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章: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杨士奇并不想说话,但皇帝问了头上,也不好不说点什么,对于皇帝迁都之事,他心知肚明,皇帝对此事早已有了主意,只是碍于自己刚刚登基不久,根基尚未巩固,才不敢立即实施而已,否则,为什么会大量收敛国库,还将北方的大量物资运输到了南京!“
只是,眼下朱高炽登基不过数月,朝中局势尚未彻底稳固,加上成祖皇帝在位时,下南洋,北伐蒙古,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一系列的大手笔,耗费人力、物力,百姓多有怨言,民心思定,此时若行迁都之举,与国家,与百姓多有不利,所以他并不同意迁都南京。
细细想了一番后,杨士奇开口说道:“黄大人所言极为道理,迁都兹事体大,不可儿戏,陛下刚刚登基,朝中局势尚未稳固,百姓思安居乐业,此时若迁都,少不了耗费人力物力,怕是引起民心不稳啊?“
朱高炽闪烁的目光,闪过了一丝黯然之色,沉吟了一会儿,叹了口气道:“朕便是担心,一旦朕下旨迁都南京,满朝文武百官,北京的百姓多有怨言,尤其是在此定居多年的百官,他们不会接受,会引起更大的搔乱,所以朕才左右为难,迟迟没做出迁都的决定,只想等时机成熟后,再行此举?为此,朕先后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撤兵安南,便是为迁都做些准备,如今朕登基已有数月,百姓休养生息,我大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朕以为迁都之举可行?“
暖阁因为朱高炽的这番话,变得沉静了下来,众人谁也没说话。
半响,杨荣道:“陛下所言,也并无道理,迁都虽是大事,但我大明君臣上下齐心,迁都也不无不可?”说到这儿,杨荣看了一眼朱高炽,见他正凝神细听,接着道:“微臣只是担心,满朝文武百官在北京的官职不少,军中武将多是当年的追随的成祖皇帝的将士,他们的根基在北京,未必肯回去?”
朱高炽点了点头,道:“杨爱卿所言极是啊,朕便是担心这里,方才有所顾忌?“
一直未说话的杨博呵呵一笑,道:“依我看,陛下多虑了,南京汇集四方云华,作为都城,并不比北京差,再者经tai祖皇帝多年的营建,早已超过北京城,再者,靖难后,永乐皇帝在南京登基多年,当年追随靖难的武将也多在南京有家室,地产,陛下迁都他们未必不肯答应,微臣倒是觉得,陛下可以先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在做定夺?“
朱高炽双眼一亮,盯着杨博道:“如何试探?“
杨博捻着长须呵呵一笑,道:“其实很简单,太子在南京,陛下可以下旨让去祭拜tai祖皇陵,然后着手河运,待朝廷局面稳定,陛下可以学宣布将去巡视南京,以此看看朝中文武百官的反应!”
对于迁都南京,朱高炽势在必行,只是碍于局势,加上他也没父亲的那般铁腕手段,不免有些顾忌和担心,杨博的一番话,无疑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了,略一沉吟,道:“这个法子不错,朕不知群臣的态度,群臣也不知朕意,一番试探,也许对迁都更加有利!杨爱卿之言,深合朕意,此事就这么办?”
君臣又将试探的一番细节细细斟酌了一番,这一番斟酌,已经是落日黄昏了,朱高炽才摆手让众人退了去。
处理了一天的政务,朱高炽微微有些倦意,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见夕阳一片,早已将皇城的上空染成一片鲜红。
^^^^^^^^^^^^^^^^^^^^^^^^^^^^^^^^
朱高炽重重的吐了一口,低声道:“摆驾去慈宁宫!”
太监海涛尖着桑喊了声:“皇上摆驾慈宁宫!“早已有两个太监躬着身子走了进来,搀扶着朱高炽。
朱高炽艰难的站了起来,跌跌撞撞的走了几步,忽然想了什么,扭过头来对着海涛道:“让人再送一颗还春丹来!“
“皇上,这还春丹一共只有二十粒,陛下这些时日,一日两颗,还有最后一颗丹药了?“海涛弓着身子道。
“这么快?“朱高炽皱着眉头嘀咕了声:”你派人去一趟乐安州,让汉王务必再给朕进贡三十颗丹药!“
“奴才明白!“海涛弓着身子应了声,望着朱高炽远去的背影,轻轻一叹:”皇上也太不爱惜身子了,那丹药是汉王所献,汉王什么心思,世人皆知,唯独陛下不知啊?“
“海公,陛下如此好nv色,这身子骨只怕——?”跟在海涛身边的一个白面无须的中年太监,见皇帝走远了,偌大的暖阁里再没旁人,才低声说了句。
“是啊,皇帝身子本就体弱多病,比不上汉王,当年的成祖皇帝便是因此而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原因不用我多说,想必你也知道吧?“
中年太监躬着身子道:“嗯,成祖皇帝想要立二皇子,汉王!“
海公公眉头微微皱起,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之色,望着看不见的朱高炽,轻轻叹了声道:“后来汉王多行不义,让成祖皇帝察觉,方才遂了文臣们的心,立了圣上为太子?成祖驾崩后,陛下坐了龙椅,当了皇帝,可如此不爱惜身子,这皇帝只怕——?“
中年太监看了一眼海公公,道:“海公公说的是啊,陛下坐上了龙椅,但汉王还在,奴才听说,那汉王被贬到乐安州去以后,其实不大安份的,一直惦记着这龙椅,那丹药便是他进贡的,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陛下仁慈宽厚,说汉王是忠臣。丝毫疑心,让人好生担忧啊?“
洪武一朝,朱元璋深知自古以来宦官、女宠等为祸之由,“女宠之祸常始于干政,外戚之权常始于怙恩,宦官之盛常始于柄兵,权臣之专窃常始于蒙蔽,至于藩镇跋扈则由于姑息,夷狄侵暴则由于国势不振”。
然而他自信“制之有其道”,即:宦官“不假以兵柄,则无宦寺之祸”禁止宦官干政;它不仅是昭然之“祖训”,也诉诸于政令法制,是无可质疑的“祖宗之法”。
洪武十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他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但凡事也没绝对,靖难一战,建文左右宦官为朱棣多有建功,所以朱棣即位后,对宦官极其信任,不少太监更是得到重用,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掌握了不少大权,但不敢对朝政多有指责,少有不慎,落入了那些文官的口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像海涛这样有官职的太监,也不敢多说朝政。
海涛左右瞧了几眼,确定没人后,才哼了声,道:“何止汉王不安分,便是那赵王可安分了,这些年可没少活动!只不过是此人比起汉王还不如,所作所为便是我这个太监也看不下去了?这样的人岂能成就大事?“
那中年太监嘿嘿笑道:“海公所言极是啊,如今的天下,除圣上之外,怕是太子最有魄力了!“
海公双眼一亮,惊异的看了一眼身旁的中年太监,赞赏的道:“你年纪虽大了些,眼光倒也不错?当今太子出生的那天晚上,当年的成祖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做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你知道大圭是什么?”
中年太监眼里光芒一闪,傻乎乎的摇了摇头,道:“卑职不知?“
海公公脸上有些得意,没看见中年男子眼里闪过的那一丝不屑,继续说道:“告诉你也无妨,这大圭象征着权力,tai祖皇帝将大圭赐给燕王,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说到这儿,海公公四下瞧了一眼,压低声音道:“成祖皇帝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太孙降生了。成祖皇帝心头大惊,只觉得梦中的一切是真的,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太孙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成祖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后来便挥兵南下,一举夺了侄儿的皇位,你看前些年,成祖皇帝哪里不是带着皇太孙,当今圣上能登基做皇帝,大半的功劳可归功与太子呢?”
^^^^^^^^^^^注解: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xunshuba.寻书吧小说网
只是,眼下朱高炽登基不过数月,朝中局势尚未彻底稳固,加上成祖皇帝在位时,下南洋,北伐蒙古,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一系列的大手笔,耗费人力、物力,百姓多有怨言,民心思定,此时若行迁都之举,与国家,与百姓多有不利,所以他并不同意迁都南京。
细细想了一番后,杨士奇开口说道:“黄大人所言极为道理,迁都兹事体大,不可儿戏,陛下刚刚登基,朝中局势尚未稳固,百姓思安居乐业,此时若迁都,少不了耗费人力物力,怕是引起民心不稳啊?“
朱高炽闪烁的目光,闪过了一丝黯然之色,沉吟了一会儿,叹了口气道:“朕便是担心,一旦朕下旨迁都南京,满朝文武百官,北京的百姓多有怨言,尤其是在此定居多年的百官,他们不会接受,会引起更大的搔乱,所以朕才左右为难,迟迟没做出迁都的决定,只想等时机成熟后,再行此举?为此,朕先后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撤兵安南,便是为迁都做些准备,如今朕登基已有数月,百姓休养生息,我大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朕以为迁都之举可行?“
暖阁因为朱高炽的这番话,变得沉静了下来,众人谁也没说话。
半响,杨荣道:“陛下所言,也并无道理,迁都虽是大事,但我大明君臣上下齐心,迁都也不无不可?”说到这儿,杨荣看了一眼朱高炽,见他正凝神细听,接着道:“微臣只是担心,满朝文武百官在北京的官职不少,军中武将多是当年的追随的成祖皇帝的将士,他们的根基在北京,未必肯回去?”
朱高炽点了点头,道:“杨爱卿所言极是啊,朕便是担心这里,方才有所顾忌?“
一直未说话的杨博呵呵一笑,道:“依我看,陛下多虑了,南京汇集四方云华,作为都城,并不比北京差,再者经tai祖皇帝多年的营建,早已超过北京城,再者,靖难后,永乐皇帝在南京登基多年,当年追随靖难的武将也多在南京有家室,地产,陛下迁都他们未必不肯答应,微臣倒是觉得,陛下可以先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在做定夺?“
朱高炽双眼一亮,盯着杨博道:“如何试探?“
杨博捻着长须呵呵一笑,道:“其实很简单,太子在南京,陛下可以下旨让去祭拜tai祖皇陵,然后着手河运,待朝廷局面稳定,陛下可以学宣布将去巡视南京,以此看看朝中文武百官的反应!”
对于迁都南京,朱高炽势在必行,只是碍于局势,加上他也没父亲的那般铁腕手段,不免有些顾忌和担心,杨博的一番话,无疑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了,略一沉吟,道:“这个法子不错,朕不知群臣的态度,群臣也不知朕意,一番试探,也许对迁都更加有利!杨爱卿之言,深合朕意,此事就这么办?”
君臣又将试探的一番细节细细斟酌了一番,这一番斟酌,已经是落日黄昏了,朱高炽才摆手让众人退了去。
处理了一天的政务,朱高炽微微有些倦意,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见夕阳一片,早已将皇城的上空染成一片鲜红。
^^^^^^^^^^^^^^^^^^^^^^^^^^^^^^^^
朱高炽重重的吐了一口,低声道:“摆驾去慈宁宫!”
太监海涛尖着桑喊了声:“皇上摆驾慈宁宫!“早已有两个太监躬着身子走了进来,搀扶着朱高炽。
朱高炽艰难的站了起来,跌跌撞撞的走了几步,忽然想了什么,扭过头来对着海涛道:“让人再送一颗还春丹来!“
“皇上,这还春丹一共只有二十粒,陛下这些时日,一日两颗,还有最后一颗丹药了?“海涛弓着身子道。
“这么快?“朱高炽皱着眉头嘀咕了声:”你派人去一趟乐安州,让汉王务必再给朕进贡三十颗丹药!“
“奴才明白!“海涛弓着身子应了声,望着朱高炽远去的背影,轻轻一叹:”皇上也太不爱惜身子了,那丹药是汉王所献,汉王什么心思,世人皆知,唯独陛下不知啊?“
“海公,陛下如此好nv色,这身子骨只怕——?”跟在海涛身边的一个白面无须的中年太监,见皇帝走远了,偌大的暖阁里再没旁人,才低声说了句。
“是啊,皇帝身子本就体弱多病,比不上汉王,当年的成祖皇帝便是因此而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原因不用我多说,想必你也知道吧?“
中年太监躬着身子道:“嗯,成祖皇帝想要立二皇子,汉王!“
海公公眉头微微皱起,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之色,望着看不见的朱高炽,轻轻叹了声道:“后来汉王多行不义,让成祖皇帝察觉,方才遂了文臣们的心,立了圣上为太子?成祖驾崩后,陛下坐了龙椅,当了皇帝,可如此不爱惜身子,这皇帝只怕——?“
中年太监看了一眼海公公,道:“海公公说的是啊,陛下坐上了龙椅,但汉王还在,奴才听说,那汉王被贬到乐安州去以后,其实不大安份的,一直惦记着这龙椅,那丹药便是他进贡的,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陛下仁慈宽厚,说汉王是忠臣。丝毫疑心,让人好生担忧啊?“
洪武一朝,朱元璋深知自古以来宦官、女宠等为祸之由,“女宠之祸常始于干政,外戚之权常始于怙恩,宦官之盛常始于柄兵,权臣之专窃常始于蒙蔽,至于藩镇跋扈则由于姑息,夷狄侵暴则由于国势不振”。
然而他自信“制之有其道”,即:宦官“不假以兵柄,则无宦寺之祸”禁止宦官干政;它不仅是昭然之“祖训”,也诉诸于政令法制,是无可质疑的“祖宗之法”。
洪武十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他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但凡事也没绝对,靖难一战,建文左右宦官为朱棣多有建功,所以朱棣即位后,对宦官极其信任,不少太监更是得到重用,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掌握了不少大权,但不敢对朝政多有指责,少有不慎,落入了那些文官的口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像海涛这样有官职的太监,也不敢多说朝政。
海涛左右瞧了几眼,确定没人后,才哼了声,道:“何止汉王不安分,便是那赵王可安分了,这些年可没少活动!只不过是此人比起汉王还不如,所作所为便是我这个太监也看不下去了?这样的人岂能成就大事?“
那中年太监嘿嘿笑道:“海公所言极是啊,如今的天下,除圣上之外,怕是太子最有魄力了!“
海公双眼一亮,惊异的看了一眼身旁的中年太监,赞赏的道:“你年纪虽大了些,眼光倒也不错?当今太子出生的那天晚上,当年的成祖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做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你知道大圭是什么?”
中年太监眼里光芒一闪,傻乎乎的摇了摇头,道:“卑职不知?“
海公公脸上有些得意,没看见中年男子眼里闪过的那一丝不屑,继续说道:“告诉你也无妨,这大圭象征着权力,tai祖皇帝将大圭赐给燕王,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说到这儿,海公公四下瞧了一眼,压低声音道:“成祖皇帝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太孙降生了。成祖皇帝心头大惊,只觉得梦中的一切是真的,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太孙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成祖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后来便挥兵南下,一举夺了侄儿的皇位,你看前些年,成祖皇帝哪里不是带着皇太孙,当今圣上能登基做皇帝,大半的功劳可归功与太子呢?”
^^^^^^^^^^^注解: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xunshuba.寻书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