偷偷跑回京师,以别的贿赂相威胁与他,他毫不顾忌上奏揭发,宣宗将严日岂押到市场诛杀,自此朝纲肃然。
宣德四年,奸吏上奏他接受隶役金钱,私自将其遣送回去,这事儿根本是子午须有的事情,可这帮人却将这事儿坐实了,若非碰上了杨士奇这等精明强干的首辅,宣宗这等千古明君,自己还能自证清白么。
这些年,他为了捍卫都察院左御史的威名,时时提醒自己洁身自好,入内廷办公,独处一间小夹室,不是议政不与官员们群坐。
人们称他为
“顾独坐”。他这么做,就是要告诉皇上,告诉群臣他顾佐绝不是那种以陷良善。
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的官儿,而是一个廉洁自律,有品行有抱负的官儿,就在今年年初,他还考察不称职的御史十五人,将他们或降职或罢免。
这些官儿那个没有怨言,可对此从不敢有任何的抱怨,其中原由只因为他是一个自我要求的官儿,无论在公在私都以身作则做到了身正,所以这些官儿才把这口怨气压在心头,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他岂能不知在都察院外,不知有多少人双眼对他充满了恨意,又有多少双眼睛恨不得他出个错儿,就此远离京城,哪怕客死他乡也好,还有不知多少双眼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这道圣旨他若是接了,还不是默认了这些罪名么,他顾佐清正廉洁了一世,岂能到老了饱受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呢,可要是不接这圣旨,新皇帝头一次给出了这么正儿八经的圣旨,自己就这么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来个抗旨不从,那新皇帝的脸面何存啊,百官会如何看,那些等着看笑话的官儿会放过这么好赶走自己的机会么?
接是死,不接还是死,刚正了一辈子的顾大人头一次感到了为难。杨士奇见顾佐左右为难的样子,大感担心,这位自己亲手提拔的都察院御史是个什么样的性子,他这个老上司可是最清楚不过了,认理不认情
“,公私特别分明,想当初皇上赐给敕书奖励劝勉,命他考察各个御史,有不称职的将其撤职,如果御史出缺,他可保举人员送吏部补选。这本是一番客套的话儿,换做精明一点的官儿,也许没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就算放在了心上也会用点委婉的手段,好好让自己过得去,可这个顾大人却没这么想,上任之初,即上奏废黜了严日岂、杨居正等二十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为吏,还有八人被降职,三人被罢免;然后他推举可以担任御史的进士邓荣、国子生程富、在京候选的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一上来就是贬了四十人,自然引起了不少的风波,一时讨伐之声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还写明目张胆的写了什么,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经历岁时,栋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与果木斗春,则花不如;与草木斗秋,则实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节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者,如世之万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顾礼卿,之徒也,是亦一物也。大意是顾佐这人只是一个无用的万年青草,这样的人根本担不起都察院右御史这个重担,如此评价,换做旁人少不了要抱怨一番,可顾佐毫不在乎,还说了一句做好万年青草倒也不错,自此落了一个顾青草的名号,此后多有纠察罢黜贪婪骄纵之徒,若非自己在一旁照料,宣宗也非昏庸之君,这朝堂之上根本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但他心头也明白,这个朝廷也亏得有了顾佐,正直、刚毅、果敢,勇于负责,不怕困难,宁折不弯,决不妥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他对微薄的薪金毫无怨言,像一个奋斗不息的战士,更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倚天剑,剑锋所到之处无不胆寒,说句公道话,宣德十年,世人都以盛世相称,就连百姓都编着歌谣唱,可事实并非如此,单不说这几年来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外加遇到国丧,件件都是麻烦事,就说官员的贪污就是一把糊涂账,若不是有顾佐这把倚天剑震慑风气,这官场早就乱了套子,从宣德三年始,佞幸之臣一律斥逐。吏部尚书、礼部侍郎、僧人等,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宣德十年正是没有这些贪官污吏,宣宗才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若不然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这些地方官儿根本起不来,没有他们的努力,宣德盛世根本就不复存在。这样的人宁可一条路走到黑,也不可能回头,所以朝中的官儿才评价他,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此时看他神情,便知这个愣头青怕是要硬到底了,这样的场面若是换做还是宣宗,他倒也不必担心,哪位老皇帝性子虽急躁了些,但还算是个好皇帝,懂得君臣携手之道,也懂得治国之道张弛有度,一个朝廷不能光是忠臣,直臣,那样非但皇帝不痛快,就连天下的百姓怕也不舒服,最终坏了朝廷大事,可一个朝廷也不能光是贪官,庸官,那样的结果是这朝廷必是朝政败坏,祖宗基业难以长久,所以这个朝廷必须有几个清流,几个不怕死的,几个不懂得转弯的直臣,有他们在,那些庸官贪官也就不敢太过放肆,朝政也就稳当了,而他这个皇帝也就好做了。宣宗明白这个道理,除了有过人的聪慧外,在于他是一个饱受成祖爷教诲又已年长的君王,懂得明辨是非,懂得平衡,辩得明谁是忠谁是奸,什么时候该放一把,什么时候该抓一把,什么时候下一道圣旨,什么时候只是口头上呵斥两句,总之一句话一个已成年的皇帝懂得去均衡朝政,而一个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世界没有太多的利益,因目光的局限也难以看得更加长远,他们的眼里唯有白与黑,善于恶,但凡他们认为喜欢的,那就是好人,不喜欢的那就是恶人,可杨士奇心理明白,这个天下远远不是白与黑,善于恶那么泾渭分明,许多看不见的阴谋,许多见不得人的手段,许多用不完的伎俩,早就把这个世界渲染得五花八门,身为一个帝王唯有明白这些,才能刚好治理自己的朝廷,可这个皇帝若是一个孩子,谁有能保证他能看明白这一点呢。杨士奇不否认世间总有那么几个聪慧的孩子能看明白这一切,可绝不会是眼前的正统皇帝,这个孩子聪颖是不假,但性子太过柔弱,骨子里没有太多的主见,这样的孩子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会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先前顾佐凶神恶煞的样子,给他留下了太过恶劣的印象,让这个孩子本能的厌恶顾佐,这个时候顾佐若是一根筋硬到底,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身为首辅这几年他之所以没有遭人弹劾,这其中少不了自己洁身自好,可另一方面也有顾佐的因素在,抛开这个因素,单说如今的局面,皇帝年幼,而三杨已老迈,宫中的哪位孙皇后心思还不明白,这个时候若是没有顾佐这样的一把倚天剑坐镇都察院,很难想象正统一朝会出什么乱子,所以与公与私他都要抱住顾佐都察院右御史的职位,想到了这儿,他轻轻叹了一声,就要走出去,忽听得身后的杨荣轻声道:“东里兄,不可鲁莽?”声音虽不大,但杨士奇还是听得一清二楚,不动神色的回头看了一眼杨荣,杨荣微微摇了摇头,道:“这事儿是陛下对顾大人耍了点小性子,只要寻个合适的人选,对陛下说上几句好话这事儿也就过去了,若是东里兄参与了,这事儿就大了,小皇帝也许畏惧你的权势放过顾大人,可在小皇帝心目中你与顾大人一样算是十恶不赦之人,咱们内阁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权,旁人看着光鲜却不知我们的权势也得仰仗皇上的信任才行,你是首辅若是被皇上厌恶了,这内阁首辅还能做多久?”
究其所由,或谓牧守之官未尽得人,贪虐暴刻,所在有之,郎命官考察;又或徇私,捷于科征,巧于谄事者以为能事;而勤于抚字,廉介自守者以为不称,公道不明,人怨不恤。
果若如此,何望和气。尔典铨之官,任风纪之职,独不思为国家生民考虑吗?
今令直隶府州县官从吏部遣官及巡按御史考察;在外府州县官从布政司、按察司及巡按御史考察。
务在广询细民,不许偏徇,以昧至公。若考察得实贤才,悉留在职;具名奏闻;不才者起送吏,照例发遣。
其布、按二司堂上官从吏部、都察院考察,属官从巡按御史、按察司考察。
今后方面及郡守有仍遵皇考宣宗皇帝敕旨举保,不许故违;便犯赃罪,并坐举主。
尔等尽心考察,以副吾恤民求治之急。但从这道圣旨来说,倒也合乎顾大人的要求,可让他不能容忍的是正统皇帝在下达这道圣旨的时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是连带上了吏部,顾大人本能的以为这是正统皇帝还没明白其中的规矩,所以站在人前并没有退下去,耐着心思把自己的意思给说了一遍,却不想正统皇帝根本不愿意听下去,厌恶的摆了摆手示意顾大人退下去。
这一下顾佐有些傻了,这位做了七年的都察院御史,上奏了上百件这样的事,还从没碰上皇上不等自己把话说完就,就挥手让自己出去,若是自己就这么退出去了,那自己脸面何存啊,日后自己这个都察院御史还怎么继续说下去,这,这分明是**裸的打脸吗?
一想到诸官儿的脸色,顾佐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道:“皇上……?”却不想正统皇帝根本没让他说下去的意思,小手一挥,大声道:“近年以来,风宪官未尽得人,道理不明,操行不立。或法律不通,行移不谙;或逞小才以张威福;或搜细过以陷良善。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而风纪之道,遂至废弛。自今监察御史有赃滥及失职者,令按察使及其同僚纠举黜具。仍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见宪。保举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赃滥及不称职,举主同罪。你们钦承无忽。”话音一落,站在前方的顾佐顿时傻眼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先后侍奉了三朝帝王,还没听说过新皇第一次早朝就下了圣旨呵斥大臣的,这样的圣旨,自己是接下还是当做不知呢,接下自己心里也不服气啊,看看这圣旨都说什么了,以陷良善。
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而风纪之道,遂至废弛,自己身为都察院右御史若是拿到了这样的一道圣旨还不被群臣笑话死,这几年他那次不是秉公办理,就说宣德三年,他刚刚上任就上奏废黜了严日岂、杨居正等二十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为吏,还有八人被降职,三人被罢免;然后他推举可以担任御史的进士邓荣、国子生程富、在京候选的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为此这几人从戍守之地偷偷跑回京师,以别的贿赂相威胁与他,他毫不顾忌上奏揭发,宣宗将严日岂押到市场诛杀,自此朝纲肃然。
宣德四年,奸吏上奏他接受隶役金钱,私自将其遣送回去,这事儿根本是子午须有的事情,可这帮人却将这事儿坐实了,若非碰上了杨士奇这等精明强干的首辅,宣宗这等千古明君,自己还能自证清白么。
这些年,他为了捍卫都察院左御史的威名,时时提醒自己洁身自好,入内廷办公,独处一间小夹室,不是议政不与官员们群坐。
人们称他为
“顾独坐”。他这么做,就是要告诉皇上,告诉群臣他顾佐绝不是那种以陷良善。
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非颠倒、冤抑无伸的官儿,而是一个廉洁自律,有品行有抱负的官儿,就在今年年初,他还考察不称职的御史十五人,将他们或降职或罢免。
这些官儿那个没有怨言,可对此从不敢有任何的抱怨,其中原由只因为他是一个自我要求的官儿,无论在公在私都以身作则做到了身正,所以这些官儿才把这口怨气压在心头,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他岂能不知在都察院外,不知有多少人双眼对他充满了恨意,又有多少双眼睛恨不得他出个错儿,就此远离京城,哪怕客死他乡也好,还有不知多少双眼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这道圣旨他若是接了,还不是默认了这些罪名么,他顾佐清正廉洁了一世,岂能到老了饱受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呢,可要是不接这圣旨,新皇帝头一次给出了这么正儿八经的圣旨,自己就这么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来个抗旨不从,那新皇帝的脸面何存啊,百官会如何看,那些等着看笑话的官儿会放过这么好赶走自己的机会么?
接是死,不接还是死,刚正了一辈子的顾大人头一次感到了为难。杨士奇见顾佐左右为难的样子,大感担心,这位自己亲手提拔的都察院御史是个什么样的性子,他这个老上司可是最清楚不过了,认理不认情
“,公私特别分明,想当初皇上赐给敕书奖励劝勉,命他考察各个御史,有不称职的将其撤职,如果御史出缺,他可保举人员送吏部补选。这本是一番客套的话儿,换做精明一点的官儿,也许没把这事儿放在了心上,就算放在了心上也会用点委婉的手段,好好让自己过得去,可这个顾大人却没这么想,上任之初,即上奏废黜了严日岂、杨居正等二十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为吏,还有八人被降职,三人被罢免;然后他推举可以担任御史的进士邓荣、国子生程富、在京候选的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一上来就是贬了四十人,自然引起了不少的风波,一时讨伐之声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还写明目张胆的写了什么,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经历岁时,栋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与果木斗春,则花不如;与草木斗秋,则实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节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者,如世之万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顾礼卿,之徒也,是亦一物也。大意是顾佐这人只是一个无用的万年青草,这样的人根本担不起都察院右御史这个重担,如此评价,换做旁人少不了要抱怨一番,可顾佐毫不在乎,还说了一句做好万年青草倒也不错,自此落了一个顾青草的名号,此后多有纠察罢黜贪婪骄纵之徒,若非自己在一旁照料,宣宗也非昏庸之君,这朝堂之上根本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但他心头也明白,这个朝廷也亏得有了顾佐,正直、刚毅、果敢,勇于负责,不怕困难,宁折不弯,决不妥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他对微薄的薪金毫无怨言,像一个奋斗不息的战士,更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倚天剑,剑锋所到之处无不胆寒,说句公道话,宣德十年,世人都以盛世相称,就连百姓都编着歌谣唱,可事实并非如此,单不说这几年来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外加遇到国丧,件件都是麻烦事,就说官员的贪污就是一把糊涂账,若不是有顾佐这把倚天剑震慑风气,这官场早就乱了套子,从宣德三年始,佞幸之臣一律斥逐。吏部尚书、礼部侍郎、僧人等,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宣德十年正是没有这些贪官污吏,宣宗才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若不然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这些地方官儿根本起不来,没有他们的努力,宣德盛世根本就不复存在。这样的人宁可一条路走到黑,也不可能回头,所以朝中的官儿才评价他,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此时看他神情,便知这个愣头青怕是要硬到底了,这样的场面若是换做还是宣宗,他倒也不必担心,哪位老皇帝性子虽急躁了些,但还算是个好皇帝,懂得君臣携手之道,也懂得治国之道张弛有度,一个朝廷不能光是忠臣,直臣,那样非但皇帝不痛快,就连天下的百姓怕也不舒服,最终坏了朝廷大事,可一个朝廷也不能光是贪官,庸官,那样的结果是这朝廷必是朝政败坏,祖宗基业难以长久,所以这个朝廷必须有几个清流,几个不怕死的,几个不懂得转弯的直臣,有他们在,那些庸官贪官也就不敢太过放肆,朝政也就稳当了,而他这个皇帝也就好做了。宣宗明白这个道理,除了有过人的聪慧外,在于他是一个饱受成祖爷教诲又已年长的君王,懂得明辨是非,懂得平衡,辩得明谁是忠谁是奸,什么时候该放一把,什么时候该抓一把,什么时候下一道圣旨,什么时候只是口头上呵斥两句,总之一句话一个已成年的皇帝懂得去均衡朝政,而一个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世界没有太多的利益,因目光的局限也难以看得更加长远,他们的眼里唯有白与黑,善于恶,但凡他们认为喜欢的,那就是好人,不喜欢的那就是恶人,可杨士奇心理明白,这个天下远远不是白与黑,善于恶那么泾渭分明,许多看不见的阴谋,许多见不得人的手段,许多用不完的伎俩,早就把这个世界渲染得五花八门,身为一个帝王唯有明白这些,才能刚好治理自己的朝廷,可这个皇帝若是一个孩子,谁有能保证他能看明白这一点呢。杨士奇不否认世间总有那么几个聪慧的孩子能看明白这一切,可绝不会是眼前的正统皇帝,这个孩子聪颖是不假,但性子太过柔弱,骨子里没有太多的主见,这样的孩子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会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先前顾佐凶神恶煞的样子,给他留下了太过恶劣的印象,让这个孩子本能的厌恶顾佐,这个时候顾佐若是一根筋硬到底,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身为首辅这几年他之所以没有遭人弹劾,这其中少不了自己洁身自好,可另一方面也有顾佐的因素在,抛开这个因素,单说如今的局面,皇帝年幼,而三杨已老迈,宫中的哪位孙皇后心思还不明白,这个时候若是没有顾佐这样的一把倚天剑坐镇都察院,很难想象正统一朝会出什么乱子,所以与公与私他都要抱住顾佐都察院右御史的职位,想到了这儿,他轻轻叹了一声,就要走出去,忽听得身后的杨荣轻声道:“东里兄,不可鲁莽?”声音虽不大,但杨士奇还是听得一清二楚,不动神色的回头看了一眼杨荣,杨荣微微摇了摇头,道:“这事儿是陛下对顾大人耍了点小性子,只要寻个合适的人选,对陛下说上几句好话这事儿也就过去了,若是东里兄参与了,这事儿就大了,小皇帝也许畏惧你的权势放过顾大人,可在小皇帝心目中你与顾大人一样算是十恶不赦之人,咱们内阁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权,旁人看着光鲜却不知我们的权势也得仰仗皇上的信任才行,你是首辅若是被皇上厌恶了,这内阁首辅还能做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