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winter king(三)
16世纪的亚得里亚海虽然是威尼斯的“海湾”,但共和国的领土环绕着达尔马提亚海岸伊斯特拉半岛以南、科尔托湾以北的范围,这里被称为塞伦尼西马的达尔马提亚,塞伦尼西马曾经是威尼斯的名字,它在拜占庭语里的意思是“安宁”。
从科尔托湾以南,以及达尔马提亚腹地已经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等哈布斯堡帝国开始利用乌斯科人对付奥斯曼人后,里耶卡以南到zrmanja以北的区域被作为“缓冲区”,里耶卡以北被称“内奥地利(innerAustria)”。
当海盗当然需要船了,威尼斯人在掌控了科尔托湾后不允许当地人从事造船。里耶卡的造船厂则为乌斯科人提供了武装舰队,他们并不停泊在里耶卡,而是在里耶卡以南,一个名叫塞尼(senj)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总部,接着他们会将“渔获”送到里耶卡进行售卖。
教皇和皇帝都禁止乌斯科人那么做,不过里耶卡人和乌斯科人根本没有把这些警告听进去,第一是哈布斯堡给乌斯科人的薪水很低,如果不售卖这些“渔获”,他们很难获得需要的补给,第二是当地人的态度,如果城市执行皇帝或教皇的命令,不准他们收购或出售“渔获”,他们就到郊区去交易。乌斯科人和农民、牧羊人处得不错,他们从牧羊人那里获得帮助,牧羊人也会从乌斯科人那里得到帮助。
等威尼斯开始和奥斯曼人做生意了,他们会将船开往斯普林特,那是个不错的避风港,不像塞尼,必须要用绳索把船拴好,否则博拉风会将船吹出港口,吹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
这些威尼斯船只往往运送的都是昂贵的香料、丝绸、珠宝等物品,达尔马提亚的农村人用不上这些,但他们可以为乌斯科人提供住所、粮食、运输、消息等等,乌斯科人往往用香料支付费用,以至于有些农村人也无法忍受这种诱惑,听从海盗的招募,成了其中的一员。
和领主以及贪婪的地主比起来,这些海盗简直就是英雄,他们是值得钦佩、帮助和支持的人。而且当威尼斯等城市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积累财富的同时,农村经常受到奥斯曼人的袭击,以至于整个沿海地带都成了这样的风气。
《维也纳条约》签订后,哈布斯堡王朝、威尼斯和奥斯曼达成了和平,于是哈布斯堡向senj派遣了一个委员会,目的是控制住这些乌斯科人,威尼斯人希望这个地区能恢复宁静。
不过奥斯曼人很快破坏了匈牙利的和平,袭击了匈牙利的防御工事,接着乌斯科人就被允许出海,在斯普林特和涅雷特瓦河口“收集”战利品。
这个过程中乌斯科人没有对威尼斯人造成伤害,只是“征用”了他们的船和物资,并且用“王国的硬币”迅速支付了费用。
缪拉走的时候也从米兰征用了不少东西,这些都需要支付费用,其中尤其以士兵背包里的干粮最多。
马真塔保持着沉默,也许是气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上一次法国人支付了大量指券换走了皮埃蒙特的硬币和物资。当时指券不止已经如废纸一样,以法国土地为担保的指券和意大利人有什么关系呢?
2000万法郎已经不算少了,奈伊在瑞士的驻军才600万法郎,也没有人说这2000万里有没有包涵海军的费用,反正目前为止没有哪个水手跑来找她要。
从现在的大致方向来看,假设海军一直往北,而缪拉的陆军则沿着达尔马提亚往南,他们或许会在某个地方汇合,接着就是陆军在达尔马提亚登船后,被运回意大利,完成行动后他们就可以回伦巴第休整了。
在此之前他们恐怕要和阿提拉的军队一样长途奔袭,缪拉也擅长强行军。有可能会在沿海的几座城市留下驻军,前提是那些有自治权的地方愿意接纳他们。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符合波拿巴的一向风格,越是简单的命令越是容易执行。
可是要恢复达尔马提亚的政府职能首先要解决日常花销,她估计法国人不会从自己的财政里拨款,给奥地利人组建政府。
奥地利人要支付上一次在比利时的债券,它们本来该是废纸的,塔列朗得到内部消息,要平价兑换,为此挣了不小一笔。
还有战争输了之后的条约赔款,为此欧泊矿都无节制地开采了,这种情况下奥地利哪能去管达尔马提亚的事。
幸好这里有一个佐伊塞特,他不仅经营着一个铁矿厂,并拥有一座矿山,在他双腿无法行走后,常年居住在阿甘姆。在当地有一个斯洛文尼亚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恢复斯洛文尼亚人的语言、文化和自信心,同时他还和普鲁士的洪堡兄弟有书信往来。
取消了阿甘姆与斯洛文尼亚的邮路后,他也不清楚斯洛文尼亚在发生些什么。至于上一次弗雷德利在地图上画的那片“缓冲区”,恰巧就是昔日哈布斯堡与奥斯曼帝国的“缓冲区”,只是乌斯科人从沿海被移往内地了,“缓冲区”中有一块区域还是属于斯洛文尼亚的。
撤军意味着可能是一次“无果之战”,却也比陷进泥潭里强。
十字军东征曾经征服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以及希腊、爱琴海、亚洲大陆的领土和岛屿。这片区域被称为拉丁东方,是拉丁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接的最前沿,以前是圣殿骑士团作为这片区域的主宰,毕竟他们有往返于耶路撒冷和欧洲的银行业务。不过等法国的“美男子”摧毁了圣殿骑士团,在1400年,其中一些居民点仍然控制在拉丁人手中,尽管那时奥斯曼土耳其人掌握了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半岛相当大面积的地区,黎凡特分散的港口和岛屿构成的国际化区域,通过海洋、航运和广泛的贸易统一在一起,而拉丁人则穿行其间。这一环境的形成有赖于海风和洋流,而在冬天,大部分地区则寒冷且多雪。经过漫长而又危险的海上航行,西方人到达海岸沿线,这些地方由来自亚洲东部的陆路商队提供补给。
埃及撤军撤了那么久还没撤完是乔治安娜没想到的,她在山南共和国的建国仪式上看到过埃及远征军的阵列,有两个将军还决斗了。
一旦变成公开战争,这些人被敌国军舰给拦截了,他们要去哪儿呢?难道和罗德岛的骑士一样到处漂泊?
在《礼记·郊特牲》中有这样一句话: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蜡”在这里不是蜡烛,虽然波莫纳也没弄明白,“蜡”怎么代表索取的意思。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君子,只要使用了就要报答。“牺牲”迎来了猫神,因为猫吃了田鼠;迎来了虎神,因为虎吃掉了野猪。
牺牲自己做了,为世人也就做了,这就表现了“仁至义尽”。
其实吃“自死”之兽的不是麒麟,而是驺吾,那也是一种仁兽,结果被人捆上了锁链,在马戏团里表演。
还有“麒麟”也被杀掉了一只,于是她想起了《封神演义》里的一句话:
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
《尚书·汤誓》里,商汤伐纣之前当众发布过一道动员令,大概意思是说“非我小子干做叛乱,而夏王多罪,天命殛之。”
麒麟不忍心践踏万物是一种“仁”,灭了为害世间的东西也是一种“仁”,在《埃涅阿斯记》中,赫拉克勒斯消灭了“恶人”,人们不是当成庆典来庆贺么?
拿破仑的动员令不像商汤那么有大义,不论他是英雄也好,暴君也罢,都是个人物。
鲁哀公也得到过麒麟,不过是在狩猎的途中猎杀的,孔子看到了后痛哭流泪,并停笔不再写《春秋》了。
荀子也写过有关鲁哀公和孔子对话,鲁哀公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
她估计这不是鲁哀公自己说的,谁会那么说自己呢?
而这个不知“哀”的鲁国国君谥号却是“哀”。
那篇“一手橄榄枝,一手胜利剑”的公告不只让马丁先生觉得“奇货可居”,她也很喜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意思就是说,不担心没有地位,而忧虑没有立命的东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这句话挺费解的,前半句大概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要拿。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放在东方的语境可能是有脱身的办法,如果是不正当的,也不违离。
但西方中世纪,“守贫”是一种美德,按照《和平的守卫者》说的,神法在此世无法强制任何人,可有一些规则,是人们为了彼世状态制定的,于是神法对违反之人有了强制约束力。
另外就是那个违背了腓特烈大帝命令的德国贵族,他拒绝为了复仇而抢劫。
本来他可以发财,却债台高筑而死,如果他为了国王的宠爱,通过“哗众取宠”这类不正当的方式“德薄而位尊”呢?
奥古斯都已经有一个和平祭坛了,她不打算没创意地仿造一个。赫拉克勒斯是人们献祭后虔诚祈祷得到的,她估计罗马万神殿不会照着她所想得那么改,那她就建一个新的,就模仿当时埃涅阿斯听故事的场景。
等打完了仗,要是还能有结余,她就把钱还一点给皮埃蒙特人。
虽然她知道这是痴心妄想,就像她借给缪拉的20万法郎,估计也要“打水漂”了。
从科尔托湾以南,以及达尔马提亚腹地已经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等哈布斯堡帝国开始利用乌斯科人对付奥斯曼人后,里耶卡以南到zrmanja以北的区域被作为“缓冲区”,里耶卡以北被称“内奥地利(innerAustria)”。
当海盗当然需要船了,威尼斯人在掌控了科尔托湾后不允许当地人从事造船。里耶卡的造船厂则为乌斯科人提供了武装舰队,他们并不停泊在里耶卡,而是在里耶卡以南,一个名叫塞尼(senj)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总部,接着他们会将“渔获”送到里耶卡进行售卖。
教皇和皇帝都禁止乌斯科人那么做,不过里耶卡人和乌斯科人根本没有把这些警告听进去,第一是哈布斯堡给乌斯科人的薪水很低,如果不售卖这些“渔获”,他们很难获得需要的补给,第二是当地人的态度,如果城市执行皇帝或教皇的命令,不准他们收购或出售“渔获”,他们就到郊区去交易。乌斯科人和农民、牧羊人处得不错,他们从牧羊人那里获得帮助,牧羊人也会从乌斯科人那里得到帮助。
等威尼斯开始和奥斯曼人做生意了,他们会将船开往斯普林特,那是个不错的避风港,不像塞尼,必须要用绳索把船拴好,否则博拉风会将船吹出港口,吹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
这些威尼斯船只往往运送的都是昂贵的香料、丝绸、珠宝等物品,达尔马提亚的农村人用不上这些,但他们可以为乌斯科人提供住所、粮食、运输、消息等等,乌斯科人往往用香料支付费用,以至于有些农村人也无法忍受这种诱惑,听从海盗的招募,成了其中的一员。
和领主以及贪婪的地主比起来,这些海盗简直就是英雄,他们是值得钦佩、帮助和支持的人。而且当威尼斯等城市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积累财富的同时,农村经常受到奥斯曼人的袭击,以至于整个沿海地带都成了这样的风气。
《维也纳条约》签订后,哈布斯堡王朝、威尼斯和奥斯曼达成了和平,于是哈布斯堡向senj派遣了一个委员会,目的是控制住这些乌斯科人,威尼斯人希望这个地区能恢复宁静。
不过奥斯曼人很快破坏了匈牙利的和平,袭击了匈牙利的防御工事,接着乌斯科人就被允许出海,在斯普林特和涅雷特瓦河口“收集”战利品。
这个过程中乌斯科人没有对威尼斯人造成伤害,只是“征用”了他们的船和物资,并且用“王国的硬币”迅速支付了费用。
缪拉走的时候也从米兰征用了不少东西,这些都需要支付费用,其中尤其以士兵背包里的干粮最多。
马真塔保持着沉默,也许是气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上一次法国人支付了大量指券换走了皮埃蒙特的硬币和物资。当时指券不止已经如废纸一样,以法国土地为担保的指券和意大利人有什么关系呢?
2000万法郎已经不算少了,奈伊在瑞士的驻军才600万法郎,也没有人说这2000万里有没有包涵海军的费用,反正目前为止没有哪个水手跑来找她要。
从现在的大致方向来看,假设海军一直往北,而缪拉的陆军则沿着达尔马提亚往南,他们或许会在某个地方汇合,接着就是陆军在达尔马提亚登船后,被运回意大利,完成行动后他们就可以回伦巴第休整了。
在此之前他们恐怕要和阿提拉的军队一样长途奔袭,缪拉也擅长强行军。有可能会在沿海的几座城市留下驻军,前提是那些有自治权的地方愿意接纳他们。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符合波拿巴的一向风格,越是简单的命令越是容易执行。
可是要恢复达尔马提亚的政府职能首先要解决日常花销,她估计法国人不会从自己的财政里拨款,给奥地利人组建政府。
奥地利人要支付上一次在比利时的债券,它们本来该是废纸的,塔列朗得到内部消息,要平价兑换,为此挣了不小一笔。
还有战争输了之后的条约赔款,为此欧泊矿都无节制地开采了,这种情况下奥地利哪能去管达尔马提亚的事。
幸好这里有一个佐伊塞特,他不仅经营着一个铁矿厂,并拥有一座矿山,在他双腿无法行走后,常年居住在阿甘姆。在当地有一个斯洛文尼亚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恢复斯洛文尼亚人的语言、文化和自信心,同时他还和普鲁士的洪堡兄弟有书信往来。
取消了阿甘姆与斯洛文尼亚的邮路后,他也不清楚斯洛文尼亚在发生些什么。至于上一次弗雷德利在地图上画的那片“缓冲区”,恰巧就是昔日哈布斯堡与奥斯曼帝国的“缓冲区”,只是乌斯科人从沿海被移往内地了,“缓冲区”中有一块区域还是属于斯洛文尼亚的。
撤军意味着可能是一次“无果之战”,却也比陷进泥潭里强。
十字军东征曾经征服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以及希腊、爱琴海、亚洲大陆的领土和岛屿。这片区域被称为拉丁东方,是拉丁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接的最前沿,以前是圣殿骑士团作为这片区域的主宰,毕竟他们有往返于耶路撒冷和欧洲的银行业务。不过等法国的“美男子”摧毁了圣殿骑士团,在1400年,其中一些居民点仍然控制在拉丁人手中,尽管那时奥斯曼土耳其人掌握了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半岛相当大面积的地区,黎凡特分散的港口和岛屿构成的国际化区域,通过海洋、航运和广泛的贸易统一在一起,而拉丁人则穿行其间。这一环境的形成有赖于海风和洋流,而在冬天,大部分地区则寒冷且多雪。经过漫长而又危险的海上航行,西方人到达海岸沿线,这些地方由来自亚洲东部的陆路商队提供补给。
埃及撤军撤了那么久还没撤完是乔治安娜没想到的,她在山南共和国的建国仪式上看到过埃及远征军的阵列,有两个将军还决斗了。
一旦变成公开战争,这些人被敌国军舰给拦截了,他们要去哪儿呢?难道和罗德岛的骑士一样到处漂泊?
在《礼记·郊特牲》中有这样一句话: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蜡”在这里不是蜡烛,虽然波莫纳也没弄明白,“蜡”怎么代表索取的意思。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君子,只要使用了就要报答。“牺牲”迎来了猫神,因为猫吃了田鼠;迎来了虎神,因为虎吃掉了野猪。
牺牲自己做了,为世人也就做了,这就表现了“仁至义尽”。
其实吃“自死”之兽的不是麒麟,而是驺吾,那也是一种仁兽,结果被人捆上了锁链,在马戏团里表演。
还有“麒麟”也被杀掉了一只,于是她想起了《封神演义》里的一句话:
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
《尚书·汤誓》里,商汤伐纣之前当众发布过一道动员令,大概意思是说“非我小子干做叛乱,而夏王多罪,天命殛之。”
麒麟不忍心践踏万物是一种“仁”,灭了为害世间的东西也是一种“仁”,在《埃涅阿斯记》中,赫拉克勒斯消灭了“恶人”,人们不是当成庆典来庆贺么?
拿破仑的动员令不像商汤那么有大义,不论他是英雄也好,暴君也罢,都是个人物。
鲁哀公也得到过麒麟,不过是在狩猎的途中猎杀的,孔子看到了后痛哭流泪,并停笔不再写《春秋》了。
荀子也写过有关鲁哀公和孔子对话,鲁哀公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
她估计这不是鲁哀公自己说的,谁会那么说自己呢?
而这个不知“哀”的鲁国国君谥号却是“哀”。
那篇“一手橄榄枝,一手胜利剑”的公告不只让马丁先生觉得“奇货可居”,她也很喜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意思就是说,不担心没有地位,而忧虑没有立命的东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这句话挺费解的,前半句大概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要拿。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放在东方的语境可能是有脱身的办法,如果是不正当的,也不违离。
但西方中世纪,“守贫”是一种美德,按照《和平的守卫者》说的,神法在此世无法强制任何人,可有一些规则,是人们为了彼世状态制定的,于是神法对违反之人有了强制约束力。
另外就是那个违背了腓特烈大帝命令的德国贵族,他拒绝为了复仇而抢劫。
本来他可以发财,却债台高筑而死,如果他为了国王的宠爱,通过“哗众取宠”这类不正当的方式“德薄而位尊”呢?
奥古斯都已经有一个和平祭坛了,她不打算没创意地仿造一个。赫拉克勒斯是人们献祭后虔诚祈祷得到的,她估计罗马万神殿不会照着她所想得那么改,那她就建一个新的,就模仿当时埃涅阿斯听故事的场景。
等打完了仗,要是还能有结余,她就把钱还一点给皮埃蒙特人。
虽然她知道这是痴心妄想,就像她借给缪拉的20万法郎,估计也要“打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