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三国当主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 群臣的考题

    曹操也给诸位朝臣抛出一个有趣的题目。

    让他们在七份答卷中选出一份最优秀的,站在那名公子的身后。

    还美其名说他曹操面对如此才情的方略,不敢擅做主张,要由文臣武将们一起评定。

    支持者最多的文章,曹操答应对应公子的一个请求。

    此言一出,诸位公子可是摩拳擦掌,能让父亲曹操答应一个请求?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比如曹彰还想着收回司空府府兵统帅的位置呢,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文章向来有自知之明。

    若是比武,他倒是不惧,这比文,可就要抓耳挠腮了。

    照理来说,曹丕和曹植其实最有机会,曹丕已经接触过行军打仗,何况他心思深沉,从军期间,往往不耻下问,与士兵打成一片,倒是最有可能让诸臣大开眼界。

    曹植则凭借着他在文臣中特殊的地位。

    他的拥簇者在朝堂上倒是最多的。

    只是也不知为何?即便如此重要的场合,曹操也没让曹植从藏冰室的责罚中出来。

    与曹植交好的谋臣,刘晔、杨修十分不解。

    曹操挥挥手,算是开始。

    第一份考卷是曹丕的,十章抄录的考卷同时展开,侍卫们将考卷交到诸位官员手中,官员们三两成群,细细品读。

    本以为这只是公子们随便书写,纸上谈兵而已,却不想,二公子曹丕的考卷中,统筹交代的南下荆州的各个细节,以及各方准备情况及疏忽的地方。

    一些官员看到自己负责部分的疏忽之处,直是冷汗直流。

    没曾想,二公子对整军备战的每一个缓解,知悉的如此清楚。

    甚至,荀彧也是频频点头,赞叹二公子曹丕心思周密。

    除此之外,曹丕多次提到了天子之名,对汉献帝刘协的态度极为恭顺。

    这倒是让那些亲汉的朝臣们大为赞赏。

    要知道,即便如今,中华的北方实际上是由曹操管辖,可毕竟汉献帝依旧是名义上的皇帝。

    忠于汉室的臣子依旧存在。无疑,因为曹丕对汉天子的恭敬,均会坚定的站在他的一边。

    一些支持四公子曹植的文官,则刻意的挑出几处含有异议的地方,出言抨击,如今曹植没在议事阁,更是他们需要站出来的时候。

    第一份考卷传阅完毕,虽也有抨击,但是大多官员对二公子的文章还是欣赏的,特别是亲汉的大臣,心中已是默默站队。

    接下来是庶子曹冲的文章。

    文章言辞华美,也偶有提出几条不错的建议,只不过,曹冲吃亏在仅仅12岁,与20岁的曹丕,在阅历上总归有些差距。

    除了寥寥数人觉得曹冲写的好外,其余官员心中还是坚持曹丕写的更实际一些。

    接下来是曹林、曹衮、曹彰的文章。

    曹林、曹衮的文章中规中矩,虽提不出什么大的鄙陋,但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倒是曹彰,文章中站在武将的角度,去仔细分析。

    虽然字迹与文辞尚欠雕琢,不过对练兵、调度倒是老练横秋,这等文章,颇受武将们的欢迎。

    他们喜欢的就是直来直往,要那些华丽的辞藻有什么用?

    接下来的是曹植的文章。

    十份答卷展开,不少文臣纷纷起哄,觉得这才是上上之作!

    曹植的这篇《南下荆州筹备方略》也的确精彩,他从地势、河流、文化几个角度,去比较了荆州与邺城、许昌的不同,同时分析出不同季节去进攻,会有不同的裨益。

    在如何借助舆论、如何借助水势、如何借助人文上,更是观点新颖,一枝独秀。

    的确是上上之作。

    只不过他这文章,需要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去欣赏,才会觉得精湛。

    那些粗犷的武将,就觉得这些并不重要,你河流、天气、人文、舆论再重要,能比得上长枪锋利?能比得上战马奔袭?