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散财
杨怀仁忽然想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根据历史上的记载,高太后是明年去世的,而且是病死的。?
不过历史既然是人写的,而且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她是怎么死的,就很值得怀疑了。
这个其实倒不用杨怀仁操心,他担心的是,高太后死后,这个在大宋全国有五千人的菊花内卫组织,后来怎么样的?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写进历史的。
在不久的将来,作为这场权力斗争中胜出的赵煦,如果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对他有威胁的组织存在,一定会斩草除根,将内卫一举消灭。
如果没有现,或者消灭不干净,这帮人将来又去了哪里?这些人可都是身怀各式各样的绝技,对社会安定有绝大潜在威胁的人。
杨怀仁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他能进一步掌控内卫,让这些生活在阴暗中的人改邪归正,成为将来守卫大宋的一股力量,那不就是功德一件?
他想起玄参刚才说过的话,内卫中人,其实并没有具体的生活目标,因为他们身份卑微,生性孤独,属于远离人类正常的感情世界的一群人。
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比如帮助他们组建家庭,让他们生儿育女,感受到亲情温暖,体会到人间的快乐,他们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他们会不会真如杨怀仁所愿,变成一股正能量呢?
杨家村正中央,是一片巨大的类似广场的空地,看来这就是家族集会的地方了。广场的北面,便是杨家的的祠堂所在的大院了。
祠堂所在的建筑群历史悠久,据说在唐代就有了,几百年里历经风雨飘摇,见证了杨家家族不知多少代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
像这样的土木结构的建筑,能存在几百年,肯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葺,墙壁上不同颜色的砖石和铆了不知多少次铜钉的横梁,更证明了这它曾经的岁月。
杨怀仁一家跟着族长恭恭敬敬的进行了祭拜先祖灵位的仪式。
古时候重男轻女,按照往常的规矩,像杨母和何之韵这样的家族媳妇,是不能进入祠堂正堂祭拜的,只有家族里的男丁才能踏入祠堂。
她们只能在堂外的院子里进行祭拜仪式。可今天不同,族长像是对待贵宾一样迎了两位身着诰命仪服的夫人进入祠堂正堂,而且高傲的跟祖先禀告杨怀仁一家对家族的荣耀所作出的功绩。
杨父的牌位本来是不能放到正堂中间显眼的位置的,所以原先也只在两边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摆放。
族长亲自吩咐家中值守祠堂的长辈重新把杨父的牌位放在了正中间一个显眼的位置,以显示他为家族生出了一位侯爷这样的功劳。
杨母高兴的有些飘飘然,腿脚都有些不停使唤了,她开心的是作为一个外姓的女人,因为她身负诰命,族长宣布她和何之韵的牌位将来也会进入到祠堂中,专门另设一个族中有显赫身份或功绩的妇人的供案。
何之韵从来没经历过这些,但是她这一天来优雅大方的跟在杨母身边,生怕丢了杨怀仁在家族中的脸面。
杨怀仁见她和母亲这样反而有些心疼,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琐,跪了一次又一次,也不知道那许多的木牌有什么好跪拜的,真不如鞠躬加上一束鲜花来的有意义。
只不过杨怀仁身体的反应,让他也着实感受到了血脉相连,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杨家家族人数虽多,也有不少读书人,但大多数还是自给自足的农户,几百年来守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双手劳动和汗水让种族在不断的延续。
杨怀仁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特别是他现在完全不缺钱的情况下,是时候给杨家家族的乡亲们散一波财了。
在自家庄子里给庄户们散财如果还怕被人诟病,那么他出钱给老家家族里修葺祠堂,或修桥铺路,或兴建学堂,应该不会被人说什么。
祭拜的仪式完成之后,杨怀仁便主动找到族长,表示他愿意出钱把家族祠堂重新修葺。
既然死去的人都能得到这些好处,那活着的人,特别是作为家族未来的孩子们,也更应该得到更好的读书和成长环境。
村里有个家族出钱办的学堂,老师便是家族里不第的老秀才们,这样的教育质量看起来是在是太差劲了,原先的杨怀仁能考中秀才,看来也是族中比较有才气之人了。
给先父修建新坟,预算要花去一万贯,修葺祠堂,也要一万贯,把家族广场重新修整,在村里铺设新的青石道路,又要一万贯。
而在教育事业上花钱,杨怀仁就更不会小气。兴建新的学堂,除了硬件设施要豪华之外,还要有好的教师资源。
给五到十岁的孩童办的蒙学,只需要在村里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就足够家族和村里的孩子们使用了。
杨怀仁的打算,是跟族长要一块地,盖个书院,先生先从齐州找最好的先生来书院里教学,以后还可以高薪请全京东有名的先生来书院。
将来不光杨家家族和村里孩子们在蒙学之后可以去书院进修,还可以造福周边州县志在读书的青少年。
村东是座矮山,原本就是些荒地,正是建设书院的好地方,族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只是杨怀仁如此大手笔,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怀仁孙儿,修葺祠堂和给村里铺路,已经花了你两万贯钱了,虽然你贵为侯爷,但你这样散尽家财,实在是太让祖父感动了,甚至有些让我这老头子替你心疼了。”
杨怀仁笑道,“这才到哪啊,不过区区两万贯,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建设书院,我打算再出两万贯!”
族长瞠目结舌,“你真有这么多钱?”
杨怀仁见族长都七十多岁了,不好把他在京城餐饮连锁一个月的红利就几万贯的事情说出来吓坏了老人家,于是大义凛然的回答道:“官家赏给我,我献给乡亲们,义不容辞!”8
不过历史既然是人写的,而且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她是怎么死的,就很值得怀疑了。
这个其实倒不用杨怀仁操心,他担心的是,高太后死后,这个在大宋全国有五千人的菊花内卫组织,后来怎么样的?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写进历史的。
在不久的将来,作为这场权力斗争中胜出的赵煦,如果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对他有威胁的组织存在,一定会斩草除根,将内卫一举消灭。
如果没有现,或者消灭不干净,这帮人将来又去了哪里?这些人可都是身怀各式各样的绝技,对社会安定有绝大潜在威胁的人。
杨怀仁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他能进一步掌控内卫,让这些生活在阴暗中的人改邪归正,成为将来守卫大宋的一股力量,那不就是功德一件?
他想起玄参刚才说过的话,内卫中人,其实并没有具体的生活目标,因为他们身份卑微,生性孤独,属于远离人类正常的感情世界的一群人。
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比如帮助他们组建家庭,让他们生儿育女,感受到亲情温暖,体会到人间的快乐,他们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他们会不会真如杨怀仁所愿,变成一股正能量呢?
杨家村正中央,是一片巨大的类似广场的空地,看来这就是家族集会的地方了。广场的北面,便是杨家的的祠堂所在的大院了。
祠堂所在的建筑群历史悠久,据说在唐代就有了,几百年里历经风雨飘摇,见证了杨家家族不知多少代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
像这样的土木结构的建筑,能存在几百年,肯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葺,墙壁上不同颜色的砖石和铆了不知多少次铜钉的横梁,更证明了这它曾经的岁月。
杨怀仁一家跟着族长恭恭敬敬的进行了祭拜先祖灵位的仪式。
古时候重男轻女,按照往常的规矩,像杨母和何之韵这样的家族媳妇,是不能进入祠堂正堂祭拜的,只有家族里的男丁才能踏入祠堂。
她们只能在堂外的院子里进行祭拜仪式。可今天不同,族长像是对待贵宾一样迎了两位身着诰命仪服的夫人进入祠堂正堂,而且高傲的跟祖先禀告杨怀仁一家对家族的荣耀所作出的功绩。
杨父的牌位本来是不能放到正堂中间显眼的位置的,所以原先也只在两边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摆放。
族长亲自吩咐家中值守祠堂的长辈重新把杨父的牌位放在了正中间一个显眼的位置,以显示他为家族生出了一位侯爷这样的功劳。
杨母高兴的有些飘飘然,腿脚都有些不停使唤了,她开心的是作为一个外姓的女人,因为她身负诰命,族长宣布她和何之韵的牌位将来也会进入到祠堂中,专门另设一个族中有显赫身份或功绩的妇人的供案。
何之韵从来没经历过这些,但是她这一天来优雅大方的跟在杨母身边,生怕丢了杨怀仁在家族中的脸面。
杨怀仁见她和母亲这样反而有些心疼,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琐,跪了一次又一次,也不知道那许多的木牌有什么好跪拜的,真不如鞠躬加上一束鲜花来的有意义。
只不过杨怀仁身体的反应,让他也着实感受到了血脉相连,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杨家家族人数虽多,也有不少读书人,但大多数还是自给自足的农户,几百年来守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双手劳动和汗水让种族在不断的延续。
杨怀仁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特别是他现在完全不缺钱的情况下,是时候给杨家家族的乡亲们散一波财了。
在自家庄子里给庄户们散财如果还怕被人诟病,那么他出钱给老家家族里修葺祠堂,或修桥铺路,或兴建学堂,应该不会被人说什么。
祭拜的仪式完成之后,杨怀仁便主动找到族长,表示他愿意出钱把家族祠堂重新修葺。
既然死去的人都能得到这些好处,那活着的人,特别是作为家族未来的孩子们,也更应该得到更好的读书和成长环境。
村里有个家族出钱办的学堂,老师便是家族里不第的老秀才们,这样的教育质量看起来是在是太差劲了,原先的杨怀仁能考中秀才,看来也是族中比较有才气之人了。
给先父修建新坟,预算要花去一万贯,修葺祠堂,也要一万贯,把家族广场重新修整,在村里铺设新的青石道路,又要一万贯。
而在教育事业上花钱,杨怀仁就更不会小气。兴建新的学堂,除了硬件设施要豪华之外,还要有好的教师资源。
给五到十岁的孩童办的蒙学,只需要在村里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就足够家族和村里的孩子们使用了。
杨怀仁的打算,是跟族长要一块地,盖个书院,先生先从齐州找最好的先生来书院里教学,以后还可以高薪请全京东有名的先生来书院。
将来不光杨家家族和村里孩子们在蒙学之后可以去书院进修,还可以造福周边州县志在读书的青少年。
村东是座矮山,原本就是些荒地,正是建设书院的好地方,族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只是杨怀仁如此大手笔,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怀仁孙儿,修葺祠堂和给村里铺路,已经花了你两万贯钱了,虽然你贵为侯爷,但你这样散尽家财,实在是太让祖父感动了,甚至有些让我这老头子替你心疼了。”
杨怀仁笑道,“这才到哪啊,不过区区两万贯,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建设书院,我打算再出两万贯!”
族长瞠目结舌,“你真有这么多钱?”
杨怀仁见族长都七十多岁了,不好把他在京城餐饮连锁一个月的红利就几万贯的事情说出来吓坏了老人家,于是大义凛然的回答道:“官家赏给我,我献给乡亲们,义不容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